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带式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8383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弯曲带式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弯曲带式输送机本发明涉及一种弯曲带式输送机(Kurvengurtfbrderer,弯曲皮带输送机,曲线回
路输送机)。在弯曲带式输送机中,匹配于曲线形状的输送带或者连续带(endlosband,环形带)通常通过引导连续带围绕返回辊(Umlenkrollen,偏转辊,托带轮,皮带轮)以圆周的、或者连续的方式被驱动,上述返回辊的旋转轴线以相对于彼此成角度的方式布置。这里,至少一个返回辊被驱动,从而连续带的承载上链在输送方向上行进,反之,下链在下侧以相反的方向行进。待输送的货物,其被放置在连续带上,从而能够环绕曲线被输送。通常,通过被驱动连续带的几个弯曲段,实现90°或者180°的弯曲角度。通过返回辊的旋转轴线以相对于彼此成角度的方式进行布置,由于驱动作用于连续带上的力具有横向于输送方向的分量。这些横向于输送方向的力朝着曲线内侧拉动在返回辊上的连续带。为了防止连续带朝着曲线内侧发生打滑,根据W02009/141157A,连续带的曲线外边缘可在面向辊一侧上圆周地、或者连续地设置有V型带。沿着弯曲带式输送机的曲线外框架布置的张紧辊与V型带的斜侧表面相接合并且施加支撑力至连续带以保持连续带在适当的位置中。为了防止V型带离开张紧辊,必须为每一个张紧辊提供额外的压辊或者向下压迫装置,其从上方(即从背离返回辊的一侧)在V型带的区域向下按压连续带。这些压辊从弯曲带式输送机的曲线外框架凸出并且减少了连续带的可用输送面积。根据EP1529008B1,通过制造返回辊隆起的区域,或者通过在相邻带辊之间的下链中布置额外的引导辊以给连续带施加必要的支撑力,从而能够避免在弯曲带式输送机的曲线外框架上设置妨碍的张紧装置。从而,连续带的整个表面变得可用。然而,使用这样的构造,由于待施加的支撑力,每个连续带仅能够实现有小的弯曲角度。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曲带式输送机,其允许每个连续带以大的弯曲角度使用连续带的整个承载区域。通过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来实现该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限定一些优选实施方式。实现该目的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弯曲带式输送机,该弯曲带式输送机包括沿着曲线(Kurve,曲形,曲面)延伸(verlaufenden,运行)并且经由两个返回棍进行引导的至少一个连续带,其中,在曲线的外侧上,连续带具有沿着连续带的带边缘连续地延伸的凸出增厚部(wulstartige Verdickung,凸出类型的增大物),其中,在连续带内专门地(ausschliePlich,排他地,专有地)布置有用于在曲线的外侧方向上支撑连续带的支撑装置,并且其中,支撑装置在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的区域中以互相作用的方式接触凸出增厚部。沿着曲线延伸的连续带能够意味着连续带匹配于弯曲带式输送机的曲线形状,并且连续带的表面或者承载区域围绕曲线延伸以能够围绕曲线输送物品。曲线可能在水平平面中。曲线可能是圆弧,但也可能是任意自由曲线。在曲线是圆弧的情况中,连续带,在横跨位置,也能够有具有内半径和外半径的圆弧的形式,外半径与内半径的差表示横向于输送方向的连续带的宽度。换言之,连续带的表面能够是介于两个垂直于圆锥体轴线的平行平面之间的圆锥形表面。连续带能够是横向刚性带,其端部被连接或者被缝合和/或胶合在一起。连续带也可被称为连续带环。沿着连续带的带边缘连续地延伸的凸出增厚部能够与连续带在连续带的生产过程中一体化地形成。然而,通过在随后的时间,也可通过胶合和/或缝合将凸出增厚部连接至连续带。凸出增厚部能够专门地布置在连续带的下侧上,即,在面对返回辊的一侧上。换言之,凸出增厚部能够布置在连续带内,或者突出于连续带的内部。连续带的内部意味着由连续带形成的环所包围的区域或者空间。