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4969发布日期:2018-09-28 20:37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拖车。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携带儿童、宠物或较多物品出行时,往往会使用拖车。

授权公告号为CN20241406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折叠式婴儿拖车架结构》(申请号:CN201120541451.8)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有:底架,具有前、后支杆以及连接于前、后支杆左、右两侧的左、右侧杆,其右侧侧杆的前侧底部连接有一枢接座,该枢接座所设枢孔可借枢轴与拖车杆的一侧枢接,该枢接座前侧另具有前定位孔,而其后侧则具有后定位孔,该枢接座枢接的拖车杆可选择向前枢转而呈展开状态,并借一定位杆或插销等定位元件穿过该拖车杆与该枢接座的前定位孔,并借该拖车杆的前侧与脚踏车的预定部位连接,该前述枢接座所枢接的拖车杆亦可向后枢转收合,并借定位杆或插销等定位元件穿设该枢接座的后定位孔与拖车杆;两上支架,乃略呈ㄇ形体,该两上支架下方的前后两侧则分别与底架枢接,该两上支架的其中的一上支架上方乃固设有一连接件,该连接件则具有卡槽,另外该两上支架各由可折叠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组成,其中各第一支架下方两侧借枢轴与第二支架的上方两侧枢接,且各第二支架并各固设一定位片以防止第一支架向外枢转;上横杆,乃设于两上支架上方之间,且与两上支架连接或拆离;其特征在于:该底架的前支杆与后支杆皆为两节式的管体所组成,其中该前支杆包括一内套管与一外管套接而构成,该内套管可由其一侧对应套入外管相对的一侧,且该内套管的一侧具有一定位孔,而该外管相对的一侧具有定位孔,以借定位元件予以固定,而后支杆亦包括一内套管与一外管套接而构成,该内套管可由其一侧对应套入外管相对的一侧,且该内套管的一侧具有一定位孔,而该外管相对的一侧具有定位孔,以借定位元件予以固定,该后支杆的内套管的另一侧与外管的另一侧进一步分别具有位于该底架的左、右侧杆后段底部的侧管以借锁固元件或以焊接方式与该底架的左、右侧杆底部连接固定,可增加该底架的左、右侧杆后段结构的强度,进而在该左、右侧杆的后段对应于后支杆的内套管的侧管上方部位以及对应于后支杆的外管的侧管上方部位各设有枢槽以分别借枢接元件枢设车轮。

上述结构的车架可进行折叠,便于运输及存放,但是,其在折叠时,需要先将上横杆拆卸下来再进行左右折叠,操作较为麻烦,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进行前后折叠且操作方便的可折叠拖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折叠拖车,包括车架及设于该车架上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底座、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车轮能转动地设于底座上,所述前支架成形为U形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底座的前部,所述后支架也成形为U形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底座的后部,所述前支架的中部与后支架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能在二者相对靠近状态下对二者进行脱卸式连接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前支架包括第一侧杆、第二侧杆及第一横杆,所述第一侧杆、第二侧杆分别布置于底座前部的两侧,所述第一横杆连接于第一侧杆后端与第二侧杆后端之间;所述后支架的至少部分向前支架方向弯折从而在与前支架连接状态下共同拼接成ㄇ形的结构。该ㄇ形的结构可用于支撑车篷。

优选地,所述后支架包括第三侧杆、第四侧杆及第二横杆,所述第三侧杆、第四侧杆分别布置于底座后部的两侧,所述第二横杆连接于第三侧杆上端与第四侧杆上端之间,所述连接件连接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上。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第一装配体及第二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具有能转动地套置在前支架中部外周的第一连接套,该第一连接套的一侧向后支架方向延伸并形成有能供后支架的中部卡入的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装配体具有能转动地套置在前支架中部外周的第二连接套,该第二连接套的一侧向后支架方向延伸并形成有能供后支架的中部卡入的第二装配槽,该第二装配槽与所述第一装配槽相互对合共同构成能将后支架的中部包围的第三连接套。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套设于该第一缺口之间并与第一缺口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装配槽的外缘开设有供第二装配槽的边缘进入的第二缺口。该结构可提高连接件紧凑性,并使连接件对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的连接较为牢固。

优选地,所述前支架的两端及后支架的两端均通过铰接组件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上,所述铰接组件包括铰接柱及铰接头,所述铰接柱下端固定在底座上,所述铰接头的下端与铰接柱上端转动连接,所述铰接头上端具有供前支架/后支架的端部插置其中的插槽。

