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131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装载被片材排出辊等片材排出单元从输送路径排出的片材的片材装载托盘。
背景技术
在具有复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如下机型,即设置有将原稿向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单元)自动输送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单元)。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读取单元的上表面,设置有供被ADF单元输送的原稿通过的带板状的稿台玻璃。在ADF单元中,装载于原稿供给用托盘上的原稿以逐张、依次通过呈带板状的稿台玻璃的上方的方式被输送。图像读取单元在原稿从稿台玻璃上通过时读取原稿的图像。被读取图像后的原稿被原稿排出辊向原稿装载托盘上排出,并装载于原稿装载托盘的原稿装载面上。在原稿装载托盘且在原稿排出辊的下侧设置有端壁,该端壁供被排出到原稿装载托盘上的与原稿排出方向相反一侧(上游侧)的原稿的端部(以下为后端部)抵接。该端壁通常在沿着原稿排出辊的轴向的状态下大致垂直地设置。原稿装载托盘的原稿装载面从位于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端壁的下侧的侧边缘朝向下游侧延伸出来,并以随着趋向下游侧而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被原稿排出辊排出到原稿装载面上的原稿因自重而沿着原稿装载面的倾斜的斜面滑落,原稿的后端部与设置在原稿排出辊的下侧的端壁碰撞。由此,原稿的后端部成为沿着端壁的状态。在这样的原稿装载托盘中,沿原稿装载面滑落的原稿的后端部与端壁碰撞而产生冲击声。特别是当原稿的后端部整体与端壁碰撞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声。通常为了便于使用者取出装载于原稿装载面上的原稿,而使原稿装载托盘的使用者所在的正面侧的侧边缘部处于开放状态。而且,因为ADF单元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上部,因此原稿装载托盘设置在离使用者的面部较近的位置,当由于原稿的后端部与原稿装载托盘的端壁之间的碰撞产生较大的冲击声时,则该冲击声基本不会衰减,而是通过原稿装载托盘的开放的正面侧部分传到使用者的耳中。由此,使用者有可能因较大音量的冲击声而感到不愉快。进而,在由ADF单元仅实施原稿的扫描动作的情况下,不执行图像形成动作,由于仅ADF单元被驱动,因此因原稿与原稿装载托盘的端壁的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声不会混入因执行图像形成动作而产生的噪声中,而被使用者清楚地听到。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构成,即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记录片材被排出到片材装载托盘上,并因自重而在片材装载面上滑落时,为了仅使记录片材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与片材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两端的角部与片材装载托盘的碰撞壁(端壁)碰撞,而使碰撞壁以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比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各侧边缘部更向与记录片材的排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或屈曲。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在片材装载面上滑落的记录片材由于仅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的角部与碰撞壁碰撞,因此与记录片材的后端部整体与碰撞壁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
降低碰撞声的音量。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5388号公报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构成中,记录片材在片材装载托盘的片材装载面上滑落时的能量集中于记录片材的后端的两个角部,由于能量从各个角部直接施加于碰撞壁,因此在碰撞时,会对记录片材的后端部的两侧角部施加巨大冲击。由于记录片材的后端部的两个角部在与碰撞壁碰撞时,处于被碰撞壁限制的状态,因此由片材与碰撞壁的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基本没有作为使片材移动的动能被消耗,而是转换为冲击声。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降低由片材与碰撞壁的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所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能够减小在被片材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与位于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壁抵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这样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借助片材排出单元将片材从输送路径排出并装载于片材装载托盘上,所述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片材装载托盘具有片材装载部,该片材装载部具有使被所述片材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朝向与片材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落的倾斜面;端壁,该端壁在上述片材排出单元的下部、且相对于所述片材装载部设置在与片材的排出方向相反侧的端部,在所述端壁且在从该端壁的中央部靠近一方的侧边缘的位置设置有抵接用凸条,该抵接用凸条供片材的所述滑落方向的前方端部边缘的一处抵接,并且使得片材以该抵接位置为中心旋转并滑落,所述端壁的中央部是指端壁的与片材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片材输送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在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中,在片材装载部落下的片材与设置于端壁的抵接用凸条碰撞时的能量,因片材的侧边缘部从抵接用凸条向片材的一处施加的反作用力而向上方弯曲从而被消耗,并且之后因为片材以与抵接用凸条的抵接位置为中心旋转而被消耗。