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92360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当车辆与障碍物比如另一车辆碰撞时,在那时发生一次碰撞之后,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驾驶员与方向盘(转向构件)之间的二次碰撞。对于转向装置而言,为了吸收由于二次碰撞产生的撞击能量,提出各种类型的结构一一其中,转向柱的一部分与车身分离以沿着柱轴方向(车身前侧方向)移动。
[0003]例如,PTL1公开了一种转向柱支撑装置,在该转向柱支撑装置中,在固定至车身的车身侧托架中设置有与柱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锁定槽口。锁定容器配装至锁定槽口中使得使用多个锁定销而使锁定容器相对于车身侧托架定位。另外,保持方向盘的柱侧托架使用螺栓连接至锁定容器。
[0004]在二次碰撞时,多个锁定销断裂使得锁定容器从车身侧托架释放,并且与柱侧托架一起沿着车身侧托架的锁定槽口移动。以这种方式,在二次碰撞时实现能量吸收(EA)。
[0005]引用列表
[0006]专利文献
[0007][PTL 1JJP-A-2012-121538

【发明内容】

[0008]技术问题
[0009]在PTL1中公开的转向柱支撑装置中,在二次碰撞时,锁定容器摩擦车身侧托架中的锁定槽口的周缘。为了平滑地吸收由于二次碰撞产生的撞击能量,能够想到使用下述构型:在该构型中,减小了锁定容器与周缘之间的摩擦;然而,优选的是构型能够容易地附接至转向柱支撑装置。另外,在使用该构型的情况中,如果可以使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负载(也被称为EA负载,S卩,由于二次碰撞产生的撞击负载,该撞击负载通过锁定容器的运动而被吸收)稳定,这在促进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方面是优选的。
[0010]鉴于上述背景提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在该转向装置中,可以实现下述两个方面的兼容性:改进构型的组装一一其中,减小了一对相对移动构件之间的摩擦使得吸收由于二次碰撞产生的撞击能量一一以及在使用该构型的情况下使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负载稳定。
[0011]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1),包括:
[0013]固定托架(23),固定托架(23)固定至车身(13);
[0014]可动托架(24),可动托架(24)具有面向固定托架的面向表面(32A),可动托架(24)连接至转向构件(2),并且可动托架(24)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与转向构件一起相对于固定托架朝向预定移动方向(Z1)上的下游侧移动;以及
[0015]滑动构件(89),滑动构件(89)组装至可动托架,并且滑动构件(89)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在置于面向表面与固定托架之间的状态下与可动托架一体地移动,并且
[0016]滑动构件包括
[0017]主体部段(90),主体部段(90)设置在面向表面的在移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主体部段(90)插入在面向表面与固定托架之间,并且主体部段(90)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与固定托架相摩擦,以及
[0018]附接部段(91),附接部段(91)从主体部段在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90A)弯曲,并且附接部段(91)从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闩接至可动托架。
[0019]可动托架可以包括板状部段(32)和一对弯曲部段(41),其中,板状部段(32)具有所述面向表面,所述一对弯曲部段(41)从板状部段的在相对于移动方向的正交方向(Y1)上的两侧沿相同的方向弯曲。主体部段在正交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可以大于所述一对弯曲部段之间的最大距离(N)。
[0020]附接部段可以包括保持部(95),保持部(95)通过将附接部段的位于与主体部段侧相反的一侧的远端端部朝向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弯曲而被形成,并且保持部(95)布置在所述一对弯曲部段之间以便将板状部段保持在主体部段与保持部之间。
[0021]在正交方向上从保持部的一个边缘(95A)至另一边缘(95B)的距离(K)可以等于在所述一对弯曲部段与板状部段之间的边界处、所述一对弯曲部段的距离(L)。
[0022]在滑动构件和可动托架中的一者上可以设置有凸出部(100)。在滑动构件和可动托架中的另一者上可以设置有凹入部(101),凸出部配装到凹入部中。
[0023]可以设置从固定托架延伸并且悬吊可动托架的悬吊构件(25)。在滑动构件中可以形成有悬吊构件穿过的切口部(93)。
[0024]可以在滑动构件的与固定托架相摩擦的部分上设置导电性减摩材料(200)。
[0025]此外,上述说明中的括号中的数字等表示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件的附图标记;然而,这些附图标记并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
[0026]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0027]根据本发明,在转向装置中,可动托架在二次碰撞时相对于固定托架朝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并且由此可以吸收二次碰撞时的撞击能量。
