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布匹前后转角180度贴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5208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布匹前后转角180度贴标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贴标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全自动布匹前后转角180度贴标机。



背景技术:

标签的广泛应用以及标签品种的不断发展自然而然地推动了标签印刷技术的发展。标签印刷涵盖了平、凸、凹、网等所有印刷方式,各国的应用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从近几年全球标签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柔性版印刷、窄幅轮转印刷、数字印刷在欧美国家成为标签印刷新的亮点,也是标签印刷的发展趋势。在工业生产当中,常常需要对布匹进行贴标签作业,然而,现有技术中,贴标签工序通常是采用人工完成,其不但效率低,并且粘贴位置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布匹前后转角180度贴标机,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人工对布匹进行贴标签存在效率低、位置不准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布匹前后转角180度贴标机,包括有第一电箱机构、第二电箱机构、第三电箱机构、第四电箱机构、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上平面覆标机构以及下平面覆标机构;该第一电箱机构、第二电箱机构、第三电箱机构和第四电箱机构依次横向间隔并排设置;该第一输送机构横跨第一电箱机构、第二电箱机构和第三电箱机构,该第二输送机构设置于第四电箱机构上,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一输送机构的输出端搭接,且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入端位于第一输送机构的输出端的上方;该上平面覆标机构和下平面覆标机构均设置于第四电箱机构上,该上平面覆标机构位于第二输送机构的上方,该下平面覆标机构位于第二输送机构的下方;且第一电箱机构、第二电箱机构和第三电箱机构上均设置有第一标头机构,第一标头机构位于第一输送机构的上方,每一第一标头机构由对应的电箱机构控制,该第四电箱机构上设置有第二标头机构,该第二标头机构位于第二输送机构的上方,且第二标头机构位于上平面覆标机构和下平面覆标机构的后方并靠近第二输送机构的输出端,该第二输送机构、上平面覆标机构、下平面覆标机构和第二标头机构由第四电箱机构控制。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箱机构和第二电箱机构上均设置有两前述第一标头机构,两第一标头机构横向并排设置,该第三电箱机构上设置有一第一标头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标头机构为吸贴标头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标头机构为滚贴标头机构。

优选的,所述下平面覆标机构为履带式毛刷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三电箱机构和第四电箱机构上均设置有调整机构,该第一标头机构和第二标头机构分别通过对应的调整机构安装于第三电箱机构和第四电箱机构上。

优选的,所述调整机构包括有固定座、左右活动座、翻转座、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滑座、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三螺杆、第四螺杆、第一手轮、第二手轮、第三手轮、电机、两第一固定导杆、三第二固定导杆和三个第三固定导杆;该固定座固定于电箱机构上;该两第一固定导杆设置于固定座上,该左右活动座设置于两第一固定导杆上并沿两第一固定导杆左右回来活动,该第一螺杆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座上并与左右活动座螺合连接,该第一手轮与第一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带动第一螺杆转动,该翻转座可前后翻转角度地设置于左右活动座上,该第二螺杆的下端与左右活动座转动连接,且第二螺杆与翻转座螺合连接,该第二手轮与第二螺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并带动第二螺杆转动;该三个第二固定导杆均竖向设置于翻转座上,该第一安装座设置于三个第二固定导杆的顶部,该第三螺杆竖向设置,该电机固定于第一安装座上,电机带动第三螺杆转动;该滑座设置于三个第二固定导杆上并沿三个第二固定导杆上下活动,滑座与第三螺杆螺合连接;该三个第三固定导杆设置于滑座上并前后延伸,该第二安装座设置于三个第三固定导杆的尾端,该第四螺杆前后延伸设置,该第三手轮与第四螺杆固定连接并带动第四螺杆转动;标头机构设置于三个第三固定导杆上并沿三个第三固定导杆前后活动,标头机构与第四螺杆螺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侧板为不锈钢,其传送带为PVC皮带。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送机构的侧板为不锈钢,其传送带为PVC皮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设置各个电箱机构、输送机构和标头机构,可对布匹进行自动贴标签作业,并且,利用上平面覆标机构和下平面覆标机构,可对布匹进行180度转角覆标,取代了传统之人工粘贴,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粘贴位置的准确。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局部截面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标头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标头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调整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1、第一电箱机构 12、第二电箱机构

13、第三电箱机构 14、第四电箱机构

20、第一输送机构 21、侧板

22、传送带 30、第二输送机构

31、侧板 32传送带

40、上平面覆标机构 50、下平面覆标机构

60、第一标头机构 70、第二标头机构

80、调整机构 81、固定座

82、左右活动座 83、翻转座

84、第一安装座 85、第二安装座

86、滑座 87、第一螺杆

88、第二螺杆 89、第三螺杆

801、第四螺杆 802、第一手轮

803、第二手轮 804、第三手轮

805、电机 806、第一固定导杆

807、第二固定导杆 808、第三固定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第一电箱机构11、第二电箱机构12、第三电箱机构13、第四电箱机构14、第一输送机构20、第二输送机构30、上平面覆标机构40以及下平面覆标机构50。