因此,片材与抵接用凸条抵接时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减小,并且之后片材旋转停止时所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也减小。其结果是,与因片材与端壁的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全部被转换为冲击声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小直到片材与端壁抵接停止为止所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的总量。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用凸条根据不同大小的片材而在相对于片材的中央部靠近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并且越是远离所述中央部的位置的抵接用凸条,其向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突出量越大。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装载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侧边缘被开放。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用凸条的与片材的抵接面为平坦面。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用凸条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并且向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突出量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加。优选地,其特征在于,通过相互压接而形成有供所述片材通过的密合部的上下一对辊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片材排出单元,所述抵接用凸条设置在一对辊组的下方,该一对辊组是配置在最接近所述端壁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任意一方的侧边缘的一对辊组。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片材装载部沿着片材的滑落方向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比两侧位于更下方。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壁沿着所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多个棱,所述抵接用凸条比所述各棱向所述排出方向突出得大。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是原稿。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亦即MFP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MFP所设置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2的图像读取装置的ADF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在图3所示的ADF单元所设置的原稿装载托盘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用于说明原稿装载托盘的其他例子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原稿装载托盘的再一例子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是用于说明原稿装载托盘的再一例子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说明原稿装载托盘的再一例子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原稿装载托盘的再一例子的构成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A…图像形成装置主体;B…图像读取装置;10…图像读取单元;12…线传感器;13…第一稿台玻璃;16…第二稿台玻璃;18…第一滑块;19…第二滑块;20…ADF单元;21…ADF单元主体;22…原稿供给用托盘;28…原稿排出部件;28a…正面侧上部辊;28b…中央上部辊;28c…背面侧上部辊;28d…辊轴;28f…正面侧下部辊;28g…中央下部棍;28h…背面侧下部棍;30…原稿装载托盘;31…原稿装载部;31a…原稿台;31b…正面侧倾斜面;31c…背面侧倾斜面;32…端壁;32k…抵接用凸条;32m…导向棱。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图1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多功能复印机亦即MFP装置的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MFP装置通过网络能够与终端装置等进行数据的接收发送,具备在记录纸张等记录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以及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上的图像读取装置B。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设置有打印机部40、和设置在打印机部40的下侧的供纸部50,供纸部50的记录片材S被供给到打印机部40。