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扰流器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027863阅读:来源:国知局
之间的长度)设定为比前连杆15的连杆长度Lf (连接点X1、X3之间的长度)长(Lf < Lr)。因此,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2,当由连杆机构12支承的扰流器3向上移动时,扰流器3的后端部3b被构造成比扰流器3的前端部3a提升得高。
[0042]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行李箱盖2包括在行李箱盖2的外表面2s处敞开的壳体凹入部20。壳体凹入部20的开口的形状形成为与扰流器3的上表面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四边形形状。连杆机构12中的每个连杆机构固定在壳体凹入部20内。
[0043]也就是说,由于构成支承机构的连杆机构12处于折叠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收起支承在连杆机构12的上部处的扰流器3。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3以壳体凹入部20的开口部被闭合的方式收回在壳体凹入部20内。具体地,扰流器3的上表面3c和行李箱盖2的外表面2s一一即,车辆I的外表面S—一呈大致平面的形式,或者扰流器3的上表面3c和行李箱盖2的外表面2s大致彼此齐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由于连杆机构12处于展开状态,支承在连杆机构12的上部处的扰流器3可以移动,或者可以被调节至展开位置,在该展开位置中,扰流器3伸出到壳体凹入部20的外部,即,扰流器3从车辆I的外表面S伸出。
[0044]如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包括连接轴21,该连接轴21连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连杆机构12中的每个连接机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轴21连接至构成连杆机构12的前连杆15的底端部,具体地,连接至连接销22。连接销22构成与下支架13相关的连接点XI。如图3A和图6中所示,连接销22中的每个连接销包括连接凹入部(四边形孔)22a,连接轴21的端部沿轴向方向插入连接凹入部22a中以定位在该连接凹入部22a中。连接轴21连接至致动器25,该致动器25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由于连接轴21响应于马达23的驱动力旋转,因此支承在连杆机构12的上部处的扰流器3可以展开至扰流器3从车辆I的外表面3伸出的位置,并且可以收回到设置在外表面S处的壳体凹入部20内。
[0045]接下来,将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处的扰流器3的支承位置调节机构进行说明。
[0046]如图9A、图9B、图10A、图10B、图1lA以及图1lB中所示,构成连杆机构12的上支架14通过将板构件弯折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类似地,下支架13通过将板构件弯折而形成。连杆构件11中的每个连杆构件(前连杆15和后连杆16)通过板构件的变型加工(压力加工)而形成。
[0047]如图1以及图3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支架13包括基部31和侧壁部32,该基部31固定至壳体凹入部20的底部20a,该侧壁部32以能够相对地旋转的方式连接至连杆构件11 (前连杆15和后连杆16)的基部端(连接点X1、X2),以形成具有大致L形的弯曲形状。上支架14包括侧壁部42和支承部43。侧壁部42以能够相对地旋转的方式连接至连杆构件11 (前连杆15和后连杆16)的末端(连接点X3、X4)。支承部43包括固定至扰流器3的相应的上表面43c。
[0048]如图1中所示,在扰流器3的下表面3d处设置有固定部45,该固定部45用于将扰流器3固定至连杆机构12的上支架14。如图12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45设置有多个螺母部46。因此,扰流器3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的端部固定至上支架14的支承部43 (参见图2) ο
[0049]如图9A至图1lB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支架14包括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承板部43a和第二支承板部43b的支承部43。第一支承板部43a通过弯折侧壁部42的上端而形成。第二支承板部43b通过弯折侧壁部42的下端而形成。
[0050]如图9A、图9B、图1OA以及图1OB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42包括连接孔47,由于连接销插入连接孔47以定位在该连接孔47中,连接孔47构成前连杆15的与上支架14相关的连接点X3。连接孔47设置在比构成支承部43的第一支承板部43a和第二支承板部43b低的位置(图10A、图1OB中的下部)处。类似地,侧壁部42包括连接孔48,该连接孔48构成后连杆16的连接点X4。连接孔48设置在比第一支承板部43a和第二支承板部43b高的位置(图10A、图1OB中的上部)处。
[0051]如图9A、图9B、图1lA以及图1lB中所示,第一支承板部43a和第二支承板部43b中的每一者设置有通孔51,用作固定构件的螺栓50插入通孔51中以穿过该通孔51定位。此外,如图3A至图7以及图1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由第一支承板部43a和第二支承板部43b构造成的支承部43的下部附接有固定板53。固定板53包括一对通孔52,螺栓50分别插入所述一对通孔52中以穿过通孔52定位。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由于插入通孔51、52中以穿过通孔51、52定位的螺栓50与固定部45的螺母部46螺纹接合,因此,扰流器3固定至上支架14的设置在连杆机构12的末端的支承部43。
[0052]如图12中所示,在扰流器3的固定部45与上支架14的支承部43之间定位有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螺栓50分别插入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中以定位在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中。具体地,第一管状构件61的内直径Dl大于第二管状构件62的内直径D2(D1 > D2)。此外,第二管状构件62的内直径D2形成为大于螺栓50的(螺纹轴部分的)直径DO (D2 > D0)。第一管状构件61的内周向表面61s (即,用作第一周向表面)设置有第一螺纹部63。第二管状构件62的外周向表面62s(即,用作第二周向表面)设置有第二螺纹部64。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管状构件61与第二管状构件62螺纹接合,设置了可以基于螺接关系(螺纹副)改变轴长N的套管(间隔件)6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扰流器装置10,用作支承位置调节机构70的套管65可以执行由连杆机构12支承的扰流器3的位置调节。
[0053]如图13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管状构件61的第一轴向端部(第一轴向端部61a)设置有小直径部71,该小直径部71插入通孔51中以定位在设置在支承部43处的通孔51中。第一管状构件61的包括小直径部71的第一轴向端部61a固定至支承部43的上表面43c。如图14中所示,第二管状构件62包括操作输入部80,该操作输入部80使第二管状构件62相对于第一管状构件61旋转。
[0054]如图14中所示,由于第一管状构件61与第二管状构件62彼此螺纹接合,第二管状构件62的位于第一管状构件61内的第一轴向端部(第一轴向端部62a)包括切口状接合部72,该切口状接合部72设置在沿周向方向彼此间隔开大致180度的两个位置中。如图15A和图15B中所示,第二管状构件62的第二轴向端部,S卩,伸出到第一管状构件61外部的第二轴向端部62b (的外周向表面62s)设置有跨宽度平面部73 (即,用作夹持部),该跨宽度平面部73包括彼此平行定位的一对平面部73a、73b。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接合部72和跨宽度平面部73用作操作输入部80,因此,彼此螺纹接合的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可以容易地彼此相对地旋转。
[0055]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位置调节机构70,工具(例如,平头螺丝刀)可以从第一轴向端部61a经由用于螺栓50的通孔51定位的一侧插入第一管状构件61中,该螺栓50设置在上支架14的支承部43处。由于该工具与第二管状构件62的第一轴向端部62a接合,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可以彼此相对地旋转。
[005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位置调节机构70,由于跨宽度平面部73 (由平面部73a、73b构成)用作夹持部,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可以彼此相对地旋转。由于套管65(由第一管状构件61和第二管状构件62构成)的轴向长度N基于螺纹关系而改变,因此,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