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带缆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1396发布日期:2018-08-29 00:54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带缆桩。



背景技术:

带缆桩是系泊设备的一种,当船舶停靠岸边或其它船舶和海洋结构时,需要将船舶缆绳紧系在带缆桩上,避免船舶与被靠物间发生较大的相对移动。双柱式带缆桩是常规带缆桩中的一种,其主要由桩柱、底座等部分组成,常规双柱式带缆桩采用底座直接焊接在强力甲板或结构上的方式进行安装。

随着海洋作业船等各类船舶功能的发展多样化,往往需要在船舶露天甲板上搭载各种作业模块,如水下机器人、潜水装置等,以上作业模块的设置要求附近的甲板必须平坦无障碍。但是,作业模块所在区域或搭载区域往往跟船舶的带缆桩在相同的区域内,船舶在进行某些特种作业或是搭载模块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完成带缆桩的拆除,等作业完成之后还要焊接装回,这不仅十分不方便,同时也会对船体结构造成一定的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带缆桩,其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可移动式带缆桩,包括桩柱和底座,所述底座包括与安装面平行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间隔开设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装面开设多个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内焊接有螺栓座,所述螺栓座上开设有螺纹盲孔,所述连接板通过紧固螺栓与所述安装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紧固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旋拧至所述螺纹盲孔内,所述桩柱固定在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对所述桩柱进行加强的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与所述桩柱的外侧壁和所述连接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桩柱。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封板,分别为第一侧封板和第二侧封板,两个所述桩柱均位于所述第一侧封板和所述第二侧封板之间,且,所述第一侧封板和所述第二侧封板分别与所述桩柱的外侧壁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桩柱位于所述侧封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封板、所述第二侧封板与两个所述桩柱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所述开口位于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所述开口处封堵有第一封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封板平行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桩柱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桩柱上设置有防止缆绳滑动的挡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桩柱上设置有眼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桩柱为空心柱状结构,所述桩柱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所述桩柱端部的开口的第二封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带缆桩的底座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安装面上,使得带缆桩的拆装更加方便;通过将螺栓座焊接在第二固定孔内,并在螺栓座上开设螺纹盲孔,不仅可以便于带缆桩的底座的固定,还可以确保安装面具有完整的水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可移动式带缆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可移动式带缆桩的俯视图。

图中:

1、桩柱;11、第二封板;12、第三加强板;13、第四加强板;14、挡板;15、眼环;21、第一封板;22、螺栓座;23、连接板;24、第二加强板;25、紧固螺栓;26、第一侧封板;27、第二侧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式带缆桩,包括桩柱1和底座,所述底座包括与安装面平行的连接板23,所述连接板23上间隔开设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装面开设多个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内焊接有螺栓座22,所述螺栓座22上开设有螺纹盲孔,所述连接板23通过紧固螺栓25与所述安装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紧固螺栓25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旋拧至所述螺纹盲孔内,所述桩柱1固定在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

将带缆桩的底座通过紧固螺栓25可拆卸地固定于安装面上,使得带缆桩的拆装更加方便;通过将螺栓座22焊接在第二固定孔内,并在螺栓座22上开设螺纹盲孔,不仅可以便于带缆桩的底座的固定,还可以确保安装面具有完整的水密性,雨水和海水不能通过第二固定孔进入到船舱内。

优选的,在所述连接板23上设置有对所述桩柱1进行加强的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与所述桩柱1的外侧壁和所述连接板23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可对桩柱1的结构进行加强,有效的增强桩柱1的结构强度,避免在系固缆绳或拖拉缆时因受力而造成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板23上间隔设置两个桩柱1,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封板,分别为第一侧封板26和第二侧封板27,两个所述桩柱1均位于所述第一侧封板26和所述第二侧封板27之间,且,所述第一侧封板26和所述第二侧封板27分别与所述桩柱1的外侧壁连接。

具体的,两个所述桩柱1位于所述侧封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封板26、所述第二侧封板27与两个所述桩柱1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所述开口位于远离所述连接板23的一侧,所述开口处封堵有第一封板21。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封板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桩柱1相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桩柱1部分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桩柱1呈圆柱形或圆管型,所述第一卡槽为与所述桩柱1相匹配的弧形凹槽。

更加优选的,所述桩柱1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封板21焊接。

通过设置第一侧封板26、第二侧封板27和第一封板21可增强底座对桩柱1的支撑作用,增强带缆桩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带缆桩的使用更可靠。通过将第一封板21的两端设置为与桩柱1相匹配的弧形凹槽,可使得第一封板21与桩柱1更贴合,加大第一封板21与桩柱1的接触面积,增强第一封板21与桩柱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封板21平行的第二加强板22,所述第二加强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桩柱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桩柱1相匹配的第二卡槽,所述桩柱1部分卡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桩柱1呈圆柱形或圆管型,所述第二卡槽为与所述桩柱1相匹配的弧形凹槽。