此外,具有凸出增厚部的连续带的带边缘从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部或者曲线外侧边缘处在横向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突出,即,凸出增厚部没有依靠在返回辊上。凸出增厚部可由塑料材料制成并且可具有轻微向法线倾斜的扁平侧面,凸出增厚部的横向于凸出增厚部的纵向轴线的宽度从连续带处到凸出增厚部的顶部减少。凸出增厚部也可被形成为锥形镶条/V型壁架。 通过将用于在曲线的外侧方向上支撑连续带的支撑装置专门地布置在连续带内,连续带的承载区域横穿整个带宽度能够是可用的。换言之,所有的用于在曲线的外侧方向上支撑连续带的支撑装置被布置在由连续带所包围的区域或者空间中。此处,用于在曲线的外侧的方向上支撑连续带的支撑装置能够意味着防止连续带在曲线的内侧方向上在返回辊上发生打滑。为此,支撑装置能够在曲线的外侧方向上为连续带施加支撑力。支撑装置没有任何部件,例如向下压迫装置,布置在连续带环的外侧。支撑装置在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的区域中以相互作用的方式接触凸出增厚部能够意味着支撑装置被布置在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的区域中。从而,能够省略更多的支撑元件,例如张紧元件(布置在弯曲带式输送机的外框架上)。返回辊能够成圆锥形地形成,并且在它们的端部处支撑于弯曲带式输送机的曲线内框架及曲线外框架或者支架。由于圆锥形的配置,沿着连续带的宽度的速度差能够被补偿。可选地或者额外地,返回辊也能够具有多个横向于输送方向相邻于彼此布置的滚动体,其能够彼此独立地可旋转以补偿沿着连续带的宽度的速度差。沿着带曲线,在两个返回辊之间,能够布置更多的辊,这些辊也能够成圆锥形地形成并且在它们的端部能够支撑于弯曲带式输送机的曲线内框架及曲线外框架或者支架,从而连续带以滚动的方式穿过整个承载区域被带走。这些辊也能够不同于返回辊被配置。更多的辊防止连续带的松弛,尤其是当输送沉重的物品时。代替更多的辊,也能够将板布置在返回辊和连续带之间,在这些板上连续带以滑动的方式被带走。在成圆锥形形成的辊或者返回辊的情况中,辊或者返回辊可被如此布置由它们形成的承载面是平面或者是水平的。在连续带的承载面的端部处经由返回辊在输送方向上能够驱动连续带。为此,返回辊可机械地连接至马达,例如用来驱动返回辊的电动马达。连续带的上链或者承载面从而能够是承载链,或者拉动链。然而其他或者更多的辊也能够被驱动,例如在返回辊之间布置的第二返回辊和/或一个或多个辊。优选地,支撑装置由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形成。通过由返回辊的端面形成支撑装置,能够避免必须提供任何独立的支撑元件。这里,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尤其是返回辊的端面的外半径边沿或者返回辊的曲线外侧外半径边缘,能够以相互作用的方式接触凸出增厚部。从而,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能够经由凸出增厚部以主动方式传递支撑力至连续带。这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凸出增厚部突出于连续带的内侧,一旦连续带于缠绕区域中围绕返回辊进行缠绕,形成了相比于返回辊的端面的外半径较小的内半径,从而凸出增厚部能够以主动方式支撑于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上。有利地,连续带在输送方向上的张力,其将连续带紧密地按压在返回辊上,防止凸出增厚部从返回辊的端面上离开或者打滑。优选地,连续带围绕返回辊的包角均是180°。此处,包角不是必须是精确的180°,包角也能够是更多于或者更少于10°。如果在松弛链中使用张紧辊,包角也能够是更多于或者更少于20°。由于大的包角,能够提供用于在支撑装置与凸出增厚部之间传递支撑力的足够大的承载面积。优选地,作用在凸出增厚部上的支撑力的至少95%经由返回辊的曲线外端面进行传递。经由返回辊的曲线外端面传递作用于凸出增厚部的支撑力的99%或者甚至100%也是可能的。如果更多的辊被布置在返回辊之间,作用于凸出增厚部上的支撑力的一小比例也能够经由这些更多辊的曲线外端面进行传递。