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4782发布日期:2019-02-12 21:5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器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梯缓冲器,采用的是一个油缸、一个柱塞的单级结构,柱塞相对油缸向下运动的压缩行程几乎就是油缸的高度,因此整个缓冲器的高度基本就是油缸与柱塞的高度之和。由于传统的电梯缓冲器的高度过高,致使电梯井道的底坑深度过深,这样会对电梯井道尺寸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增加井道的建筑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可靠、缓冲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建筑成本的新型电梯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其特点是:所述缓冲器本体包括第一级缓冲机构、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一级缓冲机构内的第二级缓冲机构及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二级缓冲机构内的承压机构,且所述缓冲器本体上设有液压油加注口,所述缓冲器本体内设有贯通第一级缓冲机构、第二级缓冲机构和承压机构的过油通道,且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与第二级缓冲机构之间以及第二级缓冲机构与承压机构之间分别设有复位弹簧。

其中,所述过油通道由第一级缓冲机构、第二级缓冲机构和承压机构内分别设置的且相互连通的竖直过油管组成,且承压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可套接在第二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上,第二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可套接在第一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上。

各所述竖直过油管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油孔,且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和第二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的顶部分别开设有过油孔,所述承压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的顶部封闭。

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的外壁与第二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二级缓冲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的外壁与承压机构内的竖直过油管的内壁之间分别预留有间隙。

各所述竖直过油管均为圆柱形过油管。

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级缓冲机构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限位套筒,所述第二级缓冲机构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一级缓冲机构上的限位套筒内,所述承压机构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二缓冲机构上的限位套筒内。

各所述限位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

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与第二级缓冲机构之间的复位弹簧是设置在第一级缓冲机构内并处于第二级缓冲机构的外底面与第一级缓冲机构的内底面之间。

所述第二级缓冲机构与承压机构之间的复位弹簧是设置在第二级缓冲机构内并处于承压机构的外底面与第二级缓冲机构的内底面之间。

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与第二级缓冲机构之间以及第二级缓冲机构与承压机构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二级缓冲和竖直过油管结构,在保证达到同样要求的压缩行程的前提下,能够将缓冲器总体的压缩行程分解为各级柱塞的压缩行程,降低了油缸和压缩后的缓冲器的整体高度,从而降低了电梯井道深度,降低井道建筑成本,而且通过二级缓冲,能更好地对电梯下落的动能进行转化,缓冲效果更好。并且,在限位套筒内设置有环形凹槽,较少了柱塞与限位套筒之间直接接触的面积,从而有效降低了两者之间的刚性摩擦,柱塞移动更加顺畅,并延长了缓冲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各竖直过油管之间预留有间隙,通过间隙形成供油气自上而下流转的通道,从而延长了油气的摩擦路径,更有利于实现动能的转化,使缓冲效果更加理想。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制造容易、使用安全可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状态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状态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状态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状态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1,所述缓冲器本体1包括第一级缓冲机构11、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的第二级缓冲机构12及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承压机构13。其中,第一级缓冲机构11包括底座111、设置在底座111上的顶部开口的圆柱形套筒112、设置在圆柱形套筒112内且位于底座111上的竖直过油管16及设置在圆柱形套筒112内且套设在竖直过油管16外边的复位弹簧15,且圆柱形套筒112的顶部开口处固定安装有限位套筒17,该限位套筒17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171。第二级缓冲机构12包括底板121、设置在底板121上的顶部开口的中空柱塞122、设置在中空柱塞122内且位于底板121上的竖直过油管16及设置在中空柱塞122内且套设在竖直过油管16外边的复位弹簧15,且中空柱塞122的顶部开口处固定安装有限位套筒17,该限位套筒17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171。承压机构13包括底部承压板131、设置在底部承压板131上的空心柱塞132、设置在空心柱塞132内且位于底部承压板131上的竖直过油管16及设置在中空柱塞132顶部的支撑板133,且空心柱塞132的上部开设有通气孔。如图所示,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中空柱塞122是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一级缓冲机构11的限位套筒17内,承压机构13的空心柱塞132是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限位套筒17内。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竖直过油管16均为圆柱形过油管。当然,也可以根据根据需要将竖直过油管16设置成其它形状,例如锥形过油管等。而且,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11的圆柱形套筒112上设有液压油加注口14,所述液压油加注口14上设有油塞19。此外,液压油加注口1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中空柱塞122上,或者设置在承压机构13的空心柱塞132上。

如图2及图4所示,各竖直过油管16的侧壁上分别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通油孔161,且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11和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的顶部分别开设有过油孔162,所述承压机构13内的竖直过油管16的顶部封闭。而且,所述承压机构13内的竖直过油管16可套接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上,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可套接在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的竖直过油管16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11、第二级缓冲机构12和承压机构13内的竖直过油管16组合成过油通道。同时,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的竖直过油管16的外壁与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的内壁之间以及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的外壁与承压机构13内的竖直过油管16的内壁之间分别预留有间隙,通过间隙形成供油气自上而下流转的通道,从而延长了油气的摩擦路径,更有利于实现动能的转化,使缓冲效果更加理想。

为了防止第二级缓冲机构12和承压机构13脱离连接,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底板121的外缘设置有凸环,该凸环可抵压在第一级缓冲机构11上的限位套筒17的底部。同时,承压机构13的底部承压板131的外缘同样设置有凸环,该凸环可抵压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上的限位套筒17的底部。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多样,位于第一级缓冲机构11的圆柱形套筒112内并处于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外底面与第一级缓冲机构11的内底面之间的复位弹簧15也可以套接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中空柱塞122上。位于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中空柱塞122内并处于承压机构13的外底面与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内底面之间的复位弹簧15也可以套接在承压机构13的空心柱塞132上。

为了防止液压油泄漏,所述第一级缓冲机构11的限位套筒17与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中空柱塞122之间以及第二级缓冲机构12的限位套筒17与承压机构13的空心柱塞132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圈1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电梯下落时,与承压机构13接触,然后顶压承压机构13向下运动,承压机构13向下运动的同时作用于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复位弹簧15,通过该复位弹簧15的压缩而驱使第二级缓冲机构12向下运动,第二级缓冲机构12向下运动的同时压缩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的复位弹簧15,此时承压机构13内的竖直过油管16套接在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上,第二级缓冲机构12内的竖直过油管16套接在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的竖直过油管16上,而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注入的液压油通过竖直过油管16向上流动进入到第二级缓冲机构12和承压机构13内,给第二级缓冲机构12和承压机构13提供向上的承压力,并且液压油会在电梯下落动能产生的高温作用下雾化,有效地将下落的动能转化消除,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电梯的缓冲。当电梯上升时,承压机构13和第二级缓冲机构12在复位弹簧15的作用下恢复常态,液压油回落至第一级缓冲机构11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实施例来描述的,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如对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是容易想到的,这样的变化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