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飞机的头顶行李舱和飞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675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用于飞机的头顶行李舱和飞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机的头顶行李舱,其具有能固定在结构元件上的固定的行李舱元件和能装载行李的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其中,固定的行李舱元件和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经由铰链彼此连接,使得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能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枢转,并且该头顶行李舱具有用于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保持在打开位置中的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头顶行李舱的飞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头顶行李舱并且例如在还未公开的奥地利专利申请文献A50078/2013中对其进行说明。该行李舱开发用于较大的客机,其也具有较大的空间高度。为了装载和卸载的目的,行李舱向下枢转到打开位置。这种枢转机构通常具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其支持容器克服重力到其关闭位置的运动并且因此对于乘客来说容易关闭装载的容器。

此外,行李舱还具有用于将容器保持在其打开位置的装置,该装置根据文献EP1436194可由受弹簧支承的球体形成,该球体在行李舱的打开位置中接合到相应的止动凹处中。由此,容器适宜地保持在其打开位置,以用于装载和卸载,并且由此使操作更为容易。在此,保持装置必须相应定位并且将球体压入止动凹处的弹簧力必须至少这样大,使得该弹簧力不会被弹簧元件的力克服。

然而,已知的行李舱具有缺点,即必须与装载状态不相关地克服保持装置的弹簧力。因此不利的是,当可枢转的行李舱装载有行李时,为了导入关闭过程而需要大的操作力。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用于检测行李舱装载状态的不同装置,然而仅实现如下的目的,即根据装载状态调节对关闭运动的支持。

例如文献DE4130644A1示出一种头顶行李舱架,其操作仅需要小的且与可运动的容器的装载和位置尽可能不相关的操纵力。为了该目的,将为支持关闭过程设置的气体弹簧设置成可枢转,使得在上杆处的铰接点以及因此作用到上杆上的支持容器的关闭过程的转矩可变。头顶行李舱架的可运动容器的重量由作用到与弹簧元件相连的称重杆的称重栓检测。气体弹簧根据容器的装载重量更多或者更少地枢转且由此补偿容器的重力。

DE4335151A1也示出一种带有可下降容器的头顶行李舱架,其中,为了支持关闭过程可根据容器的装载接通另外的弹簧元件。在容器不装载或者少量装载时,锁止与附加弹簧元件相连的支撑杆,使得附加的弹簧元件不施加附加的力到容器上。当容器装载超出一定极限值时(其通过可运动的容器的与重量相关的偏转来检测),可以通过激活的压力从下到在可运动的容器部件上的触发板上释放支撑杆的锁止且附加的弹簧元件作用于支持关闭过程。在此,在触发板和支撑杆之间设置用于传递压力到在锁止钩上的激活板上的软套管钢丝索。因此为了接通支撑弹簧需要乘客主动动作。

AT410536B涉及一种用于可下降的头顶行李舱架容器的悬挂装置。该容器通过悬挂装置与固定的结构件相连,其中,容器可从关闭位置下降到打开位置中。在该实施方案中,在容器上设置用于检测容器重量的装置,由此根据检测的容器重量可接通附加的弹簧元件。附加的弹簧元件通过以可运动的卡钩形式的复位装置来固定,直到容器装载行李。由此容器克服测量弹簧的弹簧力向下下降,其中,通过软套管钢丝索释放卡钩,利用其复位弹簧元件的套筒。由此,附加的弹簧元件可以在螺旋弹簧外也在满载时支持容器运动到关闭位置中。

文献AT413812B同样涉及一种用于可下降的头顶行李舱架容器的悬挂装置。在此,在可下降容器的侧壁上设置切换摇杆,其在行李舱架容器打开位置中与弹簧元件的切换杆共同作用,以引起弹簧元件根据容器重量的切换。切换摇杆根据容器的与重量相关的位置改变来运动。在容器中等装载的情况中,该切换摇杆克服测量弹簧的力向下运动。由此切换摇杆也实施相应的运动,使得切换杆会处在切换摇杆更深的级中且由此引起与切换杆相连的盘的枢转运动。由此释放弹簧元件,其因此在关闭过程中可施加其力。因此,在容器中等装载时仅更大的弹簧元件起作用。在容器满载状态中,切换杆会处在切换摇杆最低的级上,使得盘发生另外的枢转运动。由此不仅释放另外的弹簧元件的套筒而且释放弹簧元件,使得两个弹簧元件可以施加它们的力。

