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4638发布日期:2020-12-18 18:4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具备下部行走体和搭载于其上的机械主体。机械主体具备包括动臂、斗杆、铲斗等的附属装置。工程机械构成为通过对附属装置进行液压控制来执行挖掘等作业。

下部行走体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装置。具体而言,一对履带装置分别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履带架,该履带架将从动轮和驱动轮支撑在其前后端部并使其能够转动。各履带装置的履带具有通过相邻接的多个履带链而连结的多块履带板(shoes),呈环状地架设在驱动轮和从动轮上。驱动轮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带动履带转动。这样的下部行走体在施工现场等路况很差的地面上也能够行走。

一对履带装置各自还具备多个导向辊。多个导向辊包括在驱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被支撑于履带架的上部且能够旋转的上侧导向辊、以及在驱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被支撑于履带架的下部且能够旋转的下侧导向辊。下侧导向辊承接住履带的履带链从而对履带进行引导。通常,一对履带装置分别具备履带引导件,该履带引导件用于抑制履带链发生过度的横向偏移(左右方向上的偏移)。由此,可以防止履带滑脱。

日本发明公开公报特开2009-107547、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平7-21487和日本发明公开公报特开平5-305882中公开了与履带引导件相关的技术。日本发明公开公报特开2009-107547中公开了一种工程机械,其在用于限制履带在与履带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履带护罩上,安装有用于将履带上的堆积物去除到履带之外的构件。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平7-21487中公开了一种履带导向装置,其在履带架下端部安装有左右形成了向下突起的片状部的双叉状支架,并具备安装在该支架的片状部上的可拆卸的履带导向构件,将这些片状部包围在内。日本发明公开公报特开平5-305882中公开了一种为了使履带护罩的更换变容易,利用在前后方向上分割成3个以上的履带护罩分割体来构成该履带护罩的技术。

然而,上述履带引导件会因与履带链的接触而磨损。因此,履带引导件是磨损恶化时需要进行更换的消耗品。另外,履带引导件是重量较大的构件,其设置在履带架的下部,因此拆卸较为困难,存在其拆卸作业负担较大的问题。

而且,履带链也会因与履带引导件接触而磨损。而且,相比于履带引导件,履带链有更容易磨损的趋势。更换履带链的作业包含将履带从履带架上取下并分解的作业,因此其作业负担比更换履带引导件的作业更大。而且,更换履带链所需的成本要高于更换履带引导件所需的成本。

因而,希望有不仅抑制履带引导件的磨损,而且还抑制履带链之类的履带的被导向部的磨损从而减轻双方更换作业的负担的对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能够抑制所述履带引导件和所述被导向部双方的磨损,并且能够减轻双方更换作业的负担。

本发明提供的工程机械包括:包含一对履带装置的下部行走体;以及,搭载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的机械主体。

所述一对履带装置分别包括:所述一对履带装置分别包括:从动轮和驱动轮;履带架,在其前后的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轮和所述驱动轮;履带,包含呈环状地架设在所述从动轮和所述驱动轮上的带主体以及从所述带主体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的被导向部,所述履带通过被所述驱动轮驱动而转动;下侧导向辊,被所述履带架的下部可旋转地支撑,对转动的所述履带进行引导;以及,履带引导件,抑制所述履带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

所述履带引导件包括:前侧安装部和后侧安装部,分别以沿着所述下侧导向辊的转轴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下侧导向辊的前后,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分别安装在所述履带架上;右侧挡板部,架设在所述前侧安装部的右端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的右端部上;以及,左侧挡板部,架设在所述前侧安装部的左端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的左端部上。

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分别包括:抑制板,具有朝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内侧的内侧面和朝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外侧面;以及,加固板,从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且具有上表面,所述被导向部,在所述履带转动时,能够以所述右侧挡板部及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内侧面分别与所述被导向部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通过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与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之间,所述右侧挡板部,在所述履带相对于所述履带架向右方移位时,通过让所述被导向部与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内侧面接触,从而抑制该被导向部向右方移位,所述左侧挡板部,在所述履带相对于所述履带架向左方移位时,通过让所述被导向部与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内侧面接触,从而抑制该被导向部向左方移位,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分别在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加固板的所述上表面双方都与所述前侧安装部及所述后侧安装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液压挖掘机的简要侧视图。

图2是将图1中双点划线r所示的部分放大表示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改良前的履带引导件的简要立体图。

图4是表示改良前的履带引导件和履带的位置关系的简图。

图5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履带引导件(改良履带引导件)的一例的简要立体图。

图6是表示改良后的挡板部(改良挡板部)的简要立体图。

图7是表示改良后的安装部(改良安装部)的简要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加固板和贯通孔的关系而从下方观察履带引导件而看到的简图。

图9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履带引导件(改良履带引导件)的变形例的简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然而,以下说明本质上仅为示例,并不对本发明的装置及其用途进行限制。在某些附图中,用箭头表示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这些方向是以工程机械的下部行走体前进后退的方向为基准。即,下部行走体的前后方向是下文所述的履带架所延伸的水平的方向,下部行走体的左右方向是是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的方向。下部行走体的上下方向是平行于上部回转体的回转中心轴的方向。

(工程机械)

图1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作业机械的一例即液压挖掘机1的侧视图。液压挖掘机1具备下部行走体2和搭载在下部行走体2上的上部回转体3(机械主体的一例)。上部回转体3具备支撑于下部行走体2且能自由回转的上部框架5、设置在该上部框架5上的附属装置6、驾驶室7、机械室8等。

