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88613发布日期:2021-01-08 14:2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变形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具有握把、扶手、前腿及后腿的婴儿车(例如,jp2004-237784a)被广泛地供于使用。在该婴儿车中,扶手的后端可摆动地连接于握把。扶手具有一对侧壁部和连结在一对侧壁部之间的上壁部,作为整体向下方开口。后腿及前腿从下方伸入扶手内,在其上端部枢轴连接于扶手。这样的前腿及后腿可以相对于扶手以较大的角度范围转动,由此能够缩小婴儿车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然而,由于婴儿车的设计性或座席构成等的限制,有时无法采用向下方开口的形状作为扶手的形状。而另一方面,折叠状态下的尺寸的小型化是婴儿车的普遍性课题,为了解决该课题,扩大前腿或后腿等构成要件间的可转动的范围是有效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增大构成要件间的可转动角度以缩小婴儿车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可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变形,具备:

握把;

第1连杆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握把;

后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1连杆部件;

前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后腿,

所述后腿具有:连接基部,与所述第1连杆部件及所述前腿连接;后腿部,从所述连接基部中连向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连接位置和连向所述前腿的连接位置之间伸出。

在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中也可以为,所述连接基部具有与所述后腿部伸出的方向不平行的长度方向。

在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中也可以为,所述第1连杆部件的包括连向所述后腿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后腿的所述连接基部以及所述前腿的包括连向所述后腿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呈线状排列。

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也可以还具备:第2连杆部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握把及所述后腿;第3连杆部件,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腿、所述握把或所述第2连杆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中也可以为,所述前腿具有:前腿框架,具有与所述后腿连接的一对前腿侧部及连结所述一对前腿侧部的前腿连结部;板部件,由包括所述前腿侧部及所述一对前腿侧部的连向所述前腿连结部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来支承。

在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中也可以为,所述板部件具有:缓斜面部,至少被所述前腿连结部支承;陡斜面部,从后方与所述缓斜面部连接,所述缓斜面部及所述陡斜面部朝向后方向上倾斜,所述缓斜面部的相对于行走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陡斜面部的相对于行走面的倾斜角度。

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也可以还具备前轮保持体,被所述前腿支承,包括前轮,所述缓斜面部也可以位于所述前轮的上方。

本发明的第2婴儿车也可以具备:

婴儿车主体,具有所述握把、所述前腿、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部件、所述第2连杆部件及所述第3连杆部件;

座席,被所述婴儿车主体支承,

所述第1连杆部件也可以具有保持部件,可装卸地保持所述座席。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增大构成要件间的可转动角度从而缩小婴儿车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连杆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连杆部件的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板部件的沿婴儿车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中心面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对应于图4的图,是图5所示的婴儿车的连杆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婴儿车中的婴儿车主体和座席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安装于图10所示的婴儿车主体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2a是示出图10所示的座席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12b是示出图12a所示的连接部件的内部的图。

图12c是示出图12a所示的连接部件的内部的图。

图13是示出图8所示的婴儿车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安装于车辆的座席的儿童座椅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保持在保持部件的适配器和支承在适配器的儿童座椅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适配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8a是示出连接部件的内部的图。

图18b是示出连接部件的内部的图。

图19是示出图14所示的婴儿车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及图2从婴儿车10的整体构成开始说明。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婴儿车10的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整体以沿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中心面为中心而呈大致对称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婴儿车10具有构成框架的婴儿车主体11、和被婴儿车主体11支承的座席40。另外,在婴儿车主体11设有篷100,以保护就坐在座席40的婴幼儿免受日照和风的影响。

接着,参照图1~图7说明婴儿车主体11的整体构成。图3中示出了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主体11的连杆部件。图4是图3所示的连杆部件从婴儿车10的内侧沿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沿前腿22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心面的截面。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另外,图7是对应于图4的图,也是图6所示的连杆部件从婴儿车10的内侧沿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

如正广泛普及的那样(例如,jp2005-082082a和jp2006-117012a),婴儿车主体11构成为可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变形,能够从图1及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折叠至图6所示的折叠状态,并且能够从折叠状态展开至展开状态。婴儿车主体11包括握把15,操作者(监护人)从婴幼儿的背面侧握住握把15来操纵婴儿车10,从而能够以婴幼儿朝向行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婴儿车10行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婴儿车10及婴儿车主体11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用语表示以操纵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更具体地,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是指连结图1中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且相当于图2中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操纵婴儿车10的操作者面向的一侧,图1中纸面的左下侧和图2中纸面的左侧为婴儿车10的前侧。另一方面,婴儿车10的“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且与接地面(行走面)s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或“车宽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进一步地,对于“右”及“左”,也分别表示以操纵婴儿车10的操作者为基准的横向或宽度方向的“右”及“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及婴儿车主体11的“上”、“下”及“上下方向”的用语表示以婴儿车10的前轮及后轮接地的状态(自行竖立状态)为基准的“上”、“下”及“上下方向”。另外,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及婴儿车主体11的“宽度方向”、“车宽方向”、“右”及“左”的用语表示对应于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车宽方向”、“右”及“左”的方向及侧。另外,相对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及婴儿车主体11的“前后方向”的用语是与“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且相当于图6中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后述的前腿22位于的一侧,图6中纸面的左侧为婴儿车10的前侧。并且,“后”是指握把15位于的一侧,图6中纸面的右侧为婴儿车10的后侧。

