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抽出装置以及墨的抽出方法

文档序号:419002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墨抽出装置以及墨的抽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墨抽出装置以及墨的抽出方法,尤其涉及能够以简易的机构在墨容器上开孔且防止墨泄漏地从墨容器抽出墨的墨抽出装置以及墨的抽出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人此前公开过一种在墨容器上开孔、压缩该墨容器而抽出墨容器内的墨的墨抽出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该技术首先将墨容器的底向上,通过开孔工具在底上开设用于抽出墨的孔,接下来经粘接剂将载置墨容器的台(底部安装部件)安装在墨容器上。
为防止墨从载置墨容器的台和墨容器之间泄漏,加强上述粘接剂的粘接力即可,不过,若加强粘接力,则在抽出墨之后墨容器和台不易分离,产生台不能被再利用的不良情况。
为了改善此不良情况而采用有将上述粘接剂的粘接力减弱的方法。
但是,若减弱上述粘接剂的粘接力则会产生墨的泄漏,为此而产生必须用粘接带将载置墨容器的台和墨容器之间的间隙密封的新问题。
专利文献1特许第3497160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消除上述问题的墨抽出装置以及墨的抽出方法。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墨抽出装置,通过在俯视中筒状部件的下端位于台的开口部和环状的密封部件之间且以筒状部件的下端来推压置于台上的墨容器的底部这样的简易的机构,令环状的密封部件和墨容器的底部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而提高密封性,即,既可以防止墨泄漏地向着墨容器的底部开孔,又可以经筒状部件的连通孔、设置在墨容器的底部上的孔、开口部而将墨容器内的墨抽出。
此外,使筒状部件的下端与置于台上的墨容器的底部抵接,可通过在筒状部件内设置的进退部件的前端的突起来在墨容器的底部开孔,随着该孔产生的墨容器的底部的切片自墨容器内方朝向外方,在通过下降的抵接部件来推出墨容器内的墨时,不会带来障碍(若是在墨容器的底部从墨容器外向着内部开孔,则由于开孔后的底部的切片位于墨容器的内部,所以在通过下降的抵接部件来推出墨时,产生切片阻碍墨的推出这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螺母的阴螺纹与阳螺纹件的螺纹接合的紧固加强,令墨容器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使墨容器的底部和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之间的密封性良好,从而可进一步防止墨的泄漏。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螺母的阴螺纹与阳螺纹件的螺纹接合的紧固加强,令墨容器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使墨容器的底部和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之间的密封性良好,可进一步防止墨的泄漏。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阳螺纹体的阳螺纹与阴螺纹件的螺纹接合的紧固加强,令墨容器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使墨容器的底部和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之间的密封性良好,可进一步防止墨的泄漏。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在进退部件上设置有将上述进退部件的突起和上述进退部件的侧部连通的连通路,所以,若通过进退部件的突起在墨容器的底部开孔并且使上述进退部件前进到如下位置,即使连通上述进退部件的突起和上述进退部件的侧部的连通路与连通上述筒状部件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孔相连通的位置,则无需令上述进退部件后退便可向着下一工序的墨抽出工序转移,可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在俯视观察中,容器底部开孔部件位于环状的密封部件的内侧且能够防止墨泄漏地向着墨容器的底部开孔,而且可经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连通孔将墨容器内的墨抽出。
此外,在墨抽出中,在此前的发明中必须使进退部件(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回到上方,以使筒状部件的连通孔、在墨容器的底部上设置的孔、台的开口部成为连通状态,不过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墨抽出装置,若通过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前端的突起在墨容器的底部开孔,无需令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向上返回,也无需前一实施例那样的“筒状部件”,而且,由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前端的突起所造成的墨容器的底部的切片从墨容器的内方朝向外方,在通过下降的盖部件来推出墨容器内的墨时,不会带来障碍(若是在墨容器的底部从墨容器外部向着内部开孔,则由于开孔后的底部的切片位于墨容器的内部,所以在通过下降的抵接部件来推出墨时,产生切片阻碍墨的推出这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墨的抽出方法,在保持使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和墨容器的底部的压接状态的状态下,即在令环状的密封部件和墨容器的底部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而提高密封性的状态下,可以进行开孔、墨抽出一系列的作业,此外,可以在将用于开孔的筒状部件的下端压接到墨容器的底部的状态下,即不使筒状部件移动地进行作业,作业性良好。