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吊料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9390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动吊料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时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吊料口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区建筑施工中,周边道路防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防护棚搭设虽然保证了周边行人和车辆的安全行驶和通行,但是大大影响了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周转和倒运,进而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进度以及对周边居民造成持续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动吊料口结构,要解决市区由于内场地狭小造成的施工现场物料周转和倒运不便以及周边行人车辆安全隐患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活动吊料口结构,设置在防护棚的顶部;包括有轨道和可移动连接在轨道上的天窗盖;所述防护棚的顶部开设有洞口;所述轨道有两根、平行间隔连接在防护棚的顶部,且两根轨道分别位于洞口的对侧;所述天窗盖包括有架体、滚轮和盖板;所述滚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架体底部两侧,且滚轮的下部与两根轨道对应连接;所述盖板铺设在架体上;所述活动吊料口结构上还设有阻止天窗盖继续移动的限位装置。

优选的,所述防护棚包括有基础、设置在基础顶部的立柱、安装在立柱上的钢网架支撑以及铺设在钢网架支撑上的面板;所述钢网架支撑连接在立柱上端之间。

优选的,所述钢网架支撑包括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布置的钢桁架单元以及连接在钢桁架单元之间的第一连接杆;所述钢网架支撑上、位于洞口的位置处的钢桁架单元对应断开;所述面板在洞口的位置处对应开设有孔洞。

优选的,所述钢桁架单元包括有两根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一横梁、一组沿横向平行间隔连接在第一横梁之间的第一檩条以及连接在由第一横梁与第一檩条构成的矩形框架中的第一斜杆。

优选的,所述钢网架支撑与立柱之间设有斜撑;所述斜撑的下端连接在立柱上部、斜撑的上端支撑在钢网架支撑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轨道为槽钢制成或者角钢制成,且沿横向通长焊接连接在钢网架支撑中钢桁架单元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架体的高度与钢网架支撑的高度相适应,且架体的竖向切面为钢桁架结构;所述架体的钢桁架结构包括有两根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二横梁、一组沿横向平行间隔连接在第二横梁之间的第二檩条以及连接在由第二横梁与第二檩条构成的矩形框架中的第二斜杆;所述盖板铺设在架体顶部的第二横梁之间以及架体底部的第二横梁之间;所述滚轮连接在架体底部的第二横梁上。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为感应限位器;所述感应限位器连接在架体两侧的第二檩条上。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为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竖向连接在天窗盖移动方向轨道的两端。

优选的,还包括有控制天窗盖沿轨道移动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在防护棚顶部的洞口两侧,且与天窗盖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吊料口结构可移动部分位于整体桁架结构之上,在需要时通过电机传动打开或闭合,通过限位装置限定吊料口的移动位置,保证吊料口正常使用时的安全。

2、本实用新型中的吊料口采用型钢制作,构件之间连接采用螺栓连接,易于现场安装与拆卸,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

3、本实用新型在防护棚上设置活动吊料口,既满足物料倒运需求,也满足对过往行人及车辆的防护需求,并克服了市区内场地狭小无法满足物料倒运需求的问题。

4、使用本实用新型安全可靠、施工简单、利于现场施工并符合文明施工、绿色施工理念,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吊料口结构可改变桁架型钢尺寸以及吊料口开启方向,因地制宜,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空间。

5、本实用新型直接设置在防护棚顶部,可以解决当前市区狭小施工现场周边倒运材料,并且保证下方行人车辆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吊料口结构以外部位的防护棚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吊料口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吊料口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立柱与基础连接节点大样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锚板的示意图。

图6为钢网架支撑与立柱连接节点的大样图。

附图标记:1-轨道、2-架体、2.1-第二横梁、2.2-第二檩条、2.3-第二斜杆、2.4-第二连接杆、3-基础、4-立柱、5-钢网架支撑、5.1-第一横梁、5.2-第一檩条、5.3-第一斜杆、5.4-第一连接杆、6-面板、7-限位装置、8-发动机、9-斜撑、10-滚轮、11-盖板、12-人行道防护棚、13-预埋筋、14-锚板、15-高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活动吊料口结构设计在行车道上方的钢结构防护棚顶部,该行车通道上方的钢结构防护棚旁边设有人行道防护棚12,这种设计可以解决当前市区狭小施工现场周边倒运材料,并且能够保证下方行人车辆的安全。