在打印机部40,根据由图像读取单元10生成的图像数据或者通过网络而从终端装置等传送的图像数据,以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片方式在记录片材S上打印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被打印机部40打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被排出到设置于图像读取单元10的下侧的排纸托盘40a上。打印机部40具备中间转印带42,其以在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循环移动的方式以大致水平状态配置;图像形成单元43Y、43M、43C、43K,它们与中间转印带42的下侧的循环移动区域对置,且沿着循环移动方向依次配置。图像形成单元43Y、43M、43C、43K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M)、蓝绿色(C)、黑色(K)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图像形成单元43Y、43M、43C、43K分别为相同的构成,因此仅说明图像形成单元43K的构成,而省略其他图像形成单元43Y、43M、43C的构成的说明。图像形成单元43K具备感光鼓44K、带电器45K、曝光器46K、显影器47K。感光鼓44K通过带电器45K使外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器46K通过基于图像读取单元10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数据等驱动信号,朝向感光鼓44K发射光束,通过对被带电的感光鼓44K的表面(外周面)进行曝光扫描,由此在感光鼓44K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44K的表面的静电潜像由显影器47K进行调色剂显影。在图像形成单元43K的上方设置有一次转印辊48K,该一次转印辊48K隔着中间转印带42而与感光鼓44K对置。一次转印辊48K使形成于感光鼓44K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上。另外,在形成全色图像的情况下,为了使在图像形成单元43Y、43M、43C、43K的各感光鼓(44K等)的表面所形成的各调色剂图像多重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上的相同区域,而将各图像形成单元43Y、43M、43C、43K的各图像形成动作时间错开。在形成单色图像的情况下,通过仅驱动所选择的一个图像形成单元(例如K调色剂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3K),而在设置于其图像形成单元的感光鼓(44K等)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的规定区域上。在中间转印带42上且在接近图像形成单元43K的一方的端部,压接有二次转印辊41,在二次转印辊21与中间转印带42之间,形成有供记录片材通过的二次转印密合部。设置于打印机部40的下侧的供纸部50,在由打印机部40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同时,将记录片材S从被收纳于内部的多个供纸盒51中的任意一个逐张地导出,并向上述二次转印密合部输送。二次转印辊41将中间转印带42上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于经过二次转印密合部的记录片材S上。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被向二次转印密合部的上方的定影装置49输送。另外,在中间转印带42上且在与第二转印辊41相反一侧的端部,压接有清洁器40b,没有被转印于记录片材S而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上的残留调色剂,被清洁器40b从中间转印带42去除。定影装置49通过对所输送的记录片材S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记录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片材S。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后的记录片材S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0a。
<图像读取装置>图2是用于说明在MFP装置设置的图像读取装置B的构成的示意图。图像读取装置B具备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10、设置于图像读取单元10上的ADF单元(自动原稿输送机构)20。构成图像读取装置B的ADF单元20通过铰链机构而以向上下方向转动自如的方式相对于图像读取单元10安装。ADF单元20在向下方转动的状态下,处于将图像读取单元10的上表面关闭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用于读取图像的原稿被自动输送到图像读取单元10。图像读取单元10能够光学地读取被ADF单元20输送的原稿的图像。<图像读取单元>图像读取单元10的上侧面设置有载置原稿的第一稿台玻璃13。第一稿台玻璃13为长方形状,除了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的正面朝向背面的左侧(以下简称“左侧”,相反一侧简称“右侧”)的侧部以外,基本覆盖了图像读取单元10的整个上表面。在第一稿台玻璃13的左侧,与第一稿台玻璃13隔开适当间隔地设置有第二稿台玻璃16。第二稿台玻璃16形成为在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的左右方向(副扫描)正交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长得较长的带板状,因此被ADF单元输送的原稿从第二稿台玻璃16上通过。在图像读取单元10且在第二稿台玻璃16的下方设置有光源11。光源11构成为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直线状,光源11搭载于第一滑块18。第一滑块18构成为能够沿着第一稿台玻璃13的下表面,在图2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以及相反方向上滑动。在读取被ADF单元20输送的原稿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一滑块18的光源11在第二稿台玻璃16的下方的规定的片材读取位置(通过位置)停止。