附属装置6设置在上部框架5的前部。附属装置6由动臂6a、斗杆6b和铲斗6c等构成。这些动臂6a等与受液压控制的多个液压缸6d的伸缩连动地进行动作,执行挖掘等作业。这些动臂6a等的操作在驾驶室7中进行。驾驶室7是例如俯视时呈矩形的箱形驾驶室。驾驶室7与附属装置6相邻,设置在上部框架5的左前部。

机械室8设置在上部框架5的后部。机械室8的内部设有未图示的发动机、液压泵等用于驱动液压挖掘机1的驱动装置。上部框架5的后端部设有配重9,与附属装置6之间确保前后的平衡。

(下部行走体)

下部行走体2具备支撑体20和一对履带装置21、21。一对履带装置21、21分别安装在支撑体20的左右两边。支撑体20的中央部设有以液压进行驱动控制的回转马达20a。上部框架5被支撑在支撑体20上且能自由回转,从而能够根据其回转马达20a的动作进行回转。

一对履带装置21、21分别具备履带架22、从动轮23、驱动轮24、履带25、多个上侧导向辊26、多个下侧导向辊27、一个或多个履带引导件30。一对履带装置21、21除了左右对称这一点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文中,主要针对一对履带装置21、21的其中之一的履带装置21的构造进行说明。

履带架2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例如由刚性很高的柱状构件构成,其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内侧的部分受到支撑体20的支撑。履带架22的前端部支撑着从动轮23使其能够自由旋转。履带架22的后端部支撑着驱动轮24使其能够自由旋转。驱动轮24构成为通过液压控制进行驱动,以与操作相应的速度正反双向地旋转。

履带25包括呈环状地架设在从动轮23和驱动轮24上的带主体、以及从该带主体的内周面25s向内侧突山的多个被导向部。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带主体由多个履板(多个履带板25a)构成,所述多个被导向部由多个履带链25b构成。

履带25由多个履带板25a通过多个履带链25b连结而构成。履带25的带主体在侧视时具有环形的形状,在俯视时具有带状的形状。各履带板25a的内表面安装有所述履带链25b。图4中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各履带链25b例如包括一对链板、销、套筒等。通过将分别安装在相邻的履带板25a上的履带链25b连结,相邻的履带板25a彼此连结。由此,多个履带板25a相连结,从而履带25连成环状(无端状)。履带25架设在安装于履带架2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驱动轮24和从动轮23上。驱动轮24被驱动时,带动各履带25转动(旋转)。

所述多个上侧导向辊26分别被支撑在履带架22的中间部分(安装有从动轮23和驱动轮24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部分)的上部且能进行旋转。多个上侧导向辊26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距地设置。所述多个下侧导向辊27分别被支撑在履带架22的中间部分的下部且能进行旋转。多个下侧导向辊27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距地设置。

多个上侧导向辊26各自的转轴和多个下侧导向辊27各自的转轴j(参照图2)与履带25的转动方向正交地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各上侧导向辊26能够以所述转轴为中心旋转,各下侧导向辊27能够以转轴j为中心旋转。多个上侧导向辊26和多个下侧导向辊27分别具有能够与履带链25b卡合的形状(参照图4)。从而,各上侧导向辊26和各下侧导向辊27能够对架设在从动轮23和驱动轮24上转动的履带25进行引导。

(改良前履带引导件)

如上所述,一对履带装置21、21分别至少具备一个履带引导件30。各履带引导件30设置成将多个下侧导向辊27中预先决定的任意的下侧导向辊27包围在内。履带引导件30是为了抑制履带25相对于履带架22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横向偏移)而设置的。

图2和图3中具体示出了改良前(应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之前)的履带引导件30。履带引导件30具有一对安装部31、31和一对挡板部32、32。它们通过例如焊接形成为一体。一对安装部31、31由前侧安装部31和后侧安装部31构成。一对挡板部32、32由右侧挡板部32和左侧挡板部32构成。

前侧安装部31沿着下侧导向辊27的转轴j延伸而配置在下侧导向辊27前方,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履带架22上。后侧安装部31沿着下侧导向辊27的转轴j延伸而配置在下侧导向辊27后方,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履带架22上。

一对安装部31、31分别由将金属板(例如金属厚板)折弯而形成的横向较长的构件构成。各安装部31具有带板状的凸缘部31a、和从其的一个侧部立起的支撑板部31b。支撑板部31b在与凸缘部31a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伸山。

在各安装部31搭载在履带装置21上的状态下,各安装部31的凸缘部31a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支撑板部31b具有从凸缘部31a向下伸出到右侧挡板部32和左侧挡板部32为止的形状。具体而言,前侧安装部31的凸缘部31a具有从前侧安装部31的支撑板部31b的上部向后侧伸出的形状,后侧安装部31的凸缘部31a具有从后侧安装部31的支撑板部31b的上部向前侧伸出的形状。

凸缘部31a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凸缘部31a的一对贯通孔33、33。一对贯通孔33、33分别形成在凸缘部31a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具体而言,一对贯通孔33、33由俯视时位于右侧挡板部32右侧的右侧贯通孔33、俯视时位于左侧挡板部32左侧的左侧贯通孔33构成。一对贯通孔33、33分别供用于将凸缘部31a安装到履带架22上的固定螺栓b1(连结件的一例)插入。

