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2603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具备倾斜伸缩调整功能,能够减少由倾斜伸缩调整时部件彼此的抵接产生的冲击、摩擦及此时产生的碰撞声,得到良好的操作感。
【背景技术】
[0002]在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中,已有多种手动型的转向装置被开发并被实际应用。在这种装置中,为了抑制由倾斜伸缩调整时部件彼此间的滑动及抵接产生的冲击、摩擦及碰撞声,采取了多种办法。
[0003]作为该多种办法的具体例,存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以下,对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概要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原封不动地使用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使用的附图标记。首先,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302117号公报)中,在伸缩长孔(lb)的两端形成有圆形开口(凹部)(lc、lc),在该圆形开口(lc)内,嵌合有圆筒状的缓冲部件(6)。
[0004]由橡胶或树脂形成的缓冲部件(6)具有比圆形开口(lc)的内径稍大的外径,在被压入圆形开口(lc)来组装之后,借助由自身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力,被固定保持于圆形开口(lc)内。借助这样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使紧固螺栓(5)不是碰撞接触伸缩长孔(lb)的端面而是碰撞接触缓冲部件¢),由此将冲击力缓和。
[0005]接着,在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9796号公报)中,平衡或跳起用弹簧(20)的施力端部(折回部)(22)与柱侧上托架5接触。在伸缩调整时,施力端部(22)在与柱侧上托架5的接触处发生滑动。为了滑动时的消音和提高滑动特性,在前述施力端部22上装配有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0)。
[0006]该滑动部件(30)形成为大致3字形,具有夹紧主体部(31)(收纳滑动底部)、接触部(32)和引导部(33、33)。夹紧主体部(31)抵抗其自身具有的弹性复原力(夹紧力)来扩大宽度,收纳弹簧(20)的另一侧的施力端部(22)(折回部)。施力端部(22)被收纳至已扩大宽度的滑动部件(30)后,该滑动部件(30)由于弹性复原力(夹紧力)而缩小宽度,保持弹簧(20)的施力端部(22)(折回部)。曲面凸状的接触部(32)接触于柱侧托架(4),弹簧
(20)的另一施力端部(22)(折回部)被引导部(33,33)固装。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302117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 - 9796号公报。
[0009]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缓冲部件(6)大致压入至圆形开口(lc)的状态下进行装配。因此,缓冲部件¢)向圆形开口(lc)的组装性不算良好。此外,缓冲部件(6)借助由其自身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力,被固定保持于圆形开口(lc)内。因此,紧固螺栓(5)反复抵接于该缓冲部件¢),由此存在脱落的可能。
[0010]在专利文献2中,在伸缩调整时,借助滑动部件(30),提高了弹簧(20)的施力端部
(22)和柱侧上托架(5)的接触部处的消音和滑动特性,但在伸缩调整用长孔(7)和紧固螺栓(8)的滑动处,需要另外设置滑动部件或缓冲部件。由此,零件数及组装工时増加。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目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能够减少由倾斜伸缩调整时部件彼此间的抵接产生的冲击、摩擦及此时产生的碰撞声,得到良好的操作感,并能够将这些效果用极为简单的结构实现。
[0012]所以,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反复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通过将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具备柱管、外柱、固定托架、悬挂托架、施力部件、紧固件、引导部件,所述柱管对轴进行支承,使轴旋转自如,所述外柱具有抱持主体部和紧固部,所述抱持主体部使该柱管在前后方向上自由地移动和固定,所述紧固部使该抱持主体部在直径方向上扩张和收缩,所述固定托架具有夹持该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固定侧部,所述悬挂托架固装在前述柱管上,并且具有伸缩长孔,所述施力部件对前述柱管向上方弹性施力,所述紧固件具有螺栓杆,所述螺栓杆插通到前述紧固部、前述固定侧部和前述伸缩长孔中,所述引导部件由合成树脂构成,具有滑动侧部和滑动底部,所述滑动侧部设置有缓冲突出部和形成于该缓冲突出部的螺栓杆孔,所述滑动底部形成于该滑动侧部的下端,前述悬挂托架配置在两个前述紧固部之间,在前述伸缩长孔中插通前述引导部件的缓冲突出部,前述滑动底部抵接于前述悬挂托架的下端,前述施力部件的一部分抵接于该滑动底部。
