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折叠结构的船舶用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5607发布日期:2019-06-26 00:4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具有折叠结构的船舶用锚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船舶用锚,更详细地,涉及船舶用锚,即,改善接触部位的设计,以使执行锚臂的折叠动作的部件之间的机械接触阻力最小化,可执行锚臂的顺畅的折叠动作,从而易于回收。



背景技术:

例如,锚是指当在海上或码头停泊时向水中投入的事物,通常由通过绳或金属线连接的长长的锚柄和钩形锚臂构成。

这种锚根据使用目的具有充分重量并呈坚固地固定于水底的结构。

但是,这种锚因水中结构物缘故而无法容易从水中回收的情况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切断与锚相连接的绳或金属线,结果,需要购买新的锚来安装。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申请人员开发了如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110634号(申请日期:2016年08月30日)所揭示,当在船舶停泊之后出航时,在锚臂卡在水中结构物而无法脱身的情况下,可以没有锚的损失而轻松回收锚的船舶用锚。

但是,在上述专利中,锚臂可折叠地安装于在中空型固定结构物的末端形成的固定片来执行折叠动作,在锚臂的内侧部分与锚柄部分的末端的接触过程中发生表面干扰,从而无法顺畅地进行折叠。因此,需要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设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专利授权第10-1185741号(授权日期:2012年09月19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新结构的船舶用锚,即,改善接触部位的设计,以使执行锚臂的折叠动作的部件之间的机械接触阻力最小化,可执行锚臂顺畅的折叠动作,例如,当船舶停泊后出航时,在锚臂卡在水中结构物而无法脱身的情况下,无需切断金属线或铁链,即,在没有锚的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回收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由锚柄和锚臂构成,上述锚柄呈一端与金属线或铁链相连接的结构,锚臂安装于上述锚柄的下部末端,放置及固定于水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锚柄包括空心圆筒型壳体,在上述圆筒型壳体的开放的上部插入固定盖,在上述圆筒型壳体的内部,上述固定盖被配置于下方侧的盖支撑部件支撑,在上述盖支撑部件的下方配置弹性单元,多个固定片分别成对配置于在上述圆筒型壳体的末端的放射状外部面,在上述多个固定片的中间分别形成第三贯通孔,锚柄上部杆经过贯通上述固定盖的中心形成的第一贯通孔向下延伸,上述锚柄上部杆的下端部位于贯通上述盖支撑部件的中心部而成的第二贯通孔的内部,上述锚柄上部杆的下端部与配置于其下方的锚柄下部杆的上端部相结合,在上述锚柄下部杆的放射状外部配置上述弹性单元,在上述弹性单元的垂直方向下方形成锚柄末端部,上述锚柄末端部呈沿着下方逐渐向放射状内侧缩小的倾斜结构,上述锚柄末端部越接近下方,向放射状内侧缩小,除沿着上述放射状内侧缩小的倾斜部分之外,上述锚柄末端部被上述圆筒型壳体包围,上述锚臂安装于上述多个固定片之间,以便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及上述锚柄末端部,能够沿着放射状方向折叠,上述锚臂由臂(arm)部分及锚爪(fluke)部分构成,在上述臂部分的固定端部形成弯曲形态的冠状(crown)部分,在上述冠状部分的中间形成第四贯通孔,在上述冠状部分夹在上述多个固定片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向上述多个固定片的上述第三贯通孔和上述冠状部分的上述第四贯通孔插入的结合螺栓和结合螺母,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及上述锚柄末端部,上述锚臂能够沿着放射状方向折叠,上述锚柄末端部包括:第一直线部,沿着下方垂直延伸规定长度;第二直线部,从上述第一直线部的下端部向放射状内侧凹陷规定长度并形成端之后,向下方垂直延伸;第一倾斜部,从上述第二直线部的末端向放射状内侧倾斜延伸;以及第二倾斜部,从上述第一倾斜部的末端向放射状内侧倾斜延伸,上述冠状部分包括:圆弧形状弯曲部,位于上述冠状部分与上述锚柄末端部相接触的部位;第三倾斜部,在上述圆弧形状弯曲部的放射状一末端向放射状内侧倾斜延伸规定角度;第四倾斜部,相对于上述第三倾斜部,向放射状外部倾斜延伸;以及第五倾斜部,相对于上述第四倾斜部,向放射状内部倾斜延伸。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上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上述第四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大于上述第三倾斜部的倾斜角度,上述第五倾斜部的倾斜角度与上述第四倾斜部的倾斜角度相同,上述第四倾斜部和上述第五倾斜部形成圆锥形状。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锚臂沿着水平方向完全展开的情况下,上述锚柄末端部的上述第一倾斜部与上述冠状部分的上述第三倾斜部相互紧贴接触,上述锚柄末端部的上述第二倾斜部与上述冠状部分的上述第四倾斜部相互紧贴接触。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锚臂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及上述锚柄末端部完全展开的状态下,上述冠状部分的上述第三倾斜部与上述锚柄的中心线,即,与连接上述锚柄上部杆与上述锚柄下部杆的中心的虚线所形成的角度为15度,上述冠状部分的第四倾斜部与上述锚柄的中心线,即,与连接上述锚柄上部杆与上述锚柄下部杆的中心的虚线所形成角度为36度。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锚臂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及上述锚柄末端部完全展开的状态下,若向上方拉动上述锚柄,上述锚柄上部杆和上述锚柄下部杆向垂直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固定于上述锚柄下部杆的下端部的上述锚柄末端部也克服上述弹性单元的弹力向上垂直移动,由此,与上述锚臂的上述冠状部分紧贴的上述锚柄末端部从上述冠状部分之间脱离,上述冠状部分与上述锚柄末端部的接触支撑被解除,上述冠状部分和上述锚柄末端向放射状内侧缩小并拉伸,利用这种动作,能够从暗礁摆脱卡在暗礁等的船舶用锚。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锚臂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及上述锚柄末端部完全展开的状态下,若向上方拉动上述锚柄,上述锚柄上部杆和上述锚柄下部杆向上垂直移动,在此情况下,固定于上述锚柄下部杆的下端部的上述锚柄末端部也克服上述弹性单元的弹力并向上垂直移动,若上述锚柄末端部向上垂直移动,则首先,与上述冠状部分的上述第三倾斜部相接触的上述锚柄末端部的上述第一倾斜部通过上述第三倾斜部向上方移动,从而,上述锚柄末端部的外部面与上述冠状部分的接触被解除,由此,上述锚臂以上述结合螺栓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若继续向上方拉动上述锚柄,则上述锚柄末端部的上述第一倾斜部与上述冠状部分的上述圆弧形弯曲部接触,使得上述锚臂的回旋动作不会受到妨碍并顺畅地完成,从而处于完全折叠状态。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改善接触部位的设计,以使执行锚臂的折叠动作的部件之间的机械接触阻力最小化,可执行锚臂的顺畅的折叠动作,例如,当船舶停泊后出航时,在锚臂卡在水中结构物而无法脱身的情况下,无需切断金属线或铁链,即,在没有锚的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回收锚。由此,解决了因锚臂卡在障碍物的缘故而无法脱身,因此需要切断金属线或铁链而导致的锚的损失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简要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的整体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船舶用锚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图1所示的船舶用锚的要部的部分剖切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船舶用锚的纵向剖视图,为了说明的便利,对2个锚臂,通过纵向剖视图示出。

