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4044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驱动元件来驱动车轮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2011-68336a中公开了一种带电动机的婴儿车。在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中,当按压手柄时,会驱动连接于车轮的电动机。特别是,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通过电动机自行行进。也就是说,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即使操作者不按压,也能够仅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而独立地行驶。

然而,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由于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而独立地行驶,因此难以按照操作者的意图来操作婴儿车。特别是,当在转弯处或拐角需要使婴儿车转向时,操作者为了进行转向动作要将前进的速度放缓,而电动机却以原有的速度继续驱动车轮。因此,导致在操作者的动作和婴儿车的动作之间产生偏差(不一致),而无法按照操作者的意图来操作婴儿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考虑到以上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按照操作者的意图来操作且通过驱动元件来驱动车轮的婴儿车。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备:婴儿车主体;

车轮,存在多个,且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

第一驱动元件,向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的多个上述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

第二驱动元件,向多个上述车轮中的、与由上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不同的车轮提供驱动力,且独立于上述第一驱动元件而设置;

第一检测元件,检测输入至上述婴儿车主体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

第二检测元件,独立于上述第一检测元件而设置,且检测输入至上述婴儿车主体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其中,上述第一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检测元件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上述第一驱动元件,以此调整从上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给上述车轮的驱动力,上述第二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二检测元件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以此调整从上述第二驱动元件提供给上述车轮的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婴儿车主体具有支撑多个上述车轮的框主体和连接于上述框主体的把手,

上述第一检测元件和上述第二检测元件也可以设置于上述把手,且检测与施加于上述把手的负重相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第一控制部可以以上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给上述车轮的驱动力随着上述第一检测元件所检测到的负重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方式控制上述第一驱动元件,

上述第二控制部可以以上述第二驱动元件提供给上述车轮的驱动力随着上述第二检测元件所检测到的负重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方式控制上述第二驱动元件。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在多个上述车轮之中,由上述第一驱动元件以及上述第二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是后轮,多个上述车轮中的前轮可以经由脚轮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由上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与由上述第二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可以不同。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配合婴儿车的行驶操作对来自驱动元件的对车轮的驱动力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按照操作者的意图来操作婴儿车。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正面侧观察的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为从背面侧观察的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3为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结构的框图。

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驱动元件与车轮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图5为扩大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6为用于对设置于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的检测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检测元件的电路图。

图8为示出基于来自检测元件的信息对驱动元件的驱动力进行调整的例子的图表。

图9为用于对向前方推行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0为用于对向后方拉回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以及下坡道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1为用于对图1所示的婴儿车转向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2为用于对使图1所示的婴儿车转向的其他的方法进行说明立体图。

图13为示出图5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把手的俯视图。

图15为用于对设置于图14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的检测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6为用于对向前方推行图13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7为用于对向后方拉回图13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8为用于对图13所示的婴儿车转向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9为用于对向下方按下图13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19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进行说明的图。其中,图1和图2分别为从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示出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立体图。在图1和图2所示的婴儿车1中,在婴儿车主体2支撑有使婴幼儿就座的座位部件8。为了保护就座于座位部件8的婴幼儿避免被日照和/或风吹,在座位部件8设置有车篷9。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婴儿车1以及其结构元件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用语在没有特别指示时,是指握住并操作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的把手20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进一步地具体来说,“前后方向d1”相当于在图1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并且,如果没有特别指示,“前”是指推把手的操作者朝向的一侧,在图1的纸面上的左侧为前。另一方面,“上下方向d3”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当接地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d3”是指竖直方向。另外,“左右方向d2”是指宽度方向,是与“前后方向d1”和“上下方向d3”都正交的方向。

婴儿车主体2由框主体10和与框主体10连接的把手20构成。在框主体10,在由多个车轮4支撑的基框11上连接有支撑座位部件8的上部框12。上部框12相对于基框11以倾斜的状态被支撑。上部框12的前方部分与基框11的前方部分通过前方连结部件13而连接,上部框12的中间部分与基框11的后方部分通过中间连结部件14而连接。前方连结部件13和中间连结部件14辅助上部框12相对于基框11进行旋转。

