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189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浮托作业的施工船舶。
背景技术
海上固定平台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上部组块和导管架,对于组块的安装,一般有分块吊装安装和整体浮托安装两种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所采用的海洋平台也逐渐趋于大型化,组块和导管架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均逐步趋于大型化。随着海上平台上部组块尺寸和重量的增大,考虑到浮吊资源的限制和较长的海上调试时间,整体浮托安装逐渐成为上部组块安装的趋势。整体浮托安装包括装船、拖航、进退船和对接等过程,在浮托作业整个过程中,施工船舶在进退船时导管架和施工船舶会产生碰撞,这种进退船的碰撞力对导管架的设计尤为重要。为了防止施工船舶与导管架之间的刚对刚碰撞,一般来说工业界的做法是在施工船舶的两舷布置橡胶护舷,减少碰撞力。传统浮托安装作业的做法是采用同一尺寸的护舷沿船长方向布置在驳船两侧,护舷与驳船间的间隙也是相等的,护舷与导管架槽口两侧的距离分别约为O.1米,满足浮托对接作业的精度要求,但这种护舷将使得进退船时导管架仍产生较大的碰撞力,且不利于施工船舶进退船。为了使得导管架的碰撞力降到最小且有利于施工船舶进入导管架槽口,减少不必要的导管架的结构加强,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设计与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该施工船舶能够在进退船时产生更小的碰撞力且能满足在进退船和浮托对接时的精度要求。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它包括施工船舶本体;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船首或船尾两侧各固定有橡胶护舷,所述橡胶护舷沿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护舷支撑框架和贴附于其外表面上的橡胶块;两侧所述橡胶护舷之间的垂直间距为不等的。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所述橡胶护舷之间的垂直间距是通过所述护舷支撑框架沿所述施工船舶的径向方向的宽度来调节的。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每侧所述橡胶块具有相同的截面积和刚度,所述橡胶护舷由若干块橡胶块拼接而成,橡胶块主要用来吸收碰撞时的能量;橡胶块依附于支撑框架上,而支撑框架沿船舶布置,因此施工船舶与导管架间在浮托作业时不会产生刚对刚碰撞。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所述护舷支撑框架可为空间桁架结构。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所述护舷支撑框架的材质可为钢材。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所述护舷支撑框架焊接固定在所述施工船舶本体上。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所述橡胶块与所述护舷支撑框架之间可为螺栓连接。[0012]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沿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船首或船尾的延伸方向上,两侧所述橡胶护舷之间垂直间距由大变小。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每侧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橡胶护舷a段和橡胶护舷b段,所述橡胶护舷a段之间的垂直间距和所述橡胶护舷b段之间的垂直间距均为恒定的,且所述橡胶护舷a段之间的垂直间距大于所述橡胶护舷b段之间的垂直间距。上述的施工船舶中,每侧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橡胶护舷c段和橡胶护舷d段,所述橡胶护舷c段之间的垂直间距为恒定的,所述橡胶护舷d段从其与所述橡胶护舷c段的连接端至其游离端的方向上,所述橡胶护舷d段之间的垂直间距由大到小呈渐变状。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相对于带常规护舷的施工船舶,更有利于施工船舶进入导管架槽口,且能满足组块对接的精度要求;2、相对于带常规护舷的施工船舶,进退船时施工船舶与导管架之间的碰撞力更小,这将使得导管架结构无需加强或者只需进行简单加强即可,节省钢材量;3、本施工船舶上的变间隙护舷采用常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简单,加工方便;4、本施工船舶上的变间隙护舷可以重复利用,节省成本。5、上述施工船舶既适应于我国渤海海域,也适应于我国南海海域。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可广泛地运用于组块的整体浮托作业,为油气田的开发节省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护舷支撑框架和橡胶块的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护舷支撑框架和橡胶块的放大图。