图5为图4所示的船舶用锚的a部分放大图,为了说明的便利,省略了剖面显示来示出。

图6为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的锚臂向后方展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的锚臂为了保存或搬运而向内侧折叠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图8a至图8d为按步骤示出当锚臂向内侧折叠时的锚臂回旋轴部分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锚柄110:圆筒型壳体

112:固定盖114:盖支撑部件

116a:结合螺栓116b:结合螺母

122:固定片130:锚柄上部杆

132:锚柄下部杆140:锚柄末端部

141、142:直线部143、144、233、234、235:倾斜部

200:锚臂210:臂部分

220:锚爪部分230:冠状部分

231:圆弧形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附图和详细说明仅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通过参照表示本发明的代表实施例的附图的详细说明更加明确在此发表的器具及方式的优点及其他特征。除非另有强调,通过附图,类似或对应的要素将由类似或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之前,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说明书中发表或图中所示的经结构及部件的排列。本发明可具有其他实施例并可通过多种方式施行或执行。并且,在此采用的语法和术语并不被视为以说明为目的而加以限制。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呈折叠结构的船舶用锚。

图1及图2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的结构。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优选一实施例的船舶用锚包括:锚柄100,呈一端与金属线或铁链相连接的结构;以及锚臂200,安装于上述锚柄的下部末端,放置及固定于水中。

