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9795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物料输送系统中的升降机及其分系统或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



背景技术:

升降机是装备制造行业不可缺少的基本设备,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液压升降机。液压升降机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液压缸可能产生液压油的泄露污染,导致应用场合受限制;且液压缸升降速度变化大,启动、停止时冲击载荷大;此外,电气控制系统存在不足,如越位停机控制机构环节过多,故障时停机响应慢等,由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供电设备性能不够理想,不能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且配电柜的通用性差、安装不够便捷;等等。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升降机,以便至少能在改善上述某一方面的性能。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04986684 A,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升降机,包括底座总成、升降平台、剪叉机构、皮带驱动装置、锁紧托架、升降锁紧装置及电气控制系统,但是该升降机存在着因操作繁琐不安全,由于结构复杂导致不易维修以及升降易倒滑,升降无力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以解决现有升降机因操作繁琐不安全,由于结构复杂导致不易维修以及升降易倒滑,升降无力的问题。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包括升降机驱动箱和升降受控箱,所述的升降机驱动箱安装在升降受控箱的右侧;所述的升降机驱动箱包括驱动箱稳固架,电动机,联轴,蜗杆,主动轮,惰轮,蜗轮,驱动轮和弹性片,所述的驱动箱稳固架安装在升降机驱动箱的底部右下角距离升降机驱动箱右侧5厘米处;所述的电动机通过联轴安装在蜗杆的上侧;所述的蜗杆安装在升降机驱动箱的右侧;所述的主动轮通过惰轮与蜗轮相啮合;所述的蜗轮与蜗杆相啮合;所述的驱动轮与蜗轮相啮合;所述的弹性片设置在蜗轮右后侧;所述的惰轮包括拉环和拉杆;所述的拉环通过拉杆安装在惰轮的轴端处下侧;所述的驱动轮上侧设置闲离杆;所述的升降受控箱包括受控箱稳固架,升降杆,顶落杆,螺旋杆,连接轴,上升轮,弹簧制动销和下降轮,所述的受控箱稳固架安装在升降受控箱的底部左下角;所述的升降杆通过顶落杆安装在螺旋杆的上侧;所述的螺旋杆安装在连接轴的上侧;所述的上升轮通过弹簧制动销安装在下降轮的上侧;所述的下降轮安装在升降受控箱内部右侧距离底部10厘米处;所述的升降杆右上角设置一级凹槽,右下角设置一级对接杆;所述的顶落杆右上角和右下角分别设置二级凹槽;所述的螺旋杆左上角设置二级对接杆。

所述的拉环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拉杆的下侧;所述的拉杆具体为具有弹性的弹簧杆;所述的弹性片下端安装在拉杆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弹性片上端安装在闲离杆的顶部;所述的拉杆控制惰轮与驱动轮的分离和啮合,通过拉环向下拉动时,由于拉杆受力同时带动弹性片起作用,此时弹性片受力下端控制惰轮分离,上端控制驱动轮啮合,进而实现惰轮与驱动轮的分离和啮合,使得升降杆处于上升状态;反之,通过拉环向上推动时,弹性片受力下端控制惰轮啮合,上端控制驱动轮分离,进而实现惰轮与驱动轮的啮合和分离,使得升降杆处于降落状态;有利于改变因操作繁琐导致的不安全问题,进而使得操作人员操作时更加方便,安全。

所述的上升轮通过弹簧制动销安装在下降轮的上侧;所述的上升轮与螺旋杆的上端相啮合;所述的下降轮与螺旋杆的下端相啮合;所述的弹簧制动销受控于上升轮和下降轮,如果上升轮和下降轮因误操作引起的反转,此时弹簧制动销会顺势顶死在上升轮和下降轮的齿槽内;有利于防止因下降速度过快导致倒滑的问题,进而解决升降易倒滑的问题。

所述的升降杆共为三段;所述的升降杆每级均设置一对一级凹槽和一级对接杆;所述的升降杆由螺旋杆带动进而实现不断上升;所述的螺旋杆由上升轮和下降轮的不同啮合状态实现上升或者下降:若上升轮处于啮合状态时,升降杆会缓缓上升,同时弹簧制动销因受力会不断缩合,反之若下降轮处于啮合状态时,升降杆会缓缓降落,同时弹簧制动销因受力会不断缩合;所述的一级凹槽和一级对接杆可以相互嵌合,进而保证升降杆可以快速上升或下降;有利于解决了因结构复杂导致不易维修的问题,使得升降箱变得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检查。

所述的驱动轮和上升轮采取直接相啮合的方式;所述的主动轮和下降轮采取直接相啮合的方式;所述的驱动轮和主动轮直接由蜗轮提供传输动力;所述的驱动轮和主动轮的旋转方向由惰轮的啮合或者分离决定,因此升降杆的上升或者下降最终都由惰轮的存在与否决定:惰轮的存在只改变方向,不会影响轮系的传动比;有利于解决升降机因传动不稳定导致的升降无力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广泛应用于物料输送系统中的升降机及其分系统或部件技术领域。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弹性片的设置,有利于改变因操作繁琐导致的不安全问题,进而使得操作人员操作时更加方便,安全。