如图1所示,婴儿车主体11除了握把15之外,具有:包括分别左右配置的一对前腿侧部23a的前腿22;分别左右配置的一对后腿24;分别左右配置的一对作为侧框架件的第1连杆部件31;分别左右配置的一对第2连杆部件32及一对第3连杆部件33。如图1及图2所示,前腿22具有前腿框架23,该前腿框架23包括上述的一对前腿侧部23a、和连结一对前腿侧部23a的前腿连结部23b。另外,前腿22具有被前腿框架23支承的板部件60。在前腿框架23的下端设有包括前轮25a的前轮保持体(脚轮)25,在后腿24的下端设有后轮26。另外,婴儿车主体11支承座席40,该座席40配置在一对前腿侧部23a之间且配置在一对后腿24之间。此外,虽然在图示的示例中婴儿车10构成为具有1个前轮25a和两个后轮26的三轮车,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后文所参照的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具有2个前轮25a和两个后轮26的四轮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握把15包括分别左右配置的一对握把侧部15a、和连结在一对握把侧部15a之间的握把中间部15b,作为整体具有大致u字状的形状。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中,握把15的下端部分与设在后腿24的中间部分的卡合部件17卡合。由此限制了握把15和后腿24的相对转动。

如图1所示,握把15具有可滑动地设在该握把侧部15a上的操作部件18、和设在该握把中间部15b上可对操作部件18的滑动远程操作的远程操作装置18a。操作部件18通过设置在握把侧部15a内的弹簧(未图示)向下方(u形的端部侧)弹压。如图3所示,操作部件18具有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朝向第2连杆部件32突出的凸部18b。凸部18b与后述的锁定部件19连杆将婴儿车10保持在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对第1连杆部件31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配置在其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握把侧部15a的中间部分。如图4所示,第1连杆部件31在其后方部分处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51而与握把侧部15a连接。在图示的示例中,第1连杆部件31是笔直的棒状的部件,但不限于此。可以对第1连杆部件31赋予各种形状。例如,与作为现有技术所说明的以往的扶手同样地,第1连杆部件31也可以具有一对侧壁和将一对侧壁部之间连结的上壁部,作为整体构成为向下方开口。由此,能够改善婴儿车10的设计自由度,有效地提高外观美感。

如图1及图2所示,后腿24具有构成其上端部的连接基部24a和从连接基部24a伸出的后腿部24b。在后腿部24b的下端设有后轮26。

如图1所示,连接基部24a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配置在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第1连杆部件31。另外,连接基部24a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配置在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前腿侧部23a。后腿部24b从连接基部24a中连向第1连杆部件31的连接位置和连向前腿22的连接位置之间伸出。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后腿部24b和第1连杆部件31之间的干扰,并使后腿24和第1连杆部件31在较大的角度范围转动。同样地,能够有效地防止后腿部24b和前腿22之间的干扰,并使后腿24和前腿22在较大的角度范围转动。并且,能够使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靠近。另外,能够使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该结果如图6及图7所示,能够使第1连杆部件31、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并能够缩小婴儿车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如图4所示,连接基部24a具有与后腿部24b伸出的方向db不平行的长度方向da。第1连杆部件31的前方部分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52而与连接基部24a的长度方向da的一侧部分(后方部分)连接。另外,前腿22的上端部分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53而与连接基部24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分(前方部分)连接。

连接基部24a具有长度方向da,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后腿部24b和第1连杆部件31的干扰,增大后腿24和第1连杆部件31的可转动范围。另外,能够有效地防止后腿部24b和前腿22的干扰,增大后腿24和前腿22的可转动范围。该结果如图6及图7所示,能够使第1连杆部件31、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并能够缩小婴儿车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通过相对转动使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靠近的状态下,能够在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之间形成间隙。同样地,在通过相对转动使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的状态下,能够在后腿24及前腿22之间形成间隙。通过在相对转动后也形成间隙,能够有效地防止伴随着折叠动作或展开动作而出现衣物等夹在构成相对动作的要件间的情况。