另外,在读取载置在第一稿台玻璃13上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第一滑块18沿第一稿台玻璃13的下表面在箭头Y所示的方向上滑动。光源11对在第二稿台玻璃16的下方从第二稿台玻璃16上通过的原稿、或者对沿着第一稿台玻璃13的下表面移动期间载置在第一稿台玻璃13上的原稿照射光。通常使用氙气灯这样的稀有气体荧光灯、外置电极荧光灯、LED等作为光源11。在第一滑块18搭载有第一镜部15b,该第一镜15b将从光源11照射的、由原稿反射的光朝向与箭头Y所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大致以直角进行反射。相对于第一滑块18,在左侧的侧方配置有第二滑块19。在第二滑块19上搭载有使由第一镜部15b反射的光向箭头Y方向反转的一对镜部,即第二镜部15c和第三镜部15d。当第一滑块18沿着第一稿台玻璃13的下表面滑动时,则第二滑块19会以第一滑块18的滑动速度的1/2的速度与第一滑块18向相同方向滑动。在图像读取单元10的内部的右侧的侧部,设置有线传感器12。被第三镜部15d反射的光经由缩小透镜15e而向线传感器12照射。该线传感器12以将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的(XD (Charge Coupled Device)安装于基板上的方式构成。沿主扫描方向的从光源11照射且由原稿反射的光依次被第一镜部15b、第二镜部15c以及第三镜部15d反射,被第三镜部15d反射的光通过缩小透镜15e而向线传感器12照射。〈ADF 单元 >图3为表示设置于图像读取单元10上的ADF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2及图3所示,ADF单元20具有ADF单元主体21,其被设置于图像读取单元10的左侧的侧部上;原稿装载托盘30,其在图像读取单元10上,与ADF的右侧邻接设置。ADF单元主体21以及原稿装载托盘30以将图像读取单元10的上表面整体覆盖的方式一体地构成。ADF单元20与图像读取单元10,各自的背面侧部分彼此铰链结合,从而ADF单元20的正面侧的侧边缘部能够相对于图像读取单元10向上方转动。当ADF单元20的正面侧的侧边缘部向上方转动时,则图像读取单元10的上表面被开放,从而能够将原稿载置于图像读取单元10的第一稿台玻璃13上。在ADF单元主体21的上部以覆盖原稿装载托盘30的上方区域的方式设置有原稿供给用托盘22,该原稿供给用托盘22从ADF单元主体21朝向右斜上方延伸出来。向图像读取单元10的第二稿台玻璃16输送的原稿能够装载于原稿供给用托盘22上。装载于原稿供给托盘22上的原稿向设置于ADF单元主体21的内部的输送路径输送,在通过第二稿台玻璃16 (参照图2)后,被排出到设置在原稿供给用托盘22的下方的原稿装载托盘30上。原稿供给用托盘22被配置为在与原稿装载托盘30之间形成有适当的空间,位于正面侧的侧部成为去除位于ADF单元主体21 —侧的侧部而切缺的状态。这样,因为原稿供给用托盘22的正面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切缺,因此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侧的使用者能够通过该切缺的部分目视被排出到原稿装载托盘30上的原稿。如图2所示,将装载于原稿供给用托盘22上的原稿向ADF单元主体21内的输送路径内导出的供纸辊21a设置于ADF单元主体21。相对于供纸辊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整理辊21b。在原稿供给用托盘22上装载有多张原稿的情况下,整理辊21b将最上位的原稿从重叠输送的其他原稿上分离,仅将最上位的原稿输送到输送路径内。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将原稿沿着输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输送。通过整理辊21b后的一张原稿,借助供纸辊21a的旋转而在搬入路径部21d内被输送,并被输送到阻挡辊25。输送到阻挡辊25的原稿与旋转停止状态的阻挡辊25碰撞,从而偏斜修正至沿着输送方向的状态。经偏斜修正后的原稿,通过阻挡辊25的旋转而向连结路径部21e输送。连结路径部21e将原稿引导到配置于比阻挡辊25更靠原稿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一读取输送辊21f。连结路径部21e以从阻挡辊25到第一读取输送辊21f的方式设置,并以向左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半圆环形状。被连结路径部21e引导到第一读取输送辊21f的原稿向读取路径部21m内输送。读取路径部21m在设置于图像读取单元10的上表面的第二稿台玻璃16的上方成为水平状态。第二稿台玻璃16的图像读取面(上表面)从下侧与读取路径部21m的原稿输送区域对置。在读取路径部21m内输送的原稿在从第二稿台玻璃16的图像读取面上通过时,与第二稿台玻璃16对置的下侧的第一面的图像由图像读取单元10读取。在比第二稿台玻璃16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从上侧与读取路径部21m的原稿输送区域对置的背面读取单元23。背面读取单元23将光照射到通过第二稿台玻璃16后的原稿的第二面(原稿的背面),通过对该反射光进行感光,由此能够读取原稿的第二面的图像。通过背面读取单元23的下方的原稿,被第二读取输送辊21h向排出路径部21t内输送。排出路径部21t从第二读取输送辊21h以大致水平的状态向右侧方向延伸出来,将原稿引导至在原稿供给用托盘22的左侧的侧部下方设置的原稿排出部件28。在排出路径部21t输送的原稿被原稿排出部件28排出到原稿装载托盘30上,其中原稿排出部件28具有多对在上下方向上压接的一对辊。〈原稿排出部件以及原稿装载托盘〉图4是用于说明原稿排出部件28及原稿装载托盘30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为了装载从ADF单元主体21 (参照图3)被原稿排出部件28排出的原稿D,原稿装载托盘30具有原稿装载部31,其相对于ADF单元主体21而与原稿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右侧)邻接设置;端壁32,其在原稿装载部31的与原稿排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排出方向的上游侦D的端部,在沿着与原稿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大致垂直地设置。端壁32构成ADF单元主体21的原稿排出口的下侧的壁面,原稿排出部件28设置于端壁32的上侧。