特别地,基框11上设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距离配置的左右的侧基框11a、11b。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前端通过前方基框11c而连结。在前方基框11c上安装有两个前轮41,在各个侧基框11a、11b分别安装有一个后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前轮41经由脚轮3以能旋转自如且能转向自如的方式被前方基框11c支撑。脚轮3以前轮41能够以旋转轴线ar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前轮41,并且,脚轮3能够以与旋转轴线ar1非平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以与正交于旋转轴线ar1的方向平行的转向轴线as1为中心进行转向。也就是说,前轮41以自转自如并且能够改变自转方向的方式被脚轮3支撑。

另一方面,位于前轮41后方的各后轮42不是以转向自如的方式被脚轮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轮42以能够旋转自如但不能转向自如的方式被后述的驱动轴51b、52b(参考图4)支撑。

作为构成上部框12的元件,在左右方向d2上设有以隔开距离配置的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在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之间配置有座位部件8。特别地,各侧上部框12a、12b在其中间部分枢接,能够以各枢接的位置为起点进行折叠。

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的后端通过后方上部框12d连结。在后方上部框12d安装有把手20。把手20是由操作者用手操作的部分。关于把手20,在后文中参考图5至图11进行说明。

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的前端通过前方上部框12c连结。前方上部框12c具有向前方突出且弯曲的形状,前方连结部件13的上方部分枢接于前方上部框12c的中间部分。前方连结部件13的下方部分固定于前方基框11c的中间部分。

应予说明,左右的中间连结部件14架设在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的中间部分和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后方部分。各中间连结部件14起到连杆的功能,相对于侧上部框12a、12b以及侧基框11a、11b能够旋转。

具有以上框结构的婴儿车1能够从如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折叠为折叠状态。

首先,解除侧上部框12a、12b与中间连结部件14的锁定,利用自重向下方放下把手20。通过该动作,前方上部框12c相对于前方连结部件13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中间连结部件14相对于基框11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伴随该旋转动作,上部框12接近基框11而与其重叠。旋转动作结束后,以各枢接位置为起点将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折叠。

以上折叠动作的结果为,在从婴儿车1的侧面观察时,基框11与被折叠的上部框12接近并大致平行地配置。另一方面,为了将婴儿车1从折叠状态恢复成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只要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操作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为了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在车轮4连接有驱动元件51、52。但是,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说明的那样,现有的婴儿车是所谓的自行进式的婴儿车,难以按操作者的意图操作婴儿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具有能根据操作者的行驶操作而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辅助驱动式的手推婴儿车的构成。

在图3以框图示意性地示出辅助车轮4的驱动的结构。如图3所示,多个车轮4中的几个车轮与驱动元件51、52连接。驱动元件51、52是驱动车轮4的构成元件,换言之,是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构成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元件51用来驱动左侧的后轮42,第二驱动元件52用来驱动右侧的后轮42。

在图4示出驱动元件51、52的结构的一例。如图4所示,驱动元件51由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驱动轴51a和用于驱动驱动轴51a的直流电动机51b构成,驱动元件52由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驱动轴52a和用于驱动驱动轴52a的直流电动机52b构成。驱动轴51a、52a的一端与各自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连接,且支撑该后轮42使其能够以旋转轴线ar2为中心自如地旋转但不能自如地转向。驱动轴51a、52a的另一端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达元件(例如齿轮)与被侧基框11a、11b支撑的直流电动机51b、52b的主轴连结。应予说明,驱动轴51a、52a可以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主轴一体构成,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构成。

返回至图3,各驱动元件51、52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控制部7a、7b连结,并分别被该控制部7a、7b控制。各控制部7a、7b再分别与检测元件6a、6b连接,从而将来自检测元件6a、6b的信息作为输入信息来接收。并且,控制部7a、7b基于来自检测元件6a、6b的信息来控制各驱动元件51、52,由此调整从各驱动元件51、52对向车轮4的驱动力。另外,各控制部7a、7b与电源75连接。控制装置7由两个控制部7a、7b构成。这样的控制装置7可以是例如具备中央处理装置(cpu)和寄存器(register)的微控制器,或者是可编程控制器(pl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7a基于来自第一检测元件6a的信息来控制第一驱动元件51,从而驱动左侧的后轮42,第二控制部7b基于来自第二检测元件6b的信息来控制第二驱动元件52,从而驱动右侧的后轮42。特别地,第一检测元件6a和第二检测元件6b以及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分别独立而设,第一控制部7a与第二控制部7b相互不进行信息交换。因此,第一控制部7a和第二控制部7b分别独立地控制各自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

