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救助艇艇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2280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救助艇艇架。

背景技术:
按《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第VI章,救生艇架设备应能在纵倾10°和横倾20°的不良情况下安全降落它所配属装备齐全的救生艇筏或救助艇。能够在蒲氏风级为6级的海况下提供令人满意的撤离。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救助艇在艇架翻出到开始下落前过程处于剧烈摇摆的状态,除了颠簸摇摆造成的不适,也增加了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艇架无需翻出、且下落前稳固的一种救助艇艇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救助艇艇架,包括固定在船体上的座架,座架上设有液压绞车、固艇臂和设于固艇臂上的滑轮装置,所述固艇臂包括固定至甲板上且朝向座架外侧倾斜的主臂、与主臂可拆卸连接的辅臂,所述固艇臂的主臂与辅臂延伸至座架外侧并限制救助艇径向移动,所述主臂、辅臂的下端均设有用于固定救助艇的固艇装置、用于调整固艇装置固定救助艇宽度的调节装置。进一步设置:所述主臂和辅臂可拆卸连接,主臂和辅臂形成“A”字型结构。进一步设置:所述主臂下端的固艇装置为固定至甲板上的甲板侧固定装置,甲板侧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至甲板的上的第一安装块、设于第一安装块上用于限制救助艇径向移动的第一限位部。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安装块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位于第一安装块上的竖向滑槽、位于第一限位部上与竖向滑槽的斜向滑槽、贯穿竖向滑槽和斜向滑槽用于连接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安装块的紧固件。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抵触至救助艇侧边的第一限位杆、抵触于救助艇上侧的第二限位杆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一体连接呈“L”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辅臂下端的固艇装置为固定至辅臂上的外侧固艇装置,外侧固艇装置包括固定至辅臂上的第二安装块、设于第二安装块上用于限制救助艇径向移动的第二限位部。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抵触至救助艇侧边的第三限位杆、抵触于救助艇上侧的第四限位杆,第三限位杆和第四限位杆一体连接呈“L”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二安装块可拆卸连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固艇臂的主臂与辅臂限制救助艇径向移动,并且在主臂、辅臂的下端设有用于固定救助艇的固艇装置,救助艇在艇架翻出前到开始下落前过程中被限制在主臂和辅臂上,主臂和辅臂下端的固艇装置用于固定救助艇,防止救助艇径向摇晃,增加稳定性,保证其安全性;调节装置用于限制不同规格的救助艇,适应性强、实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救助艇艇架配合救助艇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一种救助艇艇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处放大图、图中:1、液压绞车;2、座架;3、吊艇锁装置;5、固艇臂;51、主臂;52、辅臂;6、外侧固艇装置;8、甲板侧固定装置;9、滑轮装置;10、头部滑轮;11、固艇装置;61、第二限位部;62、第二安装块;611、第四限位杆;612、第三限位杆;81、第一限位部;82、第一安装块;83、竖向滑槽;84、斜向滑槽;85、紧固件;811、第一限位杆;812、第二限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一种救助艇艇架做进一步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内”和“外”“第一”“第二”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述所采用的参考方位,建议参考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1:一种救助艇艇架,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在船体上的座架2,座架2上设有液压绞车1、固艇臂5和设于固艇臂5上的滑轮装置9,液压绞车1和滑轮装置9配合,实现对救助艇的升降。固艇臂5包括固定至甲板上且朝向座架2外侧倾斜的主臂51、与主臂51连接的辅臂52,固艇臂5的主臂51一端固定至甲板上,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至座架2外侧,辅臂52与主臂51对称设置,形成“A”字型结构,滑轮装置9上具有头部滑轮10,头部滑轮10位置在主臂51与辅臂52连接的顶部的位置,钢索通过头部滑轮10弯折沿下,救助艇可以吊挂至主臂51和辅臂52的中心位置处,因为主臂51和辅臂52的设置,悬挂于中心的救助艇被限制径向移动,提高在艇架翻出前到开始下落前过程中的稳定性。主臂51、辅臂52的下端均设有用于固定救助艇的固艇装置11,主臂51下端的固艇装置11为固定至甲板上的甲板侧固定装置8,辅臂52下端的固艇装置11为固定至辅臂52上的外侧固艇装置6。如图2所示,甲板侧固定装置8包括固定至甲板的上的第一安装块82、设于第一安装块82上用于限制救助艇径向移动的第一限位部81。第一限位部81包括抵触至救助艇侧边的第一限位杆811、抵触于救助艇上侧的第二限位杆812第一限位杆811和第二限位杆812一体连接呈“L”型,通过第一限位杆811和第二限位杆812分别抵触至救助艇左侧和左上侧。外侧固艇装置6包括固定至辅臂52上的第二安装块62、设于第二安装块62上用于限制救助艇径向移动的第二限位部61。第二限位部61包括抵触至救助艇侧边的第三限位杆612、抵触于救助艇上侧的第四限位杆611,第三限位杆612和第四限位杆611一体连接呈“L”型。通过第三限位杆612和第四限位杆611分别抵触至救助艇右侧和右上侧。作为优选,第一限位部81与第一安装块82可拆卸连接,第二限位部61与第二安装块62可拆卸连接,第一限位部81和第二限位部61均可以自由的拆卸,因为救助艇的艇身的形状不一,第一限位部81的第一限位杆811和第二限位杆812组成的形状会有适当的变化,比如“L”型的角度,因此,为了方便调整更换,特此,将第一限位部81和第二限位部61改进为可拆卸连接的形式。如图3所示,调节装置包括位于第一安装块82上的竖向滑槽83、位于第一限位部81上与竖向滑槽83的斜向滑槽84,还包括贯穿竖向滑槽83和斜向滑槽84用于连接第一限位部81与第一安装块82的紧固件85,紧固件85为螺栓,第一限位部81通过斜向滑槽84与竖向滑槽83的配合,斜向滑槽84根据紧固件85的设定位置进行斜向升降,然后再通过紧固件85固定,在调节过程中,第一限位部81始终保持水平设置,用于抵触救助艇的上侧。通过调节后第一限位部81和第二限位部61的径向距离改,可以适配更多规格的救助艇,无需每次去制作全新的限位部,需要说明的是,单单改进第一限位部81即可调节间距,无需将第二限位部61进行改进。主臂51和辅臂52可拆卸连接,因为主臂51和辅臂52质量大、体积大,需要吊机进行安装,各个部件独立安装,安装的时候,降低安装难度。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