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内的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660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内的扶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内的扶手。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梯一般分为轿厢式电梯和扶梯。一般居民住宅均采用轿 厢式电梯,电梯内需要配置有扶手,以供乘梯人员使用。然而在当电梯普及老百姓的同时却很少考虑老人、小孩及特殊群体的使用习惯。一般一台电梯配置一根扶手,安装高度在900mm~1100mm之间,这样的安装高度很难满足老人、小孩及特殊群体使用。该现象也在公告号为CN202007075U的实用新型中有所提到,针对此问题,该申请专利设计了种电梯扶手,包括高扶手杆和低扶手杆,高扶手杆和低扶手杆上下错开设置,高扶手杆和低扶手杆之间设置有斜拉杆过渡相连。

现有电梯内也有直接在高扶手杆的下方也横设一根低扶手杆,但是这种相对于上述流线型的高扶手杆与低扶手杆的错开设置,由于低扶手杆一直悬挂在高扶手杆的下方,因此造成轿厢内扶手部位的美观性较低,针对这一技术问题,以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内的扶手,下拉扶杆可收纳在扶手杆上,继而不是一直悬挂于扶手杆的下方,达到提高轿厢内扶手部位美观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梯内的扶手,包括固定连接于电梯内的扶手杆,还包括设置于电梯内的下拉扶杆,所述下拉扶杆与扶手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根竖直设置的铰接杆,所述铰接杆一端铰接于下拉扶杆,所述铰接杆另一端铰接于扶手杆,且所述扶手杆与下拉扶杆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卡接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有个子较小的儿童乘坐电梯时,那么其可以向下拉动下拉扶杆,破坏卡接结构后,铰接杆向下转动,扶手杆向下降,进而儿童能够拉住扶手杆乘坐电梯,提高稳定性,乘坐完成就将铰接杆向上收拢,并通过卡接结构使得扶手杆将下拉扶杆固定在上方位置,避免下拉扶杆悬挂状态,进而不影响电梯内扶手杆的美观度。

作为优选地,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开设于下拉扶杆的卡接槽和设置于扶手杆的弹性块,所述弹性块与所述卡接槽呈卡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块卡嵌在卡接槽内时,扶手杆将下拉扶杆固定在上方位置,避免下拉扶杆悬挂状态,反之下拉扶杆被拉动到下方供儿童手扶。

作为优选地,所述下拉扶杆外壁向内凹陷设有指扣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指扣部方便儿童手指扣住,然后较为省力快速地向下拉动下拉扶杆,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

作为优选地,所述铰接杆的长度范围为25~35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拉扶杆被拉动到下方,铰接杆向下转动到竖直状态,铰接杆的长度在25~35cm范围内,下拉扶杆位于儿童的腰部位置,达到儿童手扶下拉扶杆舒适的目的。

作为优选地,所述扶手杆设置有用于嵌设下拉扶杆的容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槽刚好嵌设下拉扶杆,进一步提高扶手杆的美观性。

作为优选地,所述容纳槽设置有与下拉扶杆端面相配合的立面,所述卡接槽开设于立面,所述弹性块固定连接于下拉扶杆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杆向上转动,在当其端面与立面即将贴合时,弹性块就抵触到立面,当端面慢慢贴合到立面的过程中,弹性块被逐渐挤入到卡接槽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弹性块朝向卡接槽一侧的下部为弧面结构,所述弧面结构与卡接槽呈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块与卡接槽的下部为弧面接触,当向下拉动下拉扶杆时,达到弹性块便于从卡接槽内脱离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弹性块卡嵌在卡接槽内,实现下拉扶杆可收纳在扶手杆上,继而不是一直悬挂于扶手杆的下方,提高轿厢内扶手部位的美观性;同时弹性块的一侧下部设置呈弧面结构,进而使得弹性块从卡接槽内滑出时较为顺畅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用于展示卡接结构。

附图标记:1、扶手杆;2、下拉扶杆;21、指扣部;3、铰接杆;4、卡接结构;41、卡接槽;42、弹性块;421、弧面结构;5、容纳槽;51、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见图1与图2,一种电梯内的扶手,包括固定连接于电梯内的扶手杆1,扶手杆1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在电梯内的两侧;在每个扶手杆1的下方均开设有两个容纳槽5,并在容纳槽5内设有下拉扶杆2,下拉扶杆2与扶手杆1的容纳槽5之间通过铰接杆3与卡接结构4进行连接和释放。

具体如下设置:容纳槽5为具有一定深度的条形槽,在槽顶部设置有两个铰接座,铰接座分别铰接一根铰接杆3,铰接杆3的长度为25厘米至35厘米,铰接座上的铰接轴穿设铰接杆3且两者呈转动连接;并且在下拉扶杆2上对应设置有两个铰接座,四个铰接座形状结构均相同,铰接杆3的下端转动连接在下拉扶杆2的铰接座上。卡接结构4包括卡接块和卡接槽41,卡接块为弹性块42,将容纳槽5的侧面设置成竖直的立面51,卡接槽41开设在右侧立面51处;参见图3,将弹性块42固定连接在下拉扶杆2的右侧端面处,同时弹性块42朝向卡接槽41一侧的下部为弧面结构421,铰接杆3向上转动,在当其端面与立面51即将贴合时,弹性块42就抵触到立面51,当端面慢慢贴合到立面51的过程中,弹性块42被逐渐挤入到卡接槽41内。下拉扶杆2的下表面还向内凹陷设有指扣部21,指扣部21方便儿童手指扣住,然后较为省力快速地向下拉动下拉扶杆2,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

具体的使用过程为:若有儿童需要乘坐电梯时,那么可以将手指扣住指扣部21然后向下拉动下拉扶杆2,弹性块42的弧面结构421抵触者卡接槽41向下滑动,当弹性块42完全从卡接槽41内脱离时,卡接结构4被破坏,铰接杆3可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期间下拉扶杆2往下降,进而儿童能够拉住下拉扶杆2乘坐电梯,提高稳定性,儿童不容易摔倒,乘坐完电梯向上推下拉扶杆2,就将铰接杆3向上收拢,并通过卡接结构4使得扶手杆1将下拉扶杆2固定在上方位置,避免下拉扶杆2悬挂状态,进而不影响电梯内扶手杆1的美观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