然而,比例是非常小的,因为介于两个返回辊之间的连续带的曲线外侧带边沿几乎是没有张力的。即,在返回辊之间的区域中,连续带的曲线外侧边沿区域仅仅宽松地依靠在辊上,从而没有大的支撑力能够从辊的曲线外侧端面传递到凸出增厚部。而最大的张力发生在两个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缠绕区域处。优选地,分配给连续带的返回辊的旋转轴线以相对于彼此成角度的方式进行布置,该角度介于10°与60°之间,优选地在45°的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由于大的支撑力能够被传递至连续带,分配给连续带的两个返回辊的旋转轴线能够在水平平面中以相对于彼此达到60°的角度进行布置,由于产生的横向力,传递带不会在辊上打滑或者从辊上滑落。每一个介于10°与60°之间、30°与60°之间、以及30与45°之间的任意角度能够被实现。特别地,30°圆弧、45°圆弧或者60°圆弧能够通过连续带包围返回辊的方式而实现。通过两个连续带(每一个具有两个返回辊),其以相对于彼此大约42°的角度布置,或者通过三个连续带(每一个具有两个返回辊),其以相对于彼此大约27°的角度布置,能够实现能够围绕90°的曲线输送货物的弯曲带式输送机。通过三个连续带(每一个具有两个返回辊),其以相对于彼此大约57°的角度布置,能够实现能够围绕180°的曲线输送货物的弯曲带式输送机。返回棍子之间的确切角度取决于弯曲带式输送机的尺寸,并且也取决于连续带的所需张力,其能够通过使用张紧元件移动返回辊而产生。优选地,弯曲带式输送机形成弯曲部,其包围90°的角度。优选地,弯曲带式输送机包括两个连续带,这两个连续带沿着曲线延伸并且每一个经由两个返回辊进行引导,其中,分配给连续带的返回辊的旋转轴线每一个以相对于彼此42°的角度布置。优选地,弯曲带式输送机包括三个连续带,这三个连续带沿着曲线延伸并且每一个经由两个返回辊进行引导,其中,分配给连续带的返回辊的旋转轴线每一个以相对于彼此27°的角度布置。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而是,这些实施方式的各个特征能够被任意地组合以获得其他方面和实施方式。通过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将在下文中描述本发明。


图1以斜视图示出了弯曲带式输送机。图2以俯视图示出了弯曲带式输送机。图3示出了弯曲带式输送机沿着在图2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1以斜视图示出了弯曲带式输送机2。出于说明的目的,连续带4在两个45°曲线段中的一个被忽略。总体上,所示出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包围90°的角度。外返回辊8以及布置在返回辊8之间的辊6在它们的端部处可旋转地支撑于曲线内框架10上以及曲线外框架12上。辊6和返回辊8成圆锥形地形成,这个圆锥形的形式通过四个相邻于彼此布置的圆锥形的滚动体而实现,这些滚动体相对于彼此是可旋转的。张紧装置14用来在连续带4的纵向方向或者在输送方向FR上施加所需的张力以能够安全地驱动连续带4并且输送待输送的货物。通过使用张紧装置14而与输送方向FR相反地移动非驱动返回辊而施加张力。图2以俯视图示出了图1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弯曲带式输送机2或者弯曲带式输送机2的曲线内框架及外框架10、12形成了具有圆心KMP的90°圆弧。连续带4,其充分地覆盖介于曲线内框架及外框架10、12之间的中间区域,也具有以KMP为圆心的圆弧的形式。连续带的外半径Rak与连续带内半径Rik的差为连续带的宽度B。返回辊8、8的旋转轴线以相对于彼此成大约41°的角度进行布置,从而两个连续带(每个跨越绕两个返回辊)当邻接或者并列时能够围绕90°的角度。此处,在两个连续带之间保留有小的间隙。图3示出弯曲带式输送机沿着图2中的线A-A的横截面。截面A-A沿着返回辊8的旋转轴线。返回辊8具有内部轴18并且在其两个端部处经由球轴承16可旋转地支撑于曲线内框架10上以及曲线外框架12上。此外,返回辊8具有内部圆柱体20,圆锥形外辊元件22被安装或者布置于内部圆柱体上。