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墨的抽出方法,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定位工序是以下降至设置在台上的墨容器的内壁的抵接部件的外周整体与墨容器的内壁抵接的方式令容器移动,所以易于定位。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墨的抽出方法,在俯视观察中,容器底部开孔部件位于环状的密封部件的内侧且能够防止墨泄漏地向着墨容器的底部开孔,而且可经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连通孔将墨容器内的墨抽出。
此外,在墨抽出中,在此前的实施例中必须使进退部件(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回到上方,以使筒状部件的连通孔、在墨容器的底部上设置的孔、台的开口部成为连通状态,不过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墨的抽出方法,通过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前端的突起在墨容器的底部开孔,无需令容器部开孔部件向上返回,而且,由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前端的突起所造成的墨容器的底部的切片从墨容器的内方朝向外方,所以在通过下降的盖部件来推出墨容器内的墨时,不会带来障碍(若是在墨容器的底部从墨容器外部向着内部开孔,则由于开孔后的底部的切片位于墨容器的内部,所以在通过下降的抵接部件来推出墨时,产生切片阻碍墨的推出这样的不良情况。)。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墨抽出装置的概要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墨抽出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墨抽出装置中载置有墨容器的状态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由盖部件对图3的墨容器进行定位的状态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向着墨容器的底部开孔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5的一部分的概要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5的进退部件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对墨容器的底部开孔后,使进退部件移动到连通孔之上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9中,图9(a)是表示墨的抽出状态的概要剖视图,图9(b)是基于图9(a)的X-X线的概要剖视图,表示的状态是,在俯视观察下,筒状部件的下端位于环状的密封部件的内侧且上述筒状部件的中心和台的开口部的中心一致地配置。
图10是与图2所述的止动体不同的其它实施例的止动体的概要图。
图11是与图10所述的止动体不同的其它实施例的止动体的概要图。
图12表示与图1所述的墨抽出装置不同的其它实施例,是表示向着墨容器的底部开孔前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向着图12所述的墨抽出装置的墨容器的底部开孔后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
图14是放大表示图13的一部分的概要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图12的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突起以下垂的方式安装在安装部件上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
图16是图15的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概要仰视图。
图17是基于图16的17-17线的概要剖视图。
附图标记1 墨抽出装置2 盖部件
2a 孔3 墨容器4 孔8 台8a 开口部9 密封部件10 筒状部件11 筒状安装部件12 进退部件12a 突起17 杆状部件18 连接部件D 下降机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墨抽出装置以及墨的抽出方法。
图1中示出的附图标记1是使盖部件2下降以推出墨容器3内的墨并且从设置在墨容器3的底部的孔4将既定量的墨抽出到墨容器3外的墨抽出装置,墨抽出装置1,如图1所示,大体上包括位于下方的基座5、位于上方的马达6、位于基座5和马达6之间的载置台7。7a是设置在载置台7上、收纳后述阀体B且缘部开口的缘开口部。
该载置台7对载置墨容器3的台8进行载置,在台8上如图2所示,具有在中央的开口部8a、在该开口部8a的外侧的周围设置的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例如O形环)。
