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874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移轴流风叶用的物流单元。



背景技术:

轴流风叶是空调外机用的送风叶片,通常中间为主轴,主轴上连接有2至6片扇叶。

工装车又称工业装备运输车,主要用于生产制造过程中内部物料的配送周转,对物料的长途运输问题考虑较少,现有的轴流风叶转移用工装车体积庞大、笨重,既无法进入生产车间配送又增加了运送人员的操作劳动强度,严重影响运输效率和工作效率,而且这些工装车需要大量的存放空间。

因此,如何提高运输效率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存放空间,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流风叶物流单元,能够提高运输效率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存放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轴流风叶物流单元,包括:

可折叠车架;

设置于所述可折叠车架上的可调层架;

设置于所述可调层架上的活动支撑杆;

其中,所述可折叠车架包括车架主体、第一侧栏和第二侧栏,第一侧栏和第二侧栏分别通过铰链与车架主体连接,所述可调层架设置在第一侧栏和/或第二侧栏上。

进一步地,所述可折叠车架的车架主体包括竖杆和横杆,多根竖杆和横杆组合成3个长方形的框架,其中一个面积最大的为主框架,两个面积较小的为第一副框架和第二副框架,两个副框架平行设置,并且它们形成的平面都垂直于主框架。

进一步地,第一侧栏和第二侧栏的大小相同,它们的面积之和不大于主框架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层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块平行的角铁,使用时两块所述角铁分别搁置在第一侧栏或第二侧栏的支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活动支撑杆的固定弹簧卡。

进一步地,设置于所述可调层架上的活动支撑杆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角度为3°-60°。

进一步地,在所述主框架的竖杆侧面上设置有小杯脚,在所述第一副框架和第二副框架上设置有杯脚立柱,杯脚立柱的端部形状与小杯脚的形状相配,小杯脚可以卡合在杯脚立柱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主框架的竖杆底部以及第一侧栏和第二侧栏的立杆底部都设置有大杯脚,能够与竖杆顶端和立杆顶端形状配合,大杯脚可以卡合在这些竖杆顶端和立杆顶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第一侧栏和第二侧栏立杆的拉杆,用于固定第一侧栏和第二侧栏的相互位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可拆可组,通用性高;可折叠可堆高,节省储存空间;可采用吊车进行吊装作业,大幅降低转运过程中的劳动量,可大幅降低风叶转运过程中的破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调层架与活动支撑杆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活动支撑杆的安装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10-可折叠车架,11-主框架,111-竖杆,112-横杆,113-小杯脚,114-大杯脚,12-第一副框架,121-杯脚立柱,13-第二副框架,131-杯脚立柱,14-第一侧栏,141-支杆,142-立杆,143-大杯脚,15-第二侧栏,151-支杆,152-立杆,153-大杯脚,20-可调层架,21-角铁,211-竖边,212-横边,22-第一横梁,23-第二横梁,24-固定弹簧卡,30-活动支撑杆,31-套筒,32-套管,40-铰链,50-拉杆,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该轴流风叶物流单元,包括:

可折叠车架10;

设置于所述可折叠车架10上的可调层架20;

设置于所述可调层架20上的活动支撑杆30;

其中,所述可折叠车架10包括车架主体、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分别通过铰链40与车架主体连接,所述可调层架20设置在第一侧栏14和/或第二侧栏15上,即可调层架20既可以单独设置在第一侧栏14上,也可以单独设置在第二侧栏15上,还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上。

所述可折叠车架10的车架主体包括竖杆111和横杆112,多根竖杆111和横杆112组合成3个长方形的框架,其中一个面积最大的为主框架11,两个面积较小的为第一副框架12和第二副框架13,两个副框架(12,13)平行设置,并且它们形成的平面都垂直于主框架11,由此形成一个具有三个面的车架主体。

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的大小相同,它们的面积之和不大于主框架11的面积,这样的设置,利于折叠时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不会发生位置干涉,从而使得折叠后的结构紧凑,体积小。

