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7561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中型商用车驾驶室的悬置
目.0
【背景技术】
[0002]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冲击通过汽车底盘传递到驾驶室产生振动,会使乘坐人员产生不舒适、疲惫,为了提升车辆的平顺性,使乘坐更舒适,通常会在车架和驾驶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悬置装置,使驾驶室悬置在车架上。现有的中型商用车悬置装置均采用半悬浮式悬置,其在驾驶室前部的两个支撑点是采用橡胶隔振垫的两组前悬组件的固定连接,在驾驶室后端的两个支撑点是采用包括弹簧阻尼元件的两组后悬组件的浮动式连接,这种结构的悬置装置能起到一定的隔振效果,但是驾驶室前部支撑点的橡胶垫悬置因其振动阻尼偏小、动刚度大,降低了悬置装置的整体隔振效果,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不佳,不能满足人们人们对驾乘舒适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解决现有中型商用车的半浮悬式装置存在隔振效果差、驾乘舒适度不佳的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和驾驶室纵梁之间的两组前悬组件和两组后悬组件,每组所述前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前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前悬下支座,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端铰接有摆臂,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所述摆臂连接有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倾斜的前悬减振器,所述前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连接,所述摆臂的上端面设有一向上凸起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套装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摆臂和所述前悬上支座相抵接;所述前悬上支座具有底板和设于所述底板外侧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外侧壁相抵,所述前悬减振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前悬上支座的侧板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摆臂的外侧,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两组所述前悬组件的所述摆臂通过横向稳定杆相连接,两个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
[0005]上述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的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每组所述后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后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后悬下支架,所述后悬上支架的上端连接有横向设置的液压锁安装架,所述液压锁安装架的另一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后悬减振器,所述后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悬下支架的下端相连接;所述液压锁安装架安装有液压锁,所述后悬上支座与所述液压锁安装架相连接;两组所述后悬组件的后悬下支架上部向内相向弯曲。
[0006]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的刚度为25?70牛/毫米;所述前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所述后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
[0007]进一步的,所述前悬下支座、所述摆臂和所述后悬下支架的曲面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
[000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9]1、本实用新型的前悬采用了能大幅度吸收冲击及衰减振动的螺旋弹簧和减振器等组件,从而将中型商用车的驾驶室悬置由原来的半浮悬改进为四点全浮悬,其隔振效果好,提升了中型商用车行驶振动性能,改善了驾乘舒适度。
[0010]2、摆臂直接与上部向外弯曲的前悬下支座铰接,前悬减振器两端连接摆臂侧壁和前悬上支座侧板外侧,螺旋弹簧两端抵接等结构设计可避免因耦合造成的舒适度差的问题,提高了解耦率,使驾驶室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且结构简单、紧凑,利于节省空间布置空间。
[0011]3、后悬减振器倾斜设置,能衰减垂直振动和横向制动,液压锁安装架的设置,使它和后悬下支架以及后悬减振器构成三角形安装,有利于提高可靠性。
[0012]4、对螺旋弹簧刚度限定,以及调整前后悬减振器的阻尼力和阻尼系数来优化阻尼曲线,以提高驾乘舒适性,降低了驾乘人员疲劳程度。
[0013]5、驾驶室悬置支架采用拓扑优化,能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自重,以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驾驶室悬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0016]图1所示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主要包括两组前悬组件2、两组后悬组件5以及连接两组前悬组件2的横向稳定杆3,前悬组件2和后悬组件5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I和驾驶室纵梁4之间的四端,形成四点全浮悬。