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467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具体地说,涉及当在无机械室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能够在底坑中容易地实施紧急救援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图1所示那样的具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电梯装置11具有分别以能够沿相反方向进行升降的方式设置于井道12内的轿厢13以及对重14。该轿厢13与该对重14通过主绳索15来连结,由此以吊桶状被相反地升降驱动,该主绳索15卷挂于卷扬机20的主绳轮21,该卷扬机20的主绳轮21设置于机械室19中,该机械室19设置在井道12的上方,并且对该卷扬机20等进行驱动的马达M也设置在该机械室19中。该电梯装置11的各部分的驱动等通过控制柜18来控制,由此能够使轿厢13在井道内进行移动并停靠到任意的目的层。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有时会发生轿厢13超过设置于建筑物最上层的层门26而进一步向上运行的故障、即所谓的冲顶故障。在产生了这样的冲顶故障的情况下,需要对轿厢13内的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在实施紧急救援时,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设置在井道12上方的机械室19中,手动地对盘车装置进行操作,由此使轿厢13缓慢向下方移动,并且在轿厢13与最上层的层门26对齐时,在最上层从外侧手动地将层门26以及设置于电梯轿厢的轿厢门打开。通过上述那样的操作,能够消除上述那样的冲顶故障,能够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

但是,近年来,由于机械室需要占用较大空间以及卷扬机等机械设备体积减小等原因,取消机械室而将卷扬机等机械设备直接设置到井道上部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越来越普及。当在这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产生上述那样的冲顶故障的情况下,不能够如有机械室电梯装置那样在机械室中手动地实施紧急救援。因此,现状为,在这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对于冲顶故障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即使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也能够容易地实施紧急救援。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井道内;对重,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上述井道内,通过主绳索与上述轿厢连结;底坑,设置于上述井道的最下方;以及顶起装置,设置于上述底坑内,能够将上述对重顶起。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用于设置上述顶起装置的顶起装置底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顶起衬垫,该顶起衬垫设置在上述顶起装置与上述对重框的下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对重缓冲器,设置于上述底坑,在上述对重下降到最下部时,该对重缓冲器对上述对重进行缓冲,上述顶起装置的高度低于上述对重缓冲器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为,在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装置中,还具备对重缓冲器,设置于上述底坑,在上述对重下降到最下部时,该对重缓冲器对上述对重进行缓冲,上述顶起装置设置于上述顶起装置底座时的高度低于上述对重缓冲器的高度。

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那样的技术方案,当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发生冲顶故障时,通过设置于底坑内的顶起装置将对重顶起,由此能够使轿厢缓慢向下方移动,并且在轿厢与最上层的层门对齐时,在最上层从外侧将层门以及轿厢门打开。由此,能够容易地消除冲顶故障,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并且,在本实用新型那样的技术方案中,顶起装置以及顶起衬垫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在底坑中,在实施紧急救援时,工作人员仅携带少量工具即可,因此能够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抵达,能够更快速地消除冲顶故障,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的底坑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底坑示意图。

图5A~图5D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的实施紧急救援的示意图。

图6A~图6B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实施紧急救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对于相同部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符号来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2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的基本结构进行概略说明。在图2所示那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中,具有以能够沿相反方向进行升降的方式设置于井道12内的轿厢13以及对重14。该轿厢13与该对重14通过主绳索15进行连结,由此以吊桶状被相反地升降驱动。另外,该主绳索15卷挂于卷扬机20的主绳轮21。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不具有机械室,因此卷扬机20、主绳轮21、以及对卷扬机20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等这些机械设备,利用固定框架(未图示)等直接设置在井道12上部的空间中,由此能够将井道12的设置空间减小与机械室相应的量。另外,在轿厢13与侯梯厅之间设置有出入口,并且以能够对该出入口进行开闭的方式设置有层门26。

另外,该电梯装置11的各部分的驱动、制动、停靠等,通过控制柜18来控制,由此能够使轿厢13在井道12内进行移动,并且能够使其停靠到任意的目的层。另外,该控制柜18可以设置在井道12中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最上层的侯梯厅的墙壁上,其设置位置不特别限定,只要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即可。

