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6948发布日期:2022-01-19 16:1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构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2.在现有设计中,上纵梁与纵梁之间的连接采用冲压件焊接连接接头,其连接数量多,焊点焊缝多,工艺复杂,并且薄壁件形成的连接头对副车架安装点的刚度提升较为有限,进而使得该区域的刚度较低,而且结构复杂。
3.上述上纵梁与纵梁的连接方式使得车身前端框架结构整体的刚度较低,难以满足较高强度的碰撞需求。
4.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因为使用型材构造的连接件,能够将纵梁、结合板和上纵梁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多通道传力接头提高该区域刚度并减少零件数量。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包括:纵梁组件,所述纵梁组件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前防撞梁组件,所述前防撞梁组件具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纵梁组件连接,且与所述纵梁组件的外侧形成第一夹角,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中空型材构造,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角,上纵梁,所述上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上端,并与所述连接件在上下方向上连通。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纵梁组件包括纵梁和位于前端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纵梁的外侧面,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
8.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组件还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且相连的端面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面和所述纵梁的端面。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对,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相邻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三连接面的上端具有缺口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面延伸有折弯呈l型的延伸侧板,所述延伸侧板与所述纵梁的外侧面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纵梁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板在所述纵梁组件的内侧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设有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固定在所述纵梁组件上。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角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固定在所述纵梁组件上,所述安装盒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夹角的转角处,所述加强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夹角的转角处。
13.进一步地,所述上纵梁位于所述纵梁的上方,且远离车辆长轴方向的中轴线。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前端框架结构。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端框架结构中的型材构造连接件能够将纵梁、结合板和
上纵梁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多通道传力接头提高该区域刚度并减少零件数量;在汽车遭受撞击产生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通过前防撞梁传递给吸能盒再传递给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结合板,由于吸能盒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面和纵梁横截面的面积之和,最后冲击力能够完全传递给上纵梁和纵梁,由于冲击力会被完全的传导给预设的上纵梁和纵梁,那就能够在预设的撞击力下保证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身前端框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俯视图。
18.图3为图1中纵梁组件的零件示意图。
19.图4为图1中纵梁组件和前防撞梁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0.图5为图1中前防撞梁组件的零件示意图。
21.图6为图1中连接件的零件示意图。
22.图7为图1中连接件和纵梁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3.图8为图1中上纵梁的零件示意图。
24.图9为图1中连接件和上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25.图10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如图1、2所示的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100包括:纵梁组件10、前防撞梁组件20、连接件30以及上纵梁40,其中,纵梁组件10的前端安装有前防撞梁组件20,在纵梁组件10和前防撞梁组件20的夹角安装有连接件30,连接件30的上部安装有上纵梁40。
28.如图3所示的纵梁组件10对称布置在汽车底部,两个纵梁组件10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固定汽车下车身的各个零部件以及承担上车身的重量。两个纵梁组件10包括两个纵梁11和位于对应纵梁11前端且与纵梁11一体成型的两个第二安装板12。
29.如图4、5所示,第二安装板12和前防撞梁组件20连接。具体的,前防撞梁组件20具有两个第一安装板21、两个吸能盒22和前防撞梁23,其中,两个第一安装板21和两个第二安装板1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两个第一安装板21上分别焊接有两个吸能盒22,吸能盒22为方管构造,吸能盒22的横截面与第一安装板21焊接在一起,两个吸能盒22焊接在具有弧形结构的前防撞梁23两端。具有弧形结构的前防撞梁23的中部向外拱翘,在汽车受到正面撞击时拱翘的弧形结构能够将正面撞击的撞击力均匀的传递给焊接在其两侧的吸能盒22,而且弧形结构的中间难以断裂,吸能盒22与弧形前防撞梁23的设置提高了整个车辆的安全性。
30.如图2所示,在纵梁组件10和第一安装板21安装后形成了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第一夹角a位于纵梁组件10的外侧,第二夹角b位于纵梁组件10的内侧。
31.如图6~9所示,第一夹角a上安装有中空型材构造的连接件30。连接件30为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面31、第二连接面32、第三连接面33和第四连接面34组成的两端具有开口的
管式结构,第一连接面31通过fds加结构胶连接在纵梁11的一外侧面上,第二连接面32连接在第二安装板12上,第三连接面33与第一连接面31相对,并与第二连接面32相邻,第三连接面33的上端具有缺口结构,第三连接面33延伸有折弯呈l型的延伸侧板35,延伸侧板35与纵梁11的外侧面连接。连接件30的上端部通过spr与fds配合结构胶固定连接上纵梁40的前端,上纵梁40位于纵梁11的上方,并与连接件30在上下方向上连通,上纵梁40的后端远离车辆长轴方向的中轴线。型材构造的连接件30能够将纵梁11、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12的结合板和上纵梁40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多通道传力接头,提高该区域刚度并减少零件数量。其中,第二连接面32的面积和纵梁的横截面面积之和小于吸能盒22的横截面面积,也就是说吸能盒22与第一安装板21相连的端面能够覆盖第二连接面32和纵梁40的端面。在汽车受到的外力冲击传递到吸能盒22时,由于吸能盒2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面32和纵梁11横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冲击力能够通过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12完全传递给上纵梁40和纵梁11,由于冲击力会被完全的传导给预设的上纵梁40和纵梁11,那就能够在预设的撞击力下保证汽车的安全性。
32.如图10所示,第二夹角b上安装有安装盒50和加强件60,加强件60和安装盒50均固定在纵梁11的底部,安装盒50靠近第二夹角b的转角处,加强件远离第二夹角b的转角处,安装盒50用于安装副车架,加强件用于增强安装盒50的强度。
3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前端框架结构100。
34.综上所述,车身前端框架结构100中型材构造的连接件30能够将纵梁11、结合板和上纵梁40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多通道传力接头,提高该区域刚度并减少零件数量;在汽车遭受撞击产生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通过前防撞梁23传递给吸能盒22再传递给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12的结合板,由于吸能盒2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面32和纵梁11横截面的面积之和,最后冲击力能够完全传递给上纵梁40和纵梁11,由于冲击力会被完全的传导给预设的上纵梁40和纵梁11,那就能够在预设的撞击力下保证汽车的安全性。
35.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38.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