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辊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1661发布日期:2018-09-21 22:38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纸辊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印刷的过程中,需要对纸张做多种工艺的处理,比如上机印刷、折页、覆膜、闷切等,在这些工艺中需要上料装置将纸张上料至不同的设备,而最常用的则是利用纸辊进行上料。

现有技术中的纸辊上料装置,通常包括支架,在支架上安装有带有绕卷有纸张的纸辊。在换纸时先将纸张绕卷到纸辊上,再通过人工搬运的方法搬运到支架的顶部,而绕卷有纸张的纸辊重达数十公斤,人工搬运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纸辊上料装置,其优势在于,上料装置带有自动提升装置,可将绕卷有纸张的纸辊提升至支架上,效率提高且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纸辊上料装置,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纸辊,所述支架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的支撑部和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的压紧部,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压紧部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所述橡纸辊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用于提升所述纸辊的提升机构,上料装置还包括拉直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纸辊时,通过提升机构,将纸辊自动提升至支撑架的高度,再推动纸辊至第一定位槽内,通过压紧部与支撑部的连接,对纸辊进行限位。相对于传统安装方式中,完全通过人工搬运将纸辊安装在支架上更加省力,提高了安装效率,通过拉直机构的设置,减少了纸辊供纸时受惯性的影响,造成的纸张的堆叠,使用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安装在两所述支撑板间的导向座,导向座包括导向斜坡与支撑平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更换纸辊时,先将纸张绕卷在纸辊上,再将纸辊沿导向斜坡滚动到坡顶,再将纸辊抬起安装在支架上,从而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纸辊的安装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提升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平台两侧的提升气缸,所述提升气缸包括可以伸缩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部设置有承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纸辊时,先将纸辊沿导向斜坡滚动至支撑平台上,并继续滚动至承重板的上方,启动提升气缸,提升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承重板上升,将纸辊抬起至与支架的顶部同等高度的位置,此时只需滚动纸辊即可将纸辊安装到支架的顶部,因而更加省力,进一步提高了纸辊的安装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承重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承重板将纸辊提升的过程中,纸辊在限位凸块与支撑板间,可防止纸辊意外从承重板上滑落,将人砸伤。

作为优选,所述承重板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板嵌设在所述限位槽内,且可与所述定位槽发生相对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承重板与支撑板发生相对滑动时,承重板沿支撑板的侧壁滑动,一方面提高了承重板移动的稳定性,减少了承重板在移动过程中的晃动,另一方面,由于支撑板嵌设在限位槽内,防止纸辊从承重板与支撑板的间隙内掉落。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撑部上,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连接较为稳定,纸辊在转动的过程中,压紧部与支撑部不容易分离,确保了压紧部与支撑部连接的稳定性,同时,螺纹连接安装拆卸方便,便于更换压紧部与支撑部的连接与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部与所述支撑部铰接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螺纹旋钮,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供所述螺纹旋钮螺纹连接的支撑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旋钮与支撑环的连接或分离,即可实现压紧部一端与支撑部一端的连接或分离,在安装纸辊时,将纸辊安装在第一定位槽内,将螺纹旋钮与支撑环连接,从而使压紧块的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共同对纸辊的转动加以限位,提高纸辊转动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拉直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纸辊一端的传动齿轮和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且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传动的压紧齿轮,所述压紧齿轮的转轴上套设压紧调节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压紧结构可将对压紧齿轮施加压力,增大压紧齿轮转动的阻力, 可减少纸辊受惯性作用继续转动的距离,从而减少了纸张的堆叠。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调节结构包括安装在压紧齿轮的转轴端部的压紧旋钮和安装在所述压紧旋钮与所述压紧齿轮间的压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压紧旋钮时,可调节压紧旋钮与压紧齿轮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压紧结构对压紧齿轮的压紧程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安装纸辊时,通过提升机构,将纸辊自动提升至支撑架的高度,再推动纸辊至第一定位槽内,通过压紧部与支撑部的连接,对纸辊进行限位。相对于传统安装方式中,完全通过人工搬运将纸辊安装在支架上更加省力,提高了安装效率,通过拉直机构的设置,减少了纸辊供纸时受惯性的影响,造成的纸张的堆叠,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纸辊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底座;2、支架;21、支撑板;3、纸辊;4、定位机构;41、支撑部;411、第一定位槽;42、压紧部;421、第二定位槽;43、螺纹旋钮;44、支撑环;5、提升机构;51、导向座;511、导向斜坡;512、支撑平台;52、提升气缸;53、承重板;531、限位凸块;532、限位槽;6、拉直机构;61、传动齿轮;62、压紧齿轮;63、压紧结构;631、压紧旋钮;632、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附图1与附图2,一种纸辊上料装置,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支架2和安装在支架2上的纸辊3。