在电梯装置11中,例如在轿厢13要向最上层进行停靠时,有时会发生冲顶故障,所谓冲顶故障是指轿厢13超过设置于最上层的层门26而停靠、例如与井道12上方的固定框架(未图示)抵靠而停止的情况。在产生这样的冲顶故障的情况下,轿厢门与层门26未对齐而不能够打开,因此需要对轿厢13内的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

如上所述那样,在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在实施该紧急救援时,工作人员进入到设置在井道12上方的机械室19中,手动地对盘车装置等进行操作,由此使轿厢13缓慢向下方移动,并且在轿厢13与最上层的层门26对齐时,从最上层的外侧将层门26以及设置于轿厢13的轿厢门打开。通过上述那样的操作,能够消除冲顶故障,对轿厢13中的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中,在发生了冲顶故障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机械室,因此没有空间来设置体积较大的盘车装置等。因此,在这样的无机械室电梯装置11中,不能够通过上述那样的用于有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现有方法来实施紧急救援。

因此,在以下,参照图2至图6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那样,在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中,在产生冲顶故障的情况下,由于在轿厢13与井道12的固定框架之间的空间很小,并且轿厢13与井道12的内壁之间的空间也很小,因此不能够容纳工作人员进入到井道12内实施紧急救援。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那样,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具体地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11中,在底坑17中设置有对重缓冲器40,对重缓冲器40将对重14过度下降时的载荷进行缓冲,以免对重14产生损伤。另外,能够避免使轿厢13产生较大震动,而对轿厢13内的乘客带来不适感。并且,有时在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上,在与对重缓冲器4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隔板141,该隔板141用于避免对重缓冲器40与对重14的框架直接碰撞,由此进一步降低对重14产生的震动以及避免对重框架的损伤。

另外,在底坑17中,在与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液压千斤顶(顶起装置)30以及液压千斤顶底座(顶起装置底座)31。即,与对重缓冲器40并列地设置有液压千斤顶底座31,在该液压千斤顶底座31上设置液压千斤顶30。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电梯装置11的通常运转时,液压千斤顶30被放置到底坑17的地面上,在产生冲顶故障时,工作人员将液压千斤顶30设置到液压千斤顶底座31上,然后使液压千斤顶30工作将对重14顶起。

另外,还可以构成为,将隔板(顶起衬垫)142放置到底坑17的地面上,以便在使用液压千斤顶30时,将隔板142夹设在液压千斤顶30的顶端与对重14的框架之间。由此,即使在液压千斤顶30比较小型的情况下,或者在对重14没有下降到液压千斤顶30能够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将对重14顶起。

另外,在液压千斤顶30与液压千斤顶底座31分离设置、在使用时进行组装的情况下,液压千斤顶底座31的高度需要低于对重缓冲器40的高度。在液压千斤顶30常时设置在液压千斤顶底座31上时,液压千斤顶30与液压千斤顶底座31的高度之和需要低于对重缓冲器40的高度。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避免液压千斤顶30干扰对重缓冲器40的工作。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11,当产生冲顶故障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轿厢13内的被困乘客的安全,轿厢13的制动装置会进行紧急制动而将轿厢13固定于冲顶位置。与此同时,产生冲顶故障的情况被通知给工作人员。得到通知的工作人员会尽快赶到设置有该电梯装置11的建筑物。当到达该建筑物之后,工作人员会通过设置在最下层侯梯厅的层门等进入到井道12的底坑17中。然后,工作人员在底坑17中实施紧急救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顶起装置30,列举了液压千斤顶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利用电动马达、滚珠丝杠等的顶起装置。另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设置有多个缓冲器40(在图4中示出两个),如此能够缩小各个缓冲器40的大小,或者以同样的大小对较大的对重进行顶起。在图4那样的情况下,液压千斤顶底座31可以设置在两个缓冲器40的中间位置。