该第一电箱机构11、第二电箱机构12、第三电箱机构13和第四电箱机构14依次横向间隔并排设置;该第一输送机构20横跨第一电箱机构11、第二电箱机构12和第三电箱机构13,该第二输送机构30设置于第四电箱机构14上,第二输送机构30的输入端与第一输送机构20的输出端搭接,且第二输送机构30的输入端位于第一输送机构20的输出端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机构20的侧板21为不锈钢,其传送带22为PVC皮带,所述第二输送机构30的侧板31为不锈钢,其传送带32为PVC皮带,保证强度和美观,不锈钢304导向板,使产品输送顺畅。

该上平面覆标机构40和下平面覆标机构50均设置于第四电箱机构14上,该上平面覆标机构40位于第二输送机构30的上方,该下平面覆标机构50位于第二输送机构30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平面覆标机构50为履带式毛刷机构,使下平面转角标覆标平整,不易脱落。

且第一电箱机构11、第二电箱机构12和第三电箱机构13上均设置有第一标头机构60,第一标头机构60位于第一输送机构20的上方,每一第一标头机构60由对应的电箱机构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箱机构11和第二电箱机构12上均设置有两前述第一标头机构60,两第一标头机构60横向并排设置,该第三电箱机构13上设置有一第一标头机构60,所述第一标头机构60为吸贴标头机构,第一标头机构6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对第一标头机构6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该第四电箱机构14上设置有第二标头机构70,该第二标头机构70位于第二输送机构30的上方,且第二标头机构70位于上平面覆标机构40和下平面覆标机构50的后方并靠近第二输送机构30的输出端,该第二输送机构30、上平面覆标机构40、下平面覆标机构50和第二标头机构70由第四电箱机构14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标头机构70为滚贴标头机构,第二标头机构7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对第二标头机构7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以及,所述第三电箱机构13和第四电箱机构14上均设置有调整机构80,该第一标头机构60和第二标头机构70分别通过对应的调整机构80安装于第三电箱机构13和第四电箱机构14上。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所述调整机构80包括有固定座81、左右活动座82、翻转座83、第一安装座84、第二安装座85、滑座86、第一螺杆87、第二螺杆88、第三螺杆89、第四螺杆801、第一手轮802、第二手轮803、第三手轮804、电机805、两第一固定导杆806、三第二固定导杆807和三个第三固定导杆808;该固定座81固定于电箱机构上;该两第一固定导杆806设置于固定座81上,该左右活动座82设置于两第一固定导杆806上并沿两第一固定导杆806左右回来活动,该第一螺杆87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座81上并与左右活动座82螺合连接,该第一手轮802与第一螺杆87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带动第一螺杆87转动,该翻转座83可前后翻转角度地设置于左右活动座82上,该第二螺杆88的下端与左右活动座82转动连接,且第二螺杆88与翻转座83螺合连接,该第二手轮803与第二螺杆88的上端固定连接并带动第二螺杆88转动;该三个第二固定导杆均807竖向设置于翻转座83上,该第一安装座84设置于三个第二固定导杆807的顶部,该第三螺杆89竖向设置,该电机805固定于第一安装座84上,电机805带动第三螺杆89转动;该滑座86设置于三个第二固定导杆807上并沿三个第二固定导杆807上下活动,滑座86与第三螺杆89螺合连接;该三个第三固定导杆808设置于滑座86上并前后延伸,该第二安装座85设置于三个第三固定导杆808的尾端,该第四螺杆801前后延伸设置,该第三手轮804与第四螺杆801固定连接并带动第四螺杆801转动;标头机构设置于三个第三固定导杆808上并沿三个第三固定导杆808前后活动,标头机构与第四螺杆801螺合连接,如此,可手动或电动调整标头机构的X、Y、Z轴及X轴转角,X轴转角可手动微调,调整非常人性化。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工作时,将布匹置于第一输送机构20的输入端,布匹由第一输送机构20输送依次经过各个第一标头机构60,由各个第一标头机构60分别对布匹上对应的位置进行贴标,然后,完成贴标后的布匹从第一输送机构20输出进入第二输送机构30上,由第二输送机构30输送经过上平面覆标机构40和下平面覆标机构50,该上平面覆标机构40对布匹的上表面进行覆标,该下平面覆标机构50对布匹的下表面进行覆标,从而完全180度转角覆标,完成覆标后的布匹继续在第二输送机构30的输送下经过第二标头机构70,由第二标头机构70对布匹进行再一起贴标即可完成,布匹从第二输送机构30的输出端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设置各个电箱机构、输送机构和标头机构,可对布匹进行自动贴标签作业,并且,利用上平面覆标机构和下平面覆标机构,可对布匹进行180度转角覆标,取代了传统之人工粘贴,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粘贴位置的准确。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