在DE19617657A1、EP1260434A1和EP1436194B1中描述其他带有用于根据重量支持关闭过程的装置的行李舱。

此外,在DE102006045189A1、DE102010034025A1、US2008/112754A1和DE102011110406A1中公开其它头顶行李舱。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提及类型的头顶行李舱,利用其可考虑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装载状态,以在打开位置中以结构简单、节约空间的方式导入关闭过程。

该目的通过如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头顶行李舱来解决。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优选的实施方式。

因此根据本发明,用于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保持在打开位置中的装置具有与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连接的力传递元件,其中,铰链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能根据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装载状态移动,其中,力传递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通过铰链的移动在未装载的状态下设置在激活位置中并且在装载的状态下设置在非激活位置中,其中,在力传递元件的激活位置中,施加抵制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从打开位置朝关闭位置的枢转的保持力矩。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保持在打开位置中的装置设置成用于检测装载状态,即行李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中的存在状态,以调节用于导入关闭运动的操作力。在未装载的状态中需要施加保持力矩,以释放移动到激活位置的力传递元件。与此相应,力传递元件在装载的状态中是非激活的,由此简化行李舱的关闭。出于该目的,本发明规定了一种特别简单的可靠的解决方案,其中,铰链在打开位置中根据重量的移动引起力传递元件在激活位置与非激活位置之间的移动。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铰链设置在可运动的或固定的行李舱元件的侧壁的重叠区段上。在未装载的状态下,力传递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打开位置中处于上方的激活位置,使得必须克服保持力矩以关闭行李舱。由此可避免不经意地导入关闭过程。通过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装载,铰链向下移动,使得与此相连接的力传递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处于打开位置时设置在下方的非激活位置中。力传递元件设置成用于在非激活位置中施加比在激活位置中更小的保持力矩到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上,优选不施加保持力矩。因此优选在装载的状态下,当行李舱应从打开位置朝关闭位置的方向运动时,仅必须克服装载有行李的行李舱的重量。由此,行李舱的操作设计得特别舒适。另外有利的是,通过略微调整传统的行李舱,可将力传递元件设置在铰链上。因此,以很小的结构耗费实现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确定装载状态的装置。除此之外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是特别节约空间的。为此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直接与铰链连接。最后有利的是,铰链根据装载状态略微的移动即已足够用于激活或解除激活用于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保持在打开位置的装置。

为了以结构简单的方式利用行李的重量使得力传递元件在激活位置与非激活位置之间转换,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根据装载状态基本上沿竖直方向能在激活位置与非激活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通过行李的重量引起铰链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升降,其中,铰链的升降转换成力传递元件在激活位置与非激活位置之间的移动。在力传递元件的激活位置中产生保持力矩,其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朝关闭位置的方向枢转相反地作用。

为了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可靠地锁止在打开位置中,有利的是,固定的行李舱元件具有接触元件,其在激活位置中与力传递元件接合,其中,在力传递元件的非激活位置中,在力传递元件与接触元件之间的接合松开。因此,与在可运动的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耦联的力传递元件与设置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上的接触元件共同作用。在激活位置中,力传递元件和接触元件力锁合和/或形状锁合地彼此连接。因此在行李舱未装载的状态下,为了关闭行李舱需要通过施加保持力矩克服在力传递元件与接触元件之间的力锁合或形状锁合。与此相对,在行李舱装载的状态下,力传递元件设置在非激活位置中,在该位置中产生更小的保持力矩或不产生保持力矩。

为了针对行李舱未装载的状态设置抵制行李舱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枢转的保持力矩,优选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朝激活位置的方向预紧力传递元件的弹簧元件。因此在没有行李的情况下,保持装置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是激活的。通过行李的设置,另一方面铰链与力传递元件一起下降,使得力传递元件设置在非激活位置中。因此在装载的状态下关闭行李舱时,需克服保持装置的更小的保持力矩,甚至无需克服保持力矩。

为了提高操作舒适性有利的是,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设置有升降弹簧,利用其支持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中的枢转。

因此,升降弹簧朝行李舱的关闭位置的方向作用。此外可设置有缓冲元件,其向下缓冲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运动,使得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在打开时不会突然向下落。这种升降弹簧或缓冲元件已用于具有可枢转的行李舱元件的行李舱中。然而有利的是,结合根据本发明的力传递元件来使用,该力传递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根据装载状态设置在激活或非激活位置中。通过升降弹簧,在根据装载状态通过克服保持力矩导入关闭过程之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枢转运动可得到支持。作为升降弹簧,可例如使用气体弹簧,其也承担了缓冲元件的功能。优选每个行李舱设置有两个升降弹簧,它们分别作用在可运动的和固定的行李舱元件的相对置的侧壁上。

