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5396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危化品运输车辆保有量大约为30万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追尾事故频发。当碰撞事故发生后,车上的被动安全装置就成为保护乘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碰撞缓冲吸能结构就是一种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危化品运输车辆,缓冲吸能结构十分的重要,一旦盛装危化品的储藏罐发生破损,极易引发次生灾害,轻则污染环境,重则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现有的碰撞缓冲吸能设备安装在车尾部后,会大幅增加车辆转弯半径,造成驾驶困难,现有的车辆后下部防护设施智能防止后方小车追尾潜入,而不能满足危化品运输车辆罐体的保护,另外,通常结构复杂,结构设计比较落后,通常尺寸较大,结构稳定下较差,缓冲吸能效果差强人意,同时会大幅增加车辆转弯半径,造成驾驶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整体结构稳定可靠,有效的起到缓冲吸能作用,保证车辆在碰撞时的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包括上层缓冲支撑结构、中层缓冲支撑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支撑隔板;所述上层缓冲支撑结构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上层支撑单元,每两相邻的上层支撑单元之间通过上层支撑连接板连接;所述中层缓冲支撑结构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中层支撑单元,每两相邻的中层支撑单元之间均通过中层支撑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连接相邻两所述上层支撑单元的上层支撑连接板呈十字交叉形式布置。

进一步,连接相邻两所述中层支撑单元的中层支撑连接板呈十字交叉形式布置。

进一步,所述上层支撑单元包括固定在一起的两梯形结构的上层支撑单体;所述上层支撑单体包括第一上层支撑板,其上设有向外弯折的第五上层支撑板、以及分别向内弯折的第二上层支撑板、第三上层支撑板和第四上层支撑板;所述上层支撑模块大开口端上的所述第五上层支撑板与支撑隔板固定连接,其异于朝向中层支撑单元小开口端设置第四上层支撑板。

进一步,所述第四上层支撑板与第二上层支撑板、以及第四上层支撑板与第三上层支撑板的结合处均设有向内凹的圆弧状豁口。

进一步,所述上层支撑单体采用厚度为0.5-1mm的铝合金板。

进一步,所述中层支撑单元包括反向扣接的两中层支撑单体,二者之间形成的加强空间内设有中层加强板;所述中层支撑单体包括第一中层支撑板以及与其垂直的第二中层支撑板,每一中层支撑单元中,两第一中层支撑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中层支撑板的两侧垂直设有第一中层连接板,在第二中层支撑板的两侧垂直设有第二中层连接板,所述第二中层支撑板所在平面,与靠近所述上层缓冲支撑模块一侧的、所述第一中层连接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加强空间朝向所述上层缓冲支撑模块一端形成中层支撑模块小开口,其异于朝向上层缓冲支撑模块的一端为中层支撑模块大开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中层连接板与第二中层连接板结合处设有向内凹的圆弧状豁口。

进一步,中层支撑单体以及中层加强板均采用厚度为0.5-1mm的铝合金板。

进一步,所述上层支撑连接板以及中层支撑连接板上均冲压有凹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每个缓冲支撑结构均由多个缓冲支撑板作为主要结构件,且每相邻缓冲支撑板分别通过交叉设立的支撑连接板连接,以防止收到冲击时缓冲支撑板的位置发生错位。整体结构稳定可靠,有效的起到缓冲吸能作用,保证车辆在碰撞时的安全。

2)第一上层支撑板的两个对边同向弯折分别形成类似加强筋作用的第二上层支撑板和第三上层支撑板,这里的第二上层支撑板和第三上层支撑板既起到与其它结构件连接作用,同时,还提高了下层支撑模块整体的结构强度;且这三个上层支撑板构成梯形状上层支撑单体,这个结构也是为了分散上方施加的冲击力,使得冲击力得以分散到下面各个部件中进行分担,受力状况好,吸能和缓冲的效果出色。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层缓冲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中层缓冲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层支撑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层缓冲支撑结构;2-中层缓冲支撑结构;3-支撑隔板;4-圆弧状豁口;5-凹槽;11-上层支撑单元;12-上层支撑连接板;111-上层支撑单体;1111-上层左支撑单体;1112-上层右支撑单体;112-第一上层支撑板;113-第五上层支撑板;114-第二上层支撑板;115-第三上层支撑板;116-第四上层支撑板;117-上层支撑模块大开口端;118-中层支撑单元小开口端;119-;21-中层支撑单元;22-中层支撑连接板;211-中层支撑单体;212-中层加强板;213-第一中层支撑板;214-第二中层支撑板;215-第一中层连接板;216-第二中层连接板;217-中层支撑模块小开口;218-中层支撑模块大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保护危化品运输车罐体的防撞吸能组件,如图1至4所示,包括上层缓冲支撑结构1、中层缓冲支撑结构2、以及二者之间的支撑隔板3;所述上层缓冲支撑结构1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上层支撑单元11,每两相邻的上层支撑单元11之间通过上层支撑连接板12连接;所述中层缓冲支撑结构2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中层支撑单元21,每两相邻的中层支撑单元21之间均通过中层支撑连接板22连接。