优选地,所述拖车还包括辅助支架,该辅助支架成型为U形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靠近所述前支架端部的底座上,所述辅助支架的中部能上下移动地套置在后支架后侧。设置该结构,可提高对车篷等的支撑效果,提高安全性能。

为了便于生产及装配,所述前支架由成形为L形的两个部分拼接而成,且拼接处位于前支架的中部,一个L形部分上具有插接头,对应的,另一个L形部分上具有与插接头相匹配的插接槽,所述拼接处的外周套置有一装配件。

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后支架上设置有能相对于该后支架转动的推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将成形为U形的前支架的端部转动连接在底座前部,将成形为U形的后支架的端部转动连接在底座后部,使用时,将前支架、后支架转动至二者中部接触并用连接件进行连接即可;不使用时,使连接件取消去前支架中部、后支架中部的连接,将前支架向后转动、后支架向前转动直至二者前后折叠并靠近底座布置,操作方便;此时,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不占用空间,便于包装运输或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连接件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铰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前支架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折叠拖车包括车架a及设于该车架a上的车轮1,车架a包括底座2、前支架3、后支架4、辅助支架5及推杆7,车轮1能转动地设于底座2上,前支架3成形为U形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底座2的前部,后支架4也成形为U形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底座2的后部,前支架3的中部与后支架4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能在二者相对靠近状态下对二者进行脱卸式连接的连接件6。

具体的,前支架3包括第一侧杆31、第二侧杆32及第一横杆33,第一侧杆31、第二侧杆32分别布置于底座2前部的两侧,第一横杆33连接于第一侧杆31后端与第二侧杆32后端之间,第一侧杆31、第二侧杆32均具有向上拱起的弧度结构。前支架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而为了便于生产及装配,本实施例的前支架3由成形为L形的两个部分301、302拼接而成,且拼接处位于前支架3中部的第一横杆33上,一个L形部分上301具有插接头303,对应的,另一个L形部分302上具有与插接头303相匹配的插接槽304,插接头303与插接槽304在插配连接后再通过螺钉进行径向固定,拼接处的外周套置有一装配件305。后支架4的部分向前支架3方向弯折从而在与前支架3连接状态下共同拼接成ㄇ形的结构,该ㄇ形的结构可用于支撑车篷。后支架4包括第三侧杆41、第四侧杆42及第二横杆43,第三侧杆41、第四侧杆42分别布置于底座2后部的两侧,第二横杆43连接于第三侧杆41上端与第四侧杆42上端之间,后支架4的弯折部分是自第三侧杆41、第四侧杆42上部开始向前弯折。推杆7设于后支架4的弯折部分处,且推杆7能相对于后支架4转动,以便于调节推杆7高低及收纳。连接件6连接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上。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6包括第一装配体61及第二装配体62,第一装配体61具有能转动地套置在第一横杆33外周的第一连接套611,该第一连接套611的一侧向后支架4方向延伸并形成有能供第二横杆43的下半部分卡入的第一装配槽612,第二装配体62具有能转动地套置在第一横杆33外周的第二连接套621,该第二连接套621的一侧向后支架4方向延伸并形成有能供第二横杆43的上半部分卡入的第二装配槽622,该第二装配槽622与第一装配槽612相互对合共同构成能将整个第二横杆43周向包围的第三连接套。第一连接套61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缺口613,第二连接套621设于该第一缺口613之间并与第一缺口613长度相匹配。第一装配槽612的外缘开设有供第二装配槽622的边缘进入的第二缺口614,该结构可提高连接件6紧凑性,并使连接件6对第一横杆33、第二横杆43的连接较为牢固。

为了便于连接,前支架3的两端及后支架4的两端均通过铰接组件8连接在底座2的上表面上,铰接组件8包括铰接柱81及铰接头82,铰接柱81下端固定在底座2上,铰接头82的下端与铰接柱81上端转动连接,铰接头82上端具有供前支架3/后支架4的端部插置其中的插槽821。辅助支架5成型为U形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靠近前支架3端部的铰接组件8上,辅助支架5的中部能上下移动地套置在后支架4后侧,以提高对车篷等的支撑效果,提高安全性能。

使用本实施例的拖车时,将前支架3、后支架4转动至二者中部接触并用连接件6进行连接即可;不使用时,使连接件6取消去前支架3中部、后支架4中部的连接,将前支架3向后转动、后支架4向前转动直至二者前后折叠并靠近底座2布置,操作方便;此时,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不占用空间,便于包装运输或存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