为了利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枢转运动以将力传递元件设置在激活位置中,有利的是,力传递元件与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使得力传递元件能通过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枢转而枢转。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悬挂可有利地设计得特别简单,此时力传递元件直接与铰链连接。因此,力传递元件与铰链共同枢转。优选力传递元件在行李舱未装载的状态下正好在如下时候设置在激活位置中: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到达打开位置。因此在该实施方案中,力传递元件到激活位置中的转换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到达打开位置相耦联。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力传递元件和接触元件具有对应的止动元件,其中,止动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根据装载状态设置在卡锁位置或释放位置中。在未装载的状态下,当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到达打开位置时,对应的止动元件彼此锁止。通过克服保持力矩,在关闭行李舱时松开锁止连接。另一方面,锁止元件在行李舱装载的状态下保持非激活。该实施方案的优点在于,力传递元件可仅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设置在激活位置中。因此,在该实施方案中,仅在打开位置设置有抵制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枢转的保持力矩,使用者为了导入关闭过程必须克服该保持力矩。一旦力传递元件在关闭过程开始时已移动到释放位置,则无需克服由保持装置产生的转矩实现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进一步枢转。

为了产生抵制关闭过程的导入的保持力矩,有利的是,接触元件的止动元件与保持弹簧相连接,使得接触元件的止动元件克服保持弹簧的力朝所述释放位置的方向可移动。因此,抵制枢转的保持力矩来自保持弹簧的力作用和在接触元件的止动元件与可由使用者握住的把手元件之间形成的杆臂。

关于节约空间、结构简单的实施方案的优点在于,力传递元件的止动元件构造成止动盘,其具有用于与接触元件的止动元件锁止的止动突起。力传递元件的止动盘优选与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因此,止动盘可通过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枢转而枢转,其中,一旦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到达打开位置,止动盘的止动突起在未装载的状态下与相应的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上的止动元件锁止。在行李舱装载的状态下,铰链与力传递元件一起设置在下降的非激活位置中,使得力传递元件的止动突起不与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上的止动元件接触。

特别可靠的是如下的实施方案,其中,接触元件的止动元件通过弹簧销形成,其通过力传递元件的止动元件在卡锁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可移动。弹簧销优选基本上沿径向方向、相对于在固定的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可移动地支承。当力传递元件的止动元件碰到弹簧销的自由端部时,弹簧销克服弹簧力移动到释放位置中。为解锁锁止元件必须由使用者克服保持力矩。

根据一种备选的优选实施方案,接触元件的止动元件通过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形成,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在未装载的状态下设置在力传递元件的止动元件的相应的止动凹口内并且在装载的状态下设置在力传递元件的止动元件的止动凹口外。在该实施方案中,力传递元件优选具有可枢转的止动元件,其与铰链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在此,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可通过力传递元件的枢转来操纵。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到达打开位置时,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至少部分锁入在力传递元件的止动凹口中,此时力传递元件在行李舱未装载的状态下设置在上方的激活位置中。在关闭行李舱时,球元件可克服弹簧力从可枢转的止动元件的止动凹口中被压出。为了释放球元件,因此需要产生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保持在打开位置中的保持力矩的力。在枢转到打开位置时,球元件可在力传递元件的表面上滑动。

此外,在该实施方案中有利的是,用于朝激活位置的方向预紧力传递元件的弹簧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优选为两个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一方面用于预紧力传递元件的至少一个另外的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以及另一方面用于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锁止在打开位置中的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优选设置在力传递元件的相对置的侧面上。当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中的行李的重量超过固定值时,力传递元件克服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的力下降到非激活位置中,使得止动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设置在释放位置。在该情况下,无需施加保持力矩可导入关闭过程。

根据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力传递元件具有摩擦面,利用摩擦面可将根据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装载状态的摩擦力传递到接触元件的相应的摩擦面上。在力传递元件的激活位置中,将比在力传递元件的非激活位置更大的摩擦力施加到接触元件上,因为摩擦力在数值方面取决于摩擦面之间的法向力,其受力传递元件的与重量相关地位置影响。在装载的状态下,摩擦面至少在行李舱打开位置中设置成彼此间隔开,使得在各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完全消失。根据实施方案,在装载的状态下在摩擦面之间存在摩擦力,然而该摩擦力比在未装载状态下的摩擦力小。