如图1-6所示,这种活动吊料口结构,设置在防护棚的顶部;包括有轨道1和可移动连接在轨道1上的天窗盖;所述防护棚的顶部开设有洞口;所述轨道1有两根、平行间隔连接在防护棚的顶部,且两根轨道1分别位于洞口的对侧; 所述天窗盖包括有架体2、滚轮10和盖板11;所述滚轮10有两组,分别设置在架体2底部两侧,且滚轮10的下部与两根轨道1对应连接;所述盖板11铺设在架体上;所述活动吊料口结构上还设有阻止天窗盖继续移动的限位装置7。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棚包括有基础3、设置在基础3顶部的立柱4、安装在立柱4上的钢网架支撑5以及铺设在钢网架支撑5上的面板6;所述钢网架支撑5连接在立柱4上端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网架支撑5包括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布置的钢桁架单元以及连接在钢桁架单元之间的第一连接杆5.4;所述钢桁架单元之间连接有纵向斜撑;所述钢网架支撑5上、位于洞口的位置处的钢桁架单元对应断开;所述面板6在洞口的位置处对应开设有孔洞。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桁架单元包括有两根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一横梁5.1、一组沿横向平行间隔连接在第一横梁5.1之间的第一檩条5.2以及连接在由第一横梁5.1与第一檩条5.2构成的矩形框架中的第一斜杆5.3。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网架支撑5与立柱4之间设有斜撑9;所述斜撑9的下端连接在立柱4上部、斜撑9的上端支撑在钢网架支撑5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网架支撑5用方钢焊接而成,吊料口结构周围大跨度的上、下第一横梁、第一檩条5.2和第一连接杆5.4均用100mm×100 mm×3 mm方钢焊接制作,第一斜杆5.3用50mm×50mm×3mm方钢制作,方钢接口处为Z形接口。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下第一横梁,第一檩条5.2,第一连接杆5.4以及第一斜杆5.3还可以用工字钢或者H型钢或者槽钢等其他型钢代替。

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4的截面尺寸根据跨度及上部荷载选择,行车道上方的钢结构防护棚下部净空满足车辆通行需要,立柱4的顶部与钢网架支撑5的底面端部均焊接10mm厚钢板,并预留螺栓孔,钢网架支撑5与立柱4之间用3个高强螺栓15连接;所述立柱4与基础3之间通过柱脚盲板、预埋筋13和锚板14连接;其中柱脚盲板为10mm厚的钢板,水平连接在立柱4的底面;所述预埋筋13预埋在基础3中,其下端向上弯曲形成弯钩,上端穿过预埋在基础3表面的锚板14、柱脚盲板通过螺栓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板14为10mm厚的铁板。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锚板14也可以为钢板或者合金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1角钢制成,且沿横向通长焊接连接在钢网架支撑5中钢桁架单元的顶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为轨道1还可以用槽钢制成或者采用专业轨道,轨道1与钢网架支撑5中钢桁架单元之间采用焊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架体2的高度与钢网架支撑5的高度相适应,其包括有一组沿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钢桁架结构和连接在钢桁架结构之间的第二连接杆2.4;所述架体2的钢桁架结构包括有两根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二横梁2.1、一组沿横向平行间隔连接在第二横梁2.1之间的第二檩条2.2以及连接在由第二横梁2.1与第二檩条2.2构成的矩形框架中的第二斜杆2.3;所述盖板11铺设在架体2顶部的第二横梁2.1之间以及架体2底部的第二横梁2.1之间;所述滚轮10连接在架体2底部的第二横梁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架体2的钢桁架结构之间设置有纵向斜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装置7为感应限位器;所述感应限位器连接在架体2两侧的第二檩条2.2上。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装置7还可以为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竖向连接在天窗盖移动方向轨道1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控制天窗盖沿轨道1移动的发动机8;所述发动机8安装在防护棚顶部的洞口两侧,且与天窗盖相连接。

设计本实用新型,首先要对施工结构图样进行深度消化,确定行车通道上方的钢结构防护棚尺寸,进而确定钢网架支撑5中的型钢截面尺寸及立柱4的截面尺寸;根据行车通道的长度确定单跨长度及吊料口结构的尺寸,并结合现场塔吊位置确定吊料口结构的位置。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钢结构防护棚体系之中设活动吊料口结构,首先应考虑塔吊及钢结构防护棚的位置满足吊重需求,其次应对活动吊料口结构位置处的防护棚体系进行加固,保证日后使用的安全。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