该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被埋入到设置在台8的载置墨容器3的一侧的、台8的开口部8a的外侧的周围的环状的凹槽8b(参照图9)内,上部从台8的面突出。
此外,分别在台8的背面侧设置背面侧凹槽8c、在背面侧凹槽8c内设置阀体用密封部件9’(例如O形环),对台8的背面侧和后述的阀体B的接合面进行密封。
此外,图5中示出的10是下端与托在台8上的墨容器3的底部相抵接的、呈筒状的筒状部件,筒状部件10将上端的外周安装在筒状安装部件11上。该筒状安装部件11将筒状部件10下垂地安装。
此外,在接近筒状部件10的下端的部位设置有多个连通孔10a,它们将筒状部件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在俯视观察中,筒状部件10的下端位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的内侧,且筒状部件10的中心A和开口部8a的中心B相一致地配置。[图9(a)(b)]这如后所述,是为了令环状的容器密封部件9与墨容器3的底部在压接的状态下进行接触而提高密封性。
此外,如图5~图8所示,进退部件12位于筒状部件10中,该进退部件12设置为可在筒状部件10内进退自如地移动、且在其前端具有突起12a,该突起12a用来在墨容器3的底部开设连通到开口部8a的孔4。
进退部件12,在外周具有与设置在筒状部件10的内周上的阴螺纹相螺纹接合的阳螺纹12b,并使工具13的前端卡合在上端的凹部12c(例如俯视观察为六边形),若使工具13顺时针转动,则进退部件12的前端以接近墨容器3的底部的方式移动,反之若逆时针转动工具13,则进退部件12的前端以远离墨容器3的底部的方式移动。
C1是对进退部件12的外周和筒状部件10的内周进行密封的第1密封部件(例如O形环),该第1密封部件C1被埋入到设置在进退部件12的侧面上的环状凹槽12d内,从凹槽12d中突出且抵接在筒状部件10的内周。
此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盖部件2位于筒状安装部件11的下方且具有使筒状部件10的外周通过的孔2a,盖部件2的整个外周抵接在墨容器3的内壁上且位于墨容器3的墨的上方。
盖部件2具有盖部件主体21;在该盖部件主体21的背面上所设置的、合成树脂(例如氨基甲酸乙酯)制的具有弹性力的环形状部件22;位于该环形状部件22的内侧的内侧部件23;位于环形状部件22的外侧的外侧部件24。
通过螺纹件N1将盖部件主体21、环形状部件22、外侧部件24连接到后述的杆状部件17上。此外,环形状部件22的内周缘部,通过内侧部件23经螺纹件N2被安装在盖部件主体21上。此外,盖部件2的孔2a的内周和筒状部件10的外周由第2密封部件C2(例如O形环)来密封。该第2密封部件C2被埋入到设在盖部件2的孔2a的内周的环状凹槽2b内,从凹槽2b中突出且抵接在筒状部件10的外周上。
此外,图8中示出的17是连接在盖部件2上的多个杆状部件,该多个杆状部件17的另一端被连接在连接部件18上。
即,分别将多个杆状部件17的一端连接在盖部件2上、将多个杆状部件17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部件18上,多个杆状部件17的中途部分别贯通设置在筒状安装部件11上的多个孔11a地设置。
此外,图2中示出的ST,是为了保持筒状部件10的下端与置于台8上的墨容器3的底部抵接的状态而阻止部件10向着远离开口部8a的方向移动的止动体,具体来说,止动体ST具有从台8立设的立设部件S1;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立设部件S1上的阳螺纹件S2;具有与该阳螺纹S2件螺纹接合的阴螺纹的螺母S3。可成为将螺母S3压接到设置在筒状部件11上的切口部11b的周围的状态,如图8所示,使螺母S3的阴螺纹与阳螺纹件S2螺纹接合,经筒状安装部件11、筒状部件10而令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
其结果是,可加强将螺母S3的阴螺纹与阳螺纹件S2的螺纹接合的紧固,可令墨容器3的底部在压接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的状态下与其接触,墨容器3的底部和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的密封性良好,下降盖部件2而从设置在墨容器3的底部上的孔4将既定量的墨向着墨容器3的外部抽出,可以更好地防止墨的泄漏。
另外,图2中示出的100是在立设部件S1和立设部件S2之间设置的加强部件。
此外,图1中示出的D是使连接部件18向着开口部8a下降的下降机构,下降机构D具体而言,使阳螺纹件D1的前端抵接到连接部件18,由下垂前进的阳螺纹件D1所推压的连接部件18向着下方移动。
另外,D2是螺纹接合于阳螺纹件D1的阴螺纹,来自马达6的旋转经齿轮(未图示)而被减速,顺时针的旋转被传递给阳螺纹件D1,借助处于固定位置的阴螺纹件D2,使阳螺纹件D1的前端下垂前进。
此外,为了使阳螺纹件D1的前端与连接部件18分离,则将马达6的旋转设为反向旋转。
此外,图9中示出的B是在台8的背面上安装的阀体,阀体B具备连通到台8的开口部8a的、面向外方的通路B1和开闭该通路B1的阀B2。此外,B3是使阀体B立起的支腿,B4是为了卡止在台8的背面而在阀体B上设置的卡止部件。设置卡止部件B4的目的是,经设置在载置台7上的缘开口部7a而将设有阀体B的台8放在载置台7上,使盖部件2下降而抽出墨容器3内的墨,此后在将盖部件2上提时,使墨容器3不相对台8移动,以便盖部件2易于从抽出完毕的墨容器3内分离。
因而,开了盖的收纳墨的墨容器3被放在台8上,将筒状部件10的下端抵接在被置于具有开口部8a的台8上的墨容器3的底部,使筒状部件10的中心和开口部8a的中心一致(定位工序)。
另外,为了预先使盖部件2的中心、筒状部件10的中心、开口部8a的中心一致地配置,并预先使盖部件2的外径和墨容器3的内径也一致,如图3所示,定位工序按照如下方式来进行定位,即以下降至设置在台8上的墨容器3的内壁的盖部件2的外周整体地抵接在墨容器3的内壁上的方式来令墨容器3移动,从而进行定位(图4)。
