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996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是一种为婴儿户外活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是宝宝最喜爱的三步交通工具,更是妈妈带宝宝上街的必须品,使用者将婴幼儿承载在婴儿车内,以缓解因长时间抱住婴幼儿双手所承受的劳累,且婴儿车为照顾婴幼儿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现有的婴儿车,由于轮圈上轮辐和轮辋之间间隙较大,又没有保护,婴幼儿乘坐婴儿车时十分容易地可以将手从座位部分伸出至轮圈的间隙处,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一般的婴儿车的把手管通常是一体成型的,其角度和高度都无法随意调整,由于使用者的身高各个不同,无法适应使用需求,影响使用便利性,并且普通的婴儿车没有置物架,奶瓶水瓶等往往需要另外的袋子或容置架来放置,增加了使用者的负担,取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好、把手角度可调、便于奶瓶存取的婴儿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婴儿车,包括车架和座椅,所述座椅可拆卸地与所述车架相连,所述车架包括骨架体、车轮组和把手,所述车轮组固接于所述骨架体上,所述车轮组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轮,所述把手位于骨架体上端;

所述车轮包括轮圈及轮圈盖,所述车轮还包括外包于轮圈的车胎,车胎、轮圈及轮圈盖构成的车轮具有重量轻及增加婴幼儿乘坐安全性的优点,轮圈包括轮辐、轮辋以及轮辐和轮辋之间形成的空隙,所述轮辐上设置有空腔,这样设计更利于车轮运动,轮圈盖沿轮圈的轴向(即箭头A所指方向)组于轮圈上,即轮圈盖介于相邻两车轮的轮圈之间并遮盖空隙和空腔,防止婴儿乘坐于婴儿车上时手指意外地从座椅部位伸至车轮的空隙和空腔内,有效地防止婴儿的手指被夹伤,从而确保乘坐于婴儿车之后座处的婴儿安全,所述轮圈盖的外缘与轮圈中的轮辋过盈配合,以使得轮圈与轮圈盖间组装更牢固,本实施例中,轮圈盖的外缘与轮辋之间内圈侧壁的过盈尺寸范围为0-0.1毫米,使得两者之间呈略呈过盈配合以紧密配合,同时也便于轮圈盖与轮圈之间拆装;

所述骨架体为包括手推架和下骨架,下骨架可包括与手推架枢接的脚架以及连接杆,手推架包括两侧杆和上横杆,所述把手连接于上横杆,包括旋转座、定位环、握持杆和插销,旋转座包括一供把手连接于上横杆的固定件和一套筒,套筒与固定件固定连接,握持杆包括直杆部和握持部,直杆部分别横向枢接于套筒左右两端,定位环上设置有定位齿,套筒内缘对应的设置有齿部,所述直杆部还设有可供插销穿过的长槽,所述插销上设置有弹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定位环的定位齿与套筒内的齿部保持啮合,操作者反向地将定位环拉开可解除此啮合,这时使用者可转动定位环,透过插销间接地施力于直杆部,使握持杆随定位环转动而改变握持部的高度与角度,当操作者欲调整握持部的高度与角度时,可抓住定位环并将之反向地外拉,当定位环的定位齿脱离与套筒内缘的齿部的啮合时,这时操作者只要直接转动定位环即可驱转握持杆,当操作者放开定位环时,弹性件的拉力会使定位环立即靠紧套筒,使定位齿再度与齿部啮合,使握持杆两侧的握持部被固定于新的高度与角度,操作者可根据需要调整把手的角度,以提高该婴儿车使用便利性;

所述把手还包括一置物架,所述置物架通过定位结构安装在把手上,所述置物架为环状置物架,以放置奶瓶或其他水瓶用,置物架下环面上设有一环槽,在置物架的内壁上均布有三个安装孔,该三个安装孔与环槽相贯通,在该三个安装孔上分别卡固三个弹性定位塞,弹性定位塞的内端具有斜面朝上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奶瓶的定位,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把手上的凹槽和设置在置物架上配合于套筒的凸块,使得置物架定位更牢固,结构也更紧凑。

上述的婴儿车,所述弹性件位于直杆部内部,所述直杆部通过插销和长槽的配合以与定位环连接,以令两定位环相互靠紧旋转座且可沿长槽往复地滑动,并且可由转动定位环而驱转握持杆。

上述的婴儿车,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上述的婴儿车,所述轮圈盖与轮圈的轴向垂直。