另外,如图4所示,收容箱70架设于侧基框11a、11b,控制装置7收容在收容箱70内。进一步地,电源75以能够拆装自如的方式固定于收容箱70,并向控制装置7以及两个驱动元件51、52提供电流。

检测元件6a、6b是用于检测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关于行驶操作的信息的元件。检测元件6a、6b所检测的、关于行驶操作的信息只要是由操作者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信息即可,不做特别限定。作为关于行驶操作的信息的一例,可以是来自于操作把手20的手的负重的信息,或者是与操作者操作婴儿车1行驶时的速度以及与速度相关的有关车轮4的旋转数的信息。

返回图2,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元件6a、6b设置在把手20,且可以检测关于施加到该把手20的负重的信息,换言之,检测元件6a、6b可以检测能够对施加到把手20的负重进行特定的信息。下面,首先对把手20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对设置于把手20的检测元件6a、6b进行说明。

图5是扩大示出把手20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在把手20配置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把手主体22将操作部件21与婴儿车主体2连结。把手主体22在与上部框12的连结部c1紧固于该上部框12。作为构成把手主体22的元件,配置有紧固于后方上部框12d的把手基座22a。由把手基座22a支撑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距离配置的一对弯曲杆22b、22c,一对弯曲杆22b、22c沿着以向左右方向d2扩散的方式弯曲的路径延伸,并在各自的前端之间支撑操作部件21。图5所示的操作部件21作为轴状的握柄杆(gripbar)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靠近左侧的弯曲杆22b的基端的区域,粘贴有第一检测元件6a,在靠近右侧的弯曲杆22c的基端的区域,粘贴有第二检测元件6b。在该情况下,第一检测元件6a主要检测从左手施加至操作部件21的负重,第二检测元件6b主要检测从右手施加至操作部件21的负重。

在图6扩大示出设置在左侧的弯曲杆22b的第一检测元件6a,在图7示出第一检测元件6a的电路图。应予说明,在图6和图7示出了设置于左侧的弯曲杆22b的第一检测元件6a,当然,设置于右侧的弯曲杆22c的第二检测元件6b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检测元件6a、6b的多个应变仪(straingauge)61粘贴在弯曲杆22b、22c内的内部方材22j。多个应变仪61构成桥接电路以测量弯曲杆22b、22c的形变。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方形的内部方材22j的右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仪61,在内部方材22j的左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仪61,这四个应变仪61相互之间结构相同。应予说明,图示的内部方材22j是中空的,但也可以为实心的。

在图8以图表形式示出根据应变仪61检测到的形变来决定由驱动元件51、52提供的驱动力的控制的一个例子。在图8的图表中,横轴表示应变仪61检测到的形变,将成为对象的某个应变仪61伸长的情况设为正值,将成为对象的某个应变仪61缩短的情况设为负值。纵轴表示驱动车轮4的驱动力,将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正值,将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负值。

在图8的图表中,各控制部7a、7b控制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使得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的应变仪61所检测到的负重变大时相应地逐渐增大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这里所述的“逐渐增大驱动力”,不仅指驱动力一直增大的连续的变化,还包含至少在一部分区间驱动力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另一方面,“逐渐增大驱动力”不包含在任意区域驱动力减少的变化的情况。

具体来说,当表示应变仪61所检测的负重的形变的大小比下限值α1小时,控制部7a、7b进行控制使得驱动元件51、52不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由此,即使向婴儿车1施加干扰或非预期的操作,也能够防止婴儿车1未按意图地移动的现象。

当表示应变仪61所检测到的负重的形变的大小大于下限值α1时,控制部7a、7b进行控制使得驱动元件51、52提供与应变仪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成比例的驱动力。在图8的图表中,在成为对象的应变仪61伸长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在成为对象的应变仪61缩短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当表示施加于把手20的负重的形变的大小大于上限値α2时,控制部7a、7b以将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作为上限驱动力f提供给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下来,参考图9至图12对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图9至图12是用于说明在操作把手20时的应变仪61的作用的图。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内部方材22j在与其长边方向平行的平面分成两部分时的、成为前侧的部分设为前区域a1,成为后侧的部分设为后区域a2(参考图6)。

