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式罐头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3778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紧凑式罐头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心轴轮与转运轮的转运设备,所述心轴轮与转运轮分别围绕相互平行的旋转轴转动地驱动,以便可将对象由传送装置通过转运轮转运到心轴轮上的支架上,或者反之,将其由心轴轮通过转运轮转运至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待转运的对象例如是罐头或者其它圆柱形的具有底部的空心体。已知这样的转运设备,其心轴轮与转运轮相邻地布置并且在其外缘区域内具有用于待印刷或者待进行其它加工的对象的受料心轴或支架,其中,受料心轴与心轴轮以及支架与转运轮分别相连,受料心轴与心轴轮旋转轴的间距可在最小间距与最大间距之间改变。待加工对象如喷雾罐、铝瓶或者类似空心件或容器在其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多个加工工位。通过传送装置沿着另实现上底色、印刷、装饰或者涂保护膜的加工工位进行传送。通常使用连续运动的链条传送带作为传送装置,所述传送带设有竖立在侧面且以固定的(间距)分度Tl相互隔开的支杆,支杆用于支承对象。若对象到达印刷工位,就必须由链条传送带通过第一转运轮转送到配属于印刷工位的、连续转动的心轴轮上,并且在印刷过程完成后由心轴轮通过第二转运轮被导回到链条传送带上。心轴轮的与链条传送带的分度Tl不同且通常更大的分度T2由受料心轴为印刷工位所需的间距(沿心轴轮的切线方向测量)给定。分度Tl和T2的不同决定了对象在链条传送带与心轴轮上不同的传送速度,并且因此在将对象从链条传送条转运到心轴轮和/或从心轴轮转运到转递区段上的链条传送带上时必须进行补偿。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这种分度的补偿,即,使转运轮上的支架以及心轴轮上的受料心轴可运动地支承。在专利文献EP1132207B1中说明了一种具有心轴轮与转运轮的转运设备,其中的支架与受料心轴分别通过直线导向装置固定在转运轮或心轴轮上以便补偿分度。在此,转递区段是一条直线,其中,心轴轮或转运轮的旋转轴与所述转递区段之间分别具有相等的法向间距。在心轴轮与转运轮之间的转递区段上的共同传送速度则通过具有相同转速的驱动装置来实现。设置在转运轮与心轴轮上的支架或受料心轴的数量因此必然是一样的。根据现有技术的转运设备所具有的不足在于,由于所述的运动学特征以及结构特征(直线转递区段、相等的法向间距、相同的驱动转速以及支架或受料心轴相等的数量),转运轮与心轴轮大小相似。所述转运设备的设计方案紧凑性由此就受到了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备选的转运设备,其所需要的空间更少。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下述设备由此得以实现,其中,心轴轮与转运轮分别围绕相互平行的旋转轴转动地驱动,并且在其外缘区域内分别具有用于待印刷的或者另待进行其它加工的对象的支架,其中,心轴轮上面的支架与心轴轮旋转轴之间的间距可在最小间距与最大间距之间改变。心轴轮与转运轮这样相邻地布置,使得对象可由传送装置通过转运轮被分别转递到心轴轮上面的支架上,或者反之,可由心轴轮通过转运轮被转递到传送装置处。转运轮上的支架分别通过转运摇臂可围绕翻转轴翻转地固定,其中,所述翻转轴平行于转运轮的旋转轴延伸并且每个支架的翻转轴与旋转轴之间具有相同且固定的间距。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包含了这种认识,S卩,支架在转运轮上主要可沿切向运动的固定使得能够借助切向的补偿运动在转递区域内实现为将对象由转运轮转递至心轴轮以及反之所需要的对各个支架的分隔间距的补偿或校正。为此设置的摇臂提供了一种(即便并非是唯一的)可行的方案,以便在主要为切向的方向上实现这种补偿运动,并且由此允许通过分别瞬时地改变转运轮上的角分度而对间距分度进行补偿。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具有这样的优势,即:可通过转运轮的转运摇臂的切向相对运动而实现在转运轮与心轴轮之间的转递区段上的分度补偿。转运轮由此可被构造得比心轴轮明显更小,这就使得转运设备的结构非常紧凑。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通过其它有利的设计方案予以补充。下面对其中的一些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支架至转运轮旋转轴的最小间距可以小于受料心轴至心轴轮旋转轴的最小间距。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对于所述转运设备的一种非常节省空间的结构而言,转运轮上的支架的数量可以小于心轴轮上的受料心轴的数量。转运轮上的支架数量越少,压缩空气或真空的预计用量就越少。