原稿排出部件28例如具有三个上部辊,即在端壁32的上方且沿与片材的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设置的正面侧上部辊28a、中央上部辊28b以及背面侧上部辊28c ;以及三个下部辊,即分别从下侧压接正面侧上部辊28a、中央上部辊28b、背面侧上部辊28c的正面侧下部辊28f、中央下部辊28g以及背面侧下部辊28h。正面侧上部辊28a、中央上部辊28b以及背面侧上部辊28c分别从正面侧到背面侧而隔开相等的间隔且以同轴状态安装于辊轴28d,该辊轴28d沿着端壁32以水平状态设置。排纸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被传递到辊轴28d,辊轴28d借助排纸马达而向图4箭头F所示的方向旋转。安装于辊轴28d的正面侧上部辊28a、中央上部辊28b以及背面侧上部辊28c,分别借助辊轴28d的旋转而与辊轴28d成为一体,向相同方向(箭头F方向)旋转。正面侧下部辊28f、中央下部辊28g、背面侧下部辊28h分别借助未图示的轴部件而旋转自如且在被未图示的弹簧等向上方施力的状态下,位于设置在端壁32的上部的正面侧凹部32a、中央凹部32b以及背面侧凹部32c内。正面侧下部辊28f、中央下部辊28g以及背面侧下部辊28h分别追随所压接的正面侧上部辊28a、中央上部辊28b以及背面侧上部辊28c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相互压接的正面侧上部辊28a和正面侧下部辊28f、中央上部辊28b和中央下部辊28g、背面侧上部辊28c和背面侧下部辊28h各个辊对,分别在相互压接的部分形成供原稿D通过的正面密合部、中央密合部以及背面密合部。另外,在ADF主体21上输送的原稿D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由中央上部辊28b和中央下部辊28g形成的中央密合部通过。另外,能够由ADF单元主体21输送的最小尺寸的原稿D的与输送方向正交的两侧的各侧边缘部,在分别由正面侧上部辊28a和正面侧下部辊28f、背面侧上部辊28c和背面侧下部辊28h形成的正面密合部以及背面密合部中通过。位于正面侧下部辊28f、中央下部辊28g以及背面侧下部辊28h各自所在的正面侧凹部32a、中央凹部32b以及背面侧凹部32c的各自下侧的端壁32的上部,遍布上下方向的一定长度,片材装载部31 —侧的表面随着从下侧到上侧逐渐以位于与片材排出方向相反一侧的方式倾斜。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从原稿排出口排出的原稿后端被正面侧下部辊28f、中央下部辊28g以及背面侧下部辊28h卷入,原稿后端移动至各辊的下部,碰到端壁32的上部的角而成为无法落下的状态。
在端壁32且在从该端壁32的中央部靠近一方的端部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供被排出的片材的后端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用凸条32k,其中,端壁32的中央部是指端壁32的与片材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这里,如图4所示,在背面侧凹部32c的下侧,沿着上下方向设置有一根抵接用凸条32k,该抵接用凸条32k从位于原稿装载部31 —侧的表面突出。该抵接用凸条32k位于背面侧下部辊28h的轴向中央部的下侧,从端壁32的下侧的侧边缘到上方的背面侧凹部32c的侧边缘连接成一条直线。抵接用凸条32k的突出侧的前端部成为沿着与原稿的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的平坦面,该平坦面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遍布上下方向整体保持恒定不变。抵接用凸条32k的前端部的平坦面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例如为1. 5mm左右。抵接用凸条32k从下端到上下方向的中间,其突出侧的前端形成为1. 5_左右的恒定的突出量(从端壁32的原稿装载部31 —侧的表面的突出长度),位于比其更靠上侧的部分形成为随着达到上方而突出量逐渐减少的倾斜面。这样,即使由于抵接用凸条32k的上部倾斜,由此被ADF单元主体21输送的最小尺寸的原稿D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在通过背面侧密合部后处于向下方弯曲的状态,也能够抑制其与抵接用凸条32k的上端部接触。特别是,在原稿D为薄纸的情况下,侧边缘部的弯曲量增大,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与抵接用凸条32k的上端部的接触,能够通过原稿排出部件28顺畅地将原稿排出。原稿装载托盘30的原稿装载部31被原稿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壁32、和从ADF单元主体21的背面侧部分朝向原稿排出方向(右侧方向)延伸出来的背面侧侧壁33 (参照图3)包围,但原稿装载部31的正面侧及原稿排出侧(右侧)各自的侧边缘部被开放。装载于原稿装载部31的原稿D,通常由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位于正面侧的使用者从原稿装载托盘30的正面侧的开放的部分取出。原稿装载部31具有原稿台31a,该原稿台31a装载被原稿排出部件28从ADF单元主体21排出的原稿D。原稿台31a为了使所装载的原稿D以与原稿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使原稿D弯曲),具有隔着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而分别在正面侧及背面侧设置的正面侧倾斜面31b以及背面侧倾斜面31c。正面侧倾斜面31b及背面侧倾斜面31c各自的与原稿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得比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边缘部低,并且原稿的排出方向的下流侧(右侧)以升高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原稿装载部31的原稿台31a形成有沿着原稿的排出方向的凹部。原稿台31a的正面侧倾斜面31b以及背面侧倾斜面31c,通过使原稿的排出方向下游侧(右侧)升高的方式倾斜,由此装载于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上的原稿D朝向端壁32滑落。