如图9所示,在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将婴儿车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前方推进的情况下,各检测元件6a、6b的内部方材22j的前区域a1缩短,后区域a2伸长。前区域a1缩短且后区域a2伸长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典型的情况为,被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的形变的大小相同。被各检测元件6a、6b测量的信息被传送至所对应的控制部7a、7b。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连接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驱动轴51a、52a对后轮42的旋转进行辅助,减轻了操作者向前方推婴儿车1时的负担。

另一方面,在下坡道推进婴儿车1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并向前后方向d1的后方拉婴儿车1。在该情况下,与图9的情况相反,内部方材22j的前区域a1伸长,后区域a2缩短。前区域a1伸长且后区域a2缩短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所对应的控制部7a、7b。典型的情况为,被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的形变的大小相同。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以与图9的情况相反的方向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连接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后退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驱动轴51a、52a对后轮42的旋转进行辅助,减轻了操作者向后方拉婴儿车1时的负担。

接下来,在使婴儿车1转向时,如图11所示,通过使用左右手向前方推操作部件21时的力产生差异,能够使婴儿车1转向。在图11的示例中,使由右手施加于操作部件21的力大于由左手所施加的力,由此能够使婴儿车1向左转向。即使由左右手向操作部件21施加不同的力,也与图9的情况相同,内部方材22j的前区域a1缩短且后区域a2伸长。前区域a1缩短且后区域a2伸长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传送至控制部7a、7b。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

如上所述,由于与左手相比,右手施加于操作部件21的力大,所以与设置于左侧的弯曲杆22b的第一检测元件6a相比,设置于右侧的弯曲杆22c的第二检测元件6b检测到的负重大。与此相对应地,和与第一检测元件6a连接的第一驱动元件51相比,与第二检测元件6b连接的第二驱动元件52向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其结果为,和与第一驱动元件51连接的成为内轮的左侧的后轮42相比,容易使与第二驱动元件52连接的成为外轮的右侧的后轮42旋转,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向动作。

另外,如图12所示,即使由左右手向操作部件21施加反向的力,也能够使婴儿车1转向。在图12所示的例中,在用左手向后方拉操作部件21的同时用右手向前推操作部件21。由此,左侧的弯曲杆22b内的内部方材22j的前区域a1伸长且后区域a2缩短,另一方面,右侧的弯曲杆22c内的内部方材22j的前区域a1缩短且后区域a2伸长。左侧的弯曲杆22b内的内部方材22j变形的信息由第一检测元件6a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然后被传送至第一控制部7a,另一方面,右侧的弯曲杆22c内的内部方材22j变形的信息由第二检测元件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第二控制部7b。接收到信息的第一控制部7a向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与第一检测元件6a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使左侧的后轮42向后退方向旋转,另一方面,第二控制部7b向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与第二检测元件6b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使右侧的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该结果为,能够使左右的后轮42彼此向反方向旋转,从而使婴儿车1转向。