筒状部件10的下端从墨容器3的上方抵接在墨容器3的底部,并且,螺母S3的阴螺纹螺纹接合于阳螺纹件S2,从而令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优选地,将螺母S3的紧固加强一些,从而令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即,在上述定位工序后,使设置在台8的载置墨容器3的一侧的、台8的开口部8a的外侧的周围处的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和墨容器3的底部压接,并保持该压接的状态(压接保持工序)。
在该压接保持工序后,使设置在筒状部件10内的进退部件12的前端的突起12a向着墨容器3的底部前进,而在墨容器3的底部开设连通到开口部8a的孔4(开孔工序)。按照如下方式进行进退部件12的前进,如图5所示,使工具13的前端卡合在进退部件12的凹部12c中,使工具13顺时针旋转。
在上述开孔工序后,如图8所示,使进退部件12的突起12a的前端后退而位于将筒状部件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10a上方(后退工序)。进退部件12的后退与前进相反,是通过使工具13逆时针转动来进行的。
在该后退工序后,从上部由盖部件2推出墨容器3的墨,经连通孔10a、设置在墨容器3的底部上的孔4、开口部8a将墨抽出(墨抽出工序)。即若开启阀B而驱动马达6,则下降机构D的阳螺纹件D1的前端抵接在连接部件18上,而且受到下垂前进的阳螺纹件D1推压的连接部件18向下方移动,通过盖部件2将墨容器3内的墨推出,经筒状部件10的开口部8a、孔4、通路B1而抽出到基座5的托盘T之上。在检测到已向托盘T抽出设定量的墨时,阀B2转动以关闭通路B1。
另外,定位工序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虽未图示也可构成为,在墨容器3的底部具有凹部,与该凹部相配合地卡合在台8的外周缘,在卡合状态下,使筒状部件10的中心和开口部8a的中心一致。
此外,止动体ST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也可是图10中示出的情况。
即,止动体ST’具有立设部件S1’,从台(未图示,是图2中描述的台8)上竖立设置,且在前端具有从设置在筒状部件11上的孔11C中贯通的阳螺纹件S2’;螺母(阴螺纹体)S3’,具有螺纹接合于阳螺纹件S2’的阴螺纹且背面抵接在筒状部件11上。使阳螺纹件S2’螺纹接合于螺母S3’的阴螺纹,并令螺母S3’与设置在筒状部件11上的孔11C的周围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从而可以经筒状安装部件11、筒状部件(未图示,是图2中描述的筒状部件10),令墨容器(未图示,是图8中描述的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未图示,是图8中描述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进行接触。
此外,止动体ST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具有立设部件S1”,从台(未图示,图2中描述的台8)上竖立设置,在前端具有阴螺纹件S3”;阳螺纹S2”,经设置在筒状安装部件11上的孔11C而螺纹接合于阴螺纹件S3”;阳螺纹体S2”,与该阳螺纹S2”相连且设置了大于该阳螺纹的外径的头部,使该阳螺纹体S2”的阳螺纹螺纹接合于阴螺纹件S3”,并令阳螺纹体S2”的头部的背面与设置在筒状安装部件11上的孔11C的周围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经筒状安装部件11、筒状部件(未图示,是图2中描述的筒状部件10)令墨容器(未图示,是图8中描述的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未图示,是图8中描述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筒状部件10和在该筒状部件10内进退自如地移动的进退部件12,但是,在本申请发明中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筒状部件10(图12~图1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同一的部分采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一部分说明。
即,在图12~图17中,12’是在前端具有突起12’a的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其中,该突起12’a用以在墨容器3的底部开设连通到台8的开口部8a的孔,该容器底部开口部件12’具有将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12’b(参照图14以及图17),分别将该连通孔12’b的一端(开口部X)开口在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突起12’a上、将连通孔12’b的另一端(开口部Y)开口在位于突起12’a之上的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侧壁上。
此外,11’是以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突起12’a下垂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安装部件,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与突起1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安装在安装部件11’上。采取如下方式安装例如,将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与突起1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铆接安装在安装部件11’的开口缘部。