而且,原稿台31a由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而沿着片材的排出方向形成凹部,从而成为以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在这样的构成的原稿装载托盘30中,当被原稿排出部件28排出到原稿装载部31的上方的原稿D落到原稿装载部31的原稿台31a上时,则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通过由原稿排出部件28的中央上部辊28b和中央下部辊28g的压接所形成的中央密合部,被排出到原稿台31a上,因此原稿D在原稿D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原稿台31a的正面侧倾斜面31b及背面侧倾斜面31c的界限部分基本一致的状态下,成为遍布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的两面上装载的状态。遍布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两个面上装载的原稿D,处于以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状态,原稿D处于增加了向排出方向施加了压缩力时的抵抗力(刚性力)的状态(弯曲状态)。这种情况下,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边缘部通过作用向上方的力而容易地向上弯曲。正面侧倾斜面31b与背面侧倾斜面31c各自与原稿的排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排出方向下游侧)亦即端壁32 —侧变低,因此遍布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的两个面上装载的原稿D容易朝向位于原稿的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壁32沿着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滑落。在这种情况下,原稿D保持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的弯曲状态而滑落。之后,原稿D的接近位于端壁32 —侧的端部边缘(位于排出方向相反侧的端部边缘,以下称为后端部边缘)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的部分Da,与设置于端壁32的抵接用凸条32k的突出侧前端部的平坦面碰撞。继而,因为抵接用凸条32k相对于位于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壁3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而位于背面侧,因此与抵接用凸条32k抵接的原稿D,能够以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正面侧的角部Db接近端壁32的方式,以与抵接用凸条32k的抵接位置为中心在原稿台31a上旋转。由此,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正面侧的角部Db与端壁32的表面抵接,原稿D在以排出方向侧的前端部位于正面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停止。这样,在沿原稿装载部31滑落时施加于原稿D的能量因与端壁32的抵接用凸条32k碰撞而被消耗,并且通过使原稿D旋转而被消耗。在抵接用凸条32k与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碰撞时,与抵接用凸条32k碰撞的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位置位于比成为弯曲状态的原稿D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更靠上方,因此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在与抵接用凸条32k抵接的位置,相对于水平成为倾斜的状态。因此在与抵接用凸条32k碰撞时,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受到来自抵接用凸条32k的反作用力而沿着倾斜的后端部边缘分散为朝向原稿D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力、和朝向原稿D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的力。在该情况下,原稿D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处于能够向上下方向自由移动的状态(非限制状态),因此当作用从抵接用凸条32k朝向原稿D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的力时,则通过该力,原稿D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向上方弯曲。这样,从原稿D施加于抵接用凸条32k的能量成为来自抵接用凸条32k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作为使原稿D的背面侧的侧边缘部向上方弯曲的力被消耗。由此,降低将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与抵接用凸条32k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转换为冲击声的比例,从而降低
冲击声的音量。之后,借助残留于原稿D的能量,原稿D以与抵接用凸条32k的抵接位置为中心旋转。这种情况下,沿着原稿台31a滑落时的运动能量大半在与抵接用凸条32k抵接时被消耗,因此用于使原稿D旋转的能量减少。由此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正面侧的角部Db与端壁32抵接时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显著减小。由于上述原因,原稿D沿着原稿台31a的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的两个面滑落而碰撞抵接用凸条32k时的冲击声的音量降低,而且之后,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正面侧的角部与端壁32抵接的情况下的冲击声的音量也变得极小。因此一张原稿D到与端壁32的抵接用凸条32k抵接停止为止所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的总量比以往减小,由此不会成为令使用者感觉不愉快的刺耳的噪声。另外,被定位于原稿装载部31上的原稿D处于以排出方向侧的前端部位于正面侧的方式倾斜的状态,因此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侧的使用者能够通过原稿供给用托盘22的正面侧的侧边缘部的切缺部分而容易地目视位于使用者正面侧的前端部分。