根据最佳的空间利用理念,可在根据本发明的转运设备的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使得转运轮上的转运摇臂的翻转轴围绕转运轮的旋转轴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圆周上。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心轴轮上的支架分别通过心轴摇臂与心轴轮相连,所述心轴摇臂的翻转轴平行于心轴轮的旋转轴延伸并且心轴轮上的每个受料心轴与心轴轮的旋转轴之间具有相等且固定的间距,其中,心轴轮上的心轴摇臂使得/允许固定在心轴摇臂上的受料心轴沿圆形轨道在受料心轴至旋转轴的间距在最小间距与最大间距之间地运动,进而形成主要沿径向的运动。出于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心轴轮上的支架可分别相宜地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上。在一种可选的设计方案中,心轴轮上的支架可分别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上,其纵轴垂直于心轴轮的旋转轴延伸,其中,心轴轮上的直线导向装置会使得/允许固定在该直线导向装置上的支架沿着直线导轨在支架至旋转轴的间距在最小间距与最大间距之间地运动。在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转运轮上送出对象的支架以及在心轴轮上接受该对象的支架在转递区域内运行通过共同的轨道弯曲段。所述共同的轨道弯曲段表示转递区段或并行区段。在导轨速度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该共同的轨道弯曲段。所共同通过的轨道弯曲段为圆形轨道状或近似为圆形轨道状。在所述设计方案中,转运轮可布置在心轴轮附近。这允许实现转运设备特别紧凑的结构。在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转运设备可包括控制器件,其用于使转运轮上转送对象的支架与心轴轮上接受该对象的支架在转递区域内且在导轨速度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共同的轨道弯曲段,其中,所述轨道弯曲段为圆形轨道状或者近似为圆形轨道状。
为了实现非常稳固的控制,可使转运轮与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以及使转运轮的转运摇臂与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这样相配置,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通过转运轮围绕其旋转轴的转动而致使固定在转运摇臂上的支架沿着围绕旋转轴闭合的支架轨道运动。同样,可优选使所述心轴轮与支座固定的第二控制凸轮以及使该心轴轮的心轴摇臂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这样相配置,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通过心轴轮围绕其旋转轴的转动而致使固定在心轴摇臂上的支架沿着围绕该旋转轴闭合的受料心轴轨道运动。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转运轮上的支架和/或心轴轮上的支架可设计用于借助真空吸附对象和/或借助压缩空气推送出该对象。根据所述转运设备的一种成本低廉且维护要求低的实施方式,转运轮上的支架可分别具有设计用于导入压缩空气和/或真空的开口。根据上述设想,心轴轮上的支架可分别具有设计用于导入压缩空气和/或真空的开口。所述开口可设计为钻孔或者设计为其它适于导入压缩空气和/或真空的凹槽。在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可通过支架的各个翻转轴实现将压缩空气和/或真空导入转运轮上的支架。将压缩空气和/或真空导入心轴轮上的支架可同样分别通过其翻转轴或者通过转动点实现。因为不需要任何受到弯区应力的软管,所以通过转运轮上的支架和/或心轴轮上的支架的翻转轴或者转动点来进行压缩空气/真空的导入是有利的。在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转运轮上的支架可分别沿着平行于其翻转轴延伸的轴可运动地支承。在另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转运设备可包括推动控制器件,其用于使转运轮上的支架分别沿着平行于其翻转轴延伸的轴偏移。偏移的量可取决于转运轮的转动角。转运轮上的各个支架偏移的最小量基本取决于所接受的对象沿其受料轴的长度。在一种可选的设计方案中,心轴轮可与支座固定的第三控制凸轮以及心轴轮的直线导向装置可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这样相配置,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会通过心轴轮围绕其旋转轴的转动而引起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上的支架在心轴轮上沿着围绕该旋转轴闭合的轨道运动。