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和卸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0568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漏斗和卸料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斗和卸料系统。



背景技术: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运输的问题,而运输的目标有液体和固体。在矿业中,常见的的需要运输矿原料,而矿原料在运输设备变换时,常使用漏斗对从上游设备卸料,并按照下游设备的要求进行投料。但由于矿原料进入漏斗时,会冲击漏斗内壁,使得漏斗受到磨损,经常损坏,总是需要停线维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加大了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漏斗和卸料系统,主要目的是减少停工修理,增加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斗,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本体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在所述第二端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端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端截面积,所述第一端端侧具有进料口,使物料从所述进料口进入所述空腔;

缓冲部,包括第一阻板和第二阻板,所述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阻板,所述第一阻板与所述第二阻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内壁,使物料从所述进料口进入时,撞击所述第一阻板,并在所述第二阻板上堆积形成阻料。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包括筋板,所述筋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阻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筋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阻板。

进一步的,所述夹角为90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板由轻轨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板为V型。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卸料系统,包括:皮带轮、如上所述的漏斗和接收设备,所述皮带轮连接于所述进料口,所述接收设备设置在所述本体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漏斗,包括:本体和缓冲部,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本体具有空腔,空腔在第二端与外界连通,第一端截面积大于第二端截面积,第一端端侧具有进料口,使物料从进料口进入空腔;缓冲部包括第一阻板和第二阻板,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第二阻板,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本体内壁,使物料从进料口进入时,撞击第一阻板,并在第二阻板上堆积形成阻料。在现有技术中,矿原料进入漏斗时,会冲击漏斗内壁,使得漏斗受到磨损,经常损坏,总是需要停线维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加大了维护费用。而本实用新型则增设缓冲部,使得物料对第一阻板的撞击影响较小,而在第二阻板上堆积形状阻料后,物料则直接撞击阻料,不会对漏斗直接接触,有效减少物料对漏斗的磨损,增加漏斗的使用寿命,减少停机维修的次数,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缓冲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漏斗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斗,包括:

本体1,上述本体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上述本体1具有空腔,上述空腔在上述第二端12与外界连通,上述第一端11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二端12截面积,上述第一端11端侧具有进料口13,使物料从上述进料口13进入上述空腔;上述本体1用于卸料导向,使得物料在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上时,为防止物料因速度、运动方向等因素冲击另一个设备,同时还能控制中转物料的投放量、投放时间等。

缓冲部2,包括第一阻板21和第二阻板22,上述第一阻板21固定连接于上述第二阻板22,上述第一阻板21与上述第二阻板22之间具有夹角,上述第一阻板21固定连接于上述本体1内壁,使物料从上述进料口13进入时,撞击上述第一阻板21,并在上述第二阻板22上堆积形成阻料。由于物料进入上述本体1时会撞击上述本体1,使得上述本体1经常停机维护,甚至经常需要更换。而上述缓冲部2在冲击部位使用上述第一阻板21,增强上述本体1的抗撞击性,并且上述第二阻板22在上述本体1内形成一个储存空间,使物料堆积在上述第二阻板22上,形成阻料,之后物料直接撞击阻料,不再与上述第一阻板21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上述第一阻板21承受的冲击,而被撞击的阻料因受到新进入的物料的冲击,使得上述第二阻板22上的阻料会从上述第二阻板22掉落,便于为后续设备进行供料。

以下通过本实施例中漏斗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漏斗:

