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497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支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不使用时能够将体积大幅缩减的可折叠支架。



背景技术:

可折叠支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可折叠支架在使用时可以打开,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起来,这不仅方便携带同时也在运输过程中所占用的体积也会较小。目前的可折叠支架主要是在支架上设置活动的可拆卸组装件,这些可拆卸组装件都是快拆组件。这样在使用时能够快速将支架组装起来使用,在不使用时又可以快速将支架拆卸成零部件。这也达到了减小体积以及方便携带运输的目的。但是拆装需要耗费时间且又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来进行,并且拆卸后的零部件又极易丢失,这都给这种结构的可折叠支架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现在亟需一种在不使用时不用拆卸就能够快速折叠起来,在使用时不用组装就能够打开使用的可折叠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不使用时不用拆卸就能够快速折叠起来,在使用时不用组装就能够打开使用的可折叠支架。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支架,其关键是: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以及第四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部铰接在一起且两者可以绕铰接处旋转,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中部与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中部铰接在一起且两者可以绕铰接处旋转,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后对其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可以沿所述第一连接柱或者第二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二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柱,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可以沿所述第三连接柱或者第四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三连接柱以及第四连接柱上设置有限位突起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一,当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后,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形成夹角内和/或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形成的夹角内,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或第四支撑板卡合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或第四支撑板与所述限位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缺口卡合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缺口卡合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凸起部为多个,所述多个凸起部平行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二,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三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或者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四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B端或者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四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所述第三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所述第四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板右侧相互铰接在一起的第五支撑板和第六支撑板,所述三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五支撑板B端,所述四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杆,所述第七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支撑板A端,所述四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杆,所述第八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B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所述第五连接柱、第六连接柱、第七连接柱以及第八连接柱上设置有限位突起部。

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可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以及第四支撑板,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中部铰接在一起且两者可以绕铰接处旋转,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中部与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中部铰接在一起且两者可以绕铰接处旋转,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后对其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可以沿所述第一连接柱或者第二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二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柱,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可以沿所述第三连接柱或者第四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三连接柱以及第四连接柱上设置有限位突起部。使用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对于两者之间的铰接处旋转形成一个夹角,第三支撑板与第四支撑板相对于两者之间的铰接处也可以形成一个夹角,限位结构能够将夹角限制住,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三连接柱以及第四连接柱形成的空间内可以放置书本等物品。在不使用时,将限位结构解除,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对于两者之间的铰接处旋转到最小角度处,第三支撑板与第四支撑板相对于两者之间的铰接处也可以旋转到最小角度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沿所述第一连接柱或者第二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可以沿所述第三连接柱或者第四连接柱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这样就实现了第一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靠近移动,第二支撑板与第四支撑板靠近移动。从而实现折叠。这就保证了在不使用时,能够将所述可折叠支架折叠到足够小的体积,从而方便携带和运输。

当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旋转到合适角度后,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形成夹角内和/或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四支撑板形成的夹角内,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或第四支撑板卡合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或第四支撑板与所述限位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缺口卡合在一起。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缺口卡合在一起。通过限位板与缺口卡合就能够便捷的实现所述折叠支架打开后位置的固定,以方便将物品放置在支架内。折叠时,将限位板取出,就能够轻松的实现所述可折叠支架的折叠。所述凸起部为多个,所述多个凸起部平行设置。多个平行设置的凸起部能够方便使用者通过卡合在不同距离的凸起部上从而实现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来调整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旋转的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旋转的角度,这满足了用户放置不同体积大小物品的需求。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三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或者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四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B端或者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四连接柱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所述第三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所述第四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这种结构方便折叠的和打开,保证使用时能够顺利打开可折叠支架并且在不使用时又能够折叠好支架。

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板右侧相互铰接在一起的第五支撑板和第六支撑板,所述三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五支撑板B端,所述四支撑板A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A端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杆,所述第七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支撑板A端,所述四支撑板B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B端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杆,所述第八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B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所述第五连接柱、第六连接柱、第七连接柱以及第八连接柱上设置有限位突起部。通过增加这个结构,从而在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第五支撑板、第六支撑板、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和第八连接杆之间形成空间从而方便防止书本其他物品。增加的这个结构使得防止物品的空间更大,可以通过继续增加多个这样的结构从而使得可折叠支架的存储空间更大,能够放置更多的物品。同时不使用时折叠起来也很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展开后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展开后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折叠后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部件沿旋转折叠轴的轴向方向彼此靠近移动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展开后的使用状态图;

图6是图5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可折叠支架,包括依次排布的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以及第四支撑板14,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12的中部铰接在一起且两者可以绕铰接处旋转,所述第三支撑板13的中部与所述第四支撑板14的中部铰接在一起且两者可以绕铰接处旋转,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1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旋转到合适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13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14旋转到合适角度后对其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30,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111与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13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柱21,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112与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13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柱22,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与所述第三支撑板13可以沿所述第一连接柱21或者第二连接柱22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121与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141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柱23,所述第二支撑板B端122与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142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柱24,所述第二支撑板与12所述第四支撑板14可以沿所述第三连接柱23或者第四连接柱24的轴向方向朝靠近彼此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支撑板11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旋转到合适角度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13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14旋转到合适角度后,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12形成夹角内并且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3与所述第四支撑板14形成的夹角内,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以及第四支撑板14卡合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和第四支撑板14与所述限位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50,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缺口50卡合在一起。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凸起部31,所述凸起部31与所述缺口50卡合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111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131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21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连接柱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112或者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132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柱22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三连接柱2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121或者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141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三连接柱23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四连接柱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B端122或者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142这两者之一固定连接时,所述第四连接柱24的另一端就贯穿这两者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一连接柱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131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21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A端111,所述第二连接柱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B端112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21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132,所述第三连接柱2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121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接柱23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141,所述第四连接柱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A端121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接柱23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141。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板14右侧相互铰接在一起的第五支撑板15和第六支撑板16,所述三支撑板A端131与所述第五支撑板A端151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杆25,所述第五连接杆25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板A端1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杆25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A端131,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132与所述第五支撑板B端152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杆26,所述第六连接杆2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B端132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连接杆26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五支撑板B端152,所述四支撑板A端141与所述第六支撑板A端161之间设置有第七连接杆27,所述第七连接杆27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板A端1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连接杆27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支撑板A端161,所述四支撑板B端142与所述第六支撑板B端162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杆28,所述第八连接杆28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撑板B端162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连接杆28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板B端142。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11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转动旋转,所述第三支撑板13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14旋转,这样就实现了所述第一支撑板11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在角度方向上的合拢以及第三支撑板13相对于所述第四支撑板14在旋转方向上的合拢。

如图1、4至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第三连接柱13以及第四连接柱14上设置有限位突起部40。所述第五连接柱25、第六连接柱26、第七连接柱27以及第八连接柱28上设置有限位突起部40。所述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第四支撑板14、第五支撑板15以及第六支撑板16之间的距离会变小,最终实现进一步的折叠。所述凸起部31为多个,所述多个凸起部31平行设置。

必须指出,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一些非限定性举例说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理解,在没有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修改、替换和变更,这些修改、替换和变更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