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工位转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5775发布日期:2018-07-11 00:44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标自动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四工位转台。



背景技术:

在非标自动化流水线上,在上料机构与加工机构之间往往需要用到传送装置,用于将待加工的零部件从上料工位处转移到加工工位,加工完成后再从加工工位转移到下料工位处等待下料,现有的传送装置多为直线式传送带,占用空间大、载具的流转效率低,由此大大降低了零部件的加工效率。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四工位转台,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工位转台,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设备占地面积,还进一步提高了零部件在各个工位间转移的效率,最终提高了零部件的加工效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四工位转台,包括:

安装板;

设于安装板上的旋转驱动器;

与旋转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的转盘,

其中,安装板上沿转盘的旋转方向依次设有上料工位、加工工位、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转盘上间隔地设有四个载具,转盘在旋转驱动器的驱动下周期性地转动使得上料工位、加工工位、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的正上方均对应有载具。

优选的是,载具包括:

载盘;以及

嵌设于载盘上的X向定位组件与Y向定位组件,

其中,X向定位组件与Y向定位组件相联动。

优选的是,X向定位组件包括:

沿转盘的径向延伸的X向定位本体;以及

设于X向定位本体其中一端上的X向定位块,

其中,X向定位本体的另一端固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推杆,X向定位本体与载盘之间支撑有沿X轴延伸的X向回复弹簧。

优选的是,安装板上固接有导向组件,该导向组件包括:

设于上料工位处的上料导向块;以及

设于下料工位处的转移导向块,

其中,上料导向块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引导面,转移导向块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引导面,当载具从检测工位转向到下料工位时,推杆受到第二引导面的限位作用而向转盘的内侧运动,当载具从下料工位转向到上料工位时,推杆受到第一引导面的限位作用而继续向转盘的内侧运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引导面包括沿转盘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平面、弧形面、及第二平面,其中,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分别与弧形面的两端相连且相切。

优选的是,Y向定位组件包括:

沿Y轴延伸的Y向定位本体;以及

设于Y向定位本体其中一端上的Y向定位块,

其中,Y向定位本体与载盘之间支撑有沿Y轴延伸的Y向回复弹簧,X向定位本体与Y向定位本体相垂直。

优选的是,Y向定位本体的旁侧一体式地设有Y向支撑耳,Y向支撑耳沿X轴方向水平向外凸出,Y向回复弹簧设于Y向支撑耳与载盘之间,Y向回复弹簧与Y向定位块位于Y向支撑耳的同一侧。

优选的是,安装板上设有用于感应转盘旋转角度的角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由于转盘在旋转驱动器的驱动下周期性地转动使得上料工位、加工工位、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的正上方均对应有载具,使得转盘每转动一个角度时,其上的载具都能从上一个工位转移到下一个工位,大大提高了载具在不同工位间来回转换的效率;

2、上料导向块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引导面,转移导向块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引导面,当载具从检测工位转向到下料工位时,推杆受到第二引导面的限位作用而向转盘的内侧运动,当载具从下料工位转向到上料工位时,推杆受到第一引导面的限位作用而继续向转盘的内侧运动,使得载具在下料工位及上料工位处时能够处于半松开或完全松开状态,以便于下料及上料工序的进行,而推杆在加工工位及检测工位时不会受到阻挡从而使得载具将其上的零部件持续夹紧,此外,导向组件的设置使得不需要借助及控制其他动力来源就能够控制载具在相应工位处的松开与夹紧,大大简化了设备结构,同时还提高了控制精度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的爆炸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安装板与导向组件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导向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载具的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载具的俯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载具的仰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X向定位组件与Y向定位组件相配合时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工位转台中X向定位组件与Y向定位组件相配合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参照图1~图3,四工位转台8包括:

安装板82;

设于安装板82上的旋转驱动器83;

与旋转驱动器83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的转盘85,

其中,安装板82上沿转盘85的旋转方向依次设有上料工位821、加工工位822、检测工位823、及下料工位824,转盘85上间隔地设有四个载具86,转盘85在旋转驱动器83的驱动下周期性地转动使得上料工位821、加工工位822、检测工位823、及下料工位824的正上方均对应有载具86,从而使得转盘85每转动一个角度时,其上的载具86都能从上一个工位转移到下一个工位,大大提高了载具86在不同工位间来回转换的效率。

参照图6~图10,载盘861、X向定位组件863与Y向定位组件862,其中,X向定位组件863与Y向定位组件862嵌设于载盘861上,且X向定位组件863与Y向定位组件862相联动。由于X向定位组件863与Y向定位组件862相联动,从而使得只需驱动X向定位组件863或Y向定位组件862中的任一组定位组件,就能联动地驱动另一组定位组件,从而实现仅需一个动作就能实现对零件在两个方向上的定位,大大简化了定位动作及结构,提高了传动效率及定位可靠性。

