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线装置及包括该集线装置的升降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059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线装置及包括该集线装置的升降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收纳、固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线装置。



背景技术:

电器设备一般均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源线,而电源线至少有一端设有插头,且插头远远大于电源线的直径,在使用时会多条集中的与插线板连接,容易出现散乱、缠绕的问题。

而且,由于电源线的插头大于线缆直径,一般的线缆固定收纳设备需要将电源线排布完成后,再利用线缆固定收纳设备将电源线收纳固定,仅适用于电源线提前布置好的情况。当增加新的电源线时,此设备就需进行拆卸和再次安装,使用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收纳电源线的集线装置,能够方便收纳和取出电源线,以解决现有现有电源线的收纳固定设备在安装后,收纳和取出电源线不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线装置,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槽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槽体的至少一侧槽壁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伸出部,所述第二槽体至少一侧槽壁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伸出部,多个所述第二伸出部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部交错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伸出部与相邻的第一伸出部之间均留有间隔,形成连通的过线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伸出部的左右两侧面为凹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伸出部与所述第一伸出部左右两侧面相邻的侧面为凹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均设有长圆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升降桌,包括上述的集线装置,且所述集线装置设置在桌面下侧。

优选地,还包括桌架、设设置在所述桌架两侧的两个X型升降架,每个所述X型升降架下侧均设有一个桌脚,所述桌面设置在所述桌架上方。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线装置,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槽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槽体的至少一侧槽壁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伸出部,所述第二槽体至少一侧槽壁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伸出部,多个所述第二伸出部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部交错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伸出部与相邻的第一伸出部之间均留有间隔,形成连通的过线通道。电源线通过过线通道绕入集线装置内,即能防止电源线从集线装置掉落,使电源线整齐有序,避免散落缠绕,又无需考虑电源线端部的插头尺寸问题,在该集线装置在安装固定后,仍能方便的收纳和取出电源线,使用方便。并且电源线能够从过线通道的任一处甩出,方便电源线的分布,进一步的避免了电源线之间的缠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桌,包括上述集线装置,且集线装置设置在桌面下侧,将多根电源线收纳到集线装置内,不但使电源线整齐有序,避免散落缠绕,并且该集线装置在安装固定后,仍能方便随意的收纳和取出电源线,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线装置分体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集线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集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集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升降桌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升降桌的距离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槽体;11:第一伸出部;2:第二槽体;21:第二伸出部;3:过线通道;4:长圆固定孔;5:桌面;6:桌架;7:X型升降架;71:第一支撑部;72:第二支撑部;8:桌脚;9:拉簧;10:调节螺杆;12:拉簧固定件;121:折弯部;13:第一滑块;14:第二滑块;15: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前”、“后”、“左”、“右”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具体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是指远离第一槽体的一端,后端是指与第一槽体连接的一端。第一伸出部的左侧面是指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在上,后端在下时,位于第一伸出部左侧的面;第一伸出部的右侧面则是指与第一伸出部的左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第二伸出部的前端是指远离第二槽体的一端,后端是指与第二槽体连接的一端;第二伸出部的左侧面是指第二伸出部的前端在上,后端在下时,位于第二伸出部左侧的面;第二伸出部的右侧面则是指与第二伸出部的左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线装置为分体结构,其包括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的槽口相对设置,即槽口对着槽口形成两端开放的盒体结构。其中,第一槽体1的一侧槽壁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伸出部11,第二槽体2的一侧槽壁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伸出部21,多个第二伸出部21与多个第一伸出部11交错设置,且每个第二伸出部21与相邻的第一伸出部11之间均留有间隔,即第一伸出部11的前端超出第二伸出部21的前端后向第二槽体2的槽壁靠近,但第一伸出部11的前端与第二槽体2的槽壁之间还留有间隔。同样的第二伸出部21与第一槽体1的槽壁也留有一定间隔,使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之间形成回折的连通的过线通道3。

使用时,如图3所示,将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以合适的距离固定在安装面17,将电源线16从过线通道3的一端绕进,从另一端绕出即进入集线装置内,回折的过线通道3即能防止电源线16从集线装置掉落,又无需考虑电源线16端部的插头尺寸问题,并且电源线16能够从过线通道3的任一处甩出,方便电源线16的分布,进一步的避免了电源线16之间的缠绕。利用本实施例的集线装置将多根电源线16收纳到集线装置内,不但使电源线整齐有序,避免散落缠绕,并且该集线装置在安装固定后,仍能方便随意的收纳和取出电源线16,使用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安装的合适距离是指两者之间形成的过线通道3能够使电源线16通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集线装置固定在安装面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焊接或者螺钉固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面17包括桌面、墙壁或设备壳体,但并不限于桌面、墙壁或设备壳体,任何与桌面、墙壁或设备壳体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平面结构的安装处均可固定安装。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伸出部11的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在调整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的间隔距离时,使过线通道3的宽度能够随之调整,以适应不同电源线16的直径。

