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495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飞行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人飞行器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者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等优点。无人飞行器通常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具体在气象、农业、勘探、摄影、输运、娱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现有技术的无人飞行器通常包括:机体和安装在机体外部的多个机臂,每个机臂上方均安装有旋翼,每个旋翼通过设置在机臂内的电机驱动。电机驱动旋翼转动,从而产生推动力,实现无人飞行器的飞行。

然而,旋翼凸出并外露在机体的外部,使得飞行器的整体形状不规则,导致无人飞行器不方便用户携带;此外,旋翼又属于重要的动力元件,如果搬运、携带过程中收到一些损伤,将直接影响无人机的飞行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无人飞行器不方便携带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体、功能元件和至少两个动力装置;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可转动的旋翼;

所述机体具有平滑的外部表面,所述机体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相隔离的涵道,所述功能元件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动力装置设于所述涵道的内部;所述机体对应所述涵道的顶端和底端设有与外部大气相通的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器,通过将机体具有平滑的外部表面的结构,并在机体内部设置相互隔离的空腔和涵道,将无人飞行器的功能元件设置在空腔内、无人飞行器的动力装置设置在涵道的内部,实现了在保证无人飞行器的飞行等必须功能外,还使动力装置不会显露在机体外部,从而方便用户携带,更好地保护旋翼的同时,还不容易伤害人或周围的事物,避免旋翼高速旋转时而对周围人或物引发危险。此外,在使用时可以直接用手握持,手感较好,有效增强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壁和下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均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关于一水平面对称设置,且所述机体的横截面的外缘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横截面为所述水平面切割所述机体获得的截面。

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机体的外观美感,更方便携带,而且在用户携带时,握持手感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壁的外表面和所述下壁的外表面均为球状曲面,且所述上壁外表面与所述下壁外表面的结合处平滑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壁和下壁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呈柱状,所述上壁外表面和所述侧壁之间、以及所述侧壁和所述下壁外表面之间的结合处均平滑过渡。

如上设置使得整个机体的外形呈类似飞盘状的结构,不仅外观美感好,且携带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元件位于所述机体的中部区域,所述动力装置为至少两个,且所述至少两个动力装置环绕在所述功能元件外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无人飞行器上还设有作业负载,所述作业负载位于所述空腔内。

在机体上安装作业负载,通过作业负载实现无人飞行器的拍摄、监测、输运货物等功能,且将作业负载设置在空腔内,使整个无人飞行器在附加有作业负载时,外部形状依然保持不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机体中心,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涵道一起围绕在所述第一腔室外围;所述功能元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作业负载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包括两个,所述两个第二腔室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两侧;所述作业负载包括:负载元件及配重块,所述负载元件和配重块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腔室中,以保证所述无人飞行器的重心位于所述机体的几何中心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作业负载和所述功能元件位于所述无人飞行器的重心的不同侧。

如上设置方式,使得当无人飞行器在安装有作业负载时,无人飞行器在飞行时的平衡度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障碍物检测传感器,所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设于所述空腔内。

通过设置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在无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障碍物检测传感器进行障碍物的感测,当感应到有障碍物时,障碍物检测传感器会向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后立即通过电机改变无人飞行器的姿态或航向,以对障碍物进行避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至少为两个;所述空腔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涵道一起围绕在所述第一腔室外围,所述至少两个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三腔室内。

通过将障碍物检测传感器设置为至少两个,从而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障碍物的感测,进一步提高了无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之间设有所述动力装置,且各所述动力装置、所述作业负载及所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共同围成一个闭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体的壁上对应所述作业负载的位置还开设有通孔,所述作业负载的图像采集单元可由所述通孔伸出。

这样当作业负载为具有图像采集单元的摄像机或者其他拍摄装置时,无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作业负载的图像采集单元(比如摄像机的摄像头)可从该通孔伸出,从而更方便拍摄,使可拍摄的范围更大,拍摄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涵道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防护网;

所述防护网与所述机体的外表面平齐;或者,所述防护网朝向所述机体内凹进。

通过在涵道的开口处设置防护网,即,在旋翼的外侧设置防护网,使旋翼位于防护网内,从而在携带时,使人手不会直接触碰到旋翼,对旋翼等动力装置进行了有效的保护,进一步提高了携带的方便性。而且有效避免了无人飞行器飞行时旋翼意外失效飞出伤人,进一步提高了无人飞行器的安全性。

另外,将防护网设置为不凸出于机体外,从而在实现防护的同时,保证了整个无人飞行器的外部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体的最大高度范围为2cm~4cm;所述机体的横向最大尺寸小于或等于40c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体为碳纤维机体或塑料机体。