支撑板部31b具有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和这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之间的部分即中间部分。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由从右侧挡板部32向上方延伸到凸缘部31a的右端部为止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从左侧挡板部32向上方延伸到凸缘部1a的左端部为止的左侧架设承接部35构成。支撑板部31b的所述中间部分的下表面(下缘)位于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各自的下端面的上方。支撑板部31b的所述中间部分具有用于避免和履带链25b相接触的凹部34(朝下凹部34)。该凹部34通过所述中间部分向上方凹入而形成,从而该中间部分的下表面(下缘)位于所述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的下端面的上方。由此,构成支撑板部31b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构成为比所述中间部分更向下方突出。

一对挡板部32分别由金属板(例如金属厚板)所形成的前后方向较长的构件构成。一对挡板部32分别具有一对架设部37、37、和这一对架设部37、37之间的部分即中间部分。一对架设部37、37分别构成该挡板部3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挡板部32的所述中间部分的上表面位于一对架设部37、37各自的上端面的下方。由此,构成挡板部32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一对架设部37、37构成为比所述中间部分更向上方突出。挡板部32的所述中间部分具有用于避免和下侧导向辊27相接触的凹部36(朝上凹部36)。该凹部36通过所述中间部分的上表面(上缘)的至少一部分向下方凹入而形成。

一对挡板部32、32分别架设在一对安装部31、31上,并通过例如焊接与一对安装部31、31接合。

具体而言,一对安装部31、31配置成使它们的凸缘部31a、31a从支撑板部31b、31b向相互靠近的方向伸出的朝向,且配置成凸缘部31a、31a彼此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距且相互平行的姿势。通过将凸缘部31a、31a配置成这样的朝向,能够减小履带引导件30的安装间隔(缩短履带引导件30的前后方向长度),并且由于前后凸缘部31a、31a相对于前后支撑板部31b、31b配置在前后方向的内侧,因此能够利用支撑板部31b保护凸缘部31a(能够减少岩石等从履带引导件30的外部与凸缘部31a发生碰撞的频率)。一对挡板部32、32在与一对安装部31、31正交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距地配置。一对挡板部32、32在俯视时配置成位于各安装部31的一对贯通孔33、33之间。

上述状态下,通过在各架设承接部35的下端部焊接与该架设承接部35相对应的架设部37,从而,一对挡板部32、32分别架设在一对安装部31、31上。履带引导件30中的安装部31、31和挡板部32、32形成为一体,从而在俯视时呈矩形的框状。

如图2所示,履带引导件30在将多个下侧导向辊27中预先决定的下侧导向辊27包围在内的状态下安装在履带架22上。具体而言,履带架22的设有下侧导向辊27的部分形成有与多个贯通孔33(具体是指一对右侧贯通孔和一对左侧贯通孔)相对应的多个固定孔22a(具体是指4个固定孔)。

履带引导件30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插入在多个贯通孔33中的多个固定螺栓b1连结在多个固定孔22a中,从而安装到履带架22上并可拆卸。由此,一对安装部31、31分别以沿着下侧导向辊27的转轴j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下侧导向辊27的前后。右侧挡板部32在下侧导向辊27的右端部(具体是指下侧导向辊27的轴的右端部)的下方相对于该右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向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同样,左侧挡板部32在下侧导向辊27的左端部(具体是指下侧导向辊27的轴的左端部)的下方相对于该左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向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

如图4所示,履带链25b构成为通过该履带链25b的上部与下侧导向辊27的下部接触,能够被该下侧导向辊27所导向。履带链25b构成为在隔开规定间隙g的状态下位于一对挡板部32、32之间。从而,挡板部32分别在履带链25b横向偏移了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其相对面(抑制面32a)与履带链25b的端部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履带25滑脱。

因此,由于挡板部32与履带链25b接触会发生磨损,因此,履带引导件30是磨损恶化时需要进行更换的消耗品。然而,履带引导件30是重量很大的构件(根据不同的机型,在30kg以上)。而且,履带引导件30设置在履带架22的下部,因此拆卸较为困难,其拆卸作业(更换作业)负担较大。

而且,履带链25b也会因与履带引导件30接触而磨损。此外,相比于履带引导件30,履带链25b有更容易磨损的趋势。更换履带链25b的作业包含将履带25从履带架22上取下并分解的作业,因此其作业负担比更换履带引导件30的作业更大。而且,更换履带链25b所需的成本要高于更换履带引导件30所需的成本。

因此,希望抑制履带引导件30和履带链25b双方的磨损。作为其对策之一,在能够防止履带25滑脱的范围内,可以考虑增大履带链25b与挡板部32之间的间隙g,使它们难以接触。但是这样增大履带链25b与挡板部32之间间隙g,会使各挡板部32更加接近各安装部31的端部(凸缘部31a的端部),因此难以将履带引导件30安装到履带架22上。

具体而言,供连结在履带架22上的固定螺栓b1插入的贯通孔33位于各挡板部32的左右方向外侧。即,贯通孔33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各凸缘部31a的端部与挡板部32之间。因此,在采取上述对策的情况下,各挡板部32与贯通孔33之间的距离变小,用于连结固定螺栓b1的工具等会干扰到挡板部32。若为了避免这样的干扰而将贯通孔33靠近凸缘部31a的端部,则难以在结构上确保连结部位的强度。挡板部32的板厚在考虑恰当的强度下进行设定,因此,如果将挡板部32变薄,有可能导致挡板部32发生大幅变形。

基于上述理由,在上述改良前履带引导件30中,履带链25b与挡板部32之间的间隙g增大有上限,从而希望有对策能够有效地抑制履带引导件3和履带链25b双方的磨损。

以下具体公开的技术中,为了有效地抑制履带引导件30和履带链25b双方的磨损,对履带引导件30进行改良,从而能够增大履带链25b与挡板部32之间的间隙g。

(改良履带引导件)

