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分开机构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592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吸引分开机构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引分开机构及包括该吸引分开机构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5(a)和图5(b)所示,已知有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900,该制造装置900包括:加工机901,该加工机901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制造;分路机903,该分路机903通过机械臂对来自加工机的吸收性物品进行分开;负压输送带904,该负压输送带904通过负压作用对由分路机903分开后的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反转机构905,该反转机构905对由负压输送带904输送来的吸收性物品进行反转以使该吸收性物品处于竖立状态;以及整理带906,该整理带906对处于竖立状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输送。

更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将由加工机901制造出的处于平躺状态的吸收性物品输送至分路机903,此时,分路机903通过机械臂以机械力的方式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分开,分开后的吸收性物品被输送至反转机构905,然后,反转机构905使处于平躺状态的吸收性物品变为竖立状态,并最终利用整理带906对处于竖立状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输送。

然而,由加工机901制造出的吸收性物品的厚度、长度、硬度不一定始终都是相同的,而且吸收性物品与输送带之间的滑动也经常发生,因此,在实际的制造工序中,很难始终将吸收性物品之间维持成等间距,也就是说,吸收性物品之间的间距不相同,很难始终以等间距的方式对吸收性物品进行输送,由此,容易因吸收性物品与分路机903无法同步而导致吸收性物品破损。另外,如图5(b)所示,处于平躺状态的吸收性物品以高速度(例如超过200m/min的速度)被输送到分路机903,此时,处于高速度的吸收性物品与分路机903的机械臂接触,使因该机械臂对吸收性物品的摩擦而产生的负荷变大,从而导致吸收性物品破损。此外,由分路机903分开后的吸收性物品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变大,从而导致吸收性物品更容易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引分开机构及包括该吸引分开机构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该吸引分开机构能防止因机械力对吸收性物品的摩擦负荷而导致的吸收性物品破损,该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能抑制吸收性物品之间的间距不同,从而能防止吸收性物品在吸引分开机构中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包括:底部带,该底部带具有对吸收性物品进行支承并加以输送的支承面;第一吸引带及第二吸引带,该第一吸引带及第二吸引带分别位于所述支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分别具有对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而加以输送的第一吸引面和第二吸引面;第一整理带,该第一整理带相对于所述第一吸引带位于所述第一吸引面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以及第二整理带,该第二整理带相对于所述第二吸引带位于所述第二吸引面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吸引带通过所述第一吸引面对到达所述吸引分开机构的入口的多个所述吸收性物品中的一部分进行吸引,并与所述底部带协同工作地将所述吸收性物品输送到所述第一整理带,所述第二吸引带通过所述第二吸引面对到达所述吸引分开机构的入口的多个所述吸收性物品中的另一部分进行吸引,并与所述底部带协同工作地将所述吸收性物品输送到所述第二整理带。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不通过机械力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分开,只要利用第一吸引带、第二吸引带就能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分开即可,因此,能降低对吸收性物品的摩擦负荷,能防止因机械力而导致的吸收性物品的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吸引面和所述第二吸引面分别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垂直。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吸收性物品与第一吸引带、第二吸引带之间的间隙消失,能有效地实现第一吸引带、第二吸引带对吸收性物品的吸引。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所述支承面的行进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吸引面的行进方向和所述第二吸引面的行进方向倾斜,所述支承面的行进速率比所述第一吸引面的行进速率和所述第二吸引面的行进速率大。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能将吸收性物品以相对于第一吸引面和第二吸引面垂直但不倒下的方式进行输送。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所述底部带包括第一底部带和第二底部带,所述第一底部带位于能对由所述第一吸引带吸引的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支承的位置,所述第二底部带位于能对由所述第二吸引带吸引的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支承的位置,所述第一底部带的支承面的行进方向与所述第一吸引面的行进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底部带的支承面的行进方向与所述第二吸引面的行进方向一致。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能以不使吸收性物品滑动的方式对该吸收性物品进行输送。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四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底部带的支承面的行进速率与所述第一吸引面的行进速率相同,所述第二底部带的支承面的行进速率与所述第二吸引面的行进速率相同。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能进一步以不使吸收性物品滑动的方式对该吸收性物品进行输送。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四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整理带的入口侧设有第一传感器,并在所述第二整理带的入口侧设有第二传感器,仅当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出存在所述吸收性物品时,使所述第一整理带进行工作而输送所述吸收性物品,仅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出存在所述吸收性物品时,使所述第二整理带进行工作而输送所述吸收性物品。