参照图9及图10,X向定位组件863包括:

沿X轴延伸的X向定位本体8631;以及

设于X向定位本体8631其中一端上的X向定位块8633,

其中,X向定位本体8631与载盘861之间支撑有沿X轴延伸的X向回复弹簧8636。

进一步地,X向定位本体8631的旁侧一体式地设有X向支撑耳8635,X向支撑耳8635沿Y轴方向水平向外凸出,X向回复弹簧8636设于X向支撑耳8635与载盘861之间。

进一步地,X向定位本体8631的另一端固接有推杆8637,其中,X向回复弹簧8636与X向定位块8633位于X向支撑耳8635的同一侧,推杆8637位于X向支撑耳8635的另一侧。

再次参照图9及图10,Y向定位组件862包括:

沿Y轴延伸的Y向定位本体8621;以及

设于Y向定位本体8621其中一端上的Y向定位块8623,

其中,Y向定位本体8621与载盘861之间支撑有沿Y轴延伸的Y向回复弹簧8626,X向定位本体8631与Y向定位本体8621相垂直。

进一步地,Y向定位本体8621的旁侧一体式地设有Y向支撑耳8625,Y向支撑耳8625沿X轴方向水平向外凸出,Y向回复弹簧8626设于Y向支撑耳8625与载盘861之间,Y向回复弹簧8626与Y向定位块8623位于Y向支撑耳8625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X向定位本体8631上开设有联动槽,Y向定位本体8621的另一端一体式地形成有联动端,所述联动端嵌设到所述联动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端设有与Y轴呈一定夹角的斜向引导面8621a及与Y轴相平行的Y向引导面8621a,所述联动端的Z向投影呈直角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槽的两侧面上形成有分别与斜向引导面8621a及Y向引导面8621a相适应的斜向限位面8631a及Y向限位面8631b。

参照图6,载盘831的上表面形成有外形与待夹持零件相仿的定位槽8611,X向定位组件863与Y向定位组件862均嵌设于载盘831的下表面上。在一实施方式中,定位槽8611的旁侧连通地设有让位槽8612。参照图1~图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X向定位本体8631及Y向定位本体8621上分别设有X向放置槽8632及Y向放置槽8622,X向定位块8633及Y向定位块8623分别设于X向放置槽8632及Y向放置槽8622内,X向定位块8633与X向放置槽8632的外侧侧壁间设有用于调整X向定位块8633位置的X向调节旋钮8634,Y向定位块8623与Y向放置槽8622的外侧侧壁间设有用于调整Y向定位块8623位置的Y向调节旋钮8624。

参照图6及图7,载盘831上X向定位本体8631及Y向定位本体8621的相应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与定位槽8611相连通的X向让位孔及Y向让位孔。

参照图8,载盘831的下表面上开设有沿X向延伸的X向滑槽8614及沿Y向延伸的Y向滑槽8613,X向定位组件863及Y向定位组件862分别设于X向滑槽8614及Y向滑槽8613中。

参照图3及图4,安装板82上固接有导向组件84,该导向组件84包括:

设于上料工位821处的上料导向块841;以及

设于下料工位824处的转移导向块842,

其中,上料导向块84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引导面,转移导向块842的内侧形成有第二引导面8421,当载具86从检测工位823转向到下料工位824时,推杆8637受到第二引导面8421的限位作用而向转盘85的内侧运动,当载具86从下料工位824转向到上料工位821时,推杆8637受到第一引导面的限位作用而继续向转盘85的内侧运动。

参照图4,所述第一引导面包括沿转盘85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平面8411、弧形面8412、及第二平面8413,其中,第一平面8411及第二平面8413分别与弧形面8422的两端相连且相切。

假定第一平面8411、弧形面8412、及第二平面8413与转盘85的旋转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D1、D2、D3,第二引导面8421与转盘85的旋转中心的平均距离为D4,则有D4>D3≥D1>D2。

当载具86从下料工位824转向到上料工位821,或者载具86从检测工位823转向到下料工位824时,推杆8637会受到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8441的限位作用而向转盘85的内侧运动,推杆86在下料工位821及上料工位处能够分别受到第二引导面8441及第一引导斜面的阻挡及引导作用,使得载具86在下料工位824及上料工位821处时能够处于半松开或完全松开状态,以便于下料及上料工序的进行,而推杆8637在加工工位822及检测工位823时不会受到阻挡从而使得载具86将其上的零部件持续夹紧,此外,导向组件84的设置使得不需要借助及控制其他动力来源就能够控制载具在相应工位处的松开与夹紧,大大简化了设备结构,同时还提高了控制精度与效率。

参照图1~图3,安装板82下方支撑有支座81,支座81包括左支板811及右支板812,安装板82上设有用于感应转盘85旋转角度的角度传感器825。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