如图4所示,第1连杆部件31的包括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31a、后腿24的连接基部24a以及前腿22的包括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22a呈线状排列。由此,能够从握把15经由第1连杆部件31及后腿24将操作力顺畅地施加至前腿22。另外,使得来自行走面s的力从前腿22经由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被顺畅地传递至握把15。由此,能够在掌握行走面s的状态的同时对婴儿车10施加适当的操作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婴儿车10的操控性。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部分31a、连接基部24a和部分22a呈直线状排列,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呈连续的曲线状排列。

接着,对第2连杆部件3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左侧的第2连杆部件32分别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握把15的左侧的握把侧部15a和左侧的后腿24。同样地,右侧的第2连杆部件32分别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握把15的右侧的握把侧部15a和右侧的后腿24。由此,在婴儿车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中,握把15能够在靠近后腿24的同时向下降低。并且如图6所示,能够在上下方向缩小婴儿车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如图4所示,各第2连杆部件32具有与握把15及后腿24连接的第2连杆主体部32a。另外,各第2连杆部件32具有在第2连杆主体部32a中从连向握把15的连接位置和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之间伸出的伸出部32b。伸出部32b在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中向前方伸出。各第2连杆主体部32a在其一部分处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54而与握把侧部15a的下方部分(更具体地为握把侧部15a的下端部分和操作部件18之间)连接。另外,各第2连杆主体部32a在其另一部分处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毂部55而与后腿24的中间部分连接。

在各第2连杆主体部32a的连接于握把侧部15a的一部分设有朝向握把侧部15a突出的锁定部件19。如图4所示,从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观察,锁定部件19形成为将以轴部件54为中心的圆切除多处而得的形状。在锁定部件19中,沿以轴部件54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延伸的两个凹部19a、19b设置于其周向的不同位置。在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中,各凹部19a、19b从下方收纳沿握把15滑动的操作部件18的凸部18b。即,从图4及图7可知,使婴儿车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时,锁定部件19和第2连杆部件32共同转动。因此,此时锁定部件19相对于握把15的姿势改变。在像这样的锁定部件19中,凹部19a在婴儿车10处于展开状态时被定位,从而使其能够收纳位于握把15上的操作部件18的凸部18b(参照图4)。另外,凹部19b在婴儿车10处于折叠状态时被定位,从而使其能够收纳位于握把15上的操作部件18的凸部18b。

在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中,操作部件18的凸部18b被收纳至凹部19a,从而锁定部件19和握把15卡合,限制了第2连杆部件32和握把15的相对转动。由此,婴儿车10被保持在展开状态。另外,在婴儿车10的折叠状态中,操作部件18的凸部18b被收纳至凹部19b,从而锁定部件19和握把15卡合,限制了第2连杆部件32和握把15的相对转动。由此,婴儿车10被保持在折叠状态。

接着,对第3连杆部件33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左侧的第3连杆部件33分别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左侧的第2连杆部件32和左侧的前腿侧部23a。同样地,右侧的第3连杆部件33分别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右侧的第2连杆部件32和右侧的前腿侧部23a。由此,在婴儿车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中,前腿22经由第3连杆部件33被拉向握把15及后腿24。并且,如图6及图7所示,能够在前后方向缩小婴儿车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各第3连杆部件在其一部分(后方部分)中,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56而与第2连杆部件32的伸出部32b连接。另外,各第3连杆部件33在另一部分(前方部分)中,经由在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57而与前腿侧部23a的中间部分连接。第3连杆部件33连接在第2连杆部件32中连向握把15的连接位置和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之间形成的位置,从而在婴儿车10的折叠状态中,能够有效地防止被前腿22保持的前轮25a和被后腿24保持的后轮26过于靠近(参照图6)。由此,能够使折叠状态中的婴儿车10更稳定地自行竖立。进一步地,第3连杆部件33在上述伸出部32b中与第2连杆部件32连接,从而在婴儿车10的折叠状态中,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被前腿22保持的前轮25a和被后腿24保持的后轮26过于靠近(参照图6)。由此,能够使折叠状态中的婴儿车10更稳定地自行竖立。

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第3连杆部件33连接于第2连杆部件32,但并不限定于此。第3连杆部件33也可以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于握把15。

接着,对板部件6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前腿22的板部件60安装在前腿框架23。在婴幼儿坐入婴儿车10时以及乘坐期间,板部件60防止该婴幼儿的脚进入一对前腿侧部23a之间。如图5所示,板部件60具有至少被前腿连结部23b支承的缓斜面部60a、和从后方与缓斜面部60a连接的陡斜面部60b。缓斜面部60a及陡斜面部60b朝后方向上倾斜,缓斜面部60a相对于行走面s的倾斜角度小于陡斜面部60b相对于行走面s的倾斜角度。缓斜面部60a能够作为乘坐婴儿车10时的台阶或踏板使用。缓斜面部60a以可位于前轮25a的上方的方式来配置。由此,在将缓斜面部60a作为台阶或踏板使用时,可以确保婴儿车10的稳定性。特别地,如图所示,在婴儿车10构成为三轮车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稳定婴儿车10。另外,优选地使缓斜面部60a相对于行走面s的倾斜角度为10°~20°。由此,在将缓斜面部60a作为台阶或踏板使用时,也可以确保婴儿车10的稳定性。板部件60例如由树脂等形成。