在一种特别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转运设备可具有两个转运轮。第一转运轮用于将待加工的对象由传送装置转递至心轴轮,其中,所述心轴轮配属于一个加工工位,第二转运轮则用于将加工过的对象由心轴轮转递回传送装置。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来阐述本发明。不同的特征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那样可任意地相互组合。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转运设备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转运轮包括转运摇臂并且心轴轮包括心轴摇臂;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转运设备如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用于说明动力学上的相互关系;图3为图2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转运摇臂与心轴摇臂用于补偿分度的翻转运动方面的细节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转运设备的一种具有两个转运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5a至5d为用于说明转运支架与受料心轴在转递区域内的运动的不同瞬时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转运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转运轮包括转运摇臂并且心轴轮包括直线导向装置;图7为图5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转运摇臂用于补偿分度的翻转运动以及直线导向装置的直线运动方面的细节图;图8a至Sc为用于说明转运支架与受料心轴在转递区域内的运动的不同瞬时图;图9a和9b为用于说明另一种可选变型实施方式中的转运支架与受料心轴在转递区域内的运动的不同瞬时图;图10为具有开口的受料心轴的示意图,所述开口设计用于导入压缩空气/真空;图11为带有所接受的对象的传送装置的示意图;图12为心轴摇臂的示意侧视图;图13为用于转运支架轴向运动的升降凸轮的第一种设置的示意图;并且图14为用于转运支架轴向运动的升降凸轮的第二种优选设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的转运设备2包括一个心轴轮3以及一个转运轮11,并且用于将对象I由心轴轮3通过转运轮11转递至传送装置4。心轴轮3围绕旋转轴3'旋转地驱动,转运轮11则围绕旋转轴11'旋转地驱动,其中,旋转轴3'和11'相互平行设置。在心轴轮3的外缘区域内布置了受料心轴5形式的支架,在转运轮11的外缘区域内则布置了支架7作为转运支架。转运轮上的转运支架7的数量(具体来说是12个)要小于心轴轮3上的受料心轴5的数量(具体来说是24个),其中,从图中所示的心轴轮3的局部中可以看出九个受料心轴5。转运支架7分别通过转运摇臂12与转运轮11相连,受料心轴5则分别通过心轴摇臂19与心轴轮3相连。心轴摇臂19的翻转轴13分别平行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延伸。对于每个转运支架7而言,其翻转轴13与旋转轴11'之间均具有相等且固定的间距,并且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围绕旋转轴11'的圆周上。心轴摇臂19的翻转轴16分别平行于心轴轮3的旋转轴3'延伸。与各个心轴摇臂19相配属的翻转轴16与旋转轴3'之间均具有相等且固定的间距,并且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围绕旋转轴3'的圆周上。通过心轴摇臂12位于翻转轴13上的转动点以及转运支架7的设计为钻孔的开口 24来导入压缩空气和真空。对于受料心轴5而言,压缩空气/真空的导入则通过心轴摇臂19位于翻转轴16上的转动点以及受料心轴5的设计为钻孔的开口 23实现。为便于进行说明,受料心轴5与转运支架7在图2至图6中分别集中地以十字表
/Jn o由于涉及的是同一个实施例,在图2中所示的转运设备2具有与图1所示的转运设备相同的结构特征。仅存在如下述的功能方面的差异,即:在图1中所示的、用于将对象I由心轴轮3转递给传送装置4的转运设备2在图2中被用来将对象I由传送装置4转递给心轴轮3。因此,在下面参照图2与图3所说明的动力学相互关系也类似地适用于图1所示的转运设备2。