通过将机体由碳纤维或塑料等较轻、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无人飞行器的便携性和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元件包括重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重力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无人飞行器做抛物线运动或自由落体时,启动所述旋翼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体的外表面上还设有停止开关,所述停止开关用于在被触发时停止所述旋翼的旋转。

通过在机身上设置停止开关,当无人飞行器返回至用户手中时,用户可直接用手触发该停止开关,使旋翼停止旋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对应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无人飞行器中设置有防护网时的侧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体;

10—空腔;

11—涵道;

12—动力装置;

121—旋翼;

122—电机;

13—功能元件;

1a—上壁;

1b—下壁;

14—作业负载;

15—防护网;

16—障碍物检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无人飞行器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者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等优点。无人飞行器通常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具体在气象、农业、勘探、摄影、防灾、巡逻、输运、娱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现有技术的无人飞行器通常包括:机体和安装在机体外部的多个机臂,每个机臂上方均安装有旋翼,每个旋翼通过设置在机臂内的电机驱动。电机驱动旋翼转动,从而产生推动力,实现无人飞行器的飞行。

在现有技术中,旋翼凸出并外露在机体的外部,以通过旋翼驱动气流实现飞行,但是旋翼本身尺寸较大,其设置在机体外使得飞行器的整体形状不规则,导致无人飞行器不方便用户携带;此外,旋翼又属于重要的动力元件,如果搬运、携带过程中收到一些损伤,将直接影响无人机的飞行能力。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无人飞行器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对应的A-A向剖视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

该无人飞行器包括:机体1、功能元件13和至少两个动力装置12。动力装置12包括:可转动的旋翼121。机体1具有平滑的外部表面,机体1内部开设有至少一个空腔10以及与空腔10相隔离的涵道11,功能元件13设于空腔10内,动力装置12设于涵道11的内部。机体1对应涵道11的顶端和底端设有与外部大气相通的通风口。

具体地,动力装置12可包括:电机122和旋翼121;旋翼121可以包括中部的连接部以及由连接部伸出的翼片,电机输出轴与连接部固定连接,以通过电机122驱动旋翼121转动。电机122和旋翼121位于涵道11的内部,不显露在机体1外。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中的动力装置12位于机体1的内部,不会显露在机体1外。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比如,当该无人飞行器用于娱乐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储能装置(比如发条)代替电机驱动旋翼121转动。

其中,功能元件13可以包括:电池、电子调速器、控制器等,还可以包括重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传感器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功能元件13可以包括上述所列的一种或多种。电池具体用于给机体1上的用电装置(比如电机)供电;重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当前加速度大小的传感器,包括重力加速度;惯性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当前角加速度大小的传感器,通过积分运算可以得到当前的角速度和角度;GPS传感器是利用GPS系统定位的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可采用抛出起飞或者失重起飞的方式起飞,当无人机从用户手中抛出或者失重时,重力传感器将检测到这一动作,重力传感器具体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电机122电连接,当重力传感器检测到无人飞行器做抛物线运动或自由落体时,即,重力传感器检测到无人飞行器被抛出或者无人飞行器失重时,立即向控制器发送电信号,控制器触发电机122开启,使动力装置12处于激活状态,旋翼121开始转动,从而产生推进力,使无人飞行器飞行。

当无人飞行器飞行结束或者电量不足时,无人飞行器可以自动返回用户所在位置,并悬停于适当高度,其具体可通过无人飞行器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进行具体操控。此外,当无人飞行器返回至用户所在位置,并悬停于适当高度时,由于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动力装置12和功能元件13均位于机体1的内部,因此,当无人飞行器悬停于适当高度时,用户可以直接用手将无人飞行器接住,不用担心旋翼121割伤手等情况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感。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通过将机体1具有平滑的外部表面的结构,并在机体1内部设置相互隔离的空腔10和涵道11,将无人飞行器的功能元件13设置在空腔10内、无人飞行器的动力装置12设置在涵道11的内部,实现了在保证无人飞行器的飞行等必须功能外,还使动力装置12不会显露在机体1外部,从而方便用户携带,更好地保护旋翼的同时,还不容易伤害人或周围的事物,避免旋翼121高速旋转时而对周围人或物引发危险。还此外,在使用时可以直接用手握持,手感较好,有效增强了用户体验。