以下,根据图5A~图5D对实施紧急救援的具体操作内容进行说明。首先,图5A是表示电梯装置11进行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的图,此时设置于对重14的隔板141不与缓冲器40接触。图5B是表示电梯装置11发生冲顶故障的情况下的图。此时,设置于对重14的隔板141抵接于缓冲器40。在该情况下,工作人员进入到底坑17中,并如图5C所示那样,将液压千斤顶30设置到液压千斤顶底座31上(在液压千斤顶30原本就设置在液压千斤顶底座31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该步骤),然后,如图5D所示那样,工作人员对液压千斤顶30进行操作,以使其顶端与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抵接。

另外,如图6A所示那样,在对重14的停止位置较高而液压千斤顶30的顶端不能够与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抵接的情况下,可以如图6A所示那样,将在通常时放置于底坑17中的隔板142夹设到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与液压千斤顶30的顶端之间。所夹设的隔板142的数量能够根据需要来进行调整。在需要设置多个隔板142情况下,在如图6A所示那样液压千斤顶30与对重14抵接并顶起之后,对控制柜18进行控制,以使电梯装置11的制动装置减小制动力而电梯轿厢14向下。之后,对控制柜18进行控制,以使电梯装置11的制动装置增加制动力而电梯轿厢14固定。然后,如图6B所示那样,工作人员对液压千斤顶30进行操作,以使其降低,之后再次将另一个隔板142夹设到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与液压千斤顶30的顶端之间。

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在每次液压千斤顶30的顶端与对重14的框架的下面抵接之后,处于底坑17的工作人员都与处于能够对控制柜18进行操作的位置的操作人员进行联络,得到指示的操作人员对控制柜18进行操作来使轿厢13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力减小。与此同时,处于底坑17的工作人员使液压千斤顶30上升以便将对重14顶起。在该情况下,由于对重14被顶起,因此主绳索15松弛而不对轿厢13施加拉力,因此轿厢13通过自身的重力克服制动装置的制动力而缓慢下降。上述那样的过程,即使液压千斤顶上升、使对重上升、减小制动装置的制动力、使轿厢下降这样的过程被反复执行,直到轿厢13下降到与层门26大致对齐的位置。当轿厢13与层门26对齐时,上述操作人员对控制柜18进行操作来使轿厢13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力增大,将轿厢13固定到与层门26对齐的位置,之后从乘梯厅侧将层门26和设置于轿厢13的轿厢门打开,由此救出被困乘客。此时,为了安全起见,处于底坑17的工作人员可以从底坑17出来。

然后,操作人员通过对控制柜18以及电梯装置11等进行调整、维护,由此消除产生冲顶故障的原因,使电梯装置11进行通常运转。然后,从底坑17出来的工作人员再次进入底坑17,将液压千斤顶30、隔板142等从千斤顶底座31上拆卸,并将这些设备放置到底坑17的地面上。另外,也可以在消除产生冲顶故障的原因而使电梯装置11进行通常运转之前,就将液压千斤顶30、隔板142等从千斤顶底座31上拆卸。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11中,具备:轿厢1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井道12内;对重14,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上述井道12内,通过主绳索15与上述轿厢13连结;底坑17,设置于上述井道12的最下方;以及顶起装置30,设置于上述底坑17内,能够将上述对重14顶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装置11,在发生冲顶故障时,利用在通常时被放置到底坑17内的顶起装置30将对重14顶起,由此能够容易地消除冲顶故障,对被困乘客实施紧急救援。并且,由于底坑17内的空间较大,因此在通常时即使放置顶起装置30等也不会对电梯装置11的运行造成影响。进一步,在产生冲顶故障时,工作人员携带少量工具即可,因此能够更快捷地实施紧急救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操作人员对控制柜18进行操作、工作人员对顶起装置30进行操作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仅由工作人员在对顶起装置30进行操作的同时,远程地对控制柜18进行操作而对轿厢13的制动装置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节约人力,并且能够实现操作的连续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来提示,意图不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并且包含于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