返回图1,图示的婴儿车主体11作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构成要件具有连结在一对后腿24间的后侧连结杆27。另外,在一对后腿24的连接基部24a之间设有可装卸的保护部件28。

接着,对座席4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座席40配置在一对前腿侧部23a之间且配置在一对后腿24之间,由婴儿车主体11支承。座席40具有座席主体40a和安装于座席主体40a的缓冲性的座椅90。座席主体40a包括座部支承构件41和背部支承构件4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可转动地连接第2连杆部件32和第3连杆部件33的轴部件56,座部支承构件41和背部支承构件42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在图示的示例中,座部支承构件41和第3连杆部件33形成为一体。第3连杆部件33构成座部支承构件41的侧部。

座部支承构件41位于乘坐于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臀部的下方。另外,背部支承构件42位于乘坐于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脊背的背后。本实施方式的座部支承构件41及背部支承构件42由作为整体具有矩形轮廓的树脂制的板材构成。在形成座部支承构件41及背部支承构件42的树脂制的板材中,为了确保轻度和通气性而根据需要实施挖空。另外,背部支承构件42的两端由各自相对于一方及另一方的握把侧部15a固定的绳45从下方或后方所支承。通过调整该绳45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背部支承构件42相对于座部支承构件41的角度(倾斜角度)。

座席主体40a还包括位于乘坐于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侧方的侧部支承构件43、和位于乘坐并横卧于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头侧的头侧支承构件44。侧部支承构件43使u形的两端部分相对于对应侧的握把侧部15a的中间部分可转动(可摆动)地连结。头侧支承构件44是一对大致直线状的部件。各头侧支承构件44的一方的端部及另一方的端部分别可转动(可摆动)地连结于背部支承构件42及侧部支承构件43。

具有以上所述的整体构成的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1)进行如下动作,使各构成部件相互转动从而能够折叠。

首先,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中,操作部件18的凸部18b收纳至锁定部件19的一方的凹部19a。由此,限制了第2连杆部件32和握把15的相对转动。因此,通过操作远程操作装置18a,解除第2连杆部件32和握把15经由锁定部件19的卡合。具体地,通过远程操作装置18a使操作部件18向上方动作。由此,解除第2连杆部件32相对于握把15的固定,进一步地解除第2连杆部件32相对于另一构成要件的固定。此外,这时握把15的下端部分与设在后腿24的中间部分的卡合部件17卡合。

从该状态将配置在后方位置的握把15暂时向后上方抬起,解除握把15的下端部分相对于后腿24的卡合。之后将握把15向下下压。这时,在图2及图4中,第1连杆部件31相对于后腿2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握把15和后腿24靠近(参照图6及图7)。另外,将握把15向下下压时,第2连杆部件32和握把15共同动作。由此,在图2及图4中,第2连杆部件32相对于后腿2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于第2连杆部件32的该动作,第3连杆部件33被拉向后方。第3连杆部件33被拉向后方时,前腿22相对于后腿24在图2及图4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同时被拉向后腿24(参照图6及图7)。如上,如图6及图7所示,缩小了婴儿车10在前后方向的尺寸。另外,此时如上所述,使得握把15的配置位置降低。结果不仅可以缩小婴儿车10在前后方向的尺寸,而且也可以缩小婴儿车10在上下方向的尺寸。

另一方面,将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1)从折叠状态展开只需要进行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的操作即可。

如上,根据第1实施方式,婴儿车10可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变形,该婴儿车10具备:握把15;第1连杆部件31,可转动地连接于握把15;后腿2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1连杆部件31;前腿22,可转动地连接于后腿24。并且后腿24具有:连接基部24a,与第1连杆部件31及前腿22连接;后腿部24b,从连接基部24a中连向第1连杆部件31的连接位置和连向前腿22的连接位置之间伸出。