具体实现时,机体1可以由碳纤维材料制成,以获得较轻的重量,较高的强度。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机体1也可以由强度较高的塑料制成,比如:人造聚苯乙烯(Artificial Polystyrene,简称APS塑料),以方便制造工艺或节约成本。当然,也可以用其他较轻且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涵道1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涵道11沿机体1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涵道11内设置一个动力装置12。即,该无人飞行器形成为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参照图1所示,优选地,无人飞行器的涵道11为四个,动力装置12也为四个,每个涵道11内对应设置一个动力装置12。即,每个涵道11内均设有旋翼121和与用于控制该旋翼121的电机1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为四旋翼无人飞行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四旋翼仅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器进行具体说明,旋翼的具体个数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具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壁1a和下壁1b,上壁1a和下壁1b均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凸出。参照图2所示,上壁1a向上凸出,下壁1b向下凸出。具体地,上壁1a和下壁1b关于一水平面对称设置,且机体1的横截面的外缘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此处的横截面指的是该水平面切割机体1获得的截面。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上壁1a的外表面和下壁1b的外表面均为球状曲面,且上壁1a外表面与下壁1b外表面结合处平滑过渡。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上壁1a和下壁1b之间的侧壁,该侧壁可以呈柱状,其中,上壁1a外表面和侧壁之间、侧壁和下壁1b外表面之间的结合处均平滑过渡。如此设置使得机体1具有平滑的外部表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体1的外观美感,且在用户携带时,握持手感更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壁1a的外表面和下壁1b的外表面也可以为平面。

可以理解为,无人飞行器的整体外形呈类似体育项目中的飞盘状结构,不仅外观美感好,且携带更加方便。继续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的横截面的外缘轮廓具体为圆形,以该无人飞行器的横截面的中心为圆心,将其划分成四个象限,每个象限的区域内对应设置一个涵道11,每个涵道11内设有一动力装置12。在本实施例中,涵道1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当然,本实用新型对涵道11的具体形状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功能元件13具体设置在机体1的中部区域。比如,将电池、电子调速器、控制器、重力传感器等安装在机体1的中部区域。将至少两个动力装置12环绕在功能元件13的外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功能元件13也可以设置在靠近机体1的外边沿区域。或者,将功能元件13中的一部分设置在机体1的中部区域,另一部分设置在靠近机体1的外边沿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靠近机体1的外边沿区域具体指的是:机体1的最外边缘与机体1的中部之间的区域。

此外,还可以在机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停止开关(图中未示出),该停止开关用于在被触发时停止旋翼121的旋转。该停止开关可以是机械开关,比如,用户用手接到无人飞行器后,按下该停止开关,此时,电机122停止工作,从而使旋翼121停止转动。当然,该停止开关也可以是感应开关,当感应开关感应到用户的手接住了无人飞行器时,感应开关向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发送信号,使电机122停止工作,即,使旋翼121停止转动。也就是说,由于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功能元件13和动力装置12均位于机体1的内部,且通过在机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停止开关,因此,当无人飞行器悬停于适当高度时,用户可以直接用手将无人飞行器收回,不用担心旋翼121割伤手等情况发生,并通过触发该停止开关即可实现无人飞行器的关机,操作方便且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在使用时,可以采用前述抛出起飞或失重起飞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传统的遥控方式,即利用与机体1配套的遥控器进行具体操控,通过遥控器控制无人飞行器的起飞、飞行姿态、方向以及降落等。

具体地,机体1的最大高度可设置在2cm~4cm之间。此外,机体1的横向最大尺寸可设置为小于或等于40cm。也就是说,使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的大小、高度与体育项目中使用的飞盘大体一致或者比飞盘大一些,从而使用户方便携带该无人飞行器,而且使用户可以直接抛出无人飞行器以实现无人飞行器的飞行,或者直接用手直接接住悬空在适当高度处的无人飞行器。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无人飞行器,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有作业负载14,作业负载14位于机体1的空腔10内。

具体的,作业负载14包括但并不限于:云台、摄像机、测绘仪器、数传仪器等借助无人飞行器飞行状态工作的装置。通过作业负载实现无人飞行器的拍摄、监测、输运货物等功能,且将作业负载14设置在空腔10内,使得整个无人飞行器在附加有作业负载14时,外部形状依然保持不变。

