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传感器及助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61869发布日期:2020-12-22 10:35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中轴传感器及助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力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助力自行车的中轴传感器及助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助力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一种,以电池作为辅助动力来源,安有电机,并具备动力辅助系统,能实现人力骑行和电机助动一体化的新型交通工具。中轴传感器是助力自行车电动助力系统理解骑行者意图的核心部件,由于中轴传感器的存在使得在骑行过程中,能够根据所测得的中轴产生的扭矩来调整助力自行车的电机输出功率,以提高骑乘的舒适度。

现阶段,对助力自行车的中轴传感器的性能要求不断增多,从而使得电路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升,这样就需要更大面积的电路板来实现更加复杂的电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更多的电路板,以增大空间利用率就需要更合理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轴传感器的电路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将电路板设计为基板和附加电路板,并使附加电路板沿基板的轴向方向延伸,从而在不增大基板的直径的前提下有效的扩展来了电路板的尺寸,能够应对更加复杂的电路需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轴传感器,包括套管和设置在所述套管上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环形设置的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并沿所述基板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附加电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插接孔,所述附加电路板具有与所述插接孔相适配的插接部和自所述插接部向所述基板轴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孔被设置为限制所述本体部穿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上沿所述插接孔的两侧设置有若干第一焊带;所述插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焊带电连接的第二焊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附加电路板两两一组形成附加电路板组件,多组所述附加电路板组件对称分布在所述基板上;附加电路板组件内的两个所述附加电路板之间通过柔性连接板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上设置有环形外侧板、与所述环形外侧板同轴设置的环形内侧板和连接所述环形外侧板和所述环形内侧板的环形连接板;

所述环形外侧板、所述环形内侧板和所述连接板形成一端开口的电路板容纳槽,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电路板容纳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套设在所述环形内侧板的外侧,且所述基板的外侧壁与所述环形外侧板的内侧壁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线槽穿孔,所述基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线槽穿孔相对的第二线槽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形外侧板与所述环形内侧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电路板容纳槽分隔成第一容纳单元和第二容纳单元。

一种助力自行车,包括上述所述的中轴传感器和中轴,所述中轴传感器套设在所述中轴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电路板设计为基板和附加电路板,并使附加电路板沿基板的轴向方向延伸,从而在不增大基板的直径的前提下有效的扩展来了电路板的尺寸,能够应对更加复杂的电路需要。通过合理的电路板设计,将中轴传感器内的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这样可以有效减小中轴传感器的尺寸,使中轴传感器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尽可能多的电路板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电路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的电路板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的电路板中附加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中套管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中套管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中套管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中套管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a-a1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左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中电路板安装固定在套管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中电路板安装固定在套管后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中b-b1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c-c1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助力自行车中中轴传感器与中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基板,11-安装孔,12-第一焊带,13-第二线槽穿孔,

2-附加电路板,21-本体部,22-连接部,221-第二焊带,

3-柔性连接板,

4-套管,41-环形外侧板,42-环形内侧板,43-环形连接板,431-第一线槽穿孔,44-容纳槽,441-第一容纳单元,442-第二容纳单元,45-分隔板,

100-电路板,200-中轴传感器,300-中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中轴传感器,如图1-13所示,包括套管4和设置在所述套管4上的电路板100,所述电路板100包括环形设置的基板1和设置在所述基板1上并沿所述基板1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附加电路板2。附加电路板2的数量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附加电路板2环绕在所述基板1上。附加电路板2实际上是与基板1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中轴传感器通过将电路板设计为基板1和附加电路板2,并使附加电路板2沿基板1的轴向方向延伸,从而在不增大基板1的直径的前提下有效的扩展来了电路板的尺寸,能够应对更加复杂的电路需要。通过合理的电路板设计,将中轴传感器内的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这样可以有效减小中轴传感器的尺寸,使中轴传感器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尽可能多的电路板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电路应用。

如图2-3所示,为了方便实现附加电路板2的安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上设置有插接孔11,所述附加电路板2具有与所述插接孔11相适配的插接部22和自所述插接部22向所述基板1轴向方向延伸的本体部21。插接部22插接在插接孔11上从而实现了附加电路板2的安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1与插接部22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的,为了更方便的安装固定附加电路板,所述插接孔11被设置为限制所述本体部21穿设。在本实施例中插接孔11为矩形孔,所述本体部21的截面也为矩形,且本体部21的截面的矩形的面积大于插接孔11的面积。当然插接孔11也可以设置为圆形孔,此时本体部21的截面如果为矩形,则矩形的长边的长度大于插接孔11的直径。此外将插接孔设置成矩形孔能够有效的避免附加电路板2在基板1上产生转动,有利于附加电路板2安装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基板1和附加电路板2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基板1上沿所述插接孔11的两侧设置有若干第一焊带12。所述插接部2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焊带12电连接的第二焊带221。通过第一焊带12和第二焊带221的配合实现基板1和附加电路板2的电连接。第一焊点12和第二焊带221的数量都可以设置成多个,且第一焊带12与第二焊带221垂直连接。

如图4-13所示,为了方便实现电路板100的安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4上设置有环形外侧板41、与所述环形外侧板41同轴设置的环形内侧板42和连接所述环形外侧板41和所述环形内侧板42的环形连接板43。其中所述环形外侧板41、所述环形内侧板42和所述连接板43形成一端开口的电路板容纳槽44,所述电路板100安装在所述电路板容纳槽44内。所述电路板容纳槽44的开口方向指向所述附加电路板2的延伸方向。也就是电路板容纳槽44的延伸方向沿着套管4的延伸方向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在不增加套管4的体积的基础上,将套管4的侧壁掏空以形成电路板容纳槽44以容置附加电路板2,且套管4的外侧壁对附加电路板2起到保护作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套设在所述环形内侧板42的外侧,且所述基板1的外侧壁与所述环形外侧板41的内侧壁相抵接。基板1被夹持设置在环形内侧板42和环形外侧板41之间有效的保证了基板1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13所示,为了增强套管4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外侧板41与所述环形内侧板42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分隔板45。分隔板45一端连接固定在环形外侧壁41上另一端固定在环形内侧壁42上,分隔板45的设置能够起到加强固定套管4的作用。同时,多个所述分隔板45将所述电路板容纳槽44分隔成第一容纳单元441和第二容纳单元442。

如图1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附加电路板2可以设置有多个并环绕排布在基板1上,所述附加电路板2两两一组形成附加电路板组件,多组所述附加电路板组件对称分布在所述基板1上;附加电路板组件内的两个所述附加电路板2之间通过柔性连接板3电连接。第一容置单元441和第二容纳单元442内分别用于放置一组附加电路板组件。

此外如图6和图10所示,为了方便导线的穿设在所述环形连接板43上设置有供导线穿设的第一线槽穿孔431,同样的,在所述基板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线槽穿孔431相对的第二线槽穿孔13,所述第二线槽穿孔13设置在基板1上的边缘位置,第二线槽穿孔13实际上是设置在基板1上的槽体,槽体的开口指向基板1的径向方向。导线通过第一线槽穿孔431和第二线槽穿孔13将电路板与相应的电器件连接。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助力自行车,包括上述所述的中轴传感器200和中轴300,所述中轴传感器200套设在所述中轴300外侧。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