支架2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21,支撑板21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机构4,定位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21上的支撑部41和安装在支撑部41上的压紧部42,支撑部4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定位槽411,压紧部42上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槽411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槽421,纸辊3安装在第一定位槽411内,支架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提升纸辊3的提升机构5。

提升机构5包括安装在两支撑板21间的导向座51,导向座51包括导向斜坡511与支撑平台512,导向斜坡511倾斜设置,支撑平台512呈水平设置,支撑平台512设置于导向斜坡511的坡顶处。在需要更换纸辊3时,先将纸张绕卷在纸辊3上,再将纸辊3沿导向斜坡511滚动到坡顶,再将纸辊3抬起安装在支架2上,从而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纸辊3的安装效率。

提升机构5还包括安装在支撑平台512两侧的提升气缸52,提升气缸52包括包括缸体和安装在缸体内可伸缩的活塞杆,活塞杆的顶部设置有矩形的承重板53。

在安装纸辊3时,先将纸辊3沿导向斜坡511滚动至支撑平台512上,并继续滚动至承重板53的上方,启动提升气缸52,提升气缸52的活塞杆带动承重板53上升,将纸辊3抬起至与支架2的顶部同等高度的位置,此时只需滚动纸辊3即可将纸辊3安装到支架2的顶部,因而更加省力,进一步提高了纸辊3的安装效率。

参考附图1与附图3,承重板53在远离支撑板21板的一侧设置有向上凸起的限位凸块531,限位凸块53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中采用矩形。在承重板53将纸辊3提升的过程中,纸辊3在限位凸块531与支撑板21间,可防止纸辊3意外从承重板53上滑落,将人砸伤。

承重板53朝向支撑板21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的限位槽532,支撑板21嵌设在限位槽532内,且与限位槽532滑动连接。当承重板53与支撑板21发生相对滑动时,承重板53沿支撑板21的侧壁滑动,一方面提高了承重板53移动的稳定性,减少了承重板53在移动过程中的晃动,另一方面,由于支撑板21嵌设在限位槽532内,防止纸辊3从承重板53与支撑板21的间隙内掉落。

参考附图2,压紧部42的一端铰接在支撑部41上,另一端与支撑部41通过螺纹连接。压紧部42与支撑部41铰接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螺纹旋钮43,支撑部41的一侧设置有供螺纹旋钮43螺纹连接的支撑环44。通过螺纹旋钮43与支撑环44的连接或分离,即可实现压紧部42一端与支撑部41一端的连接或分离,在安装纸辊3时,将纸辊3安装在第一定位槽411内,将螺纹旋钮43与支撑环44连接,从而使压紧块的第二定位槽421与第一定位槽411共同对纸辊3的转动加以限位,提高纸辊3转动的稳定性。

参考附图1,支撑架上还设置有拉直机构6,拉直机构6包括安装在纸辊3一端的传动齿轮61和安装在支撑板21上的压紧齿轮62,压紧齿轮62与传动齿轮61啮合传动,压紧齿轮62的转轴上套设有压紧结构63。在其他设备停止拉动的情况下,纸辊3由于惯性的作用,仍然会继续转动一段距离,容易造成纸张的堆叠,通过压紧结构63可将对压紧齿轮62施加压力,增大压紧齿轮62转动的阻力, 可减少纸辊3受惯性作用继续转动的距离,从而减少了纸张的堆叠。

压紧结构63包括安装在压紧齿轮62的转轴端部的压紧旋钮631和安装在压紧旋钮631与压紧齿轮62间的压簧632。在转动压紧旋钮631时,可调节压紧旋钮631与压紧齿轮62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压紧结构63对压紧齿轮62的压紧程度。

在安装纸辊3时,先将纸辊3沿导向斜坡511移动至支撑平台512上,再通过提升气缸52,将纸辊3提升至与支撑架的顶部相齐平的高度,在推动纸辊3至第一定位槽411内,扣合压紧部42,并将螺纹旋钮43连接到支撑环44内,从而对纸辊3进行限位。相对于传统的完全通过人工将纸辊3搬运至支架2的上部,不仅提高了安装的效率,也提高了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