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043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



背景技术:

真空包装机广泛应用于包装食品,这种包装机可防止产品的氧化霉变、防腐防潮,可保质、保鲜、延长产品的储存期限。此外真空包装机将包装袋内抽成低真空后,当即自动封口,由于袋内真空度高,残留空气极少,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避免了物品氧化、霉变和腐败,同时对某些松软的物品,经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包装后,可缩小包装体积,便于运输和贮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为CN205418210U,公开日为2016年8月3日,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生产线,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全自动真空包装生产线,其包括自动包装机、自动包装抽真空机及用于连接自动包装机与自动包装抽真空机之间的接驳输送带;其中所述自动包装抽真空机包括机架、铰接安装在机架上的转轴、固定安装在机架上且与转轴传动连接的驱动电机、设于机架内且串接转轴中的转盘、阵列分布在转盘上的六个夹具、加热系统、抽真空装置及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均与加热系统及抽真空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六个加热器,六个加热器分别固定安装在夹具上;所述抽真空装置均与六个夹具内部连通。

上述全自动真空包装生产线,通过接驳输送带将待包装产品进行输送,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放置在输送带上的待包装产品位置会有偏移,因此在进入真空包装机中进行抽真空和封口时由于封口机找不准待包装产品的准确位置经常会产生封口歪掉甚至封不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具有自动将待真空包装产品整列到输送带中间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包括抽真空机本体及接驳输送带,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接驳输送带上位于抽真空机本体的入口的自动整列装置;所述自动整列装置包括固定在接驳输送带上的机架,所述机架上固定有两条平行设置的移动导向组件,每条所述移动导向组件上滑动连接有同歩向输送带中间靠拢的用于将待包装产品归置到接驳输送带中央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臂;所述夹持组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驳所述带上固定有自动整列装置,自动整列装置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移动导向组件,每条移动导向组件上滑动连接有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夹持臂,夹持组件由驱动组件驱动;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夹持组件沿移动导向组件滑移,夹持组件同步向接驳输送带中间靠拢,将待包装产品归置到接驳输送带的中央,由于已经被归置在相对准确的位置,这样待包装产品进入抽真空机本体后,不会出现封口歪掉甚至封不住封口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夹持臂包括固定在所述移动导向组件上的上夹持臂,所述上夹持臂的水平截面呈“L”形,所述上夹持臂包括“L”形底边和“L”形侧边,两条所述的“L”形底边相对设置且所述的“L”形侧边相对设置,所述的“L”形底边上固定有下夹持臂;所述的“L”形侧边垂直于所述接驳输送带的移动方向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夹持臂沿移动导向组件运动,上夹持臂包括“L”形底边和“L”形侧边,“L”形底边相对设置且“L”形侧边相对设置,“L”形底边上固定有下夹持臂,通过下夹持臂夹紧待包装产品。

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的“L”形侧边上的齿条,两个齿条的齿相对设置,且中间同时啮合有一个齿轮,所述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机架上还固定有驱动所述齿轮转动的伺服电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伺服电机转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两个与之啮合的齿条移动;齿条固定在“L”形侧边上,齿条的齿相对设置,齿轮设置在两个齿条中间,且与两个齿条均啮合,这样齿轮转动带动两个齿条同步移动,使上夹持臂同步靠拢或同步分离。

进一步,所述机架上固定有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电性连接有PLC控制系统,所述PLC控制系统与所述伺服电机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感知待包装产品靠近自动整列装置,红外线传感器将靠近信号传送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转动。

进一步,每个所述下夹持臂上固定有用于夹持待包装产品的夹块,所述夹块为橡胶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块较柔软,夹持待包装产品时不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夹痕。

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所述上夹持臂上,所述气缸由电磁阀控制,电磁阀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LC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动作,电磁阀控制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活塞杆固定在夹持臂上,这样夹持臂即可沿移动导向组件运动。