图5是表示改良后的履带引导件的一例(应用了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履带引导件的一例)即改良履带引导件的30a的立体图。该改良履带引导件30a的基本结构与参照图2~图4说明的上述履带引导件30相同,搭载有改良履带引导件30a的工程机械与参照图1说明的上述液压挖掘机1相同。因而,对于改良履带引导件30a的结构中与履带引导件30通用的结构,在图5及之后的附图中标注与图2~图4相同的标号,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将改良履带引导件30a的情况简单称为履带引导件30a。

图5所示的履带引导件30a具有一对安装部31a、31a和一对挡板部32a、32a。一对安装部31a、31a(一对改良安装部31a、31a)是对图2~图4所示的一对安装部31、31进行改良后的产物,一对挡板部32a、32a是对图2~图4所示的一对挡板部32、32进行改良后的产物。以下,将改良安装部31a的情况简称为安装部31a,将改良挡板部32a的情况简称为挡板部32a。

如图5所示,一对安装部31a、31a由前侧安装部31a和后侧安装部1a构成,一对挡板部32a、32a由右侧挡板部32a和左侧挡板部32a构成。右侧挡板部32a架设在前侧安装部31a的右端部和后侧安装部31a的右端部上。左侧挡板部32a架设在前侧安装部31a的左端部和后侧安装部31a的左端部上。

如图5和图6所示,一对挡板部32a、32a分别具备抑制板40、加固板41和一对肋板42、42。

各抑制板40由金属制的带板状的构件构成,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抑制板40的板厚(左右方向上的厚度)比上述图2~图4所示的一对挡板部32各自的板厚要小。

各抑制板40具有前端部、后端部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及中间部分。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前端部包括与前侧安装部31a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面接触的部分,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后端部包括与后侧安装部31a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面接触的部分。左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前端部包括与前侧安装部31a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面接触的部分,左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后端部包括与后侧安装部31a的左侧架设承接部35面接触的部分。

各抑制板40的所述中间部分具有用于避免和下侧导向辊27相接触的凹部36(朝上凹部36)。该凹部36通过所述中间部分的上表面(上缘)的至少一部分向下方凹入而形成。

右侧挡板部32a和左侧挡板部32a各自的抑制板40具有内侧面32a和外侧面32b。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是履带引导件30a的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面,即朝向左方的面,左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是履带引导件30a的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面,即朝向右方的面。这些内侧面32a、32a如图4所示,配置成隔着履带链25b(具体是指履带链25b的上部)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向。

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是履带25向右方移位导致履带链25b与该内侧面32a接触时挡住履带链25b向右方的移动从而限制履带链25b向右方移位的抑制面32a。同样,左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是履带25向左方移位导致履带链25b与该内侧面32a接触时挡住履带链25b向左方的移动从而限制履带链25b向左方移位的抑制面32a。

如图5和图6所示,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是履带引导件30a的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面,即朝向右方的面,左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是履带引导件30a的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面,即朝向左方的面。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是该抑制板40的内侧面3a的背侧的面。

一对挡板部32a、32a各自的加固板41由金属制的带板状的构件构成,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加固板41的板厚(上下方向上的厚度)比上述图2~图4所示的一对挡板部32、32各自的板厚要小。但加固板41的板厚也可以与一对挡板部32、32各自的板厚相同,出可以大于一对挡板部32、32各自的板厚。

各加固板41具有从与该加固板41相对应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出的形状。具体而言,右侧挡板部32a的加固板41从右侧挡板部3a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向左右方向外侧即右方伸出,左侧挡板部32a的加固板41从左侧挡板部3a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向左右方向外侧即左方伸出。

本实施方式中,各加固板41配置成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b大致正交。但各加固板41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所成的角度不一定要上述那样大致正交,也可以成钝角或锐角。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各加固板41以沿着抑制板4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与抑制板40的下部相连接。

各加固板41具有上表面41b。本实施方式中,各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是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大致正交的平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成钝角或锐角的平面或曲面。

各加固板41也可以是其右侧或左侧的侧面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相连接,从而从外侧面32b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出。各加固板41也可以是其上表面41b与抑制板40的下表面相连接,从而从外侧面32b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各加固板41通过焊接固定在抑制板40上。但各加固板41固定在抑制板40上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抑制板40的刚性通过上述加固板41而在结构上得到强化。其结果是,与图2~图4所示的挡板部32的板厚相比,抑制板40的板厚相对变小,同时确保有能够应对履带25的履带链25b施加在抑制板40的抑制面3a上的负荷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履带链25b与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之间的间隙g(参照图4)。另外,还减轻了履带引导件30a的重量。

一对挡板部32a、32a各自的加固板41具有一对凹部41a、41a。具体而言,如图5、图6和图8所示,为了避免右侧挡板部32a的加固板41在俯视时与前侧安装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和后侧安装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重叠,该加固板41上的一对凹部41a、41a由在俯视时与这些右侧贯通孔33、33相对应的部位分别向左侧凹入的右表面来划定。具体而言,如图5、图6和图8所示,为了避免右侧挡板部32a的加固板41在俯视时与前侧安装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和后侧安装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重叠,该加固板41上的一对凹部41a、41a由在俯视时与这些右侧贯通孔33、33相对应的部位分别向左侧凹入的右表面来划定。