根据这样的第1实施方式,能够使后腿24和第1连杆部件31在较大的角度范围转动,使得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靠近。同样地,能够使后腿24和前腿22在较大的角度范围转动,使得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作为结果如图6所示,能够使第1连杆部件31、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能够缩小婴儿车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另外,可以对第1连杆部件31赋予各种形状。作为具体例,可以将第1连杆部件31构成为棒状的部件。由此,能够改善婴儿车10的设计自由度,有效地提高外观美感。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连接基部24a具有与后腿部24b伸出的方向db不平行的长度方向da。连接基部24a具有长度方向da,从而能够稳定地增大后腿24和第1连杆部件31的可转动范围。另外,能够稳定地增大后腿24和前腿22的可转动范围。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通过相对转动使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靠近的状态下,能够在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之间形成间隙。同样地,在通过相对转动使后腿24及前腿22靠近的状态下,能够在后腿24及前腿22之间形成间隙。通过在相对转动后也形成间隙,能够有效地防止伴随着折叠动作或展开动作而出现衣物等夹在进行相对动作的构成要件间的情况。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第1连杆部件31的包括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31a、后腿24的连接基部24a以及前腿22的包括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22a呈线状排列。第1连杆部件31的包括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31a、后腿24的连接基部24a以及前腿22的包括连向后腿24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22a呈线状排列,从而能够将操作力从握把15经由第1连杆部件31及后腿24顺畅地施加至前腿22。另外,使得来自行走面s的力从前腿22经由后腿24及第1连杆部件31顺畅地被传递至握把15。由此,能够在掌握行走面s的状态的同时对婴儿车10施加适当的操作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婴儿车10的操控性。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还具备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握把15及后腿24的第2连杆部件32,和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前腿22、握把15或第2连杆部件32的第3连杆部件33。如图6所示,在这样的婴儿车10中,在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中,握把15靠近后腿24的同时能够向下方下降。此外,在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中,前腿22经由第3连杆部件33被拉向握把15及后腿24。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缩小婴儿车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前腿22具有:前腿框架23,具有与后腿24连接的一对前腿侧部23a及连结一对前腿侧部23a的前腿连结部23b;板部件60,由包括前腿侧部23a及一对前腿侧部23a的连向前腿连结部23b的连接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来支承。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脚进入一对前腿侧部23a之间。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板部件60具有至少被前腿连结部23b支承的缓斜面部60a和从后方与缓斜面部60a连接的陡斜面部60b,缓斜面部60a及陡斜面部60b朝后方向上倾斜,缓斜面部60a相对于行走面s的倾斜角度小于陡斜面部60b相对于行走面s的倾斜角度。根据这样的板部件60,缓斜面部60a能够作为乘坐婴儿车10时的台阶或踏板使用。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婴儿车10还具备被前腿22支承、包括前轮25a的前轮保持体25,缓斜面部60a可以位于前轮25a的上方。由此,在将缓斜面部60a作为台阶或踏板使用时,可以确保婴儿车10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婴儿车10构成为三轮车的情况下,对于能够有效地稳定婴儿车10是有效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8~图13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婴儿车110构成为四轮车。另外,第1连杆部件310具有保持部件130,座席140经由保持部件130可装卸地被婴儿车主体111支承。然而,其它构成能够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以下说明及在以下说明使用的附图中,对于可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部分,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图8及图9是示出婴儿车11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0示出了座席140和婴儿车主体111的连接部分。如图8所示,座席140具有主框架部件141、安装于主框架部件141的布材142以及连接于主框架部件141的连接部件143。如上所述,第1连杆部件310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1连杆部件31同样构成的第1连杆主体部31和可装卸地保持座席140的保持部件130。

首先,参照图10及图11对保持部件130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保持部件130具有:连接部(收纳部)131,具有底部131a及侧壁131b、131c、131d、131e;安装部132,从连接部131沿第1连杆主体部31伸出。如图10所示,保持部件130在安装部132中固定于第1连杆主体部31。保持部件130被固定为使得连接部131的内部空间在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中向上方开放。在朝向连接部131的前方或后方的侧壁131b、131d设有与后述的座席40的连接部件143的突出部148卡合的卡合孔133。

接着,参照图8对主框架部件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主框架部件141作为整体形成矩形的框。主框架部件141具有:作为整体呈大致u字状的两个框架构件141a、141b和连结两个框架构件141a、141b的一对连结部件141c。座席140中,在放置婴幼儿的脚的一侧配置有脚侧框架构件141a,在放置婴幼儿的头部的一侧配置有头侧框架构件141b。脚侧框架构件141a的u形的端部和头侧框架构件141b的u形的端部通过配置在对应侧的连结部件141c连结。在一对连结部件141c之间设有保护部件128。另外,在连结部件141c连接有篷100的基部。连接部件143从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与连结部件141c连接。