上述的婴儿车,所述轮辐具有一卡合槽,轮圈盖具有与卡合槽卡合的卡合部,卡合部卡于卡合槽内,卡合槽沿轮辐的辐射方向,进一步增强了轮圈盖和轮辐之间的卡合强度,提高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车轮的轮圈盖沿轮圈的相邻面组于轮圈并遮盖空隙和空腔,防止婴儿乘坐于婴儿车之后座处的婴儿的手指从座椅部位伸入至车轮的空隙和空腔处,有效地防止婴儿的手指被夹伤,从而确保乘坐于婴儿车之后座处的婴儿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套筒和定位环之间的配合,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调节把手的角度,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并且把手上设置有置物架,可以防止奶瓶或水瓶等,具有储物的功能,且设置在把手上便于存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置物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2、3、4所示,

一种婴儿车,包括车架1和座椅,所述座椅可拆卸地与所述车架相连,所述车架1包括骨架体2、车轮组3和把手4,所述车轮组3固接于所述骨架体2上,所述车轮组3包括对称设置的车轮31,所述把手4位于骨架体上端;

所述车轮31包括轮圈311及轮圈盖312,所述车轮31还包括外包于轮圈的车胎313,车胎、轮圈及轮圈盖构成的车轮具有重量轻及增加婴幼儿乘坐安全性的优点,轮圈311包括轮辐314、轮辋315以及轮辐和轮辋之间形成的空隙316,所述轮辐上设置有空腔317,这样设计更利于车轮运动,轮圈盖沿轮圈的轴向(即箭头A所指方向)组于轮圈上,即轮圈盖介于相邻两车轮的轮圈之间并遮盖空隙和空腔,防止婴儿乘坐于婴儿车上时手指意外地从座椅部位伸至车轮的空隙和空腔内,有效地防止婴儿的手指被夹伤,从而确保乘坐于婴儿车之后座处的婴儿安全,所述轮圈盖的外缘与轮圈中的轮辋过盈配合,以使得轮圈与轮圈盖间组装更牢固,本实施例中,轮圈盖的外缘与轮辋之间内圈侧壁的过盈尺寸范围为0-0.1毫米,使得两者之间呈略呈过盈配合以紧密配合,同时也便于轮圈盖与轮圈之间拆装;

所述骨架体2为包括手推架21和下骨架22,下骨架22可包括与手推架21枢接的脚架以及连接杆,手推架21包括两侧杆和上横杆,所述把手4连接于上横杆,包括旋转座41、定位环42、握持杆43和插销44,旋转座41包括一供把手连接于上横杆的固定件411和一套筒412,套筒与固定件固定连接,握持杆43包括直杆部431和握持部432,直杆部分别横向枢接于套筒左右两端,定位环42上设置有定位齿,套筒内缘对应的设置有齿部,所述直杆部431还设有可供插销穿过的长槽433,所述插销上设置有弹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定位环的定位齿与套筒内的齿部保持啮合,操作者反向地将定位环拉开可解除此啮合,这时使用者可转动定位环,透过插销间接地施力于直杆部,使握持杆随定位环转动而改变握持部的高度与角度,当操作者欲调整握持部的高度与角度时,可抓住定位环并将之反向地外拉,当定位环的定位齿脱离与套筒内缘的齿部的啮合时,这时操作者只要直接转动定位环即可驱转握持杆,当操作者放开定位环时,弹性件的拉力会使定位环立即靠紧套筒,使定位齿再度与齿部啮合,使握持杆两侧的握持部被固定于新的高度与角度,操作者可根据需要调整把手的角度,以提高该婴儿车使用便利性;

所述把手4还包括一置物架5,所述置物架通过定位结构安装在把手上,所述置物架为环状置物架,以放置奶瓶或其他水瓶用,置物架下环面上设有一环槽,在置物架的内壁上均布有三个安装孔,该三个安装孔与环槽相贯通,在该三个安装孔上分别卡固三个弹性定位塞,弹性定位塞的内端具有斜面朝上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奶瓶的定位,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把手上的凹槽和设置在置物架上配合于套筒的凸块,使得置物架定位更牢固,结构也更紧凑。

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件位于直杆部内部,所述直杆部通过插销和长槽的配合以与定位环连接,以令两定位环相互靠紧旋转座且可沿长槽往复地滑动,并且可由转动定位环而驱转握持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轮圈盖与轮圈的轴向垂直。

所述轮辐具有一卡合槽,轮圈盖具有与卡合槽卡合的卡合部,卡合部卡于卡合槽内,卡合槽沿轮辐的辐射方向,进一步增强了轮圈盖和轮辐之间的卡合强度,提高牢固性。

该车轮的轮圈盖沿轮圈的相邻面组于轮圈并遮盖空隙和空腔,防止婴儿乘坐于婴儿车之后座处的婴儿的手指从座椅部位伸入至车轮的空隙和空腔处,有效地防止婴儿的手指被夹伤,从而确保乘坐于婴儿车之后座处的婴儿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套筒和定位环之间的配合,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调节把手的角度,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并且把手上设置有置物架,可以防止奶瓶或水瓶等,具有储物的功能,且设置在把手上便于存取;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