各肋板42由板状的金属构件构成,例如呈矩形,比抑制板40和加固板41要小。本实施方式中,各肋板42配置成与抑制板40和加固板41分别大致正交的姿势。

右侧挡板部32a的一对肋板42、42中位于前侧的肋板42与抑制板40的前端部和加固板41的前端部相连接,位于后侧的肋板42与抑制板40的后端部和加固板41的后端部相连接。各肋板42配置成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和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相对向,具有分别与抑制板0的外侧面32b及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相接的端面。各肋板42通过将这些端面焊接在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和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上,从而固定在抑制板40和加固板41双方。但各肋板42固定在抑制板40和加固板41上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抑制板40的刚性通过肋板42、42而在结构上得到进一步强化。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小抑制板40的板厚。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增大履带链25b与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之间的间隙g。另外,履带引导件30a的重量也得到进一步减轻。

如图7所示,一对安装部31a、31a分别还具有一对外侧肋45、45。

具体而言,前侧安装部31a的一对外侧肋45、45由右外侧肋45和左外侧肋45构成。右外侧肋45在该前侧安装部31a的右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后表面(朝向后侧的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的面)相连接。左外侧肋45在该前侧安装部31a的左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后表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相连接。后侧安装部31a的一对外侧肋45、45由右外侧肋45和左外侧肋45构成。右外侧肋45在该后侧安装部31a的右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前表面(朝向前侧的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的面)相连接。左外侧肋45在该后侧安装部31a的左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前表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相连接。

前侧安装部31a的右外侧肋45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的右侧,前侧安装部31a的左外侧肋45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左侧贯通孔33的左侧。同样,后侧安装部31a的右外侧肋45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的右侧,后侧安装部31a的左外侧肋45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左侧贯通孔33的左侧。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前侧安装部31a中,支撑板部31b的后表面与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的边界部分由弯曲面构成,一对外侧肋45、45分别配置成覆盖所述边界部分(弯曲面)的一部分。同样,在后侧安装部31a中,支撑板部31b的前表面与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的边界部分由弯曲面构成,一对外侧肋45、45分别配置成覆盖所述边界部分(弯曲面)的一部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各外侧肋45横跨支撑板部31b和凸缘部31a,从而在侧视时具有大致l形的形状。但各外侧肋45的形状并不限于图7所示的具体示例。

各外侧肋45通过将其端面焊接在支撑板部31b的后表面或前表面以及凸缘部31a的下表面,从而固定在支撑板部31b和凸缘部31a双方上。但各外侧肋45固定在支撑板部31b和凸缘部31a上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安装部31a、31a各自的刚性通过一对外侧肋45、45而在结构上得到强化。因而,一对安装部31a、31a各自的板厚可以变小,因此能够减轻履带引导件30a的重量。

如图7所示,一对安装部31a、31a分别还具有一对内侧肋46、46。一对内侧肋46、46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一对贯通孔33、33之间。

具体而言,前侧安装部31a的一对内侧肋46、46由右内侧肋46和左内侧肋46构成。右外侧肋46在该前侧安装部31a的右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后表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相连接。左内侧肋46在该前侧安装部31a的左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后表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相连接。后侧安装部31a的一对内侧肋46、46由右内侧肋46和左内侧肋46构成。右内侧肋46在该后侧安装部31a的右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前表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相连接。左内肋46在该后侧安装部31a的左端部与支撑板部31b的前表面和凸缘部31a的下表面相连接。

前侧安装部31a的右内侧肋46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的左侧,前侧安装部31a的左内侧肋46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左侧贯通孔33的右侧。同样,后侧安装部31a的右内侧肋46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右侧贯通孔33的左侧,后侧安装部31a的左外侧肋46配置在凸缘部31a的左侧贯通孔33的右侧。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各内侧肋46横跨支撑板部31b和凸缘部31a,从而在侧视时具有大致l形的形状。但各内侧肋46的形状并不限于图7所示的具体示例。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前侧安装部31a中,一对内侧肋46、46分别配置成覆盖所述边界部分(弯曲面)的一部分,在后侧安装部31a中,一对内侧肋46、46分别配置成覆盖所述边界部分(弯曲面)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安装部31a、31a各自的刚性通过一对内侧肋46、46而在结构上得到进一步强化。因而,一对安装部31a、31a各自的板厚可以变得更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履带引导件30a的重量。

与图2~图4所示的一对安装部31、31相同,图5和图7所示的一对安装部31分别具有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和这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之间的部分即中间部分。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由右侧架设承接部35和左侧架设承接部35构成。右侧架设承接部35从右侧挡板部32的加固板41向上方延伸到凸缘部31a的右端部为止。左侧架设承接部35从左侧挡板部32的加固板41向上方延伸到凸缘部31a的左端部为止。支撑板部31b的所述中间部分的下表面(下缘)位于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各自的下端面(后文所述的端面48)的上方。支撑板部31b的所述中间部分具有用于避免和履带链25b相接触的凹部34(朝下凹部34)。该凹部34由以相比于所述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的下端面位于上方的方式向上方凹入的所述中间部分的下表面(下缘)所划定。

如图5和图7所示,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分别具有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向的侧面即相对侧面47、以及与抑制板41的上表面41b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向的下端面即相对端面48。相对侧面47是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中该相对侧面37所相对的部分平行的面。相对端面48是与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中该相对端面48所相对的部分平行的面。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侧面47和相对端面48是大致正交并相连的两个面。

具体而言,前侧安装部31a中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侧面47与右侧挡板部32a中的抑制板40的前端部的外侧面32b面接触,前侧安装部31a中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端面48与右侧挡板部32a中的加固板4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41b面接触。前侧安装部31a中的左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侧面47与左侧挡板部32a中的抑制板40的前端部的外侧面32b面接触,前侧安装部31a中的左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端面48与左侧挡板部32a中的加固板4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41b面接触。