接着,参照图12a对连接部件143进行说明。图12a示出了连接部件143。如图12a所示,连接部件143具有与主框架部件141的连结部件141c连接的连接部(连接主体部)146、和从连接部146伸出的安装部147。安装部147向与设置有主框架部件141的保护部件128的一侧的相反侧伸出,被收纳至保持部件130的连接部131。安装部147具有对应于保持部件130的连接部(收纳部)131的形状,且具有侧面147b、147c、147d、147e。安装部147在朝向前后方向的侧面147b、147d的一方147b具有突出部148。突出部148设于与保持部件130的卡合孔133对应的位置,与卡合孔133卡合。由此,连接部件143稳定地保持在保持部件130。通过操作设在连接部146的操作装置149,突出部148被收纳至安装部147的内部。由此,能够解除座席140与卡合孔133的卡合,能够从保持部件130取下座席140。

参照图12b及图12c对连接部件143、特别是对突出部148及操作装置149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12b及图12c是示出连接部件143的内部的图。如图12b所示,连接部件143具有收纳突出部148及操作装置149的收纳部143a。收纳部143a构成连接部146及安装部147。在构成收纳部143a的连接部146的部分中,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从前后方向的一侧(侧面147b的一侧)朝向上侧的区域设有第1开口部143b。另外,在收纳部143a的构成安装部147的侧面147b的部分设有第2开口部143c。

在安装部147的内侧面形成有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引导壁147g和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作用部引导壁147h。

突出部148为板状的部件。在安装部147内,突出部148被配置为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可沿突出部引导壁147g移动。突出部148通过配置在安装部147内的突出部弹压机构148s朝向第2开口部143c弹压。因此,在对突出部148不施加任何力的情况下,突出部148的第2开口部143c侧的一端148a通过第2开口部143c向安装部147外突出。在突出部148的另一端148b(侧面147d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婴儿车110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操作装置149进行作用的凸部148c。与凸部148c的第2开口部143c相对的面形成操作装置149进行作用的作用面148d。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作用面148d向上方朝第2开口部143c侧倾斜。

操作装置149具有操作杆149a、和伴随着操作杆149a的操作而作用于突出部148的作用部149b。操作杆149a在其中间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使收纳部143a内沿婴儿车1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149x。操作杆149a的一端149c通过第1开口部143b露出至连接部146外。在操作杆149a的另一端149d设有向婴儿车110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凸部149e。在连接部146内配置有操作杆弹压机构149s。操作杆弹压机构149s将操作杆149a保持为图12b所示的姿势,具体为使得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操作杆149a的一端149c位于另一端149d上方。

作用部149b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在作用部149b的上端149f设有沿婴儿车110的宽度方向贯通的开口部149g。在开口部149g插通有操作杆149a的凸部149e。并且,作用部149b的上端149f相对于操作杆149a可摆动地连接。作用部149b的下侧半部沿着作用部引导壁147h延伸,沿着作用部引导壁147h移动。在作用部149b的下端149g设有对应于突出部148的作用面148d倾斜的倾斜面149h。倾斜面149h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朝上方向第2开口部143c侧倾斜。

在没有对操作杆149a施加力的情况下,像这样的操作装置149及突出部148中,操作杆149a通过操作杆弹压机构149s维持在图12b所示的位置,由此,作用部149b也维持在图12b所示的位置。这种情况下,由于作用部149b没有对突出部148进行作用,因此突出部148也通过突出部弹压机构148s维持在图12b所示的位置。因此,突出部148的一端148a通过第2开口部143c从安装部147突出。另一方面,对操作杆149a施加力使操作杆149a从图12b所示的位置转动至图12c所示的位置时,连接于操作杆149a的另一端149d的作用部149b上升,倾斜面149h上升。由此,突出部148的作用面148d被推向远离第2开口部143c的方向,突出部148的一端148a缩回安装部147内。换言之,在婴儿车110的展开状态下,操作杆149a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作用部149b的上下方向直线运动,进一步地转换为突出部148的前后方向直线运动。由此,通过操作操作杆149a,能够解除连接部件143的突出部148和保持部件130的卡合孔133的卡合。

此外,座席140即使调换了其前后方向也能连接于保持部件130。因此,在图8中,座席140在头侧框架构件141b配置于握把15的一侧的状态下连接于保持部件130,但在脚侧框架构件141a配置于握把15的一侧的状态下也可连接于保持部件130。

然而,如上所述,在婴儿车1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中,握把15靠近后腿24同时向下方下降时,第1连杆主体部31向后方倾倒。这时,固定于第1连杆主体部31的保持部件130也一同向后方倾倒,被保持部件130支承的座席140的主框架部件141也向后方倾倒。由此,座席140(特别是主框架部件141)向后方移动。由此,在折叠状态中,婴儿车主体111也能够稳定地支承座席140,能够使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10自行竖立。

如上,根据第2实施方式,婴儿车110具备:婴儿车主体111,该婴儿车主体111具有握把15、前腿22、后腿24、第1连杆部件310、第2连杆部件32以及第3连杆部件33;座席140,被婴儿车主体111支承。并且,第1连杆部件310具有可装卸地保持座席140的保持部件130。