如上述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具备:婴儿车主体2;多个车轮4,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第一驱动元件51,向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的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第二驱动元件52,向多个车轮4中的、与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不同的车轮4提供驱动力,且独立于第一驱动元件51而设置;第一检测元件6a,检测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第二检测元件6b,独立于第一检测元件6a而设置,且检测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以及控制装置7,具有第一控制部7a和第二控制部7b,其中,第一控制部7a基于第一检测元件6a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第一驱动元件51,以此调整从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第二控制部7b基于第二检测元件6b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第二驱动元件52,以此调整从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基于第一检测元件6a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第一驱动元件51,基于第二检测元件6b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第二驱动元件52,能够按照对婴儿车1的行驶操作,由各驱动元件51、52对向车轮4的驱动力进行调整。其结果为,能够在减轻负担的状态下按意图对婴儿车1进行操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框主体10,和与框主体10连接的把手20,第一检测元件6a和第二检测元件6b设置于把手20,且对与施加于该把手20的负重相关的信息进行检测。作为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可选择与施加于把手20的负重相关的信息,从而能够按照利用者的关于行驶操作的意图,由驱动元件51、52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控制部7a控制第一驱动元件51,使得随着第一检测元件6a所检测到的负重变大将逐渐增大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第二控制部7b控制第二驱动元件52,使得随着第二检测元件6b所检测到的负重变大将逐渐增大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推动婴儿车1使其前进的力量越大,越需要来自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因此,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结合婴儿车1的行驶操作进一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车轮4之中,由第一驱动元件51以及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驱动力的车轮是后轮42,多个车轮4中的前轮41经由脚轮3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通过经由脚轮3由婴儿车主体2支撑前轮41,能够顺利地进行婴儿车1的转向操作。另外,考虑到利用者操作的把手20位于后方以及乘坐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重心,后轮42容易负重并能够稳定地接地于接地面。通过向稳定地接地的后轮42提供来自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能够稳定地实现由驱动元件51、52进行的驱动辅助。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与由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在左右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在该情况下,在转向操作时,与两个驱动元件51、52之一连接的车轮4成为内轮侧,与另一个连接的车轮4成为外轮侧。因此,以向外轮侧的车轮4提供比内轮侧的车轮4相对更大的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使成为外轮的车轮4相对来说容易旋转,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向动作。

应予说明,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以下,对部分变形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检测元件6由应变仪61构成的例子,但检测元件6的构成形式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只要检测元件6能够检测关于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行驶操作的信息,就可以任意选用,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构成为安装于把手主体22的扭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磁致伸缩传感器等。例如,采用压力传感器时,可以是将施加于把手20的负重作为动作流体的压力的变化而进行捕捉,再以感压元件经由隔膜测量该压力的变化之后以电信号输出的类型。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把手主体22具有一对弯曲杆22b、22c的例子,把手主体2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在图13示出把手主体22的其他结构的例子。

如图13所示,在把手20配置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把手主体22将操作部件21和婴儿车主体2连结。作为构成把手主体22的元件,从后方上部框12d延伸出两个支柱22d、22e,在两个支柱22d、22e延伸出的前端和操作部件21之间,架设有握柄侧延出部22f。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两个支柱22d、22e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一定间隔而并排排列,在与后方上部框12d的连结部c1、c2紧固于该上部框12。进一步地,各支柱22d、22e朝向后方并相对于水平面向上侧倾斜。

图14扩大示出把手20。如图14所示,操作部件21构成为在左右方向d上隔开一定间隔而并排排列的两个握柄部(grip)21a、21b,握柄侧延出部22f构成为从两个支柱22d、22e之间的区域起延伸至两个握柄部21a、21b中任一个的端部为止的三个连结杆22g~22i。特别地,左侧连结杆22g从两个支柱22d、22e之间的区域起架设至位于左侧的握柄部21a的左端,中央侧连结杆22h从两个支柱22d、22e之间的区域起架设至两个握柄部21a、21b之间,右侧连结杆22i从两个支柱22d、22e之间的区域起架设至位于右侧的握柄21b的右端。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握柄侧延出部22f的三个连结杆22g~22i朝向后方并相对于水平面向下侧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支柱22d、22e分别设有检测元件6a、6b。在图15示出在支柱22d设置了第一检测元件6a的状态。应予说明,在图15示出了设置于左侧的支柱22d的第一检测元件6a,但设置于右侧的支柱22e的第二检测元件6b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15所示,各检测元件6a、6b如前述的图7所示那样包含有作为桥接电路而连接的多个应变仪61。各检测元件6a、6b的多个应变仪61粘贴于支柱22d、22e内的内部方材22k。

应予说明,图13至图15所示的变形例中,检测元件6a、6b、控制部7a、7b、以及驱动元件51、52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大致相同,但控制部7a、7b在操作部件21被按向下方的情况也向前进方向驱动后轮42,这一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

特别地,从图13可以了解到,构成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位于在上下方向d3上比操作部件21更靠上方的位置,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部c1、c2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应变仪61按照以下图16至图18所示的方式作用。图16至图18是用来说明操作把手20时的应变仪61的作用的图。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内部方材22k在与其长边方向平行的平面分成两部分时的、成为上侧的部分设为上区域a3,成为下侧的部分设为下区域a4。