物料从上述进料口13进入上述本体1,撞击上述第一阻板21,在上述第二阻板22上堆积形成阻料;物料从上述进料口13进入上述本体1,撞击阻料,阻料下落,堆积在上述第二端12等待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漏斗,包括:本体和缓冲部,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本体具有空腔,空腔在第二端与外界连通,第一端截面积大于第二端截面积,第一端端侧具有进料口,使物料从进料口进入空腔;缓冲部包括第一阻板和第二阻板,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第二阻板,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本体内壁,使物料从进料口进入时,撞击第一阻板,并在第二阻板上堆积形成阻料。在现有技术中,矿原料进入漏斗时,会冲击漏斗内壁,使得漏斗受到磨损,经常损坏,总是需要停线维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加大了维护费用。而本实用新型则增设缓冲部,使得物料对第一阻板的撞击影响较小,而在第二阻板上堆积形状阻料后,物料则直接撞击阻料,不会对漏斗直接接触,有效减少物料对漏斗的磨损,增加漏斗的使用寿命,减少停机维修的次数,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减少维修次数,具体的,上述缓冲部2包括筋板3,上述筋板3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第二阻板22,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本体1,上述筋板3用于支撑上述第二阻板22。由于上述第二阻板22需要承重,增加上述筋板3后能有效支撑上述第二阻板22,防止上述第二阻板22产生变形和断裂,有效提高上述第二阻板22的使用寿命。

为使得上述第二阻板22能承受较多的阻料,具体的,上述夹角为90度。上述夹角为90度时,上述第二阻板22与上述第一阻板21形成的三角形斜边长,使得接收物料撞击的范围较大,同时又不至于使得物料从上述第二阻板22自然滑落。由于每个物料的形状、重量都各不相同,因此物料撞击的不是同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当上述夹角为90度时,接收撞击的范围较大。若使得上述第二阻板22与上述第一阻板21形成的三角形斜边更长,则需要上述夹角为钝角,此时上述第二阻板22上的物料会因重量影响而从上述第二阻板22上滑落,无法形成较大的阻料,此时物料撞击的位置会较多的撞击在上述第一阻板21上,而不是阻料,则使得上述第一阻板21的磨损急剧增加,会增加上述第一阻板21的维护次数和成本。因此上述夹角为90度时,能够在接收阻料撞击的范围和阻料堆积量之间达到平衡。

由于上述第一阻板21仍旧会受到物料的撞击,为增加上述第一阻板21的使用寿命,具体的,上述第一阻板21由轻轨材料制成。轻轨材料主要用于快速运输,其硬度、抗拉强度和抗冲击性能都很高,同时其重量小于重轨,对上述本体1的负载相对较小。

如图2、图3所示,为使上述第二阻板22能便于聚集阻料,具体的,上述第二阻板22为V型。上述第二阻板22为V型,使得堆积在上述第二阻板22上的阻料会堆积在V型底部,更容易堆积成型,而上述第二阻板22为平板则会因撞击力、撞击点、阻料堆积状况等因素,使得阻料完全形成时间较长,而形成时间越长,对上述第一阻板21的撞击则越多,上述第一阻板21的损耗就越大,维护几率就越大。因此越快是阻料形成,则上述漏斗进入稳定工作时间越短,其使用寿命也就越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卸料系统,包括:皮带轮、如上上述的漏斗和接收设备,上述皮带轮连接于上述进料口13,上述接收设备设置在上述本体1第二端12。上述接收设备可以是传送辊,可以是皮带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种卸料系统,包括:皮带轮、如上的漏斗和接收设备,皮带轮连接于进料口,接收设备设置在本体第二端。其中漏斗,包括:本体和缓冲部,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本体具有空腔,空腔在第二端与外界连通,第一端截面积大于第二端截面积,第一端端侧具有进料口,使物料从进料口进入空腔;缓冲部包括第一阻板和第二阻板,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第二阻板,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阻板固定连接于本体内壁,使物料从进料口进入时,撞击第一阻板,并在第二阻板上堆积形成阻料。在现有技术中,矿原料进入漏斗时,会冲击漏斗内壁,使得漏斗受到磨损,经常损坏,总是需要停线维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加大了维护费用。而本实用新型则增设缓冲部,使得物料对第一阻板的撞击影响较小,而在第二阻板上堆积形状阻料后,物料则直接撞击阻料,不会对漏斗直接接触,有效减少物料对漏斗的磨损,增加漏斗的使用寿命,减少停机维修的次数,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