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508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包装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既能减轻食用者的冲泡操作、又提升了食品食用口感的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方便面在保留了面条美味的同时,还籍以其易储存,煮食、泡食或拌食方便的特点,解决了很多消费者在特殊环境及时段的吃饭问题,适合多样的消费人群,是消费者喜爱的食品之一。

目前,方便面的包装方式多采用:将面饼、料包、叉子一起放置于桶状/杯状/盒状容器体中,再用封盖密封盖合于容器体的开口。然而,现有的方便面包装结构对拌面方便面的食用会造成一些不便,主要是因为拌面方便面的食用方式为:先倒入适量的开水将面饼和蔬菜包泡开,泡好后再将水倒掉,最后放入粉包和酱包,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而采用现有的包装结构,则会出现以下不便:①酱料包在常温或低温状况下是以膏状形态存在的,当其直接与面条混合搅拌时,会出现搅拌不匀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时,从而会影响口感。②在泡好后、倒掉水的过程中,因容器体的开口过大、且无过滤件,泡开的面条和蔬菜易随着水流出,因而,食用者在倒水时则需要小心翼翼,非常不便。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其既减轻了食用者的冲泡操作,又很好的提升了方便面的食用口感。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包括一用以盛装面饼或面条的外盒体和一用以盛装料包的内盒体,所述内盒体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中,所述内盒体的侧立壁上还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陷部,且每一所述凹陷部各分别能够与所述外盒体的侧立壁合围成一供倒注水的第一倒注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第一倒注口各分别为两个,其中一所述凹陷部上还一体连接有一带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且所述过滤板恰能够覆盖住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倒注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体具有一内底板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内底板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内盒体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一侧立壁,所述第一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一平直立壁和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该两段第一平直立壁与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其中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即为两个所述凹陷部;

另外,所述过滤板为平板状,其一体连接于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的底侧边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盒体具有一外底板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外底板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外盒体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二侧立壁,所述第二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二平直立壁和两段第一外凸圆弧立壁,该两段第二平直立壁和该两段第一外凸圆弧立壁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该两段第一外凸圆弧立壁还分别对应与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合围成两个所述第一倒注口;

另外,实现所述内盒体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中的结构为:在该两段第二平直立壁的内表面上对称布设有多个限位支撑立柱,所述内底板自由搭置于该多个限位支撑立柱的顶端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多个限位支撑立柱的底端还皆分别延伸至所述外底板的内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盒体具有一外底板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外底板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外盒体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二侧立壁,所述第二侧立壁具有两段L型立壁和两段第二外凸圆弧立壁,该两段L型立壁和该两段第二外凸圆弧立壁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且其中一所述L型立壁与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合围成第一个第一倒注口,另一所述L型立壁、另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以及一所述第二外凸圆弧立壁一起合围成第二个第一倒注口;

另外,实现所述内盒体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中的结构为:所述第二侧立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台阶,所述内底板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一台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部和所述第一倒注口各分别为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体具有一内底板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内底板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内盒体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一侧立壁,所述第一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一段第二内凹圆弧立壁和一段外凸弧立壁,该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呈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内凹圆弧立壁连接于该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的弧长方向一端之间,所述外凸弧立壁连接于该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的弧长方向另一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内凹圆弧立壁即为所述凹陷部;

所述外盒体具有一外底板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外底板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外盒体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二侧立壁,所述第二侧立壁具有两段V型立壁和两段第四外凸圆弧立壁,该两段V型立壁和该两段第四外凸圆弧立壁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且其中一所述V型立壁与所述第二内凹圆弧立壁合围成所述第一倒注口,另一所述V型立壁与所述外凸弧立壁合围成一第二倒注口;

另外,在所述外凸弧立壁上还连接有一带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恰能够覆盖住所述第二倒注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实现所述内盒体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中的结构为:所述第一侧立壁的顶侧背向所述内盒体中心卷边并形成一圈加强筋;所述第二侧立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圈第二台阶,所述第二侧立壁的内表面上并靠近其顶侧的位置处形成有一圈第三台阶;所述内底板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二台阶上,所述加强筋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三台阶上;