为了根据重量调节在打开位置中的保持力矩以及尽可能匹配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悬挂,有利的是,摩擦面设置在能够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共同枢转的力传递元件的周向上。在该实施方案中,接触元件可具有相应的摩擦面,在关闭行李舱时力传递元件的摩擦面可在该摩擦面上滑动。

为了提高在行李舱未装载的状态下在摩擦面之间的摩擦,有利的是,摩擦面在力传递元件上和/或接触元件上具有防滑的材料。

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规定,力传递元件这样支承,使得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在装载的状态下在关闭过程期间被提升。在该实施方案中,优选构造成具有止动元件的力传递元件这样关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支承,使得铰链在关闭装载的行李舱时被提升。因此,铰链在打开位置中由于装载行李而下降,由此止动元件设置在非激活位置中。在关闭时,铰链通过力传递元件的支承而提升。因此有利的是能可靠地确保,行李舱无间隙地设置在关闭位置中。

出于该目的,在第一种优选的实施变型中规定,力传递元件构造成具有非圆的支承面的凸轮元件。在装载的行李舱的打开位置中,凸轮状的力传递元件设置在水平位置中。在关闭行李舱时,凸轮状的力传递元件转换到竖直位置中,其中,在可运动的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通过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上的支承而相应提升。力传递元件可尤其具有椭圆的支承面,其支承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的圆的支承面上。

根据一种备选的实施变型规定,力传递元件与止挡件相连接,利用该止挡件,力传递元件与铰链在到达所述关闭位置时可被提升。当装载的行李舱到达关闭位置时,通过止挡件提升铰链。由此,尽管有装载也防止了在关闭位置中形成间隙。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优选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本发明不应限制于各实施例。在附图中详细示出:

图1示出了用于飞机的头顶行李舱的视图,其中,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借助于铰链可枢转地支承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上;

图2、图3示出了头顶行李舱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其中,铰链与力传递元件耦联,力传递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借助于在彼此上滑动的摩擦面施加根据装载状态的保持力矩到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上,其中,在图2中行李舱处于未装载状态,在图3中行李舱处于装载状态;

图4示出了头顶行李舱在不同的位置中的另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在可运动的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之间的铰链与止动元件相连接,该止动元件在未装载的状态下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锁止(参见图4c),使得在朝关闭位置的方向枢转时(参见图4f)必须克服保持元件,其中,止动元件在装载的状态下处于非锁止状态(参见图4d);

图5至图7示出了根据图4的具有球元件作为止动元件的实施方案的变型,其中,图5示出了处于行李舱未装载的打开位置的锁止状态,图7示出了在行李舱装载的位置中的非锁止状态,图6示出了在关闭行李舱时期间的位置;以及

图8示出了另一种具有止动元件的备选的设计方案的另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止动元件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未装载的状态下锁止并且在装载的状态下释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用于飞机的头顶行李舱1,该头顶行李舱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构造相同的行李舱模块1’。然而,当然也可仅设有一个这种行李舱模块1’或设有多于两个这种行李舱模块1’。行李舱模块1’分别具有一个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该固定的行李舱元件可固定在结构元件上、尤其是飞机机体(未示出)上。除此之外,行李舱1具有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该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用于容纳行李可构造成槽、半槽或U形的行李舱。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在两侧经由带有铰链轴4’的铰链4悬挂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上。铰链4位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侧壁5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的侧壁6的重叠区段。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2能够在打开位置(参见图1中的左行李舱模块1’)与关闭位置(参见图1中的右行李舱模块1’)之间枢转,其中,在打开位置中释放装载开口7,在关闭位置中封闭装载开口7。出于该目的,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在可见侧上具有把手元件8,利用把手元件可打开或关闭行李舱1。另外,从图1中可见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之间的升降弹簧9,利用该升降弹簧支持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枢转。弹簧元件优选地与缓冲元件(未示出)相连接。

如从图2、图3可见,行李舱还具有用于将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保持在打开位置的装置10,其设置成用于检测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装载状态。在示出的实施方案中,装置10具有力传递元件11,其与在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之间的铰链4连接。当然,行李舱1的两个相对而置的铰链4可构造成相同。铰链4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的打开位置中(参见图2)根据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装载状态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重量12的行李,该行李施加沿箭头方向13的力。通过铰链4根据重量的移动,力传递元件11在未装载状态下(参见图2)设置在激活位置中,而在装载状态下(参见图3)设置在非激活位置中。在力传递元件1的激活位置中,施加抵制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方向的枢转的保持力矩,使得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保持在打开位置。出于该目的,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具有接触元件14,其在所述激活位置与力传递元件11接合,其中,在力传递元件1的非激活位置中,在力传递元件11与接触元件14之间松开接合。

