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入式垃圾压缩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6357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入式垃圾压缩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压缩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入式垃圾压缩站。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生活、工业垃圾的处理方式往往是设置多个垃圾收集点,然后再从多个垃圾收集点向一个垃圾集中点集中,最后用转运车从垃圾集中点运走进行后续掩埋或焚烧处理。在垃圾转运过程中,由于垃圾占用体积较大,如若不做压缩处理,其运输效率极低。现有的沉入式垃圾压缩站,是在地坑内设置一个垃圾箱和一个可替换的中转垃圾箱的方式来收集与储存垃圾,垃圾箱顶部设有入料口,垃圾箱一端设有出料口和封闭出料口的门,垃圾箱内另一端设有用于压缩垃圾箱内垃圾以及将压缩后的垃圾推出出料口的推挤压机构。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申请号为201520310969.9厢体沉入式垃圾压缩中转站,其包括垃圾转运厢和沉入式升降机,垃圾转运厢前端开有顶门,厢体侧方固连有挂架,尾端开有尾门,沉入式升降机安装在地坑中,两侧有两级升降柱,两级升降柱下级上端安装有升降平台,上级升降柱侧方安装有升降挂钩。该种厢体沉入式垃圾压缩中转站,由于其采用的是两级升降柱,当载有垃圾转运厢的转运车驶入升降平台时,两级升降柱的上级高度必须要大于转运车及转运车上垃圾转运厢的高度,从而使得用于驱动两级升降柱上级升降的油缸行程较大,油缸沉入地坑内时所需的安装尺寸也相对较大,从而造成需要挖很深的地坑,耗时耗力,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工作稳定好,地坑深度浅的沉入式垃圾压缩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入式垃圾压缩站,其包括顶部具有入料口的垃圾箱、用于容置垃圾箱的地坑以及用于升降垃圾箱的两个升降机构,所述两个升降机构相对设置在地坑内两侧,升降机构上部设有用于挂置垃圾箱的升降挂钩,所述两个升降机构均包括上下依次滑动套设的上料架、上级举升架和下级举升架,上料架由上料油缸驱动沿上级举升架升降,上级举升架由举升油缸驱动沿下级举升架升降,上级举升架下端安装有升降平台。

进一步,所述两个升降机构的上级举升架下端之间设有两个以上支撑梁连接,升降平台放置在支撑梁上。该设计使得升降平台既可以支撑在支撑梁上,又可以与支撑梁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挂钩设置在上料架上。该设计使得升降挂钩能够随上料架下降,从而将挂置在升降挂钩上的垃圾箱放置在升降平台上,然后升降挂钩与垃圾箱脱离。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挂钩还可以设置在上级举升架上,地坑内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可伸缩的支撑销,支撑销由伸缩油缸驱动伸长支撑在升降平台下表面。该设计使得升降挂钩在随上级举升架下降前,伸缩油缸能够驱动支撑销伸长以支撑在升降平台下表面,使得升降挂钩在随上级举升架下降时,升降平台在支撑销的支撑作用下不会随上级举升架下降,从而能够将挂置在升降挂钩上的垃圾箱放置在升降平台上,然后升降挂钩与垃圾箱脱离。

进一步,所述地坑内设有用于支撑在支撑销自由端的支撑柱。该设计可提高支撑销的支撑能力,进而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上料油缸的活塞杆与上料架上端铰接,上料油缸的缸筒上端与上级举升架上端连接。该设计使其沉入地坑内时,上料架上端与上级举升架上端之间的距离为上料油缸收缩时上料油缸的活塞杆与其缸筒上端的距离,从而使得上料架上端与上级举升架上端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结构更加紧凑,地坑深度因而可以大大减小。

进一步,所述举升油缸一端与上级举升架上端铰接,举升油缸另一端与地坑底部铰接。该设计使其沉入地坑内时,上级举升架上端与地坑底部之间的距离为举升油缸的缸筒高度,从而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地坑深度因而可以大大减小。

所述上料架对应垃圾箱的入料口设有进料斗。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上料架的设计,使其可以通过上料架的升降来调整升降平台与上料架上端之间的距离,以便让载有垃圾箱的转运车驶入升降平台,从而使得上级举升架可以大大降低其高度,进而大大减小了举升油缸的行程;所述升降平台安装在上级举升架下端的设计,使得升降平台能够随上级举升架下端直接下降到地坑底部,从而使得地坑只需具有略大于垃圾箱高度的深度,与现有技术采用两级升降柱相比,其结构紧凑性好,能够大大减小地坑深度。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地坑深度浅,能耗小,工作稳定好。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沉入式垃圾压缩站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沉入式垃圾压缩站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或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顶部具有入料口的垃圾箱1、用于容置垃圾箱1的地坑2以及用于升降垃圾箱1的两个升降机构3,所述两个升降机构3相对设置在地坑2内两侧,升降机构3上部设有用于挂置垃圾箱1的升降挂钩38,所述两个升降机构3均包括上下依次滑动套设的上料架31、上级举升架32和下级举升架33,上料架31由上料油缸34驱动沿上级举升架32升降,上级举升架32由举升油缸35驱动沿下级举升架33升降,上级举升架32下端安装有升降平台36。

进一步,所述两个升降机构3的上级举升架32下端之间设有两个以上支撑梁37连接,升降平台36放置在支撑梁37上。该设计使得升降平台36既可以支撑在支撑梁37上,又可以与支撑梁37分离。