其中,连接相邻两所述上层支撑单元11的上层支撑连接板12呈十字交叉布置。连接相邻两所述中层支撑单元21的中层支撑连接板22呈十字交叉布置。

通常,每层缓冲支撑结构设置5组缓冲支撑模块,即可达到较佳的缓冲吸能效果,并且,还尽可能的节约占用空间,保证其安装在车体上后,对车的转弯半径影响较小。

上述上层支撑单元11包括固定在一起的两梯形结构的上层支撑单体111;所述上层支撑单体包括第一上层支撑板112,其上设有向外弯折的第五上层支撑板113、以及分别向内弯折的第二上层支撑板114、第三上层支撑板115和第四上层支撑板116;所述上层支撑模块大开口端117上的所述第五上层支撑板与支撑隔板固定连接,其异于朝向所述中层支撑单元小开口端118设置所述第四上层支撑板116。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结构布置中,上层支撑单体111采用左右镜像的方式布置,分为上层左支撑单体1111和上层右支撑单体1112,二者结构类似,只是第一上层支撑板112上其它各板的朝向相反。这种结构布置方式,有效加强了上层缓冲支撑结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且装配连接更加方便。

第一上层支撑板的两个对边同向弯折分别形成类似加强筋作用的第二上层支撑板和第三上层支撑板,这里的第二上层支撑板和第三上层支撑板既起到与其它结构件连接作用,同时,还提高了下层支撑模块整体的结构强度;且这三个上层支撑板构成梯形状上层支撑单体,这个结构也是为了分散上方施加的冲击力,使得冲击力得以分散到下面各个部件中进行分担,受力状况好,吸能和缓冲的效果出色。

上述中层支撑单元21包括反向扣接的两中层支撑单体211,二者之间形成的加强空间内设有中层加强板212;所述中层支撑单体包括第一中层支撑板213以及与其垂直的第二中层支撑板214,每一中层支撑单元中,两第一中层支撑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中层支撑板的两侧垂直设有第一中层连接板215,在第二中层支撑板的两侧垂直设有第二中层连接板216,所述第二中层支撑板所在平面,与靠近所述上层缓冲支撑模块一侧的、所述第一中层连接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加强空间朝向所述上层缓冲支撑模块一端形成中层支撑模块小开口217,其异于朝向所述上层缓冲支撑模块的一端为中层支撑模块大开口218。

第一中层支撑板弯折形成第二中层支撑板,第一中层支撑板与水平面垂直设立,第二中层支撑板与水平面层夹角为锐角且第二中层支撑板向内收缩设立,第一中层支撑板和第二中层支撑板形成中层支撑单体,这种结构设立可以将上层施加的力分散,进而增加缓冲效果。

上述的第一中层连接板215与第二中层连接板216结合处设有向内凹的圆弧状豁口4。上述的第四上层支撑板116与第二上层支撑板114、以及第四上层支撑板116与第三上层支撑板115的结合处均设有向内凹的圆弧状豁口,与其结构相同。设置的圆弧状豁口能防止碰撞过程中,载荷将板材由边角部位撕裂,保证吸能缓冲过程的稳定性,不会因板材撕裂而瞬间失去吸能缓冲效果。

上述中层支撑单体211以及中层加强板212均采用厚度为0.5-1mm的铝合金板。上述上层支撑单体111采用厚度为0.5-1mm的铝合金板。有效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并且,所采用的铝合金板不至于强度过大,在碰撞中难以溃缩,也不至于强度过小,难以起到较好的缓冲减震效果,因此,其适合于作为本吸能组件中,起到非常好的缓冲减震性能。

上述上层支撑连接板12以及所述中层支撑连接板22上均冲压有凹槽3。用于提高板的结构刚性,不会因受力而轻易的弯曲。如图4所示,为上层支撑连接板12的结构示意图,中层支撑连接板22与其结构相同。

每两层级之间均设有支撑隔板3,该支撑隔板3的设立不仅可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缓冲的效果,而各个层级之间通过支撑隔板连接在一起,使用铝铆钉连接固定即可(各层级间切向作用力并不是主要的受力情况,基于成本考虑,此处利用铝铆钉,当然,为了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考虑,也可以采用不锈钢铆钉铆接固定)。

每个缓冲支撑结构均由多个缓冲支撑板作为主要结构件,且每相邻缓冲支撑板分别通过交叉设立的支撑连接板连接,以防止收到冲击时缓冲支撑板的位置发生错位。另外,上述各板材件均采用不锈钢铆钉铆接固定。还有,各个层级中支撑缓冲结构内设立的加强板位置处于一个平面内,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结构强度高,保证了最佳的吸能缓冲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