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5446发布日期:2019-08-20 20:5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上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救生衣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救生衣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一般使用年限为5-7年,是船上、飞机上的救生设备之一。穿在身上具有足够浮力,使落水者头部能露出水面。

目前,市面上通常使用的救生衣为充气式,形状与背心相似,方便穿在人体上为其提供浮力;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救生衣没有对颈部起到保护的部分;当海水持续拍打救生衣时,救生衣会持续撞击人体的颈部,导致人体的颈部受损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水上救生衣,以解决目前救生衣使用时对人体颈部造成损伤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水上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能转动的护颈圈,且护颈圈上至少设有两条固定带;所述救生衣本体的两个门襟处均设有用于固定带穿过的导向块,两个所述固定带远离护颈圈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基础方案的优点:

1、本方案救生衣本体上添设有护颈圈,相较于现有的救生衣,当海水持续拍打救生衣本体时,救生衣本体会持续撞击人体的颈部,通过护颈圈能够有效对人体颈部起到保护的作用。

2、本方案通过两个固定带远离护颈圈的一端穿过导向块后进行连接,能够同时实现对护颈圈和救生衣本体的定位,操作更简便,实用性更强。

进一步,一个固定带远离护颈圈的一端设有定位件,另一个固定带远离护颈圈的一端设有与定位件卡接的紧固件。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定位件与紧固件卡接,一方面能够对护颈圈进行定位,为人体的颈部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固定带缠绕在救生衣本体的腰身位置,进而还能对救生衣本体进行定位,保证人体浮在海面上。

进一步,所述定位件和紧固件上均铰接有与导向块相抵的摆臂,且两个摆臂与定位件、紧固件之间均设有第一弹性件。通过上述设置,在定位件与紧固件连接后,通过摆臂与导向块相抵,能进一步加强定位件与紧固件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加强对护颈圈和救生衣本体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两个所述导向块上均设有通孔和与通孔相通的凹槽,所述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压块,且压块与导向块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通孔的两侧内壁上均铰接有限位臂,且限位臂位于压块下方;所述限位臂与通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压块与限位臂之间形成对摆臂限位的限位区。

通过上述设置,定位件与紧固件卡接后,摆臂穿过凹槽伸入压块与限位臂之间的限位区内,以此实现对摆臂的限位,进而实现对定位件和紧固件的限位,即加强对救生衣本体和护颈圈的定位效果。当需要脱下救生衣本体时,按压压块沿通孔的路径竖向滑动,通过压块挤压摆臂,摆臂挤压两个限位臂;继续挤压压块,使得两个限位臂发生摆动并产生间隙,摆臂即能穿过间隙从通孔和凹槽中移出,再按压摆臂,进而保证定位件和紧固件能够与导向块分离。

进一步,所述救生衣本体的两侧均设有若干对固定带导向的辅助块。通过上述设置,将固定带依次穿过若干辅助块,可进一步加强对救生衣本体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所述救生衣本体的底部左右对称设有腿部固定机构。通过上述设置,通过腿部固定机构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救生衣本体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所述腿部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圈和连接固定圈与救生衣本体的支撑带。通过上述设置,将人体的腿部穿过固定圈,使得人体的两条腿均位于固定圈内;一方面,通过固定圈能够加强对救生衣本体的定位效果,另一方面,救生衣本体在海面漂浮时,救生衣本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会向上移动,造成人体的不适,通过固定圈与支撑带的配合能够避免救生衣本体在海面上向上移动。

进一步,所述固定圈的内壁上设有橡胶层。通过上述设置,由于橡胶层为柔性材质,通过橡胶层代替固定圈直接与人体接触,舒适感更佳。

进一步,所述救生衣本体底部的两侧均设有急救机构,所述急救机构包括固接在救生衣本体内的筒体、固接在救生衣本体外壁的气囊和连通筒体与气囊的气管,所述筒体内设有反应室,且反应室内设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反应室的顶部设有水囊,所述滑块上设有刺针,且水囊位于刺针的运动轨迹上;所述反应室内设有叠氮化钠,且叠氮化钠位于固定板上方;所述滑块上设有穿过筒体、救生衣本体的拉绳;所述滑块的底部设有t形的气孔。