图2中的转运设备2包括心轴轮3与转运轮11。所述心轴轮3围绕旋转轴3'沿转动方向DI旋转地驱动,转运轮11则围绕旋转轴11'沿转动方向D2旋转地驱动。转动方向Dl与转动方向D2相反。设计为链条传送带的传送装置4连续地以传送速度F沿着转运轮11输送由其以(间距)分度Tl所接受的对象I。从传送装置4与转运轮11相接的那一点起,通过其中的一个转运支架7吸附住各个对象I,其中,通过转运支架7的翻转轴13以及设置在转运支架7内并且设计为钻孔的开口 24提供吸附所需要的真空。随着吸附过程的开始,使得首先在链条传送带4的支杆4'上完全被“串起”的对象I (如图8所示)从支杆4/上脱开。为此,转运支架7沿着平行于其翻转轴13延伸的轴可运动地支承,并且相应地通过推动控制器件偏移(未示出)。由对象I与链条传送带的支杆4'的重合长度给出转运支架7为使对象I完全脱开而需要的偏移量,并且通过推动控制器件,从转运支架7的起始位置起在对象I围绕转运轮11的转动过程中、但最晚在到达相接部位的末端时进行这种偏移。在接下来的传送阶段中,对象I靠近转递区段。通过共有的轨道弯曲段6来定义所述转递区段,在其上实现将对象I由转运支架7转递至对应的受料心轴5上或者反之。旋转轴3'和11'的间距法线在P点上与共同的轨道弯曲段6相交。所述间距法线在P点与旋转轴3'之间的长度是受料心轴5至心轴轮3的旋转轴3'的最小间距A。相应地,转运支架7至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的最大间距B通过P点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之间的间距法线长度确定。支架7至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的最大间距B小于受料心轴5至心轴轮旋转轴3'的最小间距A。如对于图1已说明的那样,在转运轮11的圆周上呈环形地布置有12个支架7,在心轴轮3的圆周上则呈环形地布置有24个受料心轴5。据此,由两个相邻的支架7的翻转轴13与作为角顶点的旋转轴11'的连线所围成的转运轮角度的大小是30°。相类似地,由两个相邻的受料心轴5的翻转轴13与描述为顶点的旋转轴3'所围成的心轴轮角度的大小是15°。因此,在由轨道弯曲段6定义的转递区段的区域内,分别形成了恒定的心轴轮角15°以及恒定的转运轮角30°。因而得出了 1: 2的换算比。类似设计方案的传送装置原则上也可实现其它的换算比。通过心轴摇臂19与心轴轮3相连的受料心轴5可围绕其翻转轴16沿着圆形导轨9运动,通过转运摇臂12与转运轮11相连的支架可围绕其翻转轴13运动。通过受料心轴5的翻转运动与转运支架7的切向相对运动的叠加,实现了受料心轴5与转运支架7同轴成对地通过共同的圆形轨道状的轨道弯曲段6。由此确保了 Tl相对T2的分度补偿。通过以下方式使得转运支架7进行切向相对运动,即:使转运轮11与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相配置,并且每个转运摇臂12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1相连,该控制凸轮从动件在转运轮11旋转时驶离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因此,根据转运轮11的转动角就确定了固定在转运摇臂12上的转运支架7的相对位置。同样地,通过以下方式使得受料心轴进行翻转运动,即:心轴轮3与支座固定的第二控制凸轮15相配置,并且每个心轴摇臂19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2相连,该控制凸轮从动件在心轴轮3旋转时驶离支座固定的第二控制凸轮15。由此,根据心轴轮3的转动角确定了固定在心轴摇臂19上的受料心轴15的相对位置。为了实现将对象I从转运支架7转递到受料心轴5上,使对象I在运行通过圆形轨道状的轨道弯曲段期间推套到受料心轴5上。这一过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沿着平行于其翻转轴13延伸的轴可运动地支承的转运支架7通过推动控制器件从其在到达相接部位的末端时所占据的偏移位置进入离受料心轴5更近的位置。从这一时刻起,切断通过转运支架7的开口 24所提供的真空,并且开始通过受料心轴5吸附各个对象I,其中,通过受料心轴5的翻转轴16以及设置在受料心轴中且设计为钻孔的开口 23来提供为此所需的真空。如对于图2所述的那样,通过共同的轨道区段6定义的转递区域在图3中以细节图示出。出于显示原因但不对普遍性造成限制地,仅示出了每两个转运支架7或每两个受料心轴5中的一个,因此,所示的转运轮角度为60° ,心轴轮角度为30°。通过心轴摇臂19与心轴轮3 (通过心轴轮角的边来表示,其顶点在旋转轴3'上)相连的受料心轴5可围绕其翻转轴16沿着圆形导轨9运动,通过转运摇臂12与转运轮11相连的支架则可围绕其翻转轴13运动。通过受料心轴5的翻转运动与转运支架7的切向相对运动的叠加来实现下述情况,即:受料心轴5与转运支架7同轴成对地通过共同的圆形轨道状的轨道弯曲段6。在图4中所示的转运设备2包括两个相同的转运轮11,一个用于将待加工的对象I由传送装置4转递至心轴轮3,另一个用于将加工过的对象I由心轴轮3转递至传送装置
4。参照图1至图3的