在主框架11的竖杆111侧面上设置有小杯脚113,在第一副框架12和第二副框架13上设置有杯脚立柱(121,131),杯脚立柱(121,131)的端部形状与小杯脚113的形状相配,小杯脚113可以卡合在杯脚立柱(121,131)的端部。

在主框架11的竖杆111底部以及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的立杆(142,152)底部都设置有大杯脚(114,143,153),能够与竖杆111顶端和立杆(142,152)顶端形状配合,大杯脚(114,143,153)可以卡合在这些竖杆111顶端和立杆(142,152)顶端。

本物流单元还包括连接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立杆(142,152)的拉杆50,用于固定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的相互位置。尤其是在装满轴流风叶后,拉杆50可以增强物流单元的结构刚度,使得本物流单元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避免轴流风叶出现碰撞损伤的情况。

如图2所示,可调层架2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22和第二横梁2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横梁22和第二横梁23的两块平行的角铁21,使用时两块所述角铁21分别搁置在第一侧栏14或第二侧栏15的支杆(141,151)上。

活动支撑杆30包括套筒31和垂直连接在套筒31上的套管32,套筒31可以在第一横梁22上滑动,以方便移动活动支撑杆30在可调层架20上的位置。套管32可以套接支撑杆,也可以直接用于支撑放置于其上的轴流风叶。

角铁21包括有竖边211和横边212,第一横梁22和第二横梁23平行地连接在两个角铁21的竖边211上,横边212用于搁置在第一侧栏14或第二侧栏15的支杆(141,151)上。

第二横梁23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活动支撑杆30的固定弹簧卡24,用于固定套管32搁置在第二横梁23上的位置,根据欲放置轴流风叶的规格大小,可以适当调整套管32在第二横梁23上的固定位置,从而防止轴流风叶在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内发生碰撞和刮伤。

如图3所示,设置于所述可调层架20上的活动支撑杆30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倾斜角度θ,该倾斜角度θ为3°-60°,优选20°-45°。

活动支撑杆30设置在第一横梁22和第二横梁23上时,两根活动支撑杆30配合使用,用于搁置轴流风叶。轴流风叶的两片扇叶一左一右搁置在两根活动支撑杆30上,利用轴流风叶的自身重量,完成其在相邻两根活动支撑杆30上的定位。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轴流风叶物流单元一个实施例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此时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上的可调层架20都安装在侧栏(14,15)的第二排和第四排支杆(141,151)上,方便操作人员同时在两个侧栏(14,15)上放置轴流风叶,以提高工作效率。可调层架20也可以安装在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上其他排的支杆(141,151)上。

如图5所示,为实用新型轴流风叶物流单元一个实施例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此时可调层架20和活动支撑杆30已经被取下,第一侧栏14和第二侧栏15沿着铰链40折叠,此时物流单元所占用空间最小,方便存放。

本实用新型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的一次典型的使用过程描述如下:

1、将处于折叠状态(如图5所示状态)的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直立起来,让大杯脚(114,143,153)与地面接触。

2、将两个侧栏(14,15)从车架主体的两个副框架(12,13)上展开,根据欲放置轴流风叶的规格,将组合在一起的活动层架20和活动支撑杆30搁置在两个侧栏(14,15)的支杆(141,151)上。

3、将欲放置轴流风叶的两个扇叶搁置在两相邻的活动支撑杆30上,直到将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的工作位都放满,或者直到没有轴流风叶可放置时,结束轴流风叶的放置。

4、用吊车将物流单元搬运到物流车上,如果其上已经有别的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则可以将两个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通过大杯脚(114,143,153)与竖杆111或立杆(142,152)的配合,实现二者的堆叠放置。

5、物流车放满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后,转运到目的地。

6、在目的地通过吊车将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卸载后,将各轴流风叶从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上取下,完毕后将侧栏(14,15)折叠到车架主体的两个副框架(12,13)上,实现本轴流风叶物流单元的折叠,然后利用主框架11上的小杯脚113与杯脚立柱(121,131)的配合,实现折叠后的堆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