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车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9947发布日期:2018-06-15 22:1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车骨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婴儿车骨架。



背景技术:

婴儿车是一种为婴幼儿户外活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其早已得到广泛使用,为使婴儿车更方便携带及存储,市场上的婴儿车一般都能进行折叠和展开,但是现有的婴儿车的婴儿车骨架结构十分复杂,造成折叠不灵活而容易损坏婴儿车,且折叠后体积依然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骨架,该婴儿车骨架结构简单,折叠折灵活,折叠后体积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婴儿车骨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婴儿车骨架,包括:

前腿,所述前腿的下端连接有前轮;

后腿,所述后腿的下端连接有后轮;

手推架,所述手推架的上端设有与其铰接的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一铰接点的手推把,所述手推架的下端与所述前腿的上端和后腿的上端同轴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二铰接点;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手推把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三铰接点,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设有与其和所述后腿同轴铰接的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四铰接点的后连杆,所述后连杆的前端设有与其同轴铰接的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五铰接点的前连杆和连动杆,所述前连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腿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六铰接点;

座架牵引杆,所述座架牵引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七铰接点,所述座架牵引杆的上端设有与其和座架同轴铰接的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八铰接点的过渡连杆,所述过渡连杆的上端设有与其铰接的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九铰接点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手推架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十铰接点,所述传动杆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半圆形扶手,所述座架与所述连动杆的上端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十一铰接点,所述座架还与所述手推架铰接在铰接处形成第十二铰接点。

所述手推把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铰接件,所述铰接件包括用于与手推架铰接的平直段,所述平直段的一端与手推把的端部固定连接,接所述平直段的一端向下弯折而形成用于支撑杆铰接的弯折段。

所述弯折段上连接有以在折叠后用于支撑地面的支撑轮。

所述座架的前端设相对其转动的且转动角度可调节的脚靠架。

所述手推把上铰接有用于安装斗篷的安装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婴儿车骨架需要折叠时,握住手推把并向上提拉,手推把绕第一铰接点相对手推架转动而使其向手推架靠拢,于此同时,手推架和支撑杆分别绕第二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相对后腿转动,支撑杆在转动过程中分别通过座架牵引杆和过渡连杆带动传动杆绕第十铰接点转动和通过座架牵引杆带动座架绕第十二铰接点转动,座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连动杆、前连杆、后连杆带动前腿和后腿向相互靠拢的方向转动,最终实现婴儿车骨架的折叠,折叠后的体积小,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可放在汽车的尾箱或飞机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而且婴儿车骨架的结构简单,折叠折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车骨架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车骨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车骨架折叠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车骨架的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车骨架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其中1为前腿,1a为前轮,2为后腿,2a为后轮,3为手推架,4为手推把,5为支撑杆,6为后连杆,7为前连杆,8为连动杆,9为座架牵引杆,10为座架,11为过渡连杆,12为传动杆,13为半圆形扶手,14为铰接件,141为平直段,142为弯折段,15为支撑轮,16脚靠架,17为安装架,A为第一铰接点,B为第二铰接点,C为第三铰接点,D为第四铰接点,E第五铰接点,F为第六铰接点,G为第七铰接点,H为第八铰接点,I为第九铰接点,J为第十铰接点,K为第十一铰接点,L为第十二铰接点。

手推架3的上端与手推把4的端部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一铰接点A,手推架的下端与前腿1的上端和后腿2的上端同轴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二铰接点B,前腿1的下端连接前轮1a,后腿2下端连接后轮2a。

手推架3与后腿2之间设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上端与手推把4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三铰接点C,支撑杆5的下端与后腿2和后连杆6同轴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四铰接点D,后连杆6的前端与前连杆7的后端和连动杆8的下端同轴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五铰接点E,前连杆7的前端与前腿1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六铰接点F。

座架牵引杆9的下端与支撑杆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七铰接点G,座架牵引杆9的上端与座架10和过渡连杆11同轴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八铰接点H,过渡连杆11的上端与传动杆12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九铰接点I,传动杆12与手推架3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十铰接点J,在传动杆12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半圆形扶手13,由于半圆形扶手13连接在传动杆12的上端,所以当婴儿车骨架折叠时,半圆形扶手13也可跟谁折叠,克服了传统婴儿车骨架在折叠时需要将前扶手拆掉的缺陷,使用户操作更简单更快捷。

座架10与连动杆8的上端铰接并在铰接处形成第十一铰接点K, 座架10还与手推架3铰接在铰接处形成第十二铰接点L。

本实施例中,在手推把4的端部连接铰接件14,铰接件14包括用于与手推架4铰接的平直段141,即第一铰接点A位于平直段段上,平直段141的一端与手推把4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平直段141的另一端向下弯折而形成用于支撑杆5铰接的弯折段142,也即第二铰接点位于弯折段142上。在其它实施例中,铰接件也可为由两平直段构成T型结构,其中一平直段与手推架铰接,另一平直段与支撑杆铰接。

弯折段142上连接有婴儿车骨架折叠后用于支撑地面的支撑轮15,由于婴儿车折叠后后轮2a也支撑地面,所以折叠后的婴儿车骨架通过支撑轮15和后轮2a与地面的支撑而站立在地面上,这样便于推行或拉行。

座架10的前端设相对其转动的且转动角度可调节的脚靠架16,脚靠架16不但满足婴儿乘坐的舒服性,同时还可以延长座架10在婴儿车前后方向的长度,当婴儿需要躺卧时,可以将脚靠架16转动到水平位置。

另外,在手推把4上铰接安装架,安装架用于安装斗篷,以便在恶劣的环境中遮挡阳光、雨、雪、尘土等,有效确保了确保婴儿的安全。由于安装架14铰接在手推把上,在婴儿车折叠的过程中,安装架可以跟随折叠,确保了婴儿车骨架整体的折叠。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婴儿车骨架需要折叠时,握住手推把4并向上提拉,手推把4绕第一铰接点A向上转动,与此同时,手推架3绕第二铰接点B向下转动,在手推架3转动的过程中,支撑杆绕5第四铰接点D向下转动并带动座架牵引杆9绕第七铰接G点转动,座架牵引杆9的转动分别通过过渡连杆11带动传动杆12绕第十铰接J点转动和带动座架10绕第十二铰接点L转动,座架10的转动通过与其铰接的连动杆8分别带动前连杆7绕第五铰接点转动E和带动后连杆6绕第四铰接点D转动,使前腿1和后腿2相互靠拢,最终实现婴儿车骨架的折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