另外,18是位于安装部件11’之上的、连接多个杆状部件17的另一端的连接部件,多个杆状部件17的一端被连接在盖部件2上,安装部件11’具有使多个杆状部件17的外周通过的孔。此外,盖部件2具有使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外周通过的孔,且外周的整体抵接在墨容器3的内壁上,且位于墨容器3的墨的上方。此外,C3是对盖部件2的孔和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外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
因而,将开了盖的收纳了墨的墨容器3放在台8之上,如图12所示,在侧视观察中,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位于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外侧,即在俯视观察中,令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位于处在台8的开口部8a的外侧的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的内侧(定位工序)。
另外,为了使盖部件2的中心、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中心、开口部8a的中心预先相一致地配置,而且还预先使盖部件2的外径和墨容器3的内径也一致,定位工序如图12、图13所示,以下降至设置在台8上的墨容器3的内壁的盖部件2的外周整体地抵接到墨容器3的内壁上的方式使墨容器3移动,而进行定位。
在该定位工序后,使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前端的突起12’a向着墨容器3的底部前进,从而在墨容器3的底部上开设连通到台8的开口部8a的孔(开孔工序)。
另外,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向着图12中示出的箭头方向的前进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即将未图示的工具的一端卡止在墨抽出装置1的适当的部位而利用杠杆原理来进行。
在该开孔工序后,使设置在台8的载置墨容器2的一侧的、台8的开口部8a的外侧的周围的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和墨容器3的底部相压接,并保持该压接的状态(压接保持工序)。
压接保持例如是,使螺母S3的阴螺纹螺纹接合于阳螺纹件S2,从而令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优选地,将螺母S3的紧固加强一些,令墨容器3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
在该压接保持工序后,从上部由盖部件2推出墨容器3的墨,经连通孔12’b、台8的开口部8a,将墨抽出(墨抽出工序)。
具体而言,开启阀B(参照图14)并驱动图1中示出的马达6,则下降机构D的阳螺纹件D1的前端抵接到连接部件18且由下垂前进的阳螺纹件D1推动的连接部件18向着下方移动,通过盖部件2,将墨容器3内的墨推出,经连通孔12’b、台8的开口部8a而抽出到图1中示出的基座5的托盘T上。在检测出向托盘T抽出了设定量的墨时,阀B转动而关闭通路B1。
因而,根据该墨抽出装置1(墨的抽出方法),在俯视观察中,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位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的内侧且可以防止墨泄漏地向着墨容器3的底部开孔,而且,可经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连通孔12’b而抽出墨容器3内的墨。
此外,在墨抽出中,在此前的实施例中必须使进退部件12(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回到上方,以使筒状部件的连通孔、在墨容器的底部上设置的孔、台的开口部成为连通状态,不过根据该墨抽出装置1(墨的抽出方法),以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前端的突起12’a在墨容器3的底部开孔,无需令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向上返回,而且,由容器底部开孔部件12’的前端的突起12’a所造成的墨容器3的底部的切片自墨容器3的内方朝向外方,所以在通过下降的盖部件2来推出墨容器3内的墨时,不会带来障碍(若是在墨容器的底部从墨容器外向着内部开孔,则由于开孔后的底部的切片位于墨容器的内部,所以在通过下降的抵接部件来推出墨时,产生切片阻碍墨的推出这样的不良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墨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墨的墨容器;台,载置该墨容器并具有开口部;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设置在该台的载置上述墨容器的一侧的、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的外侧的周围;筒状部件,下端与载置在上述台上的上述墨容器的底部抵接;筒状安装部件,以使该筒