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10中,在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化中,握把15能够靠近后腿24同时向下方下降。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缩小婴儿车110在折叠状态下的尺寸。另外,伴随着这样的握把15的动作,具有保持部件130的第1连杆部件310能够向后方倾倒,使支承于第1连杆部件310上的座席140的构成部件向后方移动。由此,在折叠状态中,婴儿车主体111也能够稳定地支承座席,能够使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10自行竖立。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图19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4~图19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主要在以下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即,座席240包括儿童座椅250和将儿童座椅250可装卸地连接于婴儿车主体111的适配器260。然而,其它构成能够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在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以下说明及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可以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构成的部分,针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图14是示出婴儿车21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安装于车辆的座席200的儿童座椅250的侧视图。图16是示出保持在保持部件130的适配器260和被适配器260支承的儿童座椅250的侧视图。图17是示出适配器26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18a及图18b是示出连接部件263的内部的图。图19是示出图14所示的婴儿车210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首先,参照图14及图15对儿童座椅250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儿童座椅250配置在车辆例如汽车的座席200上使用。儿童座椅250是用于使儿童(婴儿、幼儿及小孩等年幼者)适当且安全地乘坐于包括以成年人为对象设计的座席(车辆座椅)200和座椅安全带201的车辆的装置。在此说明的儿童座椅250以“向后状态”安装于座席200。如图15所示,在“向后状态”下,就坐在儿童座椅250的儿童朝向车的后方。

此外在此,座椅安全带201具有从一侧(在图示示例为右侧)的肩向另一侧(在图示示例为左侧)的腰延伸的肩带202、和从一侧的腰向另一侧的腰延伸的腰带203,即所谓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该座椅安全带201由一根带状部件构成,插通舌片204。舌片204将该一根带状部件弯折,以将座椅安全带201分成肩带202和腰带203。另外,在座席200的另一侧还设有带扣205。舌片204卡止于带扣205,从而就坐于座席200上的人的身体通过座椅安全带201被固定在该座席200。

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儿童座椅250及其构成要件所使用的“前”、“后”、“右”、“左”、“横”、“上”及“下”的用语分别表示以就坐于儿童座椅250的儿童为基准的“前”、“后”、“右”、“左”、“横”、“上”及“下”。儿童座椅250及其构成要件的“宽度方向”是指连结“左”及“右”的方向,即“横向”。儿童座椅250及其构成要件的“高度方向”是指“上下方向”。进一步地,儿童座椅250及其构成要件的“前后方向”是指连结“前”及“后”的方向,在图示的示例中,也与车辆及婴儿车210的“前后方向”或“行走方向”一致。

如图14所示,儿童座椅250具有包括儿童就坐或收纳儿童的座席部252的儿童座椅主体251。虽未图示,在座席部252安装有具有缓冲性的覆盖件,另外,在儿童座椅主体251安装有儿童用安全带。

座席部252为儿童就坐或收纳儿童的部位。座席部252具有座部254、背部255以及分别位于座部254及背部255的两侧的侧部256。座部254从下方面向儿童的臀部。背部255从后方面向儿童的背部。如图14所示,在背部255形成有供儿童用安全带贯通的儿童安全带用孔257。各侧部256具有切口258。如图15所示,切口258将座椅安全带201引导至规定的路径。如图15所示,在儿童座椅250安装于车辆的座席200的情况下,从一侧伸出的车辆座椅安全带201的肩带202及腰带203通过切口258。并且在该状态下,舌片204被固定至带扣205。

在座席部252的各侧部256可摆动地连接有大致u字状的握把253的端部。另外,如图15所示,在座席部252的各侧部256中,在其前后方向的中央设有向座席部252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而与适配器260卡合的卡合凸部259。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装置,从而使卡合凸部259缩回各侧部256的内侧。由此,能够解除儿童座椅250和适配器260的卡合(更具体地为上述卡合凸部259和后述的适配器260的卡合凹部264的卡合),并能够从适配器260上取下儿童座椅250。

接着,参照图16至图18b对适配器260进行说明。适配器260将儿童座椅250和婴儿车主体111可装卸地连接。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适配器260及其构成要件所使用的“前”、“后”、“横”、“上”、“下”、“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用语表示以操纵安装有适配器260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主体111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横”、“上”、“下”、“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更具体地,适配器260的“前后方向”是指图16中纸面的左右方向,相当于图17中连结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在图示的示例中,“前后方向”也与婴儿车210的“前后方向”或“行走方向”一致。并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操纵安装有适配器260的婴儿车主体111的操作者朝向的一侧,图16中纸面的左侧和图17中纸面的左下侧为适配器260的前侧。另一方面,适配器260的“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且与接地面(行走面)s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