相似地适用。转运轮11分别配置一个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转运轮11的转运摇臂12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1这样相连,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4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21通过转运轮11围绕其旋转轴11'的转动而引起固定在转运摇臂12上的支架7沿着围绕旋转轴11'闭合的支架导轨18运动。此外,心轴轮3配置于或者配属有支座固定的第二控制凸轮15。心轴轮3的每个心轴摇臂19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2这样相连,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5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22通过心轴轮3围绕其旋转轴3'的转动而引起固定在各个心轴摇臂19上的受料心轴5沿着围绕旋转轴3'闭合的受料心轴轨道17运动。图5a至5d以三个瞬时图一方面示出了控制凸轮从动件21如何在转运轮11的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4上滚动并且由此使转运摇臂12在转递区域内运动,并且另一方面示出了控制凸轮从动件22如何在心轴轮3的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5上滚动并且由此使相应的心轴摇臂19在转递区域内运动。分别仅示出了唯一的一个控制凸轮从动件以及与其相配置的摇臂。所述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4和15也仅部分地示出。图5a说明了,转运摇臂12上面的转运支架7首先与心轴摇臂19上面的受料心轴5是分开的。图5b说明了,在共同的轨道区段6内的转运支架7以及受料心轴5的轨道弯曲处在图5b所示的瞬间与图5c所示的瞬间之间是重合的。图5d最后示出了,转运支架7与受料心轴5最后是如何再次相互分离的。图6所示的转运设备2的可选实施方式与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区别是,受料心轴5分别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9'上。各个直线导向装置9'的纵轴垂直于心轴轮3的旋转轴3'延伸。心轴轮3上的直线导向装置9'允许固定在其上的受料心轴5沿着由直线导向装置9'定义的直线导轨在至旋转轴3'的最小间距A与最大间距之间运动。旋转轴3/和11'的间距法线在P点处与所述共同的轨道弯曲段6相交。间距法线在P点与旋转轴3'之间的长度构成了受料心轴5至心轴轮3的旋转轴3'的最小间距A。相应地,支架7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之间的最大间距B则由所述间距法线在P点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之间的长度确定。支架7至转运轮的旋转轴11'的最大间距B要小于受料心轴5至心轴轮3的旋转轴3'的最小间距A。在所述可选设计方案中,心轴轮3配属于支座固定的第三控制凸轮(未示出)。心轴轮3的直线导向装置9'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这样相连,使得所述支座固定的第三控制凸轮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通过心轴轮3围绕其旋转轴3'的转动而引起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9'上的受料心轴5沿着围绕旋转轴3'闭合的受料心轴轨道运动。通过受料心轴5的直线导向运动与转运支架7的切向相对运动的叠加实现了下述情况,即:受料心轴5与转运支架7会同轴成对地通过共同的圆形轨道状的轨道弯曲段6。转运支架7的切向相对运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转运轮11配属有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并且每个转运摇臂12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1相连,该控制凸轮从动件在转运轮11转动时驶离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由此确保了 Tl相对于T2的分度补
\-ZX o图7示出了图6中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在转运摇臂12用于分度补偿的翻转运动以及直线导向装置9'的直线运动方面的细节。在不限制普遍适用性的情况下,为便于说明,示出了转运支架7或受料心轴5的中间位置。为了便于与图3进行动力学比较,所示的转运轮角为60°,心轴轮角为30°。通过直线导向装置9'与心轴轮3 (用心轴轮角的边来表示,其顶点在旋转轴3'上)相连的受料心轴5可沿着其直线导轨(该直线导轨与直线导向装置9'叠合地延伸)运动,通过转运摇臂12与转运轮11相连的支架则可围绕其旋转轴13运动。通过受料心轴5的直线导向运动与转运支架7的切向相对运动的叠加实现了下述情况,即:受料心轴5与转运支架7同轴成对地通过共同的圆形轨道状的轨道弯曲段6。图8a至图8c以三个瞬时图示出了在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变型中,受料心轴5和转运支架7如何通过共同的轨道区段6。图8a至图Sc尤其示出了支座固定的第三控制凸轮15'以及配属的控制凸轮从动件22'的部分,其共同引起受料心轴5沿着各直线导向装置9'进行线性偏移。