综上所述,将待整列产品放置在接驳输送带上,接驳输送带带动待包装产品向抽真空机本体内输送,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待包装产品靠近自动整列装置,将信号传递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动作,驱动组件带动两个夹持臂向接驳输送带中间靠拢,使待包装产品被归置在接驳输送带中间,由于已经被归置在相对准确的位置,这样待包装产品进入抽真空机本体后,不会出现封口歪掉甚至封不住封口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的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抽真空机本体;2、接驳输送带;3、机架;4、移动导向组件;5、夹持组件;6、夹持臂;7、上夹持臂;8、下夹持臂;9、“L”形底边;10、“L”形侧边;11、齿条;12、齿轮;13、伺服电机;14、红外线传感器;15、夹块;16、气缸;17、待包装产品;18、臂架;19、顶架;20、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参见图1、图2,包括抽真空机本体1和接驳输送带2,接驳输送带2将待包装产品17运往抽真空机本体1内进行抽真空包装;

抽真空机本体1的入口处设有自动整列装置,自动整列装置架设在接驳输送带2上,自动整列装置包括固定在接驳输送带2上的机架3,机架3包括两个“L”形的臂架18和固定在臂架18顶端的顶架19;顶架19的下表面固定有夹持组件5,夹持组件5包括固定在顶架19上的伺服电机13,伺服电机13的转动轴穿过顶架19,在顶架19的下端固定有齿轮12,顶架19上固定有两个移动导向组件4,移动导向组件4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导轨20,导轨20垂直于接驳输送带2的运动方向设置,导轨20上滑动连接有水平截面呈“L”形的夹持臂6,夹持臂6包括固定在移动导向组件4上的上夹持臂7,上夹持臂7包括固接在一起的“L”形底边9和“L”形侧边10,两条 “L”形底边9相对设置且两条 “L”形侧边10向对设置;两条“L”形侧边10上均固定有齿条11,齿条11的齿相对设置,且齿条11均与齿轮12相啮合;

“L”形底边9上固定有下夹持臂8,下夹持臂8上固定有夹块15,夹块15为橡胶块。

臂架18上固定有感知待包装产品17经过的红外线传感器14;红外线传感器14电性连接有PLC控制系统,伺服电机13也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工作过程为:将待包装产品17放置在接驳输送带2上,接驳输送带2带动待包装产品17向抽真空机本体1内输送,红外线传感器14检测到待包装产品17靠近自动整列装置,将信号传递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13转动,伺服电机13带动齿条11移动,进一步带动夹持臂6移动,两个夹块15同时向中间靠拢将待包装产品17归置在接驳输送带2中间,然后PLC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13反转,夹块15松开待包装产品17,接驳输送带2带动待包装产品17进入抽真空机本体1内进行抽真空包装。

实施例二:

一种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参见图3、图4,包括抽真空机本体1和接驳输送带2,接驳输送带2将待包装产品17运往抽真空机本体1内进行抽真空包装;

抽真空机本体1的入口处设有自动整列装置,自动整列装置架设在接驳输送带2上,自动整列装置包括固定在接驳输送带2上的机架3,机架3包括两个“L”形的臂架18和固定在臂架18顶端的顶架19;顶架19的下表面固定有夹持组件5,夹持组件5包括固定在顶架19下端的两个移动导向组件4,移动导向组件4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导轨20,导轨20垂直于接驳输送带2的运动方向设置,导轨20上滑动连接有水平截面呈“L”形的夹持臂6,夹持臂6包括固定在移动导向组件4上的上夹持臂7,上夹持臂7包括固接在一起的“L”形底边9和“L”形侧边10,两条“L”形底边9相对设置且两条 “L”形侧边10向对设置;顶架19下端面还固定有两个气缸16,气缸16的活塞杆固定在下夹持臂6上,气缸16通过电磁阀控制。

“L”形底边9上固定有下夹持臂6,下夹持臂6上固定有夹块15,夹块15为橡胶块。

臂架18上固定有感知待包装产品17经过的红外线传感器14;红外线传感器14电性连接有PLC控制系统,电磁阀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工作过程为:将待包装产品17放置在接驳输送带2上,接驳输送带2带动待包装产品17向抽真空机本体1内输送,红外线传感器14检测到待包装产品17靠近自动整列装置,将信号传递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使气缸16的活塞杆收缩,带动夹持臂6移动,两个夹块15同时向中间靠拢将待包装产品17归置在接驳输送带2中间,然后PLC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使气缸16的活塞杆伸出,使夹块15松开待包装产品17,接驳输送带2带动待包装产品17进入抽真空机本体1内进行抽真空包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