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围板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5826发布日期:2020-04-21 16:46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前围板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车辆的nvh性能已成为衡量车辆品质的重要指标。车内噪声是影响乘员的舒适性、语言清晰度、听觉损害程度以及对车外各种音响讯号识别能力的重要因素,是顾客选购汽车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车辆的加速过程中,动力总成的振动通过悬置主动端传递到车身侧悬置、通过半轴传递到转向节,进而传递到车身钣金件,将引起钣金件的振动。如果钣金件的振动过大,将与车内声腔产生很强的耦合作用,空气就会产生体积变化,将会在车内产生很高的压力脉动,即车内加速轰鸣噪声。通常会引起驾驶员和乘员听觉不适,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在关键钣金件设计过程中,前围板结构、板件辐射控制、隔吸声性能好坏是影响nvh性能的重要因素,因为前围板是发动机舱声音传递至乘员舱的必经结构,并且属于大面积钣金件,极易放大动力总成传递过来的振动,是影响加速轰鸣噪声的主要板件之一。目前市面各乘用车型流行的前围板结构无法有效控制前围板在整车前后方向的振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围板总成及车辆,该前围板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前围板容易受动力总成的激励产生大幅振动的问题,有利于改善车辆的nvh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前围板总成,包括前围板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围板的前侧,且所述加强板的至少部分用于固定在空气室下板的下表面。

可选地,所述前围板、所述加强板能够与所述空气室下板构成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的截面形状为钝角三角形,且该钝角三角形的钝角由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加强板形成。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空气室下板贴合且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前围板包括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前侧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四连接部,所述前围板还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部的顶部向后上方延伸的第五连接部,该钝角由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五连接部形成。

可选地,所述第五连接部的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空气室下板相贴合并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为一体成型制成。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的高度范围为160-170mm。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围板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加强板分别与前围板和空气室下板固定连接,使得前围板能够与空气室下板固定牢固,从而增强了前围板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当车辆加速时,来自发动机舱动力总成的振动传递到前围板上时,不易激励前围板产生大幅振动,从而降低了因前围板振动而出现加速轰鸣噪声,有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前围板与空气室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前围板总成与空气室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部分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空气室下板2前围板

21第三连接部22第五连接部

5加强板51第一连接部

52第二连接部53第四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中,在未做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名词“上、下”是指产品处于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可以理解为沿重力方向的上、下,也与附图中图面的“上、下”相对应;“前、后”是指相对于车辆车身方向的前、后。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前围板总成,参阅图1-图3,该前围板总成包括前围板2和加强板5,其中,加强板5固定在前围板2的前侧,并且加强板5的至少部分用于固定在空气室下板1的下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加强板5分别与前围板2和空气室下板1固定连接,使得前围板2能够与空气室下板1固定牢固,从而增强了前围板2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当车辆加速时,来自发动机舱动力总成的振动传递到前围板2上时,不易激励前围板2产生大幅振动,从而降低了因前围板2振动而出现加速轰鸣噪声,有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该前围板总成的通用化程度高,通过调整前围板2和加强板5的尺寸,即可使该前围板总成适用于各类车型。

进一步地,参阅图3,前围板2、加强板5能够与空气室下板1构成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的截面形状为钝角三角形,且该钝角三角形的钝角由前围板2和加强板5形成。其中,该截面是指沿车辆的前后方延伸并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由于前围板2、加强板5和空气室下板1能够构造出截面呈钝角三角形的腔体结构,相应地,该钝角三角形的长边位于空气室下板1上,这样使得该钝角(三角形的顶点)到空气室下板1的距离更短,有利于加强板5在与空气室下板1连接的基础上能够更大范围地与前围板2接触并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影响前围板隔热垫的吸声和隔热作用。可以理解,若前围板2、加强板5和空气室下板1构造出截面呈锐角三角形的腔体结构,这样会使得加强板5与前围板2接触的面积更小,因此会使部分前围板隔热垫与前围板2的距离增大(部分隔热垫安装在加强板5上),从而影响后续安装的前围板隔热垫的吸声和隔热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3,加强板5包括第一连接部51,第一连接部51用于与空气室下板1贴合且焊接固定,或者说,该第一连接部51也呈板状结构,通过与空气室下板1贴合,这样可以增大加强板5和空气室下板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加强板5和空气室下板1的连接强度。其中,第一连接部51与空气室下板1可以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参阅图3,加强板5还包括第二连接部52,前围板2包括至少部分与第二连接部52贴合的第三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52和第三连接部21的前侧焊接固定。其中,第二连接部52和第三连接部21均呈板状结构,由于至少部分第三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52贴合,这样可以增大加强板5和前围板2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加强板5与前围板2的连接强度和刚度,相应地,加强板5与前围板2也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3,加强板5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之间的第四连接部53,前围板2还包括由第三连接部21的顶部向后上方延伸的第五连接部22,该钝角由第四连接部53和第五连接部22形成,换言之,第四连接部53和第五连接部22的夹角为该钝角。为了方便加工,第四连接部53可以与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一体成型制成,即加强板5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3,第五连接部22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空气室下板1相贴合并焊接固定,其中,第五连接部22呈板状结构,通过将第五连接部22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与空气室下板1相贴合,可以增大空气室下板1与前围板2的接触面积,当空气室下板1与前围板2焊接固定后,可以增大空气室下板1与前围板2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从而有利于降低前围板2振动幅度,从而进一步改善车辆的nvh性能。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加强板5的高度范围为160-170mm。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围板总成。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