与图5a至图5d所示的相类似,同时通过相应的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以及在其上滚动的控制凸轮从动件21来控制转运支架7的位置,其中,所述控制凸轮从动件21通过各转运摇臂12与相应的转运支架7相连。其它的可选变形实施形式还包括这样的情况,其中,心轴轮和转运轮均分别具有线性导向装置,如由现有技术已知的那样。原则上同样可以考虑心轴轮与转运轮的其它变型实施形式,其中,各摇臂、控制凸轮与控制凸轮从动件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图9示出了一种示例。原则上也可以在转运轮上设置直线导向装置,并且在心轴轮上设置摇臂。图10中的受料心轴5具有设计为钻孔的开口 23,其设计用于导入压缩空气/真空。图11中所示的传送装置4设计为链条传送带,并且以输送速度F输送由支杆4'以Tl分度接受的对象I。最后,图12示出了心轴摇臂19的示意侧视图。翻转轴以虚线标出。可以看到,心轴摇臂19具有两个在轴向上相互间隔布置的翻转轴承30和31。这样截取心轴摇臂19的末端,使得心轴摇臂19的布置有受料心轴的自由端32与翻转轴承31之间具有轴向间距。通过心轴摇臂这种截取末端的布置,心轴摇臂可相互间更加紧密地依次分布在心轴轮3的圆周上,即如图1和图2所示。此外,心轴摇臂19的控制凸轮从动件22位于翻转轴的与心轴摇臂19固定有受料心轴5的自由端22相同的一侧上。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控制凸轮从动件22与受料心轴5之间存在的力矩保持尽可能小,进而使心轴摇臂19相应的变形保持尽可能小。图13与图14非常简要地阐明了升降凸轮40的两种可选的设置方案,通过所述升降凸轮可使转运支架7沿其纵向运动,以便由各个受料心轴接收物体或者将其推套到各个受料心轴上。在此,图13代表了现有技术,其中,相应的升降凸轮布置在转运支架之间。因为升降凸轮的导轨不允许超过特定的坡度,因此当升降凸轮需要实现一定的升降行程时,升降凸轮有必要具有一定的最小直径。这也就决定了,在图13所示的实施变型中的转运轮由此就具有较大的直径,因为转运支架被布置在升降凸轮40外。图14示出了一种优选实施变型,其中,升降凸轮并不是布置在转运支架之间,而是在转运轮的驱动方向上沿轴向相对于转运支架错移地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可相互独立地选定所述转运轮的直径和配属的、用于在转运轮中提降转运支架的升降凸轮的直径。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心轴轮(3)与转运轮(11)的转运设备(2),所述心轴轮(3)与转运轮(11)分别围绕相互平行的旋转轴(3',11')转动地驱动并且在其外缘区域内分别具有用于待印刷或者另待进行其它加工的对象(I)的支架(5,7),其中,心轴轮(3)上的支架(5)与心轴轮(3)的旋转轴之间的间距能够在最小间距(A)与最大间距之间变化,并且心轴轮(3)与转运轮(11)彼此相邻地布置成,使得对象(I)能够由传送装置(4)通过转运轮(11)被分别转运到心轴轮(3)上的支架(5)上,或者反之,对象(I)能够由心轴轮(3)通过转运轮(11)被转递给传送装置(4),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分别通过转运摇臂(12)以可围绕翻转轴(13)翻转的方式固定,其中,所述翻转轴(13)平行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延伸并且每个支架(7)的翻转轴(13)与旋转轴(11')之间具有相等且固定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架(7)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之间的最大间距⑶小于心轴轮⑶上的支架(5)与心轴轮⑶的旋转轴(3')之间的最小间距(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的支架(7)的数量小于心轴轮(3)上的支架(5)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的转运摇臂(12)的翻转轴(13)均匀地分布在围绕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的圆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支架(5)分别通过心轴摇臂(19)与心轴轮(3)相连,所述心轴摇臂(19)的翻转轴(16)平行于心轴轮(3)的旋转轴(3')延伸并且心轴轮(3)上的每个支架(5)的翻转轴与心轴轮(3)的旋转轴(3')之间具有相等且固定的间距,其中,心轴轮(3)上的心轴摇臂(19)使得/允许固定在其上的支架(5)沿着圆形导轨(9)在支架(5)与旋转轴(3')的间距在最小间距(A)和最大间距之间的情况下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心轴轮(3)上的支架(5)分别被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