继续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空腔10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位于机体1中心,第二腔室与涵道11一起围绕在第一腔室外围,功能元件13设于第一腔室内,作业负载14设于第二腔室内。由于作业负载14设置在靠近机体1外边沿的区域,这样当作业负载14为具有图像采集单元的拍摄装置时,比如摄像机,光线不易被遮挡,进而使得拍摄效果更好。此外,机体1的壁上对应作业负载14的位置还开设有通孔,作业负载14的图像采集单元可由该通孔伸出。也就是说,在需要进行拍摄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图像采集单元(比如摄像机的摄像头)从该通孔伸出,从而更方便拍摄,使可拍摄的范围更大,拍摄效果更好。当然,也可以不开设通孔,而是将机体1的壁上对应作业负载14的位置由透光材料制成,一样可以完成拍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机体1的平衡,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腔室包括两个,两个第二腔室分别位于第一腔室的两侧。作业负载14包括:负载元件及配重块。负载元件和配重块分别设于两个第二腔室中,以保证无人飞行器的中心位于机体1的几何中心处,从而保证了无人飞行器的平衡度,使其安全的飞行。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作业负载14和功能元件13设置在无人飞行器的重心的不同侧,该种情况下,无需设置额外的配重块即可保证机体1的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设有功能元件13的第一腔室和设有作业负载14第二腔室之间可以是相互隔离的,也可以是连通的。另外,当第二腔室为两个时,两个第二腔室之间可以是相互隔离的,也可以是连通的。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业负载14也可以设置在机体1的中部区域。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类似,并能达到类似的功能和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三种结构的无人飞行器,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包括: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障碍物检测传感器设于空腔10内。

也就是说,通过在机体1的空腔10内设置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在无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进行障碍物的感测,当感应到周围有障碍物时,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会向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后立即通过电机122改变无人飞行器的姿态或航向,以对障碍物进行避让,从而保证无人飞行器的正常、安全飞行。

具体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可以是:超声波传感器、雷达、红外传感器、视觉传感器,但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至少为两个。空腔10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腔室,第三腔室与第二腔室和涵道11一起围绕在第一腔室外围,至少两个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三腔室内。通过将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设置为至少两个,且设置在第一腔室的外围,从而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障碍物的感测,而且感测灵敏度更好,进一步提高了无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性。

具体实现时,比如,机体1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均设置有一个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可以理解是,各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分别与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连接。无人飞行器向前飞行的过程中,机体1各侧的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同时进行感测,无人飞行器外围的任一方向上有障碍物均能够及时感测到,当任一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感应到有障碍物时,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会立即向无人飞行器的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后立即通过电机122改变无人飞行器的姿态或航向,以对障碍物进行避让,从而保证无人飞行器的正常、安全飞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三腔室之间可以是相互隔离的,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此外,第三腔室、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之间可以是相互隔离的,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

继续参照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之间设有动力装置12,且各动力装置12、作业负载14及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共同围成一个闭环。本实施例中的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具体为三个,此处的三个仅是为了示例性说明,障碍物检测传感器16的具体个数可兼顾生产成本、机体1的大小以及感测需求进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功能元件13,比如电池、电子调速器、重力传感器等放置在机体1的中部区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功能元件13也可以不设置在机体1的中部区域。

其他技术特征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并能达到类似的功能和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无人飞行器中设置有防护网时的侧面剖视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四种结构的无人飞行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涵道11的开口处还设置有防护网15。

可以理解的是,防护网15位于旋翼121的外侧。具体地,该防护网15为镂空结构,即,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无人飞行器的气流的进出,而且,不会给无人飞行器带来过大的负担。也就是说,旋翼121的旋转空间不超过涵道11的两端面,旋翼121被完全包裹,即使意外失效,可通过防护网15将旋翼121固定在涵道11中,而不会飞出伤人,安全性更高。

较为优选的,防护网15与机体1的外表面平齐。或者,防护网15朝向机体1内凹进。也就是说,防护网15不会凸出于机体1外,从而在实现防护的同时,保证了整个无人飞行器的外部形状。为了保证飞行器飞行的稳定性,旋翼121具体位于涵道11的中间位置。

其中,防护网15上的多个网孔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网孔可以为圆形孔,也可以为椭圆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等。比如,多个网孔可以全部为圆形孔,或者,一部分为圆形孔,一部分为椭圆形孔。本实用新型对防护网15的网孔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具体实现时,防护网15通过可拆卸地方式连接在机体1上。比如,防护网15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涵道11的壁上设有可与该第一连接部匹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防护网15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配合固定在机体1上。具体地,第一连接部为卡扣,第二连接部为卡孔,比如,卡孔具体位于涵道11的内壁的端部。将防护网15放在机体1上,使防护网15上的卡扣卡入机体1上的卡孔中,即可实现防护网15的固定。或者,第一连接部为卡孔,第二连接部为卡扣,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具体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够实现防护网15与机体1的可拆卸式连接即可。

在安装时,首先将电机122和旋翼121安装在涵道11中,然后再安装防护网15。或者,先将防护网15罩在旋翼121的外部,然后将电机122、旋翼121和防护网15这个整体安装在涵道11中。具体安装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类似,并能达到类似的功能和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防护网也可以应用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