外辊元件能够由多个相邻于彼此布置的圆锥形滚动体组成,这些滚动体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连续带4环绕返回辊8或者跨越于其上。在曲线外带边沿上或者在曲线外带边缘上,连续带4具有突出增厚部24。返回辊8的曲线外侧端面26以相互作用的方式接触凸出增厚部24并且以主动的方式传递支撑力至连续带4,这些力防止连续带4朝着曲线内侧打滑或者滑落。支撑力的主动传递尤其是可能的,因为凸出增厚部24 —旦环绕于返回辊8之上,具有内直径Diwv,其小于返回辊8的曲线外侧端面26的外直径Daur。参考标号列表2弯曲带式输送机4连续带6 辊8返回辊10曲线内框架12曲线外框架14张紧装置FR输送方向或者纵向方向KPM曲线中心Rik连续带的内半径Rak连续带的外半径
B连续带的宽度
16球轴承
18内部轴
20内部圆柱体
22外辊元件
24凸出增厚部
26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
Diwv凸出增厚部环绕的内直径
Daur返回辊的曲线外侧端面的外直径
权利要求
1.一种弯曲带式输送机(2),所述弯曲带式输送机具有沿着曲线延伸并且经由两个返回辊(8)进行引导的至少一个连续带(4),其中,在所述曲线的外侧上,所述连续带(4 )具有沿着所述连续带(4 )的带边缘连续地延伸的凸出增厚部(24),其中,在所述连续带(4 )内专门地布置有用于在所述曲线的外侧的方向上支撑所述连续带(4)的支撑装置,并且其中,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凸出增厚部(24)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在所述返回辊(8)的曲线外侧端面(26)的区域中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其中,所述支撑装置由所述返回辊(8)的所述曲线外侧端面(26)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其中,所述连续带(4)围绕所述返回辊(8)的包角各自均为180°。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其中,作用于所述凸出增厚部(24)上的支撑力的至少95%经由所述返回辊(8)的所述曲线外侧端面(26)进行传递。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其中,分配给所述连续带的所述返回辊(8)的旋转轴线以相对于彼此成角度的方式布置,所述角度介于10°与60°之间,优选地在45°的范围内。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其中,所述弯曲带式输送机(2)形成包围90°的角度的弯曲部。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包括沿着所述曲线延伸并且各自经由两个返回辊(8)进行引导的两个连续带(4),其中,分配给所述连续带(4)的所述返回辊(8)的旋转轴线各自均以相对于彼此成42°的角度布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弯曲带式输送机(2),包括沿着所述曲线延伸并且各自经由两个返回辊(8)进行引导的三个连续带(4),其中,分配给所述连续带(4)的所述返回辊(8)的旋转轴线各自均以相对于彼此成27°的角度布置。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弯曲带式输送机(2)具有至少一个连续带(4),该连续带沿着曲线延伸,通过两个偏转辊(8)进行引导,并且在曲线的外边沿处具有凸出类型的增大物(24),所述凸出类型的增大物(24)沿着连续带的边缘连续地延伸。用于在曲线的外边沿的方向上支撑连续带的装置(26)被专门地布置在连续带之中,所述支撑装置在偏转辊(8)的面向曲线的外边沿的面(26)的区域中接触凸出类型的增大物(24)。
文档编号B65G15/02GK103068697SQ201280002251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9日
发明者克里斯蒂安·哈格迈尔 申请人:英特诺控股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