根据第六、七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在由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检测出存在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能通过使相对应的下游侧的整理带进行动作而不间断地输送吸收性物品。与此相对,在由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未检测出存在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能通过使相对应的下游侧的整理带停止而实现节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吸引分开机构的入口设有计数传感器,该计数传感器对到达所述吸引分开机构的入口的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个数进行计数,所述吸引分开机构根据由所述计数传感器获得的计数结果交替地使所述第一吸引面及所述第二吸引面产生吸引力,从而使所述第一吸引带及所述第二吸引带按照预先设定的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个数交替地对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利用计数传感器一边正确地把握吸收性物品的位置和间距,一边正确地把握由第一吸引面及第二吸引面交替地吸引吸收性物品的切换时间点,从而能以分开个数与预先设定的个数相等的方式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分开。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一至技术方案八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吸引分开机构;以及反转装置,该反转装置相对于所述吸引分开机构位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反转而使所述吸收性物品处于竖立状态,处于竖立状态的所述吸收性物品被输送至所述吸引分开机构的入口。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能抑制吸收性物品之间的间距不同,并能以低速度将吸收性物品输送至吸引分开机构,从而能防止吸收性物品在吸引分开机构中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是在第九技术方案的吸引分开机构的基础上,还包括加工机,该加工机相对于所述反转装置位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在所述加工机侧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对是否从所述加工机输送出所述吸收性物品进行检测。

根据第十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在由第三传感器检测出吸收性物品被输送过来的情况下,使第一吸引带、第二吸引带、底部带、第一整理带、第二整理带进行动作,在未由第三传感器检测出吸收性物品被输送过来的情况下,不使第一吸引带、第二吸引带、底部带、第一整理带、第二整理带进行动作,因此,能实现节能。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吸引分开机构能防止因机械力对吸收性物品的摩擦负荷而导致的吸收性物品破损,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能抑制吸收性物品之间的间距不同,从而能防止吸收性物品在吸引分开机构中破损。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俯视图,图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侧视图。

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在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分开之前的示意俯视图,图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在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分开时的示意俯视图,图2(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支承面的行进速率与第一吸引面的行进速率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反转装置、以及加工机之间输送吸收性物品的流程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侧视图。

图5(a)是表示现有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利用图5(a)所示的现有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反转、分开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101 吸引分开机构

21 第一吸引带

211 第一吸引面

22 第二吸引带

222 第二吸引面

3 底部带

31 第一底部带

32 第二底部带

301、311、321 支承面

41 第一整理带

42 第二整理带

51 第一传感器

52 第二传感器

8 计数传感器

9 第三传感器

10 吸收性物品

11 反转装置

12 加工机

100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附图中,将吸引分开机构的宽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吸引分开机构的长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吸引分开机构的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俯视图,图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侧视图。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在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分开之前的示意俯视图,图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在对吸收性物品进行吸引分开时的示意俯视图,图2(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支承面的行进速率与第一吸引面的行进速率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反转装置、以及加工机之间输送吸收性物品的流程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吸引分开机构1包括:底部带3,该底部带3具有对吸收性物品10进行支承并加以输送的支承面301,支承面301的行进方向与吸引分开机构的长度方向Y一致;第一吸引带21及第二吸引带22,该第一吸引带21及第二吸引带22分别位于支承面301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并分别具有对吸收性物品10进行吸引而加以输送的第一吸引面211和第二吸引面222;第一整理带41,该第一整理带41相对于第一吸引带21位于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方向Y1的下游侧;以及第二整理带42,该第二整理带42相对于第二吸引带22位于第二吸引面222的行进方向Y2的下游侧。

