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分段机翼的双机身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1778发布日期:2019-07-19 22:2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分段机翼的双机身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分段机翼的双机身无人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人机发展非常迅速,一类大型无人机,如全球鹰无人机、捕食者无人机、翼龙无人机、彩虹无人机和苍鹭无人机等,其航时长,可搭载多种任务载荷和武器,执行多种任务,从而深受各国用户青睐。然而对于一些大型的货物吊舱、任务载荷、大型航空武器,或者需要空中投放的其他较大飞行器,目前尚缺乏可以搭载的无人机。

2018年1月5日公开的实用新型专利第201720275100.4,公布了一种廿式布局无人机,具有较大的搭载空间,可以搭载大型物件无人机。但该实用新型公布的无人机左右机身间距固定,在任务适应性和飞行效率间难平衡。比如,当搭载货物吊舱执行货运任务时,货物吊舱的宽度较小,对左右机身的间距要求不高,对飞行巡航高度要求不高,而要求具有较快飞行速度和较低的公里耗油率,执行此内任务时希望左右机身间距小些,机翼面积小些,以提高巡航效率;当搭载物为空中投放的大尺寸飞行器时,希望左右机身间距大些以保证装载空间,机翼展长大些以提高升阻比进而可以飞到更高的空中进行投放。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分段机翼的双机身无人机,用于调整左右机身的间距以满足不同搭载物的空间需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分段机翼的双机身无人机,包括呈对称结构的机翼、设置在机翼下方的机身、设置在机身尾部的垂尾、设置在垂尾上的平尾,所述平尾也可设置在机身尾部,所述的机身包括以机翼的对称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的左机身和右机身,所述的机翼包括从左往右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左外翼、左中央翼、中央连接翼、右中央翼、右外翼;所述的左机身设置左中央翼下方,所述的右机身设置在右中央翼下方;所述的中央连接翼上设置有用于搭载的搭载结构。

本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机翼分段可拆卸能够根据具体的需要选用不同长度的中央连接翼来调节机翼的整体长度以及左机身与右机身的间距,从而满足不同尺寸的搭载物对左机身与右机身之间搭载空间的大小需求,避免搭载空间浪费,减小使用成本。此外,通过选用不同长度中央连接翼以更好的适应不同任务,短中央连接翼使得机翼面积小,减小飞行阻力,进而提高飞行速度,适用于快速运输货运的任务;长中央连接翼使得机翼展弦比大,从而升阻比高,进而能够使得飞行高度更高,适用于高空投放任务。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左外翼及右外翼的下方设置有若干个以机翼的对称面为对称面对称分布的动力装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使动力装置对称分布便于保持无人机的平衡,并且避免动力装置占据左右机身内侧的搭载空间而影响无人机的搭载功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左外翼的后缘设置有A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和B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所述的右外翼的后缘设置有A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和B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所述的A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与A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对称设置,所述的B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与B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对称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在起飞和着陆阶段及其他需要的情况下增加升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无人机搭载A搭载物的仰视图;

图3为无人机搭载B搭载物的仰视图。

其中:1-机身,2-机翼,21-左外翼,22-右外翼,23-左中央翼,24-右中央翼,25-中央连接翼,3-垂尾,31-方向舵,4-平尾,41-升降舵,5-动力装置,6-前起落架,7-主起落架,81-A搭载物,82-B搭载物,211-A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2-B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3-左副翼,221-A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2-B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3-右副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具有分段机翼的双机身无人机,包括呈对称结构的机翼2、设置在机翼2下方的机身1、设置在机身1尾部的垂尾3、设置在垂尾3上的平尾4,所述的机身1包括以机翼2的对称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的左机身和右机身,所述的机翼2包括从左往右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左外翼21、左中央翼23、中央连接翼25、右中央翼24、右外翼22;所述的左机身设置左中央翼23下方,所述的右机身设置在右中央翼24下方;所述的中央连接翼25上设置有用于搭载的搭载结构。机身1内设置有用于实现控制的控制系统。

中央连接翼25为对称结构,左中央翼23与右中央翼24以中央连接翼25的对称面对称分布。左外翼21与右外翼22以中央连接翼25的对称面对称分布。

使用双机身无人机便于通过外挂的方式搭载并运输物品,将物品安装在左机身与右机身之间,便于无人机整体保持平衡。根据具体的情况搭载物的尺寸会有不同,若左机身与右机身的间距较小则无法满足大尺寸搭载物的安装要求,需要使用另外一个尺寸的无人机进行搭载,增加了无人机的使用成本。若左机身与右机身的间距较大,虽然能够满足小尺寸搭载物的安装要求,但是会造成空间与资源的浪费。

通过将机翼2分段,并使每一段可拆卸连接,能够根据搭载物的尺寸选取合适尺寸的中央连接翼25来调节左机身与右机身的间距,从而起到调节搭载空间的功能。

如图2、图3所示,由于A搭载物81的宽度尺寸小于B搭载物82的宽度尺寸,因而A搭载物81所需的搭载空间小于B搭载物82的搭载空间,在使用同一个无人机运输这两个搭载物时,仅需要更换中央连接翼25即可,而不需要更换整个无人机,因而减小使用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需要一批无人机同时运输一批尺寸不同的货物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取合适的中央连接翼25来调节左机身与右机身的间距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进一步,无人机上还设置有动力装置5,可以采用不同数量,可以设置在机翼上,也可以设置在机身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以及惯用手段,此处不进行赘述。

在各个翼面还设置有操作舵面,例如,在垂尾3的后缘设置有方向舵、在平尾4的后缘设置有升降舵、在机翼2上设置对称分布的副翼。利用操作舵面控制飞机的飞行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以及惯用手段,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为本方案的改进点,此处不对操作舵面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所述的机身1的下方设置有的前起落架6和位于前起落架6后方的主起落架7,所述前起落架6和主起落架7均可以收放。前起落架6与主起落架7用于无人机地面滑行、起飞和着陆滑跑,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以及惯用手段,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作为本方案的改进点,此处不对前起落架6与主起落架7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外翼21及右外翼22的下方设置有若干个以机翼2的对称面为对称面对称分布的动力装置5。

利用动力装置5为无人机的飞行提供动力,其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不作为本方案的改进点,此处不对动力装置5的具体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限定和赘述。

使动力装置5对称分布有利于无人机整体保持平衡,避免左右两侧任意一侧偏重而影响无人机的飞行。所述的动力装置5的数量为偶数,而便于分配。将动力装置5分布在机身1的外侧,即设置在左外翼21与右外翼22上,避免动力装置5占用左右机身内侧的搭载空间。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外翼21的后缘设置有A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1和B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2,所述的右外翼22的后缘设置有A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1和B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2;所述的A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1与A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1对称设置,所述的B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2与B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2对称设置。

利用A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1、A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1、B左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12与B右外翼后缘增升装置222等增升装置,便于在起飞和着陆阶段及其他需要的情况下增加无人机的升力,有利于使无人机在搭载货物时也能够以较低速度起飞和着陆,或者在投放时,通过增加升力来降低速度以便于进行投放。增升装置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手段,并且不作为本方案的改进点,此处不对增升装置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限定和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