上,该直线导向装置的纵轴横向于心轴轮(3)的旋转轴(3')延伸,其中,心轴轮(3)上的直线导向装置使得/允许固定在其上的支架(5)沿着直线导向装置(9')在支架(5)与旋转轴(3')的间距在最小间距(A)与最大间距之间的情况下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递出所述对象⑴的支架(7)与心轴轮(3)上接受该对象⑴的支架(5)在转递区域内在导轨速度相等的条件下通过共同的轨道弯曲段出),其中,所述共同通过的轨道弯曲段(6)为圆形轨道状或者近似为圆形轨道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设备包括控制器件,其使得转运轮(11)上递出所述对象⑴的支架(7)与心轴轮(3)上接受该对象(I)的支架(5)在转递区域内在导轨速度相等的条件下通过共同的轨道弯曲段¢),其中,共同所通过的轨道弯曲段(6)为圆形轨道状或者近似为圆形轨道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与支座固定的第一控制凸轮(14)并且转运轮(11)的转运摇臂(12)分别与凸轮从动件(21)这样配置,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4)以及凸轮从动件(21)通过转运轮(11)围绕其旋转轴(11')的旋转而使固定在转运摇臂(12)上的支架(7)沿着围绕旋转轴(11')闭合的支架轨道(18)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心轴轮(3)与支座固定的第二控制凸轮(15)并且心轴轮(3)的心轴摇臂(19)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2)这样配置,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5)以及控制凸轮从动件(22)通过心轴轮(3)围绕其旋转轴(3')的旋转而使固定在心轴摇臂(19)上的支架(5)沿着围绕旋转轴(3')闭合的受料心轴轨道(17)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心轴轮(3)与支座固定的第二控制凸轮(15)并且心轴轮(3)的直线导向装置(9')分别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2)这样配置,使得支座固定的控制凸轮(15)与控制凸轮从动件(22)通过心轴轮(3)围绕其旋转轴(3')的旋转而使固定在直线导向装置(9')上的支架(5)沿着围绕旋转轴(3')闭合的受料心轴轨道(17)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和/或心轴轮(3)上的支架(5)设计用于借助真空吸附对象(I)和/或借助压缩空气送出该对象。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和/或心轴轮(3)上的支架(5)分别具有设计用于导入压缩空气/真空的开口(23,24)。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向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和/或心轴轮(3)上的支架(5)的压缩空气/真空的导入分别通过所述支架的翻转轴(13,16)进行。
15.根 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分别沿着平行于其翻转轴(13)延伸的轴可运动地支承。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设备包括推动控制器件,其使得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分别沿着平行于其翻转轴(13)延伸的轴偏移,其中,偏移的量取决于转运轮(11)的旋转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心轴轮(33)与转运轮(11)的转运设备(2),所述心轴轮(33)与转运轮(11)分别围绕彼此平行的旋转轴(3′,11′)旋转地驱动,并且在其外缘区域内分别具有用于待按压的或者另外待加工的对象(1)的支架(5,7),其中,心轴轮(3)上的支架(5)至心轴轮(3)的旋转轴的间距可在最小间距(A)与最大间距之间变化,并且这样来相邻地布置心轴轮(3)与转运轮(11),使得对象(1)可由传送装置(4)通过转运轮(11)被分别转运给心轴轮(3)上的支架(5),或者反之,可由心轴轮(3)通过转运轮(11)被转运给传送装置(4),转运轮(11)上的支架(7)分别通过转运摇臂(12)可围绕翻转轴(13)翻转地固定,其中,翻转轴(13)平行于转运轮(11)的旋转轴(11′)延伸并且每个支架(7)的翻转轴(13)与旋转轴(11′)之间具有相同且固定的间距。
文档编号B65G47/84GK103101758SQ20121049313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C·戈伊布 申请人:马尔和赫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