如图2(a)所示,多个吸收性物品10被朝吸引分开机构1的入口的方向输送,接着,如图2(b)所示,第一吸引带21通过第一吸引面211对到达吸引分开机构1的入口的多个吸收性物品10中的一部分进行吸引,并与底部带3协同工作地将吸收性物品10输送到第一整理带41,另一方面,第二吸引带22通过第二吸引面222对到达吸引分开机构1的入口的多个吸收性物品10中的另一部分进行吸引,并与底部带3协同工作地将吸收性物品10输送到第二整理带42。在图2(b)中,第一吸引带21和第二吸引带22分别交替地对三个吸收性物品10进行吸引。这样,不用如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机械力对吸收性物品10进行分开,只要利用第一吸引带21、第二吸引带22就能对吸收性物品10进行分开即可,因此,能降低对吸收性物品10的摩擦负荷,能防止因机械力而导致的吸收性物品10的破损。

另外,第一吸引面211和第二吸引面222分别以和吸收性物品10的长方体形状相配合的方式相对于支承面301垂直。这样,吸收性物品10与第一吸引带21、第二吸引带22之间的间隙消失,能有效地实现第一吸引带21、第二吸引带22对吸收性物品10的吸引。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1中,支承面301的行进方向Y相对于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方向Y1和第二吸引面222的行进方向Y2倾斜,并且被设置成满足下式(1):

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速率V1=支承面301的行进速率V2×cos a 式(1)

其中,角度a是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方向Y1相对于支承面301的行进方向Y所成的倾斜角。也就是说,使支承面301的行进速率V2比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速率V1大。

虽未图示,但支承面301的行进速率V2也同样地比第二吸引面222的行进速率大,在此不再详述。这样,能将吸收性物品10以相对于第一吸引面211和第二吸引面222垂直但不倒下的方式进行输送。

另外,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第一整理带41的入口侧设有第一传感器51,并在第二整理带42的入口侧设有第二传感器52,仅当第一传感器51检测出存在吸收性物品10时,使第一整理带41进行工作而输送吸收性物品10,仅当第二传感器52检测出存在吸收性物品10时,使第二整理带42进行工作而输送吸收性物品10。这样,在由第一传感器51、第二传感器52检测出存在吸收性物品10的情况下,能通过使相对应的下游侧的整理带进行动作而不间断地输送吸收性物品10。与此相对,在由第一传感器51、第二传感器52未检测出存在吸收性物品10的情况下,能通过使相对应的下游侧的整理带停止而实现节能。

另外,如图1(a)、图2(a)及图2(b)所示,在吸引分开机构1的入口设有计数传感器8,该计数传感器8对到达吸引分开机构1的入口的吸收性物品10的个数进行计数,吸引分开机构1根据由计数传感器8获得的计数结果交替地使第一吸引面211及第二吸引面222产生吸引力,从而使第一吸引带21及第二吸引带22按照预先设定的吸收性物品10的个数(在图2(b)中为三个)交替地对吸收性物品10进行吸引。这样,利用计数传感器8一边正确地把握吸收性物品10的位置和间距,一边正确地把握由第一吸引面211及第二吸引面222交替地吸引吸收性物品10的切换时间点,从而能以分开个数与预先设定的个数相等的方式对吸收性物品10进行分开。

接着,使用图3,对吸收性物品10在吸引分开机构1、反转装置11、以及加工机12之间输送的流程情况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吸收性物品10首先沿着吸收性物品10的输送方向以速度A从加工机12被输送至反转装置11,然后,沿着吸收性物品10的输送方向以速度B从反转装置11被输送至吸引分开机构1。

