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336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可 移动式扶梯的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飞机停靠时,机舱门与地面之间具有较大的髙度差, 一般需要将飞机舱 门对准舷梯上端停靠以方便乘客上、下飞机。为了方便旅客,舷梯可以换成 自动扶梯自动上下,因为飞机停靠的地点会有不同,所以这样的自动扶梯需 要做成可以移动的,以满足需要。可移动的自动扶梯包括一个固定桁架,安 装在桁架上的上段鱼形板梯路、下段鱼形板梯路、二者之间的工作梯路以及 在梯路上循环转动的梯级。在可移动的自动扶梯下水平段髙度限制在较小的 情况下,与固定自动扶梯的固定梯级相比,可移动的自动扶梯采用可折叠结 构的梯级,在梯级转向时,采用的是平移转向;转向机构包括上段鱼形板梯 路的上水平端转向装置和下段鱼形板梯路的下水平端转向装置,当梯级在下 水平端转向装置转向时,梯级处在完全折叠状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其在辅轮 转向梯路上设有与主轮转向梯路上的的牵引链轮同步转动的转向托轮,使得 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的主轮和辅轮分别通过牵引链轮和转向托轮同步转 向,达到平移转向的目的,降低了下水平端转向段梯路的髙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包括 主轮转向梯路和主轮转向梯路外端的辅轮转向梯路,所述主轮转向梯路和辅 轮转向梯路之间设有主轮穿过缺口;所述主轮转向梯路包括牵引链轮和并排 设置的主轮导轨与辅轮导轨;所述辅轮转向梯路包括转向托轮、与主轮转向 梯路对应设置的辅轮导轨;所述牵引链轮与转向托轮由传动装置以等传动比 同步传动,所述牵引链轮与转向托轮的轮轴平行等髙设置,该两轴之间的轴 心距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主轮和辅轮之间的轴心距相等,所述牵引链轮 和转向托轮的齿数相等、分度圆直径相等、分别与同一个可折叠梯级的辅轮 啮合轴颈和主轮链条滚子啮合时啮齿相位角相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包括主轮转向梯路和主轮转向梯路外端的辅轮转向梯路,所述主轮转向 梯路和辅轮转向梯路之间设有主轮穿过缺口;所述主轮转向梯路包括牵引链 轮和并排设置的主轮导轨与辅轮导轨;所述辅轮转向梯路包括转向托轮、与 主轮转向梯路对应设置的辅轮导轨;所述牵引链轮与转向托轮由传动装置以 等传动比同步传动,所述牵引链轮与转向托轮的轮轴平行等髙设置,该两轴 之间的轴心距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主轮和辅轮之间的轴心距相等,所述 牵引链轮和转向托轮的齿数相等、分度圆直径相等、分别与同一个可折叠梯 级的辅轮啮合轴颈和主轮链条滚子啮合时啮齿相位角相等。
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与牵引链轮的轮轴固定的驱动链轮、与转向托轮的轮 轴固定的从动链轮,所述驱动链轮带动从动链轮以等传动比同步转动。
所述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之间还设有张紧二者之间传动带的张紧链轮。
所述辅轮转向梯路还设有辅轮转向导轨,所述辅轮转向导轨下端与辅轮 转向梯路下方的辅轮导轨平滑连接,所述辅轮转向导轨上端与辅轮转向梯路 上方的辅轮导轨之间具有供辅轮进出的缺口。
所述主轮链条滚子通过链条销轴与主轮轮轴轴向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在辅轮转向梯路上设有与主轮转向梯路上的的牵引链轮 同步转动的转向托轮,使得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的主轮和辅轮分别通过牵 引链轮和转向托轮同步转向,达到平移转向的目的,降低了下水平端转向段 梯路的髙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的俯视图3为本实用新型牵引链轮和转向托轮的结构和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二。
其中l主轮转向梯路,.2辅轮转向梯路;3可折叠梯级;4主轮链条滚 子;5牵引链轮;6主轮导轨;7辅轮导轨8驱动链轮;9张紧链轮;10辅 轮;11辅轮啮合轴颈;12转向托轮;13从动链轮;14主轮穿过缺口; 15 主轮;16辅轮转向导轨;17牵引链条;a啮齿相位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 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包 括主轮转向梯路1和主轮转向梯路1外端的辅轮转向梯路2,所述主轮转向 梯路1和辅轮转向梯路2之间设有主轮穿过缺口 14;所述主轮转向梯路1 包括牵引链轮5和并排设置的主轮导轨6与辅轮导轨7;所述辅轮转向梯路 2包括转向托轮12、与主轮转向梯路1对应设置的辅轮导轨7;所述牵引链 轮5与转向托轮12由传动装置以等传动比同步传动。所述主轮转向梯路1 的主轮导轨6和辅轮导轨7分别与下水平工作段梯路和下水平返回段梯路的 主轮导轨和辅轮导轨相连。