通过上述设置,当救生衣本体被尖锐物戳穿或磨破时,人体手部拉动拉绳至合适的距离并保持不动;拉绳带动滑块沿竖直向上移动,并且,气孔与固定板上方的反应室相通;通过滑块上的刺针刺破水囊,水囊内的清水与叠氮化钠在反应室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氮气;氮气经气孔、固定板下方的反应室进入气管内,氮气再通过气管进入气囊内,以此实现对气囊的充气;通过充满气的气囊能够紧急为人体提供浮力,并且,将气囊设置在救生衣本体底部的两侧位置能够给人体最大的浮力,进而保证人体漂浮效果。

进一步,所述固定圈与救生衣本体之间设有具有弹性的弹性带,且弹性带位于气囊胀大的运动轨迹上。通过上述设置,气囊膨胀会挤压弹性带,使得弹性带发生形变;当弹性带发生形变最大值时,通过膨胀的气囊配合形变的弹性带能够加强对救生衣本体和固定圈的定位效果,进而避免救生衣本体在海面上向上移动而造成人体的不适;并且,还能避免固定圈发生转动,进而避免对人体的腿部造成伤害;由于弹性带的形变为最大值,气囊继续膨胀在弹性带的作用下只能向弹性带的两侧延展,进而扩大了气囊与海绵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强了对人体的漂浮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水上救生衣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为紧固件上摆臂伸入导向块内的剖视图;

图3为导向块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水上救生衣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水上救生衣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6为筒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救生衣本体1、护颈圈2、固定带3、导向块4、定位件5、紧固件6、摆臂7、第一弹性件8、通孔9、凹槽10、压块11、第二弹性件12、限位臂13、第三弹性件14、限位区15、辅助块16、固定圈17、支撑带18、筒体19、气囊20、气管21、反应室22、固定块23、滑块24、水囊25、刺针26、拉绳27、气孔28、弹性带29。

实施例一

基本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一种水上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1,救生衣本体1上的顶部一体成型有能够转动的护颈圈2,即护颈圈2的下端与救生衣本体1一体成型,护颈圈2的上端悬空且连接有两条固定带3;救生衣本体1的两个门襟处均固接有用于固定带3穿过的导向块4;救生衣本体1的两侧位于腰部的位置均固接有若干对固定带3导向的辅助块16。左边固定带3远离护颈圈2的一端连接有定位件5,右边固定带3远离护颈圈2的一端连接有与定位件5卡接的紧固件6。

定位件5和紧固件6上对称铰接有摆臂7,且两个摆臂7与定位件5、紧固件6之间均固接有第一弹性件8,第一弹性件8为第一弹簧。两个导向块4上均开设有通孔9和与通孔9相通的凹槽10,通孔9内竖向滑动连接有压块11,且压块11与导向块4之间固接有第二弹性件12,第二弹性件12为第二弹簧;通孔9的两侧内壁上均铰接有限位臂13,且限位臂13位于压块11下方;限位臂13与通孔9的内壁之间固接有第三弹性件14,第三弹性件14为第三弹簧;压块11与限位臂13之间形成对摆臂7限位的限位区15,即摆臂7能够穿过凹槽10伸入压块11与限位臂13之间。

本实施例中,为加强救生衣本体1两边门襟处的连接,可通过按扣连接的方式连接两边门襟;在救生衣本体1的左边门襟上固接有多个母扣,在救生衣本体1的右边门襟上固接有多个与母扣卡接的公扣。母扣,中间有个孔;公扣,中间突出一个圆点,圆点按入母扣的孔中卡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使用时,将救生衣本体1套在人体上,再转动护颈圈2使得人体头部穿过护颈圈2,并且,护颈圈2上的两条固定带3位于人体背部;拉动固定带3使得定位件5和紧固件6依次穿过辅助块16和导向块4,再将定位件5与紧固件6卡接,一方面能够对护颈圈2进行定位,为人体的颈部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固定带3缠绕在救生衣本体1的腰身位置,进而还能对救生衣本体1进行定位,保证人体浮在海面上。