通过设置第二加强板22可进一步的增强对桩柱1的支撑作用,增强带缆桩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带缆桩的使用更可靠。通过将第二加强板22的两端设置为与桩柱1相匹配的弧形凹槽,可使得第二加强板22与桩柱1更贴合,加大第二加强板22与桩柱1的接触面积,增强第二加强板22与桩柱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当然,第一封板21和第二加强板22的端部不限于直接与桩柱1连接,还可以通过宽度大于其厚度的加强板与桩柱1进行连接,以增加连接处的强度。例如,桩柱1外周为圆形时,首先在桩柱1外对应第一封板21和第二加强板22的位置焊接一块或者两块弧形板,然后将第一封板21与第二加强板22与此弧形板焊接,通过设置弧形板加强与桩柱1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桩柱1上设置有防止缆绳移动的挡板14。

通过在桩柱1上设置挡板14可防止缆绳在桩柱1上滑动,保证缆绳系固的稳定性。

具体的,挡板14设置于桩柱1的外侧壁上,挡板14包括与桩柱1连接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端为与桩柱1的表面形状相匹配的弧形结构,第二端设置为圆弧过渡结构,挡板14通过焊接固定于桩柱1上。挡板14的数量为二,设置于桩柱1相对的两侧面的中部位置上,优选的,挡板14设置于桩柱1远离第一封板21的一侧。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23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桩柱1,两挡板14分别设置于两桩柱1上背离第一封板21的一侧。

进一步的,挡板14的数量可为多个,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更改。

优选的,所述桩柱1上设置有眼环15。

通过在桩柱1上设置眼环15可用于系挂带缆辅助索,方便将系泊索自绞缆机上转移到带缆桩上系固等作业用。

具体的,眼环15焊接固定于桩柱1的外侧壁上,眼环15本体呈U型,带缆辅助索可穿过眼环15与桩柱1连接。

优选的,所述桩柱1为空心柱状结构,所述桩柱1远离所述连接板23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所述桩柱1端部的开口的第二封板11。

桩柱1设置为空心柱状结构可在保证桩柱1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的降低桩柱1的重量,方便在拆卸和安装带缆桩时操作人员的搬运和操作。在桩柱1远离连接板23的一端设置封堵桩柱1的端部的开口的第二封板11可防止雨水进入到桩柱1内,避免雨水对带缆桩的腐蚀,同时封板的设置可在桩柱1的端口处对桩柱1形成支撑,增强桩柱1的结构强度。

所述桩柱1内设置有第三加强板12和第四加强板13,所述第三加强板1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封板2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四加强板1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加强板22的位置对应。

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强板12和所述第四加强板13为中心开孔的环形板。

第三加强板12和第四加强板13的设置可进一步的增强桩柱1的结构强度。

在再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式带缆桩包括两个桩柱1和底座,底座包括连接板23,连接板23呈矩形,其上间隔且平行开设有两排第一固定孔,每排各开设有八个第一固定孔,在船舶的甲板上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开设有十六个第二固定孔,并且在每个第二固定孔内均焊接有螺栓座22,每个螺栓座22上均开设有螺纹盲孔。紧固螺栓25穿过第一固定孔旋拧至螺纹盲孔内将连接板23固定到安装面上,两个桩柱1通过焊接间隔固定在底座远离安装面的一侧,并且位于两排第一固定孔之间邻近于连接板2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上。

在底座上两桩柱1之间相互平行的焊接有第一侧封板26和第二侧封板27,并且第一侧封板26和第二侧封板27分别与桩柱1的外侧壁连接,在第一侧封板26、第二侧封板27与两个桩柱1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容纳槽,容纳槽的开口位于远离连接板23的一侧,并在容纳槽内设置有与第一封板21平行的第二加强板22,容纳槽的开口处封堵有第一封板21。

上述桩柱1为空心柱状结构,桩柱1远离连接板23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桩柱1端部的开口的第二封板11

进一步的,桩柱1内与第一封板21的位置对应设置有第三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22的位置对应第四加强板13,第三加强板12和第四加强板13为中心开孔的环形板。

更进一步的,在两桩柱1上还分别设置有两挡板14和两眼环1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移动式带缆桩的具体安装过程如下:

首先在船舶的甲板上对应连接板23上的第一固定孔开设第二固定孔,然后在第二固定孔内焊接带螺纹盲孔的螺栓座22,其次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式带缆桩对应放置于甲板上,最后利用紧固螺栓25穿过第一固定孔旋入到甲板上的螺栓座22内将带缆桩固定到船舶的甲板上。

在需要对带缆桩进行拆卸时只需将紧固螺栓25卸下即可完成带缆桩的拆卸,整个过程耗时短,且不会破坏船舶的甲板结构。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