同样,后侧安装部31a中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侧面47与右侧挡板部32a中的抑制板40的后端部的外侧面32b面接触,后侧安装部31a中的右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端面48与右侧挡板部32a中的加固板4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41b面接触。后侧安装部31a中的左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侧面47与左侧挡板部32a中的抑制板40的后端部的外侧面32b面接触,后侧安装部31a中的左侧架设承接部35的相对端面48与左侧挡板部32a中的加固板4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41b面接触。

一对安装部31a、31a和一对挡板部32a、32a如下地连结。如图5所示,一对安装部31a、31a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距地配置,从而在俯视时,凸缘部31a、31a位于支撑板部31b、31b之间。接着,一对挡板部32a、32a在加固板41、41相对于抑制板40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地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距地配置此时,一对挡板部32a、32a分别配置成使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及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同与之对应的安装部31a、31a的架设承接部35、35相接。接着,各肋板42配置成与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和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相接,并且与安装部1a的架设承接部35相接。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安装部31a的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各自的后表面(朝向后侧的面)配置成与肋板42相接,后侧安装部31a的一对架设承接部35、35各自的前表面(朝向前侧的面)配置成与肋板42相接。

各构件采用如上所述的配置,从而如图5中放大所示,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处于和该外侧面32b所对应安装部31a、31a的相对侧面47、47面接触的状态,各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处于和该上表面41b所对应的安装部31a、31a的相对端面48、48面接触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肋板42、加固板41和抑制板40与它们所对应的架设承接部35之间的边界部分被沿着该边界部分进行焊接固定。由此,一对挡板部32a、32a分别在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及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双方与一对安装部31a、31a面接触的状态下被一对安装部31a、31a支撑。

图5~图7所示的履带引导件30a中,与图2~图4所示的履带引导件30相同,如图4所示,履带链25b在履带25转动时,能够以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和左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各自的内侧面32a与履带链25b之间隔开间隙g的状态通过这些抑制板40之间。右侧挡板部32a构成为在履带25相对于履带架22向右方移位而使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与履带链25b相接触时,挡住该履带链25b向右方的移动。从而,限制该履带链25b向右方发生移位。左侧挡板部32a构成为在履带25相对于履带架22向左方移位而使右侧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与履带链25b相接触时,挡住该履带链25b向左方的移动。从而,限制该履带链25b向左方发生移位。

履带链25b有时会因履带25过度倾斜而从斜下方与挡板部32a发生碰撞,但通常是向着挡板部32a的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移位从而与该内侧面32a发生碰撞。本实施方式中,履带链25b无论是上述那样从斜下方发生碰撞的情况还是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移位而发生碰撞的情况,各挡板部32a都能经由上述面接触的部分利用一对安装部31a、31a进行有效地支撑。因而,即使抑制板40的板厚变小,各挡板部32a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变形。

另外,该履带引导件30a中,各加固板41如上所述地具有一对凹部41a、41a,因此即使设置了加固板41,也容易在履带架22上拆卸履带引导件30a。

如图8所示,一对凹部41a、41a分别在俯视(图8为底面图)时形成为加固板41与前侧安装部31a的贯通孔33和后侧安装部31a的贯通孔33不重叠。从而,能够确保将履带引导件30a安装到履带架22上的固定螺栓b1进行连结所需的空间。即,为了将固定螺栓b1插入贯通孔33并连结在履带架22的固定孔22a中,需要在固定螺栓b1的头部从其下方安装规定的工具,并要用很大的力旋转该工具。

具体而言,例如安装棒状的套筒扳手使其轴向与固定螺栓b1相一致,并安装十字手柄使其与套筒扳手相互正交。在此状态下旋转十字手柄,可以连结固定螺栓b1。为了进行这样的作业,在贯通孔33的下方需要有能够安装这些工具并进行上述操作的开放一定程度的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履带引导件30a中,加固板41具有一对凹部41a、41a,各贯通孔33的下方空间是开放的,因此即使设置加固板41,也能够无障碍地连结固定螺栓b1。因而,履带引导件30a能够容易地装到履带架22上或从其上拆下。

而且,在各安装部31a的右端部和左端部设有上述的外侧肋45和内侧肋46,因此各安装部31a的刚性在结构上得到强化。因而,能够使贯通孔33更加靠近凸缘部31a的端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履带链25b与挡板部32a(抑制板40的内侧面32a)之间的间隙g。此外,这些外侧肋45和内侧肋46之间配置有固定螺栓b1,因此,也能够防止岩石等与固定螺栓b1发生碰撞。

如上所述,根据搭载有该履带引导件30a的液压挖掘机1,能够增大履带链25b与挡板部32a之间的间隙g,能够减少它们接触的频度或它们接触时的撞击,因此能够抑制履带引导件30a和履带链25b双方的磨损。从而,耐久性得到优化。另外,履带引导件30a也可以减轻重量,它们的更换作业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因此其作业性能也得到优化。

(改良后履带引导件30a的变形例)

图9是表示履带引导件30a的变形例的立体图。该变形例的履带引导件30b与图5所示的履带引导件30a的不同点在于一对挡板部32a、32a分别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一对安装部31a、31a上。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履带引导件30b中,各挡板部32a的各肋板4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该肋板42的连结孔50。各安装部31a的各架设承接部35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该架设承接部35的插入孔51。

