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968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集装箱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运车框架,每个运车框架只能运输一层车辆,而将两个运车框架叠放进行运输,或现有的双层运车框架,一般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箱体超高和超重,因为单个框架在运输过程中,如果需要满足国际联运,需要按照集装箱的设计强度进行设计,以满足运输过程中的强度要求,如横刚、堆码等,故单个框架均需保留有相应强度的上楣板、下楣板及相应的角柱,在满足强度时,公路或铁路对箱体高度、宽度等又有所限制,这样在保证外形尺寸及内部车辆运输空间的同时,又要保证强度要求,一般只能增加相应零件的板厚,使得运车框架比较笨重;2)运输费用增加,由于箱体的高度较高,运输费用相应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角柱以及平行于彼此的第一端梁和第二端梁,所述第一角柱位于所述框架箱的端部,所述第一端梁和所述第二端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角柱之间,并且所述第二端梁位于所述第一端梁的上方,

其中,所述框架箱还包括第二角柱,所述第二角柱与所述第一角柱的顶端可旋转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柱在竖直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可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梁的高度沿所述第二端梁的长度改变。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梁的端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梁的中部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梁构造为一体成型或拼焊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柱的宽度沿所述第一角柱的高度改变。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柱的底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角柱的中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柱的顶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角柱的中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柱构造为一体成型或拼焊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的宽度沿所述第二角柱的高度改变。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的底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角柱的中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构造为一体成型或拼焊而成。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角柱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状态中,所述第二角柱大致水平。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柱的顶端具有顶部连接件,所述第二角柱与顶部连接件可旋转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部连接件的顶部具有用于与底角件连接的连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顶部连接件具有沿所述框架箱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框架箱内部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接收所述位于所述竖直位置的状态中的所述第二角柱,所述凹槽在所述顶部连接件的顶面形成U形开口,所述形开口能够与底角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的底端具有孔,在所述第二角柱位于所述竖直位置的状态中,所述第二角柱通过穿过所述孔的固定销与所述顶部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框架箱还具有第一框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辅助弹簧结构,所述第一框架包括所述第一角柱、第一端梁、第二端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第一侧梁,所述辅助弹簧结构与所述第二角柱连接,以用于辅助翻转所述第二角柱。

可选地,所述辅助弹簧结构包括辅助弹簧和与所述辅助弹簧连接的钢丝绳,所述第二角柱的底端设置有钢丝绳连接部,所述第二角柱经由所述钢丝绳连接部与所述钢丝绳连接,在所述第二角柱位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钢丝绳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角柱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辅助弹簧结构还包括导向轮和张紧轮,所述导向轮用于改变所述钢丝绳的方向,所述张紧轮位于所述导向轮和所述钢丝绳连接部之间,并且当所述第二角柱位于所述竖直位置时,所述钢丝绳经由所述张紧轮张紧,当所述第二角柱位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钢丝绳在所述钢丝绳连接部和所述导向轮之间张紧。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的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第三端梁。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位于所述折叠位置中的所述第二角柱。

可选地,所述第一角柱的底端设置有底角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的顶端设置有顶角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角柱的顶端设置有顶角件,所述第一侧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位于所述折叠位置中的所述第二角柱的所述顶角件的固定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具有第一角柱和第二角柱,第二角柱可折叠,以在回运过程中折叠,防止损坏。且框架箱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回收方便、适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图示的框架箱的左视示意图,其中,第二角柱处于竖直位置;

图3为图1中图示的框架箱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图示的框架箱的另一个左视示意图,其中,第二角柱处于折叠位置;

图5为图4中图示的框架箱的正视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5中的A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端梁 20: 第二端梁

21: 第二端梁的中部 22: 第二端梁的端部

30: 第三端梁 40: 第一角柱

41: 第一角柱的中部 42: 第一角柱的顶部

43: 第一角柱的底部 50: 第二角柱

51: 第二角柱的中部 52: 第二角柱的底部

53: 孔 54: 钢丝绳连接部

55: 旋转轴 60: 顶部连接件

61: 顶面 62: U形开口

63: 固定销 71: 辅助弹簧

72: 导向轮 73: 张紧轮

74: 钢丝绳 741: 钢丝绳的第一端

742: 钢丝绳的第二端 81: 顶角件

82: 底角件 90: 第一侧梁

100: 框架箱 200: 车辆

210: 轮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参考图1和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可折叠的框架箱100,其包括:第一角柱40以及平行于彼此的第一端梁10和第二端梁20,第一角柱40位于框架箱100的端部,第一端梁10和第二端梁20位于两个第一角柱40之间,并且第二端梁20位于第一端梁10的上方。

并且框架箱100还包括用于承载诸如车辆200的货物的底板,四根第一角柱40分别设置在底板的四角处,两对第一端梁10和第二端梁20可分别设置在底板的端部,由此,框架箱100形成了下层框架。并且,下层框架还可包括连接在两个第二端梁20之间的第一侧梁90。当然,为了在下层框架的上方(例如,上层框架)再承载车辆,下层框架的顶部可设置有顶板,该顶板作为上层框架的底板。

此外,框架箱100还包括第二角柱50,第二角柱50与第一角柱40的顶端可旋转地连接,使得第二角柱50在竖直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可移动。在第二角柱50位于竖直位置的状态中,第二角柱50与第一角柱40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由此可在第二角柱50的上方在叠放其他诸如框架箱100的集装箱,或者可使用常规吊具进行吊运。而在第二角柱50位于折叠位置的状态中,第二角柱50可翻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从而可避免在运输途中与其他部件或设备干涉而损坏,并且此时框架箱100的尺寸可满足常规集装箱的尺寸要求,从而避免了运输时因特殊尺寸带来的不便。