所述牵引链轮5与转向托轮12的轮轴平行等髙设置,该两轴之间的轴 心距A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主轮15和辅轮10之间的轴心距A,相等, 所述牵引链轮5和转向托轮12的齿数相等、分度圆直径相等、分别与同一 个可折叠梯级3的辅轮啮合轴颈11和主轮链条滚子4啮合时啮齿相位角a 相等。这样就保证了可折叠梯级3的平移转动。
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与牵引链轮5的轮轴固定的驱动链轮8、与转向托轮 12的轮轴固定的从动链轮13,所述驱动链轮8带动从动链轮13以等传动比 同步转动。驱动链轮8通过传动带传动给从动链轮13,使得从动链轮13与 之等传动比转动,然后从动链轮13再通过轮轴传动给转向托轮12,最终使 得转向托轮12与牵引链轮5同步转动。
所述驱动链轮8和从动链轮13之间还设有张紧二者之间传动带的张紧 链轮9。
所述辅轮转向梯路2还设有辅轮转向导轨16,所述辅轮转向导轨16下 端与辅轮转向梯路2下方的辅轮导轨7平滑连接,所述辅轮转向导轨16上 端与辅轮转向梯路2上方的辅轮导轨7之间具有供辅轮IO进出的缺口。辅 轮转向导轨16限制辅轮IO在转向时的位置,防止其在平移转向时脱出转向 托轮12而引起故障。
所述主轮链条滚子4为与主轮15轮轴轴向连接的牵引链条17的链条滚子。
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3的主轮15和辅轮IO分别沿着主轮转向梯路1上的主轮导轨6和辅轮导轨7上滚动。当电梯下行时,辅轮10在前首先越 过主轮穿过缺口 14来到辅轮转向梯路2的辅轮导轨7上,然后继续前行直 到主轮15外侧的主轮链条滚子4啮合卡入牵引链轮5的轮齿上,同时辅轮 10的辅轮啮合轴颈11也啮合卡入转向托轮12的轮齿上,然后随着牵引链 轮5和转向托轮12的转动而移动,使得整个可折叠梯级3从上到下发生平 移转向;当电梯上行时,辅轮10来到辅轮转向梯路2的辅轮导轨7上,然 后继续前行直到主轮15外侧的主轮链条滚子4啮合卡入牵引链轮5的轮齿 上,同时辅轮10的辅轮啮合轴颈11也啮合卡入转向托轮12的轮齿上,然 后随着牵引链轮5和转向托轮12的转动而移动,使得整个可折叠梯级3从 下到上发生平移转向,之后主轮15继续前行,辅轮10随着跨过主轮穿过缺 口 14后也继续前行。
本实用新型在辅轮转向梯路上设有与主轮转向梯路上的的牵引链轮同 步转动的转向托轮,使得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的主轮和辅轮分别通过牵引 链轮和转向托轮同步转向,达到平移转向的目的,降低了下水平端转向段梯 路的髙度。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轮转向梯路(1)和主轮转向梯路(1)外端的辅轮转向梯路(2),所述主轮转向梯路(1)和辅轮转向梯路(2)之间设有主轮穿过缺口(14);所述主轮转向梯路(1)包括牵引链轮(5)和并排设置的主轮导轨(6)与辅轮导轨(7);所述辅轮转向梯路(2)包括转向托轮(12)、与主轮转向梯路(1)对应设置的辅轮导轨(7);所述牵引链轮(5)与转向托轮(12)由传动装置以等传动比同步传动,所述牵引链轮(5)与转向托轮(12)的轮轴平行等高设置,该两轴之间的轴心距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主轮(15)和辅轮(10)之间的轴心距相等,所述牵引链轮(5)和转向托轮(12)的齿数相等、分度圆直径相等、分别与同一个可折叠梯级(3)的辅轮啮合轴颈(11)和主轮链条滚子(4)啮合时啮齿相位角相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与牵引链轮(5)的轮轴固定的驱动链轮(8)、与转 向托轮(12)的轮轴固定的从动链轮(13),所述驱动链轮(8)带动从动链 轮(13)以等传动比同步转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驱动链轮(8)和从动链轮(13)之间还设有张紧二者之间传动带 的张紧链轮(9)。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辅轮转向梯路(2)还设有辅轮转向导轨(16),所述辅轮转向导轨(16)下端与辅轮转向梯路(2)下方的辅轮导轨(7)平滑连接,所述辅轮 转向导轨(16)上端与辅轮转向梯路(2)上方的辅轮导轨(7)之间具有供 辅轮(10)进出的缺口。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其特征在 于所述主轮链条滚子(4)通过链条销轴与主轮(15)轮轴轴向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式梯级下水平端转向机构,包括主轮转向梯路和主轮转向梯路外端的辅轮转向梯路,所述主轮转向梯路和辅轮转向梯路之间设有主轮穿过缺口;所述主轮转向梯路包括牵引链轮和并排设置的主轮导轨与辅轮导轨;所述辅轮转向梯路包括转向托轮、与主轮转向梯路对应设置的辅轮导轨;所述牵引链轮与转向托轮由传动装置以等传动比同步传动。本实用新型在辅轮转向梯路上设有与主轮转向梯路上的牵引链轮同步转动的转向托轮,使得折叠状态的可折叠梯级的主轮和辅轮分别通过牵引链轮和转向托轮同步转向,达到平移转向的目的,降低了下水平端转向段梯路的高度。
文档编号B64F1/00GK201292013SQ20082013786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9日
发明者烨 陈 申请人: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