如图17所示,适配器260具有一对侧方支承部261、连结一对侧方支承部261的连结部262以及从宽度方向外侧与各侧方支承部261连接的一对连接部件263。在适配器260被安装于儿童座椅250的状态下,侧方支承部261面向座席部252的侧部256配置在儿童座椅250的宽度方向外侧。另外,连结部262配置在儿童座椅250的下方。在面向各侧方支承部261的上述侧部256的一侧设有卡合凹部264。在适配器260被安装于儿童座椅250的状态下,卡合凹部264与儿童座椅250的卡合凸部259卡合。

连接部件263具有与侧方支承部261连接的连接部(连接主体部)266、和从连接部266向下方伸出的安装部267。适配器260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主体111连接时,安装部267从上方收纳至保持部件130的连接部131。安装部267具有对应于保持部件130的连接部(收纳部)131的形状,且具有侧面267b、267c、267d、267e。安装部267在朝向前方的侧面267b具有突出部268。突出部268设于与保持部件130的卡合孔133对应的位置,与卡合孔133卡合。由此,连接部件263被保持部件130稳定地保持。通过操作设在连接部266的操作装置269,突出部268被收纳至安装部267的内部。由此,能够解除与保持部件130的卡合孔133的卡合,并能够将适配器260、继而将由适配器260和儿童座椅250构成的座席240从保持部件130上拆卸。

参照图18a及图18b对连接部件263、特别是对突出部268及操作装置269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如图18a所示,连接部件263具有收纳突出部268及操作装置269的收纳部263a。收纳部263a构成连接部266及安装部267。在收纳部263a的构成连接部266的部分,在婴儿车210的展开状态下朝向上侧的区域设有第1开口部263b。另外,在收纳部263a的构成安装部267的侧面267b的部分设有第2开口部263c。

在安装部267的内侧面形成有在婴儿车210的展开状态下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引导壁267g和在婴儿车210的展开状态下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作用部引导壁267h。

突出部268为板状的部件。突出部268以在安装部267内在婴儿车210的展开状态下向前后方向延伸且沿突出部引导壁267g可移动的方式配置。突出部268被配置在安装部267内的突出部弹压机构268s向第2开口部263c弹压。因此,在对突出部268不施加任何力的情况下,突出部268的第2开口部263c侧的一端268a通过第2开口部263c向安装部267外突出。在突出部268的另一端268b(侧面267d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操作装置269进行作用的凸部268c。面向凸部268c的第2开口部263c的面构成操作装置269进行作用的作用面268d。作用面268d朝上方向第2开口部263c的相反侧倾斜。

操作装置269具有在婴儿车210的展开状态下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作用部269a和将作用部269a向上方弹压的作用部弹压机构269s。通过作用部弹压机构269s弹压作用部269a,从而在对作用部269a不施加任何力的状态下,作用部269a的上端269b通过第1开口部263b向连接部266的外侧突出。该上端269b构成操作操作装置269的操作按钮269b。作用部269a的下侧半部沿作用部引导壁267h延伸,沿作用部引导壁267h移动。在作用部269a的下端269c设有对应于突出部268的作用面268d而倾斜的倾斜面269h。倾斜面269h朝上方向第2开口部263c的相反侧倾斜。

像这样的操作装置269及突出部268中,在没有对操作按钮269b施加力的情况下,作用部269a通过作用部弹压机构269s维持在图18a所示的位置。这种情况下,由于作用部269a没有对突出部268作用,因此突出部268也通过突出部弹压机构268s维持在图18a所示的位置。因此,突出部268的一端268a通过第2开口部263c从安装部267突出。另一方面,对操作按钮269b施加力而作用部269a从图18a所示的位置被按下至图18b所示的位置时,倾斜面269h下降。由此,突出部268的作用面268d被推向远离第2开口部263c的方向,突出部268的一端268a缩回安装部267内。换言之,作用部269a的上下方向直线运动转换为突出部268的前后方向直线运动。由此,通过操作作用部269a的操作按钮269b,能够解除连接部件263的突出部268和保持部件130的卡合孔133的卡合。

然而,如上所述,在婴儿车2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形中,握把15靠近后腿24同时向下方下降时,第1连杆主体部31向后方倾倒。这时,固定于第1连杆主体部31的保持部件130也一同向后方倾倒,被保持部件130支承的座席240的适配器260与儿童座椅250一同向后方倾倒。结果如图19所示,座席240向后方移动。由此,在折叠状态中,婴儿车主体111也能够稳定地支承座席240,能够使折叠状态的婴儿车210自行竖立。

此外,以上说明了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几种变形例,当然也可将多个变形例适当组合进行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