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与码头连接用的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5715阅读:15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创造属于船舶与码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船舶与码头连接用的渡板。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领域的不断发展,船舶运输的运输量不断增加,如何快速装卸船舶上的货物是船舶运输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船舶与码头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将船舶尾部的跳板搁置到码头表面,通过车辆的运输实现货物的装卸。由于船舶载荷导致的吃水情况变化和潮汐的影响,容易形成船舶尾部跳板与码头较大的夹角,此时,由于被装卸的大型车辆自身结构的驶入驶出角较小,无法进行装卸作业,直至潮汐变化水面高度降低到一定的位置才能作业,影响码头的作业效率。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将若干个斜坡坡道用叉车搬运至码头前沿,并使之与船舶尾部跳板连接。这种方法存在的弊端是:1.前期准备时间长;2.坡道笨重,移动困难;3坡道角度不可调;4.码头占用的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移动更加方便,占用码头空间更小,作业准备时间更短的船舶与码头连接用的渡板。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船舶与码头连接用的渡板,包括承载平台、主坡道、折叠坡道和升降式行走机构,所述承载平台与所述主坡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主坡道与所述折叠坡道折叠连接,所述主坡道与所述折叠坡道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牵引座,所述折叠坡道折叠后露出所述牵引座;所述承载平台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组所述升降式行走机构,所述升降式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轮升降机构和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升降机构与所述行走轮连接;所述主坡道与折叠坡道展开后形成的坡度角为3-8度。

所述行走轮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油缸、和摆臂,所述升降油缸的固定端铰接于所述承载平台的侧面;所述摆臂一端与所述升降油缸的活塞杆铰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铰接于与所述承载平台船侧的中部;所述行走轮安装于所述摆臂的中部。

所述承载平台为开放式底部的箱式结构,所述升降式行走机构收缩后置于所述箱式结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渡板通过与承载平台连成一体的主坡道、折叠坡道及升降式行走机构的合理设计,所形成的渡板移动方便,占用码头空间小,作业准备时间短。

2、本实用新型的渡板通过合理的设计形成了适用于小角度驶入驶出角车辆使用的船岸连接通道。

3、本实用新型的渡板能够抬高船尾部跳板接触码头的高度,减少潮汐对滚装码头接卸的影响,延长码头接卸大型低驶入驶出角设备的接卸时间,缩短船舶在码头的停靠时间,提高了码头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与码头连接用的渡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与码头连接用的渡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承载平台4、主坡道2、折叠坡道1和升降式行走机构。所述承载平台4与所述主坡道2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主坡道2与所述折叠坡道1折叠连接,所述主坡道2与所述折叠坡道1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牵引座,所述折叠坡道1折叠后露出所述牵引座。所述承载平台4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组所述升降式行走机构,所述升降式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轮升降机构和行走轮6,所述行走轮升降机构与所述行走轮6连接。所述主坡道2与折叠坡道1展开后形成的坡度角为3-8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轮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油缸3、摆臂5,所述升降油缸3的固定端铰接于所述承载平台4的侧面;所述摆臂5一端与所述升降油缸3的活塞杆铰接,所述摆臂5的另一端铰接于与所述承载平台4船侧的中部。所述行走轮6安装于所述摆臂5的中部。

所述承载平台4为开放式底部的箱式结构,所述升降式行走机构收缩后置于所述箱式结构内部。

处于移动状态时,折叠坡道折叠至主坡道的侧面,露出牵引座。升降油缸3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摆臂5带动行走轮6与地面接触,使主坡道2船侧端抬高,承载平台4下平面脱离与地面的接触。通过带有鹅颈的码头专用牵引车将渡板牵引驶离码头。处于工作状态时,升降油缸收缩活塞杆至停止位置时,行走轮收缩至承载平台内部,承载平台底部与地面接触,船舶尾部跳板的负荷传递到承载平台上,并通过承载平台下平面大面积接触地面,减少码头平面单位面积的接地负荷,以满足码头承载的负荷要求。通过承载平台与船舶尾部跳板连接,由承载平台承担船舶尾部跳板和上面的车辆的负荷,建立低驶入驶出角的船舶与码头连接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渡板承载平台接触地面,抬高船舶尾部跳板。车轮可升降,抬高船舶尾部跳板接触码头的高度,减少潮汐对滚装码头接卸的影响。延长码头接卸大型低驶入驶出角设备的接卸时间。本实用新型的渡板通过承载平台、主坡道、折叠坡道及可升降行走轮的合理设计,达到渡板移动方便,占用码头空间小,作业准备时间短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