状部件下垂的方式安装该筒状部件;上述筒状部件具有将上述筒状部件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俯视观察中,上述筒状部件的下端位于上述环状的密封部件的内侧,上述筒状部件的中心和上述开口部的中心一致地配置,进退部件,设置为可在上述筒状部件内进退自如地移动、且在前端具有在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开设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孔的突起;密封部件,对该进退部件的外周和上述筒状部件的内周进行密封;盖部件,具有使上述筒状部件的外周通过的孔,外周整体抵接到上述墨容器的内壁上且位于上述墨容器的墨的上方;多个杆状部件,连接在该盖部件上;连接部件,连接该多个杆状部件的另一端;下降机构,使该连接部件向上述开口部下降;止动体,为了保持上述筒状部件的下端与载置于上述台上的上述墨容器的底部抵接的状态而阻止上述筒状部件向远离上述开口部的方向的移动,并且设置在载置于上述台上的上述墨容器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止动体包括从台上竖立设置的立设部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立设部件上的阳螺纹件;具有螺纹接合于该阳螺纹件的阴螺纹的螺母,使上述螺母的阴螺纹螺纹接合于上述阳螺纹件,并且使上述螺母在压接在设于筒状安装部件的切口部的周围的状态下与上述筒状安装部件接触,经由上述筒状安装部件、筒状部件使墨容器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止动体包括从台上竖立设置且在前端具有从设置在筒状安装部件上的孔中贯通的阳螺纹件的立设部件;具有螺纹接合于上述阳螺纹件的阴螺纹且背面抵接到上述筒状安装部件上的螺母,使上述螺母的阴螺纹螺纹接合于上述阳螺纹件,并且使上述螺母在压接在设于上述筒状安装部件的孔的周围的状态下与上述筒状安装部件接触,经由上述筒状安装部件、筒状部件使墨容器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止动体包括从台上竖立设置且在前端具有阴螺纹的立设部件;经由设在筒状安装部件上的孔而螺纹接合于上述阴螺纹的阳螺纹件;与该阳螺纹件相连且设置有大于阳螺纹件的外径的头部的阳螺纹体,使该阳螺纹体的阳螺纹螺纹接合于上述阴螺纹,并且将上述阳螺纹体的头部的背面在压接在设于上述筒状安装部件上的孔的周围的状态下与上述筒状安装部件接触,经由上述筒状安装部件、筒状部件使墨容器的底部与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在压接的状态下接触。
5.一种墨抽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墨的墨容器;台,载置该墨容器并具有开口部;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设置在该台的载置上述墨容器的一侧的、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的外侧的周围;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在前端具有在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开设与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连通的孔的突起;安装部件,以该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突起下垂的方式进行安装;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具有将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分别将该连通孔的一端开口在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上述突起上、将上述连通孔的另一端开口在比上述突起靠上的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侧壁上,在俯视观察中,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位于上述环状的密封部件的内侧,盖部件,具有使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外周通过的孔,外周整体抵接到上述墨容器的内壁上且位于上述墨容器的墨的上方;密封部件,对该盖部件的孔和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外周进行密封;多个杆状部件,连接到该盖部件;上述安装部件具有使上述多个杆状部件的外周通过的孔,连接部件,位于上述安装部件之上且连接上述多个杆状部件的另一端;下降机构,使该连接部件向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下降。