此外,定位件5与紧固件6卡接后,摆臂7穿过凹槽10伸入压块11与限位臂13之间的限位区15内,以此实现对摆臂7的限位,进而实现对定位件5和紧固件6的限位,即加强对救生衣本体1和护颈圈2的定位效果。当需要脱下救生衣本体1时,按压压块11沿通孔9的路径竖向滑动,通过压块11挤压摆臂7,摆臂7挤压两个限位臂13;继续挤压压块11,使得两个限位臂13发生摆动并产生间隙,摆臂7即能穿过间隙从通孔9和凹槽10中移出,再按压摆臂7,进而保证定位件5和紧固件6能够与导向块4分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用于摆臂7的自动复位;第二弹簧用于压块11的自动复位;第三弹簧用于限位臂13的自动复位。

实施例二

基本如附图4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救生衣本体1的底部左右对称设有腿部固定机构,腿部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圈17和连接固定圈17与救生衣本体1的支撑带18,固定圈17的内壁上粘接有橡胶层,由于橡胶层为柔性材质,通过橡胶层代替固定圈17直接与人体接触,舒适感更佳。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在对救生衣本体1和护颈圈2定位前;将人体的腿部穿过固定圈17,使得人体的两条腿均位于固定圈17内,再采用实施例一的方式对救生衣本体1和护颈圈2进行定位;一方面,通过固定圈17能够加强对救生衣本体1的定位效果,另一方面,救生衣本体1在海面漂浮时,救生衣本体1在浮力的作用下会向上移动,造成人体的不适,通过固定圈17与支撑带18的配合能够避免救生衣本体1在海面上向上移动。

实施例三

基本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救生衣本体1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急救机构,急救机构包括固接在救生衣本体1内的筒体19、固接在救生衣本体1外壁的气囊20和连通筒体19与气囊20的气管21,筒体19内开设有反应室22,且反应室22内固接有固定块23,且固定块23的中部滑动连接有滑块24;反应室22的顶部粘接有装有清水的水囊25,滑块24上固接有朝向水囊25方向的刺针26,且水囊25位于刺针26的运动轨迹上;反应室22内放置有叠氮化钠,且叠氮化钠位于固定板上方;滑块24上连接有穿过筒体19、救生衣本体1的拉绳27,且拉绳27位置方便人体手部拉动;滑块24的底部开设有t形的气孔28,使得滑块24上移通过刺针26扎破水囊25时,气孔28与固定板上方的反应室22内部相通。

固定圈17与救生衣本体1之间连接有弹性带29,且弹性带29位于气囊20胀大的运动轨迹上。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当救生衣本体1被尖锐物戳穿或磨破时,人体手部拉动拉绳27至合适的距离并保持不动;拉绳27带动滑块24沿竖直向上移动,并且,气孔28与固定板上方的反应室22相通;通过滑块24上的刺针26刺破水囊25,水囊25内的清水与叠氮化钠在反应室22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氮气;氮气经气孔28、固定板下方的反应室22进入气管21内,氮气再通过气管21进入气囊20内,以此实现对气囊20的充气;通过充满气的气囊20能够紧急为人体提供浮力,并且,将气囊20设置在救生衣本体1底部的两侧位置能够给人体最大的浮力,进而保证人体漂浮效果。

此外,气囊20膨胀会挤压弹性带29,使得弹性带29发生形变;当弹性带29发生形变最大值时,通过膨胀的气囊20配合形变的弹性带29能够加强对救生衣本体1和固定圈17的定位效果,进而避免救生衣本体1在海面上向上移动而造成人体的不适;并且,还能避免固定圈17发生转动,进而避免对人体的腿部造成伤害;由于弹性带29的形变为最大值,气囊20继续膨胀在弹性带29的作用下只能向弹性带29的两侧延展,进而扩大了气囊20与海绵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强了对人体的漂浮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