该变形例中,一对安装部31a、31a和一对挡板部32a、32a如下地连结。图9所示变形例中,与图5所示履带引导件30a相同,一对挡板部32a、32a组装到一对安装部31a、31a上,从而各抑制板40的外侧面32b和该外侧面32b所对应的安装部31a、31a的相对侧面47、47面接触,各加固板41的上表面41b和该上表面41b所对应的安装部31a、31a的相对端面48、48面接触。由此,各肋板42和与之对应的架设承接部35相接,各插入孔51和与之对应的连结孔50重合。接着,通过将连结螺栓b2连结到重合的插入孔51和连结孔50中,从而各挡板部32a以可拆卸的状态固定在各安装部31a。

该履带引导件30b中,各安装部31a可以个别地安装到履带架22上。即,各安装部31a能够在该安装部31a上没有安装一对挡板部32a、32a的状态下安装到履带架22上。因而,在用于将各安装部31a安装到履带架22上用的固定螺栓b1拧紧时,各安装部31a的一对贯通孔33、33下方空间可以是开放的状态。因而,该变形例中,加固板41无需像图5所示的履带引导件30a那样具有一对凹部41a、41a。因此,如图9所示,该变形例的加固板41可以在全长范围内、即从加固板41的前端到后端都形成得较宽(例如大致固定的宽度)。

结果,加固板41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改良挡板部32a的刚性。

另外,该变形例中,右侧挡板部32a的加固板41位于右侧贯通孔33和插入在该右侧贯通孔33中的固定螺栓b1的下方,俯视时具有与这些右侧贯通孔33和固定螺栓b1重叠的形状。左侧挡板部32a的加固板41位于左侧贯通孔33和插入在该左侧贯通孔33中的固定螺栓b1的下方,俯视时具有与这些左侧贯通孔33和固定螺栓b1重叠的形状。因而,也能够防止岩石等从固定螺栓b1的下方与该固定螺栓b1发生碰撞。例如,连结好的固定螺栓b1的下部也可以被加固板41覆盖。

该变形例中,可以将各安装部31a个别安装到履带架22上,可以将各挡板部32a个别安装到一对安装部31a、31a上。因而,能够使各项安装作业中进行处理的各个构件的重量变得很小。另外,在一对挡板部32a、32a中的任一个挡板部发生磨损的情况下,可以仅个别地更换这一个挡板部32a。其结果是,更换作业的负担进一步减轻,作业性能得到提高。

该变形例中,可以只更换挡板部32a,因此,构成挡板部32a的素材可以使用比构成安装部31a的素材更加柔软的素材(例如软钢材)。这种情况下,和挡板部32a由与安装部31a相同的素材构成的情况相比,挡板部32a更容易磨损,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履带链25b的磨损。

该变形例中,可以将各安装部31a个别安装到履带架22上,因此,在安装部31a、31a的安装间距随着工程机械的机型变化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应对。因此,履带引导件30b可以在不同机型之间通用,从而其通用性也优异。例如,在挡板部32a的全长变长或者宽度变宽等的规格下,挡板部32a的形状也可以变更。从而,通用性进一步得到优化。

在所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被导向部是履带链,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被导向部也可以是履带链以外的构成履带的其它的部分。另外,被导向部既可以由与履带的带主体分开的其它构件构成,也可以由与带主体成一体的构件构成。

如上所述,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能够抑制履带引导件和履带链双方的磨损,并且能够减轻双方更换作业的负担。

本发明提供的工程机械包括:包含一对履带装置的下部行走体;以及,搭载在所述下部行走体上的机械主体。

所述一对履带装置分别包括:所述一对履带装置分别包括:从动轮和驱动轮;履带架,在其前后的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轮和所述驱动轮;履带,包含呈环状地架设在所述从动轮和所述驱动轮上的带主体以及从所述带主体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的被导向部,所述履带通过被所述驱动轮驱动而转动;下侧导向辊,被所述履带架的下部可旋转地支撑,对转动的所述履带进行引导;以及,履带引导件,抑制所述履带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

所述履带引导件包括:前侧安装部和后侧安装部,分别以沿着所述下侧导向辊的转轴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下侧导向辊的前后,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分别安装在所述履带架上;右侧挡板部,架设在所述前侧安装部的右端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的右端部上;以及,左侧挡板部,架设在所述前侧安装部的左端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的左端部上。

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分别包括:抑制板,具有朝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内侧的内侧面和朝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外侧面;以及,加固板,从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外侧面向所述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且具有上表面,所述被导向部,在所述履带转动时,能够以所述右侧挡板部及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内侧面分别与所述被导向部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通过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与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之间,所述右侧挡板部,在所述履带相对于所述履带架向右方移位时,通过让所述被导向部与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内侧面接触,从而抑制该被导向部向右方移位,所述左侧挡板部,在所述履带相对于所述履带架向左方移位时,通过让所述被导向部与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内侧面接触,从而抑制该被导向部向左方移位,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分别在所述抑制板的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加固板的所述上表面双方都与所述前侧安装部及所述后侧安装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支撑。

即,该工程机械包括用于抑制履带相对于履带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偏移(横向偏移)的履带引导件。该履带引导件被设置为包围下侧导向辊,该下侧导向辊通过与转动的履带的被导向部接触而引导该被导向部。该履带引导件具有分别架设在一对安装部(前侧安装部和后侧安装部)上的一对挡板部(右侧挡板部和左侧挡板部)。这些挡板分别具有抑制板和从该抑制板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加固板。一对挡板分别在抑制板的外侧面和加固板的上表面双方都与一对安装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一对安装部支撑。

