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负极材料提升机进料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0276发布日期:2018-07-07 17:0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负极材料提升机进料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目前主要用石墨微粉作为其导电负极的负极材料,其粒度通常介于3~30μm。石墨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将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石墨碎块通过外力进行粉磨处理,并将磨粉后的石墨负极材料颗粒通过提升机提升至下一工位进行石墨颗粒深度处理。但是,破碎后的石墨颗粒向提升机进料口投料时,往往因为物料颗粒的冲击力造成对提升机进料斗造成冲击,使得进料斗易于发生损毁,造成设备故障。另外,石墨负极材料在投料时因为物料颗粒的团聚和堆积作用,造成提升机的进料口处也易于发生阻塞,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墨负极材料提升机进料缓冲装置,以减小石墨负极材料由提升机转至下一工位时,由于石墨负极材料的冲击力而造成对设备的损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石墨负极材料提升机进料缓冲装置,包括提升机进料口、引料板、旋转笼和提升机料斗;所述引料板固定于所述提升机进料口处,所述提升机进料口下方设有轴承座,以便于将所述的旋转笼安装于所述引料板下方,所述提升机料斗位于所述旋转笼下方;所述旋转笼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两端安装有与所述轴承座配合联接的轴承,所述旋转轴周向上设有用以固定围板的支撑架,所述围板上均布有与所述旋转轴径向平行的辐板,所述相邻的辐板之间设有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引料板向下倾斜设置,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

优选的是,所述引料板延伸至所述提升机进料口内旋转笼竖直线的后半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为辐射状构造。

优选的是,所述围板的数量为三个,分别沿所述旋转轴的中心、旋转轴设置轴承处的末端等间距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

优选的是,相邻辐板之间的间隙为10~15cm。

优选的是,所述辐板长度为L1,两轴承间的旋转轴长度为L2,L1>L2。

优选的是,所述辐板、围板、引料板的材质均为高锰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从提升机进料口投入的石墨颗粒由引料板引导,并送入提升机内,物料经旋转笼缓冲并转动后再由提升机进料斗将物料输送至目标工位,减缓物料颗粒对提升机料斗的冲击压力,旋转的辐板可避免物料颗粒团聚堆积,堵塞进料口,极大的减少了物料对生产设备的损害,明显的延长了其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旋转笼的左视图;

图3 为旋转笼的正视图;

图中,1.提升机进料口,2.引料板,3.旋转笼,4.旋转轴,6.围板,7.支撑架,8.辐板,10.提升机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石墨负极材料提升机进料缓冲装置,参见附图1至3,包括提升机进料口1,固定安装在提升机进料口1处的引料板2,引料板2下方固定有旋转笼3,旋转笼3的下方设有提升机料斗10,引料板2为向下倾斜设置,且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引料板2延伸至提升机进料口1内旋转笼3竖直线的后半部分。

其中,提升机进料口1下方两侧壁固定有与旋转笼3联接的轴承座,旋转笼3的中心处设有旋转轴4,旋转轴4的两端安装有与轴承座配合联接的轴承,旋转轴4周向上设有辐射状的支撑架7,旋转笼3的两端及中心处分别等间距设有围板6,该围板6通过支撑架7固定焊接在旋转轴4上(即三个围板6等间距的分别固定在旋转轴4的中心、旋转轴4设置轴承处的末端);围板6上焊接有均布的、且与旋转轴4径向平行的辐板8,相邻的辐板8之间设有10~15cm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辐板8长度为L1,两轴承间的旋转轴4长度为L2,则L1>L2。辐板8、围板6、引料板2的材质均为高锰钢。

使用该装置时,从提升机进料口1投入的石墨颗粒,由引料板2导进送入提升机内,物料经旋转笼3缓冲并转动后再由提升机料斗10将物料输送至目标工位,减缓物料颗粒对提升机料斗10的冲击,旋转的辐板8可避免物料颗粒团聚堆积堵塞进料口。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的减缓物料在由提升机转运至下一工位时所具有的冲击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对生产设备的损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效率,降低其生产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其他形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及其实质的前提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应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