[0028]因此,由于组装至可动托架的滑动构件在插置于可动托架的面向表面与固定托架之间的状态下与可动托架一体地移动,可以减小可动托架与固定托架之间的摩擦。
[0029]这种滑动构件包括插入可动托架的面向表面与固定托架之间的主体部段和从主体部段的位于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弯曲的附接部段。
[0030]主体部段设置在可动托架的面向表面的位于移动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以这种方式,可动托架的面向表面与固定托架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下述状态:在移动方向的整个长度上为恒定的。因此,由于在二次碰撞时可动托架可以为稳定的并且可以相对于固定托架移动,而在距离为恒定不变的状态下不会有可动托架的取向的快速变化,因此可以实现使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负载稳定。
[0031]附接部段从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附接至可动托架。相应地,不仅可以使滑动构件在移动方向上相对于可动托架定位,而且可以可靠地迫使滑动构件在二次碰撞时朝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与可动托架一体地移动。另外,主体部段仅安装在可动托架的面向表面上使得附接部段闩接至可动托架,并且由此可以将滑动构件容易地组装至可动托架。因此,可以实现改进滑动构件的组装。
[0032]如上所述,在转向装置中,可以实现下述两个方面的兼容性:改进构型(滑动构件)的组装一一其中,减小了一对相对移动构件之间(可动托架与固定托架之间)的摩擦使得吸收由于二次碰撞产生的撞击能量一一以及在使用该构型的情况下使二次碰撞时的能量吸收负载稳定。
[0033]根据本发明,由于主体部段的在正交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可动托架的一对弯曲部段之间的最大距离,因此滑动构件不会错误地以物理的方式嵌在一对弯曲部段之间。相应地,可以将滑动构件正确地组装至可动托架使得主体部段安装在可动托架的板状部段的面向表面上。因此,可以实现改进滑动构件的组装。
[0034]根据本发明,可动托架的板状部段插置于形成在附接部段的远端端部上的保持部与主体部段之间,并且由此可以将附接部段可靠地闩接至可动托架。
[0035]根据本发明,在正交方向上保持部的一个边缘与另一边缘之间的距离(在多个保持部沿着正交方向布置的情况下,为一对保持部的定位在正交方向上的两端上的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等于在一对弯曲部段与板状部段之间的边界处、一对弯曲部段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如果保持部布置在可动托架的一对弯曲部段之间,可以使滑动构件相对于可动托架在正交方向上定位,并且随后不需要对滑动构件的(在正交方向上的位置的)微调。因此,可以实现改进滑动构件的组装。
[0036]根据本发明,凸出部配装至凹入部,并且由此可以使滑动构件与可动托架相对于彼此定位。
[0037]根据本发明,悬吊构件穿过滑动构件的切口部,并且由此可以将滑动构件组装至可动托架而不会与悬吊构件干涉。
[0038]根据本发明,其中设置有导电性减摩材料的滑动构件使得能够保证固定托架与可动托架之间的导电性并且使得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实现可动托架相对于固定托架的平滑运动。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示意侧视图并且示意性地示出转向装置1的构型。
[0040]图2为图1中的转向装置1的示意截面图并且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I1-1I截取的截面。
[0041]图3为图1中的转向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0042]图4为用于描绘可动托架24与滑动构件89的组装的分解立体图。
[0043]图5为部分剖开的固定托架23、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以及连接/分离机构R1的示意俯视图。
[0044]图6为处于连接状态的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和可动托架24的第二板32的截面图并且示出在前后方向上包括销61的轴线的截面。
[0045]图7为二次碰撞时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下述状态:第二板32由于销61被剪断而与图6中的状态分离并且移动至预定移动方向Z1上的下游侧。
[0046]图8为沿着图2中的线VII1-VIII截取的截面图并且示出第一板30和连接/分离机构R1的截面。
[0047]图9为沿着图2中的线IX-1X截取的截面图并且示出第二板32和连接/分离机构R1的截面。
[0048]图10为示出对图4中的实施方式的修改示例的应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50]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示意侧视图并且示意性地示出转向装置1的构型。此外,图1中的左侧指的是转向装置1和车身(转向装置1附接至该车身)的前侧并且图1中的右侧指的是转向装置1和车身的后侧。另外,图1中的上侧指的是转向装置1和车身的上侧并且图1中的下侧指的是转向装置1和车身的下侧。
[0051]通过参照图1,转向装置1主要包括:转向轴3,该转向轴3连接至转向构件2比如方向盘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中间轴5,该中间轴5通过万向节4连接至转向轴3;小齿轮轴7,该小齿轮轴7通过万向节6连接至中间轴5 ;齿条轴8 ;以及转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