根据图2、图3,力传递元件11具有摩擦面15,利用其可将根据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装载状态的摩擦力传递到接触元件的相应的摩擦面15’上。在所示出的实施方案中,摩擦面15设置在力传递元件11的周向上,力传递元件与铰链4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因此,力传递元件11在行李舱1关闭时与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一起枢转。在行李舱1未装载的状态下(参见图2),通过在各摩擦面15、15’之间的摩擦产生摩擦力矩,其在行李舱1关闭时由使用者克服。为了调节匹配的保持力矩或摩擦力矩,在力传递元件11上的摩擦面15和/或在接触元件上的摩擦面15’可具有防滑的材料。

从图2、图3还可见,沿激活位置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16,用于预紧力传递元件11。通过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装载有行李,参见图3中的重量12,力传递元件11克服弹簧元件16的力基本上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非激活位置中。由此,摩擦面15、15’相对于彼此间隔开地设置,使得保持装置10的摩擦力矩或保持力矩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打开位置中消失。

在图4中示出了力传递元件11的一种备选的实施方案,其中,出于更好地清楚性,仅示意性地画出铰链4在行李舱1上的悬挂。在图4a至图4c中示出了行李舱在未装载的状态下的打开过程,其中,图4a示出了关闭位置,图4b示出了中间位置,图4c示出了打开位置。图4d至图4f示出了装载的行李舱的关闭过程,其中,图4d示出了打开位置,图4e示出了中间位置,图4f示出了关闭位置。

如从图4中可见,力传递元件11在该实施方案中也与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与固定的行李舱元件2之间的铰链4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使得力传递元件11可通过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枢转而枢转。

根据图4,力传递元件11具有以止动凹口22形式的止动元件18,其与接触元件14的相应的插销状的止动元件19共同作用。根据装载状态,止动元件18、19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打开位置中设置在锁止的位置(参见图4c)或释放位置(参见图4d)中。接触元件14的止动元件19与保持弹簧20连接,使得接触元件14的止动元件19在行李舱1未状态的状态下克服保持弹簧20的力从锁止的位置(参见图4c)朝释放位置(参见图4b)的方向移动。

在图4中还示意性地可见止挡件26,利用其限制止动元件19的运动。此外还示意性地画出止挡件27,利用其可确保铰链轴4’在装载的状态下在行李舱1到达关闭位置时被提升到行李舱1无间隙关闭位置。

根据图5至图7,接触元件14的止动元件19由装载有弹簧元件20的球元件21形成,其与力传递元件11的止动凹口22共同作用。当然备选地,止动凹口22可设置在止动元件19上且球元件21可设置在力传递元件11上。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的打开位置中,球元件21部分设置在力传递元件11的止动元件18的止动凹口22内部,此时力传递元件11在行李舱1未装载的状态下处于上部的激活位置。在装载的状态下,球元件21设置在力传递元件11的止动元件18的止动凹口22外。在行李舱1关闭时,力传递元件11沿箭头方向17枢转(参见图6),其中,止动元件18、19从它们的止动接合中松开。

如从图5至图7中还可见的那样,用于朝激活位置的方向预紧力传递元件11的弹簧元件16在该实施方案中具有两个另外的受弹簧负载的球元件23,它们在力传递元件11的相应的支承面上滚动。具有止动元件18的力传递元件11在该示出的实施方案中构造成具有非圆的、例如椭圆的支承面的凸轮元件。由此引起铰链轴4’在装载状态下的关闭过程期间被提升到在装载之前的初始位置。以该方式使行李舱无间隙地设置在关闭位置中。

根据图8,力传递元件11的止动元件18构造成不可相对转动地与铰链4连接的止动盘,其具有止动突起24以与接触元件14的止动元件19锁止。在示出的实施方案中,接触元件14的止动元件19通过具有插销元件25’和弹簧元件25”的弹簧销25形成。弹簧销25通过力传递元件11的止动元件18可通过如下方式在卡锁位置(参见图7)与释放位置(未示出)之间移动:可运动的行李舱元件3从打开位置朝关闭位置的方向枢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