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装载于原稿装载部31上的原稿D。另外,抵接用凸条32k的前端部成为沿着与原稿D的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平坦面,由此该平坦面与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在基本平行的状态下抵接。因此抵接用凸条32k的后端部边缘有可能凹陷为凹状或者破损。另外,抵接用凸条32k的前端部无需特别成为上述那样的平坦面。当抵接用凸条32k的前端部处于尖锐的尖顶状态时,则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有可能因为与抵接用凸条32k抵接而受损,因此抵接用凸条32k的前端部没有这样的尖锐部分较好,例如可以是朝向前端侧突出为圆弧状的弯曲状态。抵接用凸条32k从端壁32的表面的突出量以及前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分别为1. 5mm左右,由此能够充分降低原稿D与抵接用凸条32k抵接时的冲击声的音量,而且能够使与抵接用凸条32k碰撞的原稿D以抵接用凸条32k为中心切实地旋转。另外,抵接用凸条32k的从端壁32的表面的突出量以及前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根据所排出的原稿的尺寸、厚度及刚性等而设定为适当的值。另外,优选地,抵接用凸条32k的从端壁32的表面突出的前端,相比设置于抵接用凸条32k的上方的背面侧下部辊28h的外周面,不向原稿排出侧突出。采用这样的构成,通过原稿排出部件28的背面密合部后的原稿D不会与抵接用凸条32k接触,而是能够由原稿排出部件28顺畅地排出原稿。〈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抵接用凸条32k从下端到上下方向的中部为止,其突出侧的前端为具有1. 5mm左右的恒定的突出量(从端壁32的原稿装载部31 —侧的表面的突出长度)的平坦面,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构成,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为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突出量逐渐增加的构成。通过这样的构成,停止在原稿装载部31上的原稿D的远离端壁32的端部成为向正面侧大幅旋转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侧的使用者对原稿D的视觉辨认性。另外,设置于端壁32的抵接用凸条32k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设置于背面侧上部辊28c和背面侧下部辊28h的下方的构成,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设置在与中央下部辊28g和背面侧下部辊28h之间对应的位置。另外,如果是通过原稿D与抵接用凸条32k碰撞而以与抵接用凸条32k的抵接位置为中心旋转的构成,则也可以设置在比端壁3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更靠正面侧。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原稿装载托盘30的构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图7所示的原稿装载托盘30是对以往的在端壁32的原稿装载部31 —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减轻与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摩擦的导向棱32m的原稿装载托盘进行改造的构成,通过设置一个抵接用凸条32k来代替一个导向棱。多个导向棱是为了在原稿完全无法除电的状态下被排出到原稿装载托盘30上时,缓和因所排出的原稿的后端与端壁吸附而使原稿的下落速度变慢的现象而设置的。在此情况下,各导向棱32m的从端壁32的表面的突出量相等,但是抵接用凸条32k的从端壁32的表面的突出量比各导向棱32m大。根据这样的构成,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原稿装载托盘30同样,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与抵接用凸条32k碰撞后,以与抵接用凸条32k的抵接位置为中心旋转,原稿D的后端部边缘的正面侧的角部或者其附近的部分与设置于端壁32的导向棱32m的任意一方抵接。因此能够减小原稿D与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壁32抵接时所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另外,即使是在排出方向上游侧的端壁32的原稿装载部31的表面设置有从该表面的突出量相等的多个导向棱32m的构成,如图8所示,抵接用凸条32k的突出量也可以从上端部到下端部逐渐增加。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位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侧的使用者对原稿D的视觉辨认性。〈变形例〉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为原稿装载托盘30的端壁32在从原稿装载托盘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靠近一方的侧边缘的位置具有一个抵接用凸条32k的构成,本发明不局限于该结构,还可以是设置逐一分别与大小不同的原稿抵接的多个抵接用凸条32k的构成。例如,如图9所示,可以在从原稿装载托盘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线CL靠近一方的侧边缘的位置,分别设置A3大小的原稿Dl用(大尺寸用)的第一抵接用凸条32k-l、以及A4大小的原稿D2用(小尺寸用)的第二抵接用凸条32k-2。在该情况下,A3大小用(大尺寸用)的第一抵接用凸条32k_l在比A4大小用(小尺寸用)的第二抵接用凸条32k-2远离中央线CL的位置,设置在与对应的A3大小用原稿抵接的位置。而且,A3大小用(大尺寸用)的第一抵接用凸条32k-l的从端壁32向原稿排出方向的突出量dl比A4大小用的第二抵接用凸条32k-2的突出量d2大,与第一抵接用凸条32k-l抵接的A3大小的原稿Dl不与第二抵接用凸条32k-2抵接。