因此,抑制板的刚性通过加固板而在结构上得到强化。其结果是,与上述的一对挡板部不具有上述那样的加固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一对挡板上相对地减小抑制板的板厚,因此,能够使履带的被导向部与各抑制板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保持较大。只要履带的被导向部与各抑制板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较大,这些构件所接触的次数或者接触时的接强度会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双方的磨损。另外,履带引导件的重量减轻,它们的更换作业的负担也能够减轻。

履带的被导向部(例如履带链)有时会因履带过度倾斜而从斜下方与挡板部发生碰撞,除了这种情况以外,通常是向着挡板部的抑制板的内侧面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移位,而与该内侧面发生碰撞。一对挡板分别在抑制板的外侧面和加固板的上表面双方都与一对安装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一对安装部支撑,因此,被导向部无论是上述那样从斜下方发生碰撞的情况还是在左右方向上发生移位而发生碰撞的情况,所述一对挡板部能够分别经由面接触的部分利用一对安装部进行有效地支撑。因而,即使抑制板的板厚变小,一对挡板部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变形。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工程机械中,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分别包括:凸缘部,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具有沿上下方向分别贯穿所述凸缘部的一对贯通孔,所述一对贯通孔分别供用于将所述凸缘部安装到所述履带架上的连结件插入;以及,支撑板部,从所述凸缘部向下方伸出到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为止,其中,所述一对贯通孔由俯视时位于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右侧的右侧员通孔以及俯视时位于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左侧的左侧贯通孔构成,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加固板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通过在俯视时与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的所述右侧贯通孔相对应的部位向左侧凹入的右表面来划定,以避免在俯视时与所述右侧贯通孔重叠,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加固板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通过在俯视时与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的所述左侧贯通孔相对应的部位向右侧凹入的左表面来划定,以避免在俯视时与所述左侧贯通孔重叠。

在将所述连结件插入贯通孔而将凸缘部安装到履带架上的连结作业中,例如需要从插入在凸缘部的贯通孔中的连结件的下方将规定的履带引导件工具安装至该连结件,并使该工具动作(例如用较大的力使其旋转)。因此,在贯通孔的下方需要有能够将这些工具安装至连结件并能够进行使该工具动作的操作的开放一定程度的空间。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方式的履带引导件中,加固板具有在与凸缘部的贯通孔相对应的部位上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入的侧面。由此,通过设置加固板来提高抑制板的刚性,并且能够不受阻碍地进行所述连结作业。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履带引导件和被导向部的磨损,并且容易拆卸履带引导件。

另外,所述工程机械中,也可以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分别包括:凸缘部,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具有沿上下方向分别贯穿所述凸缘部的一对贯通孔,所述一对贯通孔分别供用于将所述凸缘部安装到所述履带架上的连结件插入;以及,支撑板部,从所述凸缘部向下方伸出到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为止,其中,所述一对贯通孔由俯视时位于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右侧的右侧贯通孔以及俯视时位于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抑制板的左侧的左侧贯通孔构成,所述右侧挡板部和所述左侧挡板部分别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

该结构中,在一对挡板从一对安装部取下的状态下,进行所述连结作业,即将所述连结件插入贯通孔并将凸缘部安装至履带架的连结作业。因此,在凸缘部的贯通孔的下方,将工具安装至连结件,来确保可进行使该工具动作的操作的空间。由此,通过设置加固板,能够提高抑制板的刚性,并且能够不受到阻碍地进行所述连结作业。

而且,该结构中,将一对安装部分别安装至履带架的作业、以及一对挡板分别安装至一对安装部的作业可以个别进行。由此,与一对挡板被固定于一对安装部而无法取下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各个安装作业中处理的各个构件的重量。另外,在该状态下,一对挡板中的任意一方被磨损时,能够仅个别地交换该一方的挡板。结果,能够进一步减轻交换作业的负担,提高作业性。

另外,该结构中,在一对挡板的材质(具体为抑制板的材质)与履带的被导向部的材质被选择为一对挡板比履带的被导向部更容易磨损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履带的被导向部的磨损。另外,该结构中,一对挡板分别相对于一对安装部可进行拆卸,因此,即使在例如对应于工程机械的机型而改变挡板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使一对安装部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安装间距)对应所述挡板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该结构中,在挡板部的全长(前后方向的长度)变长或者宽度变宽等情况下,挡板部的形状也可以对应规格来变更。因此,其通用性优异。

在如上述地一对挡板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一对安装部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右侧挡板部的所述加固板位于所述右侧贯通孔和插入在所述右侧贯通孔中的所述连结件的下方,俯视时具有与所述右侧贯通孔和所述连结件重叠的形状,所述左侧挡板部的所述加固板位于所述左侧贯通孔和插入在所述左侧贯通孔中的所述连结件的下方,俯视时具有与所述左侧贯通孔和所述连结件重叠的形状。

该结构中,不受凸缘部上的贯通孔的位置限制,即使在俯视时与贯通孔重叠的区域中,加固板也能从抑制板的外侧面向左右向的外侧伸山。由此,加固板的强度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挡板的刚性。而且,该结构中,加固板能够防止地面上的岩石等从下方与连结件碰撞。

上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前侧安装部和所述后侧安装部中至少一方的安装部还具有以下两种肋材中的至少一种:在所述至少一方的安装部的所述右端部与所述支撑板部及所述凸缘部相连接的肋材;以及,在所述至少一方的安装部的所述左端部与所述支撑板部及所述凸缘部相连接的肋材。

该结构中,至少一方安装部的右端部及左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的刚性被强化,因此,贯通孔能够更加靠近凸缘部的端部。因此,能够将挡板的抑制板的位置配置得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能够使履带的被导向部与抑制板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变大。另外,肋材能够防止地面上的岩石等从横向与连结件碰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