实现所述过滤板连接于所述外凸弧立壁上的结构为:所述内盒体还具有一倒L型的连接壁,所述连接壁具有一横向段和一与所述横向段一体成型的竖向段,其中,所述连接壁的横向段与所述外凸弧立壁的顶侧一体连接,所述连接壁的竖向段底侧与所述过滤板一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内盒体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中时,所述第一侧立壁的顶侧不露出于所述第二侧立壁外;

还设有一封盖,所述封盖密封盖合于所述第二侧立壁的顶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该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具有以下优点:①在对置于所述外盒体中的方便面面饼(或凉拌面)进行开水泡开的同时,还可对置于所述内盒体中的酱料包进行加热,使酱料包成为液态状,而液态酱料与泡开的面条易搅拌均匀,从而大大提升了食用口感;②所述内盒体的侧立壁上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陷部,每一所述凹陷部各分别能够与所述外盒体的侧立壁合围成一供倒注水的第一倒注口,特别的,在其中一所述凹陷部上还一体连接有一带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这样在倒水时,泡开的面条和蔬菜就不会随着水流出,既便于食用者轻松进行倒水操作,又避免了食物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外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内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D-D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外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E-E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F-F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所示内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外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外盒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3所示内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内盒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两个内盒体堆叠在一起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外盒体 10——外底板

110——第二平直立壁 111——第一外凸圆弧立壁

112——L型立壁 113——第二外凸圆弧立壁

114——V型立壁 115——第四外凸圆弧立壁

12——限位支撑立柱 13——第一台阶

14——第二台阶 15——第三台阶

2——内盒体 20——内底板

210——第一平直立壁 211——第一内凹圆弧立壁

212——第三外凸圆弧立壁 213——第二内凹圆弧立壁

214——外凸弧立壁 215——连接壁

3——第一倒注口 4——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其包括一用以盛装面饼或面条的外盒体1和一用以盛装料包的内盒体2,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中,所述内盒体2的侧立壁上还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陷部,且每一所述凹陷部各分别能够与所述外盒体1的侧立壁合围成一供倒注水的第一倒注口3。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该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具有以下优点:①在对置于所述外盒体中的方便面面饼(或凉拌面)进行开水泡开的同时,还可对置于所述内盒体中的酱料包进行加热,使酱料包成为液态状,而液态酱料与泡开的面条易搅拌均匀,从而大大提升了食用口感;②所述内盒体的侧立壁上内凹形成有至少一个凹陷部,每一所述凹陷部各分别能够与所述外盒体的侧立壁合围成一供倒注水的第一倒注口,这样在倒水时,可避免泡开的面条和蔬菜随着水流出,既便于食用者轻松进行倒水操作,又避免了食物浪费;③所述食品包装容器可应用于方便面、生鲜面、凉拌面等多种产品,适用范围广。

以下还列出了该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分别为:

实施例1:

参阅附图1~附图5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盒体2具有一内底板2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内底板20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内盒体2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一侧立壁,所述第一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一平直立壁210和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该两段第一平直立壁210与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相邻的第一平直立壁210和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之间通过设置一外凸圆弧立壁*实现平滑过渡连接,标记“*”只是为了将部件名称进行区分,无特殊限定),其中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即为两个所述凹陷部;

所述外盒体1具有一外底板1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外底板10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外盒体1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二侧立壁,所述第二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二平直立壁110和两段第一外凸圆弧立壁111,该两段第二平直立壁110和该两段第一外凸圆弧立壁111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该两段第一外凸圆弧立壁111还分别对应与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合围成两个所述第一倒注口3;

还设有一带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4,所述过滤板4为平板状,其一体连接于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的底侧边上,且所述过滤板4还恰能够覆盖住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倒注口3,这样在倒水时,可更有效地避免泡开的面条和蔬菜随着水流出,既便于食用者轻松进行倒水操作,又避免了食物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实现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中的结构为:在该两段第二平直立壁110的内表面上对称布设有多个限位支撑立柱12,所述内底板20自由搭置于该多个限位支撑立柱12的顶端上。