2.本实用新型弹簧制动销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因下降速度过快导致倒滑的问题,进而解决升降易倒滑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升降杆的设置,有利于解决了因结构复杂导致不易维修的问题,使得升降箱变得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检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驱动箱内部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片联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受控箱内部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杆和顶落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升降机驱动箱,11-驱动箱稳固架,12-电动机,13-联轴,14-蜗杆,15-主动轮,16-惰轮,161-拉环,162-拉杆,17-蜗轮,18-驱动轮,181-闲离杆,19-弹性片,2-升降受控箱,21-受控箱稳固架,22-升降杆,221-一级凹槽,222-一级对接杆,23-顶落杆,231-二级凹槽,24-螺旋杆,241-二级对接杆,25-连接轴,26-上升轮,27-弹簧制动销,28-下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改进型的蜗轮螺杆升降机,包括升降机驱动箱1和升降受控箱2,所述的升降机驱动箱1安装在升降受控箱2的右侧;所述的升降机驱动箱1包括驱动箱稳固架11,电动机12,联轴13,蜗杆14,主动轮15,惰轮16,蜗轮17,驱动轮18和弹性片19,所述的驱动箱稳固架11安装在升降机驱动箱1的底部右下角距离升降机驱动箱1右侧5厘米处;所述的电动机12通过联轴13安装在蜗杆14的上侧;所述的蜗杆14安装在升降机驱动箱1的右侧;所述的主动轮15通过惰轮16与蜗轮17相啮合;所述的蜗轮17与蜗杆14相啮合;所述的驱动轮18与蜗轮17相啮合;所述的弹性片19设置在蜗轮17右后侧;所述的惰轮16包括拉环161和拉杆162;所述的拉环161通过拉杆162安装在惰轮16的轴端处下侧;所述的驱动轮18上侧设置闲离杆181;所述的升降受控箱2包括受控箱稳固架21,升降杆22,顶落杆23,螺旋杆24,连接轴25,上升轮26,弹簧制动销27和下降轮28,所述的受控箱稳固架21安装在升降受控箱2的底部左下角;所述的升降杆22通过顶落杆23安装在螺旋杆24的上侧;所述的螺旋杆24安装在连接轴25的上侧;所述的上升轮26通过弹簧制动销27安装在下降轮28的上侧;所述的下降轮28安装在升降受控箱2内部右侧距离底部10厘米处;所述的升降杆22右上角设置一级凹槽221,右下角设置一级对接杆222;所述的顶落杆23右上角和右下角分别设置二级凹槽231;所述的螺旋杆24左上角设置二级对接杆241。

所述的拉环161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拉杆162的下侧;所述的拉杆161具体为具有弹性的弹簧杆;所述的弹性片19下端安装在拉杆162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弹性片19上端安装在闲离杆181的顶部;所述的拉杆162控制惰轮16与驱动轮18的分离和啮合,通过拉环161向下拉动时,由于拉杆162受力同时带动弹性片19起作用,此时弹性片19受力下端控制惰轮16分离,上端控制驱动轮18啮合,进而实现惰轮16与驱动轮18的分离和啮合,使得升降杆22处于上升状态;反之,通过拉环161向上推动时,弹性片19受力下端控制惰轮16啮合,上端控制驱动轮18分离,进而实现惰轮16与驱动轮18的啮合和分离,使得升降杆22处于降落状态;有利于改变因操作繁琐导致的不安全问题,进而使得操作人员操作时更加方便,安全。

所述的上升轮26通过弹簧制动销27安装在下降轮28的上侧;所述的上升轮26与螺旋杆24的上端相啮合;所述的下降轮28与螺旋杆24的下端相啮合;所述的弹簧制动销27受控于上升轮26和下降轮28,如果上升轮26和下降轮28因误操作引起的反转,此时弹簧制动销27会顺势顶死在上升轮26和下降轮28的齿槽内;有利于防止因下降速度过快导致倒滑的问题,进而解决升降易倒滑的问题。

所述的升降杆22共为三段;所述的升降杆22每级均设置一对一级凹槽221和一级对接杆222;所述的升降杆22由螺旋杆24带动进而实现不断上升;所述的螺旋杆24由上升轮26和下降轮28的不同啮合状态实现上升或者下降:若上升轮26处于啮合状态时,升降杆22会缓缓上升,同时弹簧制动销27因受力会不断缩合,反之若下降轮28处于啮合状态时,升降杆22会缓缓降落,同时弹簧制动销27因受力会不断缩合;所述的一级凹槽221和一级对接杆222可以相互嵌合,进而保证升降杆22可以快速上升或下降;有利于解决了因结构复杂导致不易维修的问题,使得升降箱变得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检查。

所述的驱动轮18和上升轮26采取直接相啮合的方式;所述的主动轮15和下降轮18采取直接相啮合的方式;所述的驱动轮18和主动轮15直接由蜗轮17提供传输动力;所述的驱动轮18和主动轮15的旋转方向由惰轮16的啮合或者分离决定,因此升降杆22的上升或者下降最终都由惰轮16的存在与否决定:惰轮16的存在只改变方向,不会影响轮系的传动比;有利于解决升降机因传动不稳定导致的升降无力的问题。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启动电动机12,拉动拉杆162控制惰轮16与驱动轮18的分离和啮合,通过拉环161向下拉动时,由于拉杆162受力同时带动弹性片19起作用,此时弹性片19受力下端控制惰轮16分离,上端控制驱动轮18啮合,进而实现惰轮16与驱动轮18的分离和啮合,使得升降杆22处于上升状态;反之,通过拉环161向上推动时,弹性片19受力下端控制惰轮16啮合,上端控制驱动轮18分离,进而实现惰轮16与驱动轮18的啮合和分离,使得升降杆22处于降落状态(图1、2、4箭头为旋转方向)。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