首先,锚柄100包括空心圆筒型壳体110。向圆筒型壳体110的开放的上部插入固定盖112,在圆筒型壳体110的内部,上述固定盖112通过配置于下方侧的盖支撑部件114支撑,在上述盖支撑部件114的下方侧配置如压缩弹簧的弹性单元150。同时,在上述固定盖112的外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螺纹112b,在与上述固定盖侧螺纹相对应的壳体110的内部也形成螺纹111,固定盖112的上下操作单独实现。根据基于这种结构的上述固定盖112的固定位置,上述盖支撑部件114的位置也会一同被调节,从而,配置于壳体110的内部弹性单元150的弹性被任意调节。

在此情况下,锚柄上部杆130经过贯通固定盖112的中心形成的第一贯通孔112a向下延伸,锚柄上部杆130的下端部位于贯通盖支撑部件114的中心形成的第二贯通孔114a的内部。锚柄上部杆130的下端部与配置于下方的锚柄下部杆132的上端部相结合。为此,在锚柄上部杆130的下端部放射状外侧配置夹紧片131,上述夹紧片131的放射状外部配置如六角螺母的夹紧螺母133。上述夹紧片131从锚柄下部杆132的上端部向上以一体型延伸规定长度,通过如六角扳手的额外的拧紧工具(未图示)拧紧夹紧螺母133,由此,夹紧片131向放射状内侧拧紧并固定锚柄上部杆130的下端部。

在配置于锚柄上部杆130的下端部下方的锚柄下部杆132的放射状外部配置如上所述的弹性单元150。在弹性单元150的上端部上方与上述盖支撑部件114的下部面相接触并对其进行支撑。在弹性单元150的垂直方向下方形成锚柄末端部140,优选地,锚柄末端部140呈沿着下方逐渐向放射状内侧缩小的倾斜结构,越接近下方,向放射状内侧缩小。除沿着上述放射状内侧缩小的倾斜部分之外,上述锚柄末端部140被上述圆筒型壳体110包围。

另一方面,相对于圆筒型壳体110及锚柄末端部140,上述锚臂200以可折叠的方式沿着放射状方向安装。优选地,相对于圆筒型壳体110及锚柄末端部140,3个锚臂200以120度间隔沿着放射状方向以可折叠的方式安装。为此,在圆筒型壳体110的末端的放射状外周面,多个固定片122以120度间隔突出形成。多个固定片122分别成对配置,在多个固定片122的中间分别形成第三贯通孔122a。上述锚臂200安装于成对配置的多个固定片122之间。

上述锚臂200主要由臂部分210及锚爪部分220构成,在此情况下,锚爪部分220由嘴222(bill)和掌心224(palm)构成。锚爪部分220在臂部分210的上部面的一部分区域形成为一体,在臂部分210的自由端形成嘴部分222,在嘴部分222的放射状内侧位置形成与手掌形状的掌心部分224相互形成倾斜角度的2个相邻弯曲部。

在臂部分210的固定端部形成弯曲形态的冠状部分230。在冠状部分230的中间形成第四贯通孔230a。在上述冠状部分230夹在上述多个固定片12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向上述多个固定片122的上述第三贯通孔122a和上述冠状部分230的上述第四贯通孔230a插入的结合螺栓116a和结合螺母116b,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110及上述锚柄末端部140,上述锚臂200可沿着放射状方向折叠。在此情况下,结合螺栓116a起到以使锚臂200可沿着放射状内外进行回旋运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撑的回旋轴的功能。

图4及图5详细示出形成于臂部分210的固定端部的冠状部分230与锚柄末端部140的接触状态。

参照图4及图5,如上所述,形成于弹性单元150的垂直方向下方的锚柄末端部140呈沿着下方逐渐向放射状内侧缩小的倾斜结构,越接近下方,沿着放射状你内侧缩小。

锚柄末端部140包括:第一直线部141,沿着下方垂直延伸规定长度;第二直线部142,从上述第一直线部141的下端部向放射状内侧凹陷规定长度并形成端之后,向下方垂直延伸;第一倾斜部143,从上述第二直线部142的末端向放射状内侧倾斜延伸;以及第二倾斜部144,从上述第一倾斜部143的末端向放射状内侧倾斜延伸。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二倾斜部144的倾斜角度大于上述第一倾斜部143的倾斜角度。上述第二直线部142,上述第一倾斜部143及上述第二倾斜部144相互顺畅地连接。