制造装置100包括:吸引分开机构1;以及反转装置11,该反转装置11相对于吸引分开机构1位于吸收性物品1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将吸收性物品10反转而使吸收性物品10处于竖立状态,处于竖立状态的吸收性物品10被输送至吸引分开机构1的入口。具体而言,吸收性物品10从加工机12以平躺状态且以速度A被输送至反转装置11,然后,在反转装置11中,吸收性物品10由平躺状态变为竖立状态,并以速度B被输送至吸引分开机构1。由于吸收性物品10处于平躺状态时的间距t1明显大于吸收性物品10处于竖立状态时的间距t2,因此,由以下的式(2)可知,速度A大于速度B,例如,速度B只是速度A的10%,即,吸收性物品10被减速90%。

速度A:速度B=吸收性物品10处于平躺状态时的间距t1:吸收性物品10处于竖立状态时的间距t2 式(2)

这样,在反转工序之前的吸收性物品10之间存在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吸收性物品10在由反转装置11反转之后,消除、抑制吸收性物品10之间的间距不同,然后,以低速度(例如减速90%后的低速度)将吸收性物品10输送至吸引分开机构1,从而能防止吸收性物品10在吸引分开机构1中破损。与现有技术那样利用机械力对以平躺状态高速输送来的吸收性物品进行分开的情况相比,本申请不使用机械力,而是利用第一吸引带21及第二吸引带22对处于竖立状态且减速90%后的低速度的吸收性物品10进行吸引而加以分开,从而能降低对吸收性物品10的摩擦负荷,并能改善吸收性物品10在吸引分开机构1处的破损。

另外,如图3所示,制造装置100还包括加工机12,该加工机12相对于反转装置11位于吸收性物品1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在加工机12侧设有第三传感器9,该第三传感器9对是否从加工机12输送出吸收性物品10进行检测。这样,在由第三传感器9检测出吸收性物品10被输送过来的情况下,使第一吸引带21、第二吸引带22、底部带3、第一整理带41、第二整理带42进行动作,在未由第三传感器检测出吸收性物品被输送过来的情况下,不使第一吸引带21、第二吸引带22、底部带3、第一整理带41、第二整理带42进行动作,因此,能实现节能。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4(a)和图4(b),对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101进行说明,未提到的部分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吸引分开机构的侧视图。

底部带3包括第一底部带31和第二底部带32,第一底部带31位于能对由第一吸引带21吸引的吸收性物品10进行支承的位置,第二底部带32位于能对由第二吸引带22吸引的吸收性物品10进行支承的位置,第一底部带31的支承面311的行进方向与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方向Y1一致,第二底部带32的支承面321的行进方向与第二吸引面222的行进方向Y2一致。这样,基于第一吸引面211的吸收性物品10的行进方向与第一底部带31的支承面311的行进方向一致,不会产生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角度a。同样地,基于第二吸引面222的吸收性物品10的行进方向也与第二底部带32的支承面321的行进方向一致,不会产生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角度a。因此,通过第一底部带31的支承面311与第一吸引面211的配合、以及第二底部带32的支承面321与第二吸引面222的配合,能以不使吸收性物品10滑动的方式对该吸收性物品10进行输送。

另外,第一底部带31的支承面311的行进速率与第一吸引面211的行进速率相同,第二底部带32的支承面321的行进速率与第二吸引面222的行进速率相同。这样,能进一步稳定地以不使吸收性物品10滑动的方式对该吸收性物品10进行输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b)所示,对预先设定的个数为三个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预先设定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以及四个以上中的任意个数。此外,如图2所示,由第一吸引面211及第二吸引面222交替地吸引吸收性物品10的个数均是三个,即是相同的,但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由第一吸引面211吸引吸收性物品10的个数为两个,而由第二吸引面222吸引吸收性物品10的个数为四个。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