如图4所示,能够看出过线通道3是由第一伸出部11与第二槽体2的槽壁之间的间隔、第二伸出部21与第一槽体1的槽壁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一伸出部11与第二伸出部21之间的间隔组成。在调整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的间隔距离时,实质上只是调整第一伸出部11与第二槽体2的槽壁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第二伸出部21与第一槽体1的槽壁之间的间隔距离,若第一伸出部11的前后宽度相同,则此时,第一伸出部11与第二伸出部21之间的间隔是不变化的,过线通道3的宽度只是部分调整。

而本实施例中,第一伸出部11的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当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向后移动时,过线通道3的宽度整体增加,反之,则过线通道3的宽度整体减少,使该集线装置使用更方便。

进一步地,第二伸出部21的前端宽度小于后端宽度,使每槽体1或第二槽体2移动的距离相同,过线通道3的宽度变化更大。

为了方便调整安装好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之间距离,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的另一侧槽壁设有长圆固定孔4,以方便在集线装置安装固定后进行过线通道3的宽度调整。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伸出部11的左右两侧面为凹面结构,以增加过线通道3局部的宽度,在电源线16在此凹面结构入甩出时,方便通过后续增加的电源线16。

进一步地,第二伸出部21与第一伸出部11左右两侧面相邻的侧面为凹面结构,通过前后调整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2之间的距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第一伸出部11和第二伸出部21之间的间隔。

如图5所示,方便在集线装置安装固定后进行过线通道3的宽度调整,在第一槽体1和第二槽体的另一侧槽壁均设置长圆固定孔4。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升降桌,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任一种集线装置,且该集线装置安装在桌面5的下侧,将多根电源线16收纳到集线装置内,不但使电源线整齐有序,避免散落缠绕,并且该集线装置在安装固定后,仍能方便随意的收纳和取出电源线16,使用方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桌还包括桌架6、两个X型升降架7,两个桌脚8,其中,桌面5设置在桌架6上方,两个X型升降架7分别设置桌架6的两侧,每个桌架6的下侧均设有一个桌脚8,具体地,每个X型升降架7均包括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的中部铰接固定,第一支撑部71的上端与桌架6滑动连接,其下端与桌脚8铰接固定,第二支撑部72的上端与桌架6铰接固定,其下端与所述桌脚8滑动连接,通过调整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来桌面5的高度。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支撑部71的上端通过第一滑块13与桌架6滑动连接,第二支撑部21的下端通过第二滑块14与桌架6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块13铰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滑块14铰接。更加具体地,第一滑块13是与设置在桌架6的第一滑轨连接,第二滑块14是与设置在桌脚8内的第二滑轨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第一支撑部71的上端和第二支撑部31的上端之间设置拉簧9,该拉簧9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71的上端连接,另一端通过距离调节装置固定在桌架6。在升降桌的升降过程中,与第一支撑部71上端连接的一端为活动端,能够随第一支撑部71的上端同步移动,与活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根据桌上负载的不同,利用距离调节装置调节固定端与桌架6端部之间的距离,改变拉簧9的接拉力行程长度,从而使拉簧9的拉力与负载相适应,使升降桌的升降过程平稳、省力,提高用户体验。

优选地,距离调节装置包括拉簧固定件12和调节螺杆10,其中,调节螺杆10的一端穿过桌架6后与拉簧固定件12螺纹连接,而另一端则位于桌架6的外侧,方便调节操作。

更加具体地,拉簧固定件12为钣金件,其钣金壁设有过孔,在过孔的一侧或者两侧同轴设置有与调节螺杆10相配合的螺母。

进一步的,拉簧固定件12至少设有两个用于卡固拉簧9的折弯部121,且优选地,两个折弯部121相对设置,即两个折弯部121均是向靠近对方的一侧折弯,安装时将相对的两个折弯部121从拉簧9相对的两侧伸入并卡固,使拉簧9保持拉力平衡。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桌架6设有限位块15,拉簧固定件12至少部分抵在限位块15,当升降桌出厂时,拉簧固定件12抵在限位块15,此时拉簧的位置即为拉簧9的初始位置,适应于小负载时桌面的升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线装置为分体结构,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设有多个第一伸出部,第二槽体设有多个第二伸出部,多个所述第二伸出部与多个所述第一伸出部交错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伸出部与相邻的第一伸出部之间均留有间隔,形成连通的过线通道。电源线通过过线通道绕入集线装置内,即能防止电源线从集线装置掉落,使电源线整齐有序,避免散落缠绕,又无需考虑电源线端部的插头尺寸问题,在该集线装置在安装固定后,仍能方便的收纳和取出电源线,使用方便。并且电源线能够从过线通道的任一处甩出,方便电源线的分布,进一步的避免了电源线之间的缠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