如图16所示,在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将婴儿车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前方推进的情况下,各支柱22e、22f内的内部方材22k的上区域a3伸长,下区域a4缩短。上区域a3伸长且下区域a4缩短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典型的情况为,被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的形变的大小相同。被各检测元件6a、6b测量的信息被传送至所对应的控制部7a、7b。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与直流电动机51b、52b连接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下坡道推进婴儿车1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当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将婴儿车1拉向前后方向d1的后方时,与图16的情况相反,内部方材22k的上区域a3缩短,下区域a4伸长。上区域a3缩短且下区域a4伸长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所对应的控制部7a、7b。典型的的情况为,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的形变的大小相同。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以与图16的情况相反的方向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与直流电动机51b、52b所连接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后退方向旋转。

接下来,在使婴儿车1转向时,如图18所示,通过使左右手向前方推操作部件21的力产生差异,能够使婴儿车1转向。在图18的示例中,通过使右手施加于操作部件21的力大于左手施加的力,能够使婴儿车1向左转向。即使由左右手向操作部件21施加不同的力,也与图16的情况相同,内部方材22k的上区域a3伸长,下区域a4缩短。上区域a3伸长且下区域a4缩短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控制部7a、7b。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者被按向下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

如上所述,由于与左手相比,右手施加于操作部件21的力更大,所以与设置于左侧的支柱22e的第一检测元件6a相比,设置于右侧的支柱22f的第二检测元件6b检测到的负重更大。与此相对应地,和与第一检测元件6a合作的第一驱动元件51相比,与第二检测元件6b合作的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更大。其结果为,与连接于第一驱动元件51的、成为内轮的左侧的后轮42相比,能够使连接于第二驱动元件52的、成为外轮的右侧的后轮42旋转的更多,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向动作。

进一步地,在该变形例中,在越过行驶面上的高低差时,也能够利用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如图19所示,在行驶面有高低差的情况下,操作者会向上下方向d3的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在将前轮41浮起的状态下使婴儿车1行驶。即使在该情况下,内部方材22k的上区域a3也会伸长,下区域a4也会缩短。上区域a3伸长且下区域a4缩短的信息被各检测元件6a、6b的四个应变仪61测量。典型的的情况为,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的形变的大小相同度。被各检测元件6a、6b所测量的信息被传送至所对应的控制部7a、7b。接收到信息的各控制部7a、7b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从而向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提供与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所检测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各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与直流电动机51b、52b连接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也就是说,根据该变形例,即使在进行越过高低差的动作过程中,也能够接受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的辅助,同时能无过度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如上所述,根据该变形例,把手20具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以及连结操作部件21和婴儿车主体2的把手主体22,各控制部7a、7b在通过与各自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检测到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的信息或被按向下方的信息时,控制各自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向车轮4提供使其前进的驱动力,且在通过与各自所对应的检测元件6a、6b检测到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的信息时,控制各自所对应的驱动元件51、52向车轮4提供使其后退的驱动力。通过这种方式,能配合操作者进行的操作部件21的操作来调整由驱动元件51、52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为了越过接地面的高低差等而向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以使前轮41浮起的情况下,驱动元件51、52也提供使车轮4前进的驱动力。因此,即使在进行越过高低差的动作过程中,也能够得到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的辅助,同时能无过度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各检测元件6a、6b包括安装于把手20的把手主体22的多个应变仪61,至少一个应变仪61是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时伸长,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时缩短,或者,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时缩短,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时伸长。根据这种方式,检测元件6由应变仪61实现作用,因此能够避免复杂的结构并能对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时的信息进行稳定地检测。从更稳定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时的信息的观点出发,优选操作部件21位于比把手主体22和框主体10的连结部c1、c2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部c1、c2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各检测元件6a、6b的应变仪61安装于把手主体22中的、与操作部件21的连接处和连结部c1、c2之间的部分。在该情况下,把手主体22中的粘贴了应变仪61的部分与操作者施加于操作部件21的负重联动而灵敏地伸缩。因此,能够通过应变仪61对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时的信息进行高精度的检测。

应予说明,在以上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多个变形例的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