每组前悬组件2包括均包括前悬上支座21、螺旋弹簧22、前悬下支座24、前悬减振器25和摆臂26,其中,前悬上支座21与驾驶室纵梁4连接,前悬下支座24固定安装于车架I的外侧壁,前悬下支座24的上部向外弯曲倾斜,前悬上支座21具有底板和设于底板外侧的侧板211,侧板211与驾驶室纵梁4的外侧壁相抵,底板底部设有与摆臂相铰接的凸耳,摆臂26的另一端与前悬下支座24的上端相铰接,摆臂26的两端为叉体结构,前悬上支座21的凸耳和前悬下支座24的上端分别置于摆臂26两端的叉体之间;摆臂26的上端面设有一向上凸起的限位块23,该限位块23套装有一螺旋弹簧22,螺旋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摆臂26和前悬上支座21相抵接;摆臂26的外侧连接有沿车架I长度方向倾斜的前悬减振器25,前悬减振器25的另一端连接于前悬上支座21的侧板211的外壁,在驾驶室纵梁4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41,用于对前悬上支座21和前悬减振器25进行限位;横向稳定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组前悬组件2的摆臂26相连接,两个前悬下支座24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优选的,螺旋弹簧22的刚度为25?70牛/毫米;前悬减振器25采用双吊环结构减振器,其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每组后悬组件5包括后悬上支座51、液压锁52、液压锁安装架53、后悬减振器54和后悬下支架55,后悬上支座51具有分别固定连接于驾驶室纵梁4两侧壁的侧安装板以及正对的两个耳板,耳板朝下并垂直于驾驶室纵梁4,在后悬上支座51的耳板之间连接有横向设置的液压锁安装架53,液压锁52安装于液压锁安装架52内,液压锁安装架52的一端与后悬下支架55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后悬减振器54连接;后悬下支架55的下部固定安装于车架I外侧壁,上部向内弯曲倾斜,两组后悬组件5的后悬下支架55上部向内相向弯曲,后悬下支架55的上端与后悬减振器54的另一端相连接,使液压锁安装架53、后悬减振器54和后悬下支架55安装构成封闭的三角形;优选的,后悬减振器54采用双吊环结构减振器,其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值得一提的是,前悬下支座24、摆臂26和后悬下支架55的曲面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以降低自重,减少成本。
[0017]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已随整车通过海南强化坏路试验验证,试验完成后,整车平顺性与试验前,相差很小,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同时经过批量生产跟踪测试验证,车辆平顺性效果稳定,取得的较好的平顺性改善效果。
【主权项】
1.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包括分别连接于两侧车架和驾驶室纵梁之间的两组前悬组件和两组后悬组件,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前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前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前悬下支座,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端铰接有摆臂,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所述摆臂连接有沿所述车架长度方向倾斜的前悬减振器,所述前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连接,所述摆臂的上端面设有一向上凸起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套装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摆臂和所述前悬上支座相抵接;所述前悬上支座具有底板和设于所述底板外侧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外侧壁相抵,所述前悬减振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前悬上支座的侧板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摆臂的外侧,所述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两组所述前悬组件的所述摆臂通过横向稳定杆相连接,两个所述前悬下支座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后悬组件包括与所述驾驶室纵梁连接的后悬上支座和固定于所述车架外侧壁的后悬下支架,所述后悬上支架的上端连接有横向设置的液压锁安装架,所述液压锁安装架的另一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后悬减振器,所述后悬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悬下支架的下端相连接;所述液压锁安装架安装有液压锁,所述后悬上支座与所述液压锁安装架相连接;两组所述后悬组件的后悬下支架上部向内相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的刚度为25?70牛/毫米;所述前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牛;所述后悬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0.8?3.5牛顿.秒/米,阻尼力为300?4000 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下支座、所述摆臂和所述后悬下支架的曲面形状通过拓扑优化得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全浮悬置装置,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它包括两组前悬组件和两组后悬组件,每组前悬组件包括上端铰接有摆臂的前悬下支座,摆臂的另一端与前悬上支座相铰接,摆臂连接与前悬上支座外侧壁间连接有前悬减振器,摆臂上端面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套装有两端分别与摆臂和前悬上支座相抵接的螺旋弹簧;驾驶室纵梁的前端具有弯折的限位挡边;两组前悬组件的所述摆臂通过横向稳定杆相连接,两个前悬下支座的上部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曲。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在中型商用车采用了四点全浮悬置,其隔振效果好,驾驶室的平顺性和可靠性都相当稳定,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利于节省空间布置空间。
【IPC分类】B62D33-10
【公开号】CN204383614
【申请号】CN201520011722
【发明人】陈志宁, 邓聚才, 周上奎, 冯哲, 李庆广
【申请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