进一步,所述上料油缸34的活塞杆与上料架31上端铰接,上料油缸34的缸筒上端与上级举升架32上端连接。该设计使其沉入地坑2内时,上料架31上端与上级举升架32上端之间的距离为上料油缸34收缩时上料油缸34的活塞杆与其缸筒上端的距离,从而使得上料架31上端与上级举升架32上端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小,结构更加紧凑,地坑2深度因而可以大大减小。

进一步,所述举升油缸35一端与上级举升架32上端铰接,举升油缸35另一端与地坑2底部铰接。该设计使其沉入地坑2内时,上级举升架32上端与地坑2底部之间的距离为举升油缸35的缸筒高度,从而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地坑2深度因而可以大大减小。

进一步,所述上料架31对应垃圾箱1的入料口设有进料斗311。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挂钩38设置在上料架31上。该设计无需在地坑2内设置可伸缩的支撑销来支撑升降平台36,升降挂钩随上料架31下降即可将挂置在升降挂钩38上的垃圾箱1放置在升降平台36上,然后升降挂钩38与垃圾箱1脱离。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上升,带动上级举升架32下端的支撑梁37上升以抬起放置于支撑梁37上的升降平台36,直至升降平台36与地面持平,再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上升,并高于装载有垃圾箱1的转运车4高度,然后转运车4装载空垃圾箱1倒车进入升降平台36,将上料架31上的升降挂钩38与空垃圾箱1外侧壁上设有的挂架连接后,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适当上升将空垃圾箱1提升脱离转运车4底盘,驾驶转运车4离开升降平台36,从而完成空垃圾箱1与转运车4脱离。

第二步: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下降,带动升降挂钩38以及与升降挂钩38连接的空垃圾箱1下降,直至空垃圾箱1落在升降平台36上,从而完成空垃圾箱1放置在升降平台36上。

第三步: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下降,带动升降平台36以及空垃圾箱1下降至地坑2底部,同时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下降,直至上料架31上的进料斗311与空垃圾箱1的入料口连通,进料斗311顶部与地面持平,装垃圾时,垃圾从进料斗311投入。

第四步:空垃圾箱1装满垃圾后,先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上升,带动上级举升架32下端的支撑梁37上升以抬起放置于支撑梁37上的升降平台36以及升降平台36上的满垃圾箱1,升降平台36与地面持平时,再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上升,先至能将升降挂钩38与满垃圾箱1上的挂架结合,再带动满垃圾箱1上升至垃圾箱1底部高于转运车4底盘,然后驾驶不具有垃圾箱1的转运车4倒车进入升降平台36,最后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下降以将满垃圾箱1放置在转运车4底盘上,将升降挂钩38与满垃圾箱1上的挂架脱离,驾驶装载有满垃圾箱1的转运车4离开升降平台36,从而完成垃圾中转。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所述升降挂钩38还可以设置在上级举升架32上,地坑2内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可伸缩的支撑销39,支撑销39由伸缩油缸(图中未标注)驱动伸长支撑在升降平台36下表面。所述地坑2内设有用于支撑在支撑销自由端的支撑柱(图中未标注)。该设计使得升降挂钩38在随上级举升架32下降前,伸缩油缸能够驱动支撑销伸长以支撑在升降平台36下表面,使得升降挂钩38在随上级举升架32下降时,升降平台36在支撑销的支撑作用下不会随上级举升架32下降,从而能够将挂置在升降挂钩38上的垃圾箱1放置在升降平台36上,然后升降挂钩38与垃圾箱1脱离;支撑柱的设计,可以提高支撑销的支撑能力,进而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先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上升,带动上级举升架32下端的支撑梁37上升以抬起放置于支撑梁37上的升降平台36,直至升降平台36与地面持平,再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上升,并高于装载有垃圾箱1的转运车4高度,然后转运车4装载空垃圾箱1倒车进入升降平台36,将上级举升架32上的升降挂钩38与空垃圾箱1外侧壁上设有的挂架连接后,驾驶转运车4离开升降平台36,从而完成空垃圾箱1与转运车4脱离。

第二步:先控制伸缩油缸驱动支撑销伸长以支撑在升降平台36下表面,再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下降,此时,升降平台36在支撑销的支撑作用下保持不动,而上级举升架32带动支撑梁37、升降挂钩38以及与升降挂钩38连接的空垃圾箱1下降,直至空垃圾箱1落在升降平台36上,从而完成空垃圾箱1放置在升降平台36上。

第三步:先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上升,使得支撑梁37上升至支撑在升降平台36下表面,再控制伸缩油缸驱动支撑销收缩以离开升降平台36下表面,然后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下降,带动升降平台36以及空垃圾箱1下降至地坑2底部,同时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下降,直至上料架31上的进料斗311与空垃圾箱1的入料口连通,进料斗311顶部与地面持平,装垃圾时,垃圾从进料斗311投入。

第四步:空垃圾箱1装满垃圾后,先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上升,带动上级举升架32下端的支撑梁37上升以抬起放置于支撑梁37上的升降平台36以及升降平台36上的垃圾箱1,升降平台36与地面持平时,再控制伸缩油缸驱动支撑销伸长以支撑在升降平台36下表面,然后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下降,直至能将升降挂钩38与垃圾箱1上的挂架结合,之后控制举升油缸35驱动上级举升架32带动垃圾箱1上升,同时控制上料油缸34驱动上料架31上升,驾驶不具有垃圾箱1的转运车4倒车进入升降平台36,最后将升降挂钩38与垃圾箱1上的挂架脱离,驾驶装载有满垃圾箱1的转运车4离开升降平台36,从而完成垃圾中转。

以上描述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