对应如上所述的锚柄末端部140的外形,当锚臂200展开时,冠状部分230与锚柄末端部140紧贴,当锚臂200折叠时,不会受到折叠动作的妨碍。

为此,上述冠状部分230包括:圆弧形状弯曲部231,位于上述冠状部分230与上述锚柄末端部140相接触的部位;第三倾斜部233,在上述圆弧形状弯曲部231的放射状一末端向放射状内侧倾斜延伸规定角度;第四倾斜部234,相对于上述第三倾斜部233,向放射状外部倾斜延伸;以及第五倾斜部235,相对于上述第四倾斜部234,向放射状内部倾斜延伸。在此情况下,上述第四倾斜部234的倾斜角度大于上述第三倾斜部233的倾斜角度,上述第五倾斜部235的倾斜角度与上述第四倾斜部234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上述第四倾斜部234与上述第五倾斜部235以形成圆锥形状的方式相连接。上述圆弧形状弯曲部231、述第三倾斜部233、上述第四倾斜部234及上述第五倾斜部235顺畅地连接。

如图5所示,在上述锚臂200沿着水平方向完全展开的情况下,上述锚柄末端部140的上述第一倾斜部143与上述冠状部分230的上述第三倾斜部233相互紧贴接触,上述锚柄末端部140的上述第二倾斜部144与上述冠状部分230的上述第四倾斜部234相互紧贴接触。通过上述锚柄末端部140与冠状部分230的紧贴接触,锚臂200以完成展开的状态被支撑。

在锚臂200相对于上述圆筒型壳体110及上述锚柄末端部140完全展开的状态下,冠状部分230的上述第三倾斜部233与上述锚柄100的中心线,即,与连接上述锚柄上部杆130与上述锚柄下部杆132的中心的虚线所形成的角度θ1为15度。并且,上述冠状部分230的第四倾斜部234与上述锚柄100的中心线,即,与连接上述锚柄上部杆130与上述锚柄下部杆132的中心的虚线所形成角度θ2为36度。

图6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的锚臂200向后方展开的状态。

参照图6,当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呈折叠结构的船舶用锚抛向水中时,有可能卡在暗礁等的障碍物,在这种状态下,若过度执行折叠动作,则锚柄100或锚臂200会承受大的负荷,从而有可能发生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在如图4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向上拉动锚柄100。因此,锚柄上部杆130和锚柄下部杆132向上垂直移动,在此情况下,固定于锚柄下部杆132的下端部的锚柄末端部140也克服作为压缩弹簧的弹性单元150的弹力向上垂直移动。由此,与锚臂200的冠状部分230紧贴的锚柄末端部140从冠状部分230之间脱离,解除锚臂200的冠状部分230与锚柄末端部140的接触支撑,锚臂200的臂部分210沿着放射状内侧缩小并处于延伸的状态。利用这种动作,可从暗礁等摆脱卡在暗礁等的船舶用锚。

图7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的锚臂为了保存或搬运而向内侧折叠的状态,如图7所示,图8a至图8d按步骤示出当锚臂向内侧折叠时的锚臂回旋轴部分的状态。

为了保管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船舶用锚,执行从图4所示的状态向图7所示的折叠状态的折叠动作,这种动作按图8a至图8d的顺序示出。

参照图8a至图8d,在如图4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向上拉动锚柄100。因此,锚柄上部杆130和锚柄下部杆132向上垂直移动,在此情况下,固定于锚柄下部杆132的下端部的锚柄末端部140也克服作为压缩弹簧的弹性单元150的弹力来向垂直方向移动。

若锚柄末端部140向上垂直移动,则首先,与冠状部分230的第三倾斜部233相接触的锚柄末端部140的第一倾斜部143通过冠状部分230的第三倾斜部233向上方移动,因此,锚柄末端部140的外部面与冠状部分230的接触被解除。由此,以锚臂200起到回旋轴作用的结合螺栓116a为中线,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若向上方继续拉动锚柄100,则锚柄末端部140的第一倾斜部143与冠状部分230的圆弧形弯曲部231相接触,使得锚臂200的回旋动作不会受到妨碍并顺畅地完成。结果,处于如图7所示的完全折叠状态。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超出以下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及领域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