现请转到图2,如图所示,第二端梁20的高度可沿第二端梁20的长度改变。进一步地,第二端梁20的端部22(长度方向的端部)的高度大于第二端梁20的中部21的高度,使得第二端梁20具有弧形、拱形或具有梯形凹槽等的形状,由此可利用下层框架中装在的车辆顶部的类圆弧位置空间,在增加第二端梁20的强度的同时,不阻碍车辆的正常装运。根据需要,第二端梁20可构造为一体成型或拼焊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高度”指的是与框架箱的高度一致的方向。第二端梁的长度指的是与框架箱的宽度一致的方向。第一角柱和第二角柱的宽度指的是与框架箱的宽度一致的方向。

继续参照图2,第一角柱40的宽度可沿第一角柱40的高度改变。进一步地,第一角柱40的底部43的宽度大于第一角柱40的中部41的宽度。由此可利用了下层车辆的轮胎210处的空间。同样可选地,第一角柱40的顶部42的宽度可大于第一角柱40的中部41的宽度。由此可利用下层车辆顶部的圆弧位置空间。第一角柱40同样可包括诸如弧形、拱形或具有梯形凹槽等的形状,其在增加强度的同时,不阻碍车辆的正常装运。并且,第一角柱40也可构造为一体成型或拼焊而成。

类似于第一角柱40,第二角柱50的宽度可沿第二角柱50的高度改变。进一步地,第二角柱50的底部52的宽度大于第二角柱50的中部51的宽度。由此可利用了上层框架承载的车辆(未示出)的轮胎处的空间。可选地,第二角柱50也可构造为一体成型或拼焊而成。

可选地,在第二角柱50位于折叠位置的状态中,第二角柱50大致水平。第二角柱50折叠后近似水平放置(基本与第一侧梁90平行),由此,在回运时,可避免上方箱体对角柱的碰撞造成损坏。

此外参考图2至5,第一角柱40的顶端具有顶部连接件60,第二角柱50与顶部连接件60可旋转地连接。顶部连接件60可构造为三角形或L形,第二角柱50的底部设置在顶部连接件60中。

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顶部连接件60具有沿框架箱100的长度方向朝向框架箱100内部的凹槽,凹槽用于接收位于竖直位置的状态中的第二角柱50,凹槽在顶部连接件60的顶面61形成U形开口62,形开口能够与底角件82连接。第二角柱50的底端具有孔53,在第二角柱50位于竖直位置的状态中,第二角柱50通过穿过孔53的固定销63与顶部连接件60连接。

可选地,顶部连接件60的顶部具有用于与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连接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为标准的顶角件81。

此外,框架箱100还具有第一框架和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辅助弹簧结构,第一框架包括第一角柱40、第一端梁10、第二端梁20以及位于第一框架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第一侧梁90,辅助弹簧结构可包括辅助弹簧71和与其连接的钢丝绳74。辅助弹簧71可设置在第一框架上,并且经由钢丝绳74与第二角柱50连接,以用于辅助翻转第二角柱50。

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钢丝绳74的第一端741连接辅助弹簧71,而钢丝绳74的第二端742连接设置在第二角柱50的底端的钢丝绳连接部54。在第二角柱50位于折叠位置时,钢丝绳连接部54位于第二角柱50的下方。

此外,辅助弹簧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导向轮72和张紧轮73。其中,导向轮72用于与钢丝绳74接触,以改变钢丝绳74的方向。而张紧轮73可位于导向轮72和第二端742之间,用于在第二角柱50位于如图3所示的竖直位置时,改变导向轮72和钢丝绳连接部54之间的钢丝绳74的方向,以使得钢丝绳74被张紧,从而可防止第二角柱50在竖直位置时,辅助弹簧71和钢丝绳74处于松弛状态,避免了钢丝绳74悬挂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其他安全隐患。

而当第二角柱50位于如图5所示的折叠位置时,钢丝绳74不经由张紧轮73张紧,换句话说,位于钢丝绳连接部54和导向轮72之间的钢丝绳74由于钢丝绳连接部54和导向轮72之间的距离而被张紧。

两个第二角柱50的顶部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端梁30,第三端梁30与第二角柱50可拆卸地连接。由此,当两个或多个框架箱100沿长度方向连接后,位于多个框架箱100各自的上层框架可连成一个大致水平的平面,将第三端梁从第二角柱50的顶部拆卸下后,多个框架箱100各自的上层框架可实现无障碍通道,使得位于该处的车辆可从一个框架箱100二层直接运输到另一个框架箱100的上层框架处,减少了装卸车辆时的搭接二层平台的次数。

此外,框架箱100还可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位于折叠位置中的第二角柱50。可选地,第一角柱40的底端设置有底角件82。同样,第二角柱50的顶端设置有顶角件81。

例如,第二角柱50的顶端设置有顶角件81,第一侧梁9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位于折叠位置中的第二角柱50的顶角件81的固定装置,依次可将第二角柱50牢固地固定在第一侧梁9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箱100,第二角柱构造为可折叠,且为确保相应的强度,第一角柱、第二角柱、第二端梁可采用变截面结构,使得在第一角柱和第二端梁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角柱和第二端梁的连接处的截面面积增大,使得应力减少。而对于第一角柱、第二角柱、第二端梁的中部位置,截面面积,以适应车辆的运输。同时第二角柱设有缓冲弹簧,单人即能够操作第二角柱,而无需额外的吊具。

框架箱100在一定外部尺寸限制以及内部尺寸的要求下,第一角柱、第二角柱和第二端梁等采用变截面设计,各自的端部的截面积(尺寸)大于中间的截面积,充分利用了车辆的空间,确保框架强度。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