6.一种墨的抽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工序,使筒状部件的下端抵接到载置于具有开口部的台上的墨容器的底部,使上述筒状部件的中心和上述开口部的中心一致;压接保持工序,在该定位工序后,使设置在上述台的载置上述墨容器的一侧的、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的外侧的周围的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和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压接,保持该压接的状态;开孔工序,在该压接保持工序后,使设置在上述筒状部件内的进退部件的前端的突起向着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前进,在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开设连通到上述开口部的孔;后退工序,在该开孔工序后,使上述进退部件的突起的前端后退到位于将上述筒状部件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上方;墨抽出工序,在该后退工序后,从上部由盖部件推出上述墨容器的墨,经由上述连通孔、设置在上述墨容器的底部的孔、上述开口部抽出上述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的抽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盖部件,该盖部件具有使筒状部件的外周通过的孔,外周整体抵接到墨容器的内壁上,位于上述墨容器的墨的上方且升降自如地安装,上述盖部件的中心、上述筒状部件的中心、开口部的中心预先一致地配置,并且上述盖部件的外径和上述墨容器的内径预先设为一致,定位工序以下降至设置在上述台上的上述墨容器的内壁的上述盖部件的外周整体抵接到上述墨容器的内壁上的方式使上述墨容器移动。
8.一种墨的抽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墨的墨容器;台,载置该墨容器并具有开口部;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设置在该台的载置上述墨容器的一侧的、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的外侧的周围;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在前端具有在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开设与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连通的孔的突起;安装部件,以该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突起下垂的方式进行安装;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具有将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分别将该连通孔的一端开口在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上述突起上,将上述连通孔的另一端开口在比上述突起靠上的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侧壁上,在俯视观察下,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位于上述环状的密封部件的内侧,盖部件,具有使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外周通过的孔,外周整体抵接到上述墨容器的内壁上且位于上述墨容器的墨的上方;密封部件,对该盖部件的孔和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外周进行密封;多个杆状部件,连接到该盖部件;上述安装部件具有使上述多个杆状部件的外周通过的孔,连接部件,位于上述安装部件之上且连接上述多个杆状部件的另一端;下降机构,使该连接部件向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下降;该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定位工序,在俯视观察下,使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位于处于上述台的开口部的外侧的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的内侧;开孔工序,在该定位工序后,使上述容器底部开孔部件的前端的突起向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前进,在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开设连通到上述开口部的孔;压接保持工序,在该开孔工序后,使设置在上述台的载置上述墨容器的一侧的、上述台的上述开口部的外侧的周围的上述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和上述墨容器的底部压接,并保持该压接的状态;墨抽出工序,在该压接保持工序后,从上部由盖部件推出上述墨容器的墨,经由上述连通孔、上述开口部抽出上述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机构在墨容器上开孔并且防止墨泄漏地从墨容器抽出墨的墨抽出装置。墨抽出装置(1)具备台(8);环状的容器底密封部件(9);下端与墨容器(3)的底部相抵接的筒状部件(10);安装该筒状部件(10)的筒状安装部件(11);在俯视观察下,筒状部件(10)的下端位于台(8)的开口部(8a)和密封部件(9)之间,在前端具有在墨容器(3)的底部开孔(4)的突起(12a)的进退部件(12);具有使筒状部件(10)的外周通过的孔(2a)的盖部件(2);连接在盖部件(2)上的多个杆状部件(17);连接部件(18);使该连接部件(18)向着开口部(8a)下降的下降机构(D)。
文档编号B67B7/00GK101085673SQ20071010887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8日
发明者藤田三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阿尔发技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