根据这样的构成,分别与第一抵接用凸条32k_l及第二抵接用凸条32k_2对应的A3及A4大小的原稿Dl及D2仅分别与第一抵接用凸条32k_l及第二抵接用凸条32k_2抵接,从而能够使抵接的各尺寸的原稿Dl及D2以各抵接位置为中心切实地旋转。另外,抵接用凸条32k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还可以是在与三个以上不同尺寸的原稿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三个以上抵接用凸条32k。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是被原稿排出部件28排出的原稿D借助正面侧倾斜面31b和背面侧倾斜面31c而弯曲、被折弯的结构,该正面侧倾斜面31b以及该背面侧倾斜面31c设置于原稿装载托盘30的原稿装载部31的原稿台31a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构成,还可以是在原稿排出部件28设置弯曲用的辊,通过使原稿D成为规定的弯曲状态而使原稿D弯曲的构成。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自动原稿输送机构的原稿装载托盘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供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材排出、装载的托盘。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形成单色图像的MFP装置。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MFP装置,也能够适用于能够形成彩色或者单色图像的复印机、FAX等图像形成装置。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作为降低被排出到片材装载托盘上的片材的冲击声的音量的技术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借助片材排出单元将片材从输送路径排出并装载于片材装载托盘上,所述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片材装载托盘具有片材装载部,该片材装载部具有使被所述片材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朝向与片材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落的倾斜面;端壁,该端壁在上述片材排出单元的下部、且相对于所述片材装载部设置在与片材的排出方向相反侧的端部,在所述端壁且在从该端壁的中央部靠近一方的侧边缘的位置设置有抵接用凸条,该抵接用凸条供片材的所述滑落方向的前方端部边缘的一处抵接,并且使得片材以该抵接位置为中心旋转并滑落,所述端壁的中央部是指端壁的与片材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用凸条根据不同大小的片材而在相对于片材的中央部靠近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并且越是远离所述中央部的位置的抵接用凸条,其向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突出量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装载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侧边缘被开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用凸条的与片材的抵接面为平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用凸条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并且向所述片材排出方向的突出量随着趋向下方而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相互压接而形成有供所述片材通过的密合部的上下一对辊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片材排出单元,所述抵接用凸条设置在一对辊组的下方,该一对辊组是配置在最接近所述端壁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任意一方的侧边缘的一对辊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片材装载部沿着片材的滑落方向设置有凹部,该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比两侧位于更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壁沿着所述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多个棱,所述抵接用凸条比所述各棱向所述排出方向突出得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是原稿。
10.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降低被原稿排出部件排出的原稿向与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落而与端壁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声的音量。当被输送路径输送的原稿被原稿排出部件排出到原稿装载托盘(30)上时,则原稿(D)在原稿装载托盘(30)的原稿装载部(31)上朝向与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落。在原稿装载托盘(30)且在片材滑落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端壁(32),在端壁(32)沿上下方向设置有供原稿(D)的位于滑落方向的端部边缘的一处抵接的抵接用凸条。为了使抵接的原稿(D)在原稿装载部(31)上以与抵接用凸条(32k)抵接的位置为中心旋转,而将抵接用凸条(32k)设置在比与片材的排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更接近一方的侧边缘的位置。
文档编号B65H31/00GK102992079SQ20121033303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6日
发明者梅野秀之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