更进一步优选的,该多个限位支撑立柱12的底端还皆分别延伸至所述外底板10的内表面上。该多个限位支撑立柱在对内盒体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对方便面面饼起到限位作用,可有效避免方便面面饼因运输、搬运等晃动而出现破碎的风险,确保了方便面面饼的完整性。

实施例2:

参阅附图6~附图12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盒体2具有一内底板2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内底板20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内盒体2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一侧立壁,所述第一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一平直立壁210和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该两段第一平直立壁210与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相邻的第一平直立壁210和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之间既可通过设置一外凸圆弧立壁*实现平滑过渡连接,也可通过设置一外凸圆弧立壁*及一平直立壁*组合来实现平滑过渡连接;标记“*”只是为了将部件名称进行区分,无特殊限定),其中该两段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即为两个所述凹陷部;

所述外盒体1具有一外底板1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外底板10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外盒体1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二侧立壁,所述第二侧立壁具有两段L型立壁112和两段第二外凸圆弧立壁113,该两段L型立壁112和该两段第二外凸圆弧立壁113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且其中一所述L型立壁112与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合围成第一个第一倒注口3,另一所述L型立壁112、另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以及一所述第二外凸圆弧立壁113一起合围成第二个第一倒注口3;

还设有一带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4,所述过滤板4为平板状,其一体连接于一所述第一内凹圆弧立壁211的底侧边上,且所述过滤板4还恰能够覆盖住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倒注口3,这样在倒水时,可更有效地避免泡开的面条和蔬菜随着水流出,既便于食用者轻松进行倒水操作,又避免了食物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实现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中的结构为:所述第二侧立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台阶13,所述内底板20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一台阶13上。

实施例3:

参阅附图13~附图19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多功能食品包装容器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盒体2具有一内底板2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内底板20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内盒体2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一侧立壁,所述第一侧立壁具有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212、一段第二内凹圆弧立壁213和一段外凸弧立壁214,该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212呈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内凹圆弧立壁213连接于该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212的弧长方向一端之间,所述外凸弧立壁214连接于该两段第三外凸圆弧立壁212的弧长方向另一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内凹圆弧立壁212即为所述凹陷部;

所述外盒体1具有一外底板1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外底板10周缘上的侧立壁,将所述外盒体1的侧立壁定义为第二侧立壁,所述第二侧立壁具有两段V型立壁114和两段第四外凸圆弧立壁115,该两段V型立壁114和该两段第四外凸圆弧立壁115依次交替布置,并相互平滑过渡连接;且其中一所述V型立壁114与所述第二内凹圆弧立壁212合围成所述第一倒注口3,另一所述V型立壁114与所述外凸弧立壁214合围成一第二倒注口(图中未示出,为过滤板4覆盖住的部分);

另外,在所述外凸弧立壁214上还连接有一带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4,所述过滤板4恰能够覆盖住所述第二倒注口,这样在倒水时,可更有效地避免泡开的面条和蔬菜随着水流出,既便于食用者轻松进行倒水操作,又避免了食物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实现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中的结构为:所述第一侧立壁的顶侧背向所述内盒体2中心卷边并形成一圈加强筋;所述第二侧立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圈第二台阶14,所述第二侧立壁的内表面上并靠近其顶侧的位置处形成有一圈第三台阶15;所述内底板20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二台阶14上,所述加强筋自由搭置于所述第三台阶15上;

实现所述过滤板4连接于所述外凸弧立壁214上的结构为:所述内盒体2还具有一倒L型的连接壁215,所述连接壁215具有一横向段和一与所述横向段一体成型的竖向段,其中,所述连接壁215的横向段与所述外凸弧立壁214的顶侧一体连接,所述连接壁215的竖向段底侧与所述过滤板4一体连接。此种实施方式,利于内盒体在运输时的产品堆叠,方便运输,且降低了运输成本。

此外,在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内盒体2自由搭置于所述外盒体1中时,所述第一侧立壁的顶侧不露出于所述第二侧立壁外。还设有一封盖,所述封盖密封盖合于所述第二侧立壁的顶侧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