[0013]通过将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中,前述引导部件的前述缓冲突出部设为在轴向上延长的长圆形。通过将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位于前述引导部件的前述缓冲突出部的外周、并且与前述伸缩调整长孔的轴向两端部抵接的部分上,形成有肋。
[0014]通过将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前述引导部件的前述缓冲突出部上形成空隙部。通过将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位于前述引导部件的前述缓冲突出部、并且位于前述螺栓杆孔的内周的位置上,设有弹性部件。通过将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前述引导部件的前述滑动底部的下表面上形成凹部。
[0015]通过将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前述滑动底部上形成向上方延伸地设置的卡止立起片。通过将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设计成下述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前述缓冲突出部上形成在上下方向上伸出的卡止突起。
[0016]在本发明中,引导部件是合成树脂制的,而且滑动侧部及滑动底部一体地形成,进而在滑动侧部上,形成有缓冲突出部和贯通该缓冲突出部的螺栓杆孔。以下述方式装配引导部件:前述缓冲突出部与螺栓杆一同插入至悬挂托架的伸缩长孔中,而且,滑动侧部和滑动底部接触悬挂托架。由此,使伸缩调整时的滑动特性提高,能够防止与伸缩长孔的端部的碰撞声ο
[0017]此外,一直对柱管向上方弹性施力的施力部件,其一部分(推压轴部)将引导部件的滑动底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弹性地推压。由此,引导部件被向上方推压,固装有悬挂托架的柱管被推压至外柱,防止柱管的松动。
[0018]进而,引导部件被施力部件向上方推压,由此,螺栓杆孔的下方呈被推压至螺栓杆的状态,能够防止螺栓杆的松动。此外,引导部件具有缓冲突出部、滑动侧部及滑动底部,而且是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的部件。于是,相对于悬挂托架的伸缩长孔与螺栓杆的滑动进行缓冲的缓冲部件、和相对于悬挂托架下端与施力部件的滑动进行缓冲的缓冲部件由一个部件构成。由此,减少部件数、组装工时,能够使悬挂托架和引导部件的组装作业简单。
[0019]进而,引导部件如前所述,由合成树脂形成,构成在施力部件和悬挂托架之间配置引导部件的结构,所以消除了金属部件彼此的接触。由此,能够不产生金属部件彼此互相摩擦的不舒服的声音,提高伸缩调整时的滑动特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A是本发明中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Y 1 —Y 1方向放大视图,图1C是图1B的(α )部放大图,图1D是图1C的Υ 2 — Υ 2方向剖视图,图1Ε是图1Α的X 1 — X 1方向放大视图。
[0021]图2Α是将本发明中的外柱和装配有悬挂托架的柱管组装起来的要部立体图,图2Β是柱管和悬挂托架的要部侧视图。
[0022]图3Α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3Β是图3Α的Υ 3 —Υ 3方向剖视图,图3C是引导部件的侧视图,图3D是图3C的X 2 —X 2方向放大视图,图3Ε是在缓冲突出部不具备缓冲辅助部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3]图4Α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装配于悬挂托架的伸缩长孔并且抵接于前方侧端部的状态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图4Β是图4Α的X 3 -X 3方向剖视图,图4C是图4Α的(β )部放大图,图4D是图4C的X 4 — X 4方向剖视图,图4Ε是表示引导部件将被压溃部压溃的状态的要部放大图。
[0024]图5是将悬挂托架和引导部件分离后的状态的放大纵剖主视图。
[0025]图6是表示借助施力部件的推压轴部防止引导部件和螺栓杆的松动的状态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0026]图7Α是引导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Β是图7Α的缓冲突出部处的要部侧视图,图7C是表示由引导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的伸缩调整中的冲击吸收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0027]图8Α是引导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8Β是图8Α的缓冲突出部处的要部侧视图,图8C是表示由引导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的伸缩调整中的冲击吸收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0028]图9Α是引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