图中各标记如下1施工船舶本体、2护舷支撑框架、3橡胶块、4橡胶护舷a段、5橡胶护舷b段、6橡胶护舷c段、7橡胶护舷d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包括施工船舶本体I ;该施工船舶本体I的船首两侧上各焊接固定有平行的护舷支撑框架2,护舷支撑框架2沿该施工船舶本体I的长度方向延伸,该两侧护舷支撑框架2均为空间桁架结构且为钢材材质;两侧护舷支撑框架2的外表面上均通过螺纹连接有橡胶块3,其具有相同的截面积和刚度;护舷支撑框架2和橡胶块3组成橡胶护舷;橡胶护舷包括橡胶护舷a段4和橡胶护舷b段5,橡胶护舷a段4之间的垂直间距和橡胶护舷b段5之间的垂直间距均为恒定的,且两侧橡胶护舷a段4之间的垂直间距大于两侧橡胶护舷b段5之间的垂直间距。[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中,如图3和图4所示,橡胶护舷还可包括橡胶护舷c段6和橡胶护舷d段7,且橡胶护舷c段6之间的垂直间距为恒定的,橡胶护舷d段7从其与橡胶护舷c段6的连接端至其游离端的方向上,橡胶d段7之间的垂直间距由大变小呈渐变状;根据需要,还可将橡胶护舷固定于施工船舶本体的船尾上,且护舷支撑框架还可选择其它硬质材质。上述提供的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的浮托作业过程如下大型组块滑移上船到施工船舶本体I的主甲板上的指定位置,在拖轮的协助下拖航到安装海域,抛锚就位,切除固定,准备进船作业。由于该施工船舶承载着大型组块,在风浪流的作用下,船舶在进船时的运动将较大,而此时船舶两侧的橡胶护舷与导管架的间隙约为O. 5米左右,正是由于两者间隙较大,使得施工船舶在交叉缆或者拖轮的牵引下更容易进船。由于施工船舶在刚进入导管架槽口时,船舶运动较大,但由于间隙达到O. 5米,使得橡胶护舷吸收的能量较小,导管架只需做局部的加强或者无需加强即可实现导管架和施工船舶间受力较小,此时橡胶护舷的厚度达到1. 2米,与导管架的间隙为O. 5米。当施工船舶驶入导管架内到达对接位置时,此时施工船舶运动较小,虽然橡胶护舷将吸收大部分两者碰撞的能量,但由于施工船舶运动较小使得总能量较小,因此橡胶护舷对导管架的作用力也较小。由于浮托对接作业,需要有较高的精度要求,因此在浮托对接过程中橡胶护舷与导管架的间隙需保持为O.1米,以保证组块支柱与导管架上的LMU (对接缓冲装置)安全对接,完成对接作业。如果橡胶护舷与导管架的间隙大于O.1米,施工船舶受到的约束较小,施工船舶易产生晃荡,使得组块不容易与导管架对接。因此安全对接时橡胶护舷和护舷支撑框架的厚度达到1. 6米,与导管架的间隙为O.1米。
权利要求1.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施工船舶本体;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船首或船尾两侧各固定有橡胶护舷,所述橡胶护舷沿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护舷支撑框架和贴附于其外表面上的橡胶块;两侧所述橡胶护舷之间的垂直间距为不等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块具有相同的截面积和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支撑框架为空间桁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支撑框架的材质为钢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支撑框架焊接固定在所述施工船舶本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块与所述护舷支撑框架之间为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船首或船尾的延伸方向上,两侧所述橡胶护舷之间的垂直间距由大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橡胶护舷a段和橡胶护舷b段,所述橡胶护舷a段之间的垂直间距和所述橡胶护舷b段之间的垂直间距均为恒定的,且所述橡胶护舷a段之间的垂直间距大于所述橡胶护舷b段之间的垂直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船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橡胶护舷c段和橡胶护舷d段,所述橡胶护舷c段之间的垂直间距为恒定的,所述橡胶护舷d段从其与所述橡胶护舷c段的连接端至其游离端的方向上,所述橡胶护舷d段之间的垂直间距由大到小呈渐变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它包括施工船舶本体;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船首或船尾两侧各固定有橡胶护舷,所述橡胶护舷沿所述施工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橡胶护舷包括护舷支撑框架和贴附于其外表面上的橡胶块;两侧所述橡胶护舷之间的垂直间距为不等的。本施工船舶上的变间隙护舷采用常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简单,加工方便;本施工船舶上的变间隙护舷可以重复利用,节省成本;即可既适应于我国渤海海域,也可适应于我国南海海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变间隙护舷的施工船舶可广泛地运用于组块的整体浮托作业,为油气田的开发节省成本。
文档编号B63B59/02GK202828040SQ20122037674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李达, 白雪平, 范模, 马巍巍, 易丛, 李新仲, 侯金林, 贾旭, 刘聪 申请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海油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