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移载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行升降机。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应用中,比如高铁列车生产线上,常常需要在两条平行线体之间转换,以方便工件输送设备上的输送及储存,因此就需要一种移行设备,以实现这种功能。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363898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移行升降机,它包括升降立柱,升降立柱的底端固定在基座上;其特征是:在所述升降立柱的顶端安装维修平台,在维修平台上安装升降电机,升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安装带轮,带轮上绕设皮带,皮带的一端与移行升降轨道连接,皮带的另一端与配重块连接;在所述移行升降轨道上吊设移载吊具,在移载吊具的上端两侧对称安装摩擦驱动电机,在摩擦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安装摩擦驱动滚轮,两侧的摩擦驱动滚轮分别与移行升降轨道的两侧相接触。
这种移行升降机虽然能够升降移行工件,但在进行升降时,对于工件的高度缺乏控制,可能会导致抬升过高使工件的重心不稳定,容易发生掉落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行升降机,其优点是能够对工件升降的高度进行限制,避免工件过高或过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移行升降机,包括升降架与移行架,所述升降架接近移行架的侧面设有一对升降导轨,所述升降导轨上设有沿其升降的移行机构,所述升降架上设有驱动移行机构上下升降的驱动机构,所述升降导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移行机构升降高度的限位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在不同高度的产线之间移行工件时,通过移行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去移动工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移行机构沿升降导轨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工件,达到在不同高度的产线之间去移动工件的目的。移行机构在升降导轨上升降时,限位块可以限制移行机构的升降高度,避免工件的位置过高或过低,而与产线之间存在落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升降架内的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架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升降滑台底板,所述升降滑台底板设置在一对升降导轨之间,所述升降导轨上滑移连接有滑台板,所述滑台板接近升降滑台底板的一面设有一对与升降导轨配合的导槽,所述滑台板连接在升降气缸活塞杆的顶部,所述移行机构连接在滑台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升降滑台底板设置在两根升降导轨之间,能够增加强度,提升两根升降导轨之间的承重能力,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伸缩能够驱使滑台板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带动移行机构上升或者下降,实现抬升或者放下工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行机构包括连接在滑台板上的移行底板,所述移行底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移行底板平行于滑台板的两边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的移行输送板,所述移行输送板的外侧设有移行输送皮带,所述移行输送皮带在水平方向上沿平行于滑台板方向延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移行输送板使移行输送皮带远离移行底板,避免工件摩擦移行底板的表面。移行输送皮带能够在移行底板上沿平行滑台板方向的两端转动,通过不同的转动方向能够将工件向不同的两侧输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行底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移行输送皮带转动的移行齿轮组,所述移行齿轮组分别包括一个驱动齿轮与一个从动齿轮,一对所述驱动齿轮之间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设有移行齿轮,所述移行底板上设有移行驱动电机,所述移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移行齿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移行驱动电机输出端的输出齿轮通过链条带动移行齿轮转动,移行齿轮带动驱动杆转动,从而使移行底板两端的驱动齿轮一起转动,驱动齿轮带动移行输送皮带转动,从而移动工件,使工件在水平方向上移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行齿轮组还包括设置在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张紧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张紧轮在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张紧移行输送皮带,使移行输送皮带保持张紧状态,增加移行输送皮带与工件底部的接触面积,在移行工件时,提高移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对所述移行输送板之间设有若干根加强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能够加强移行输送杆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提高所移行工件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台板与相邻的移行输送皮带之间设有与移行输送皮带平行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高度高于移行输送皮带,所述导向板的上表面还设有由若干导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件在进入移行机构上时,可能会存在歪斜的情况,经过导向板的导向调整,能够改变工件的姿态,调正工件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行架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横杆,所述横杆朝向移行架内部的一面上设有用于缓冲工件填入移行机构时产生冲击力的缓冲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件在进入移行机构时具有一定的惯性,可能对移行架造成冲击,在长期的移行升降作业累积下,移行架可能会产生金属疲劳等现象,通过缓冲垫能够吸收工件的冲击力,从而保护移行架的结构完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行底板上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罩设在移行驱动电机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护罩罩设在移行驱动电机上,能够避免工件的底部撞击移行驱动电机造成移行驱动电机故障,有利于提高驱动电机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升降气缸活塞杆的伸缩驱动移行机构的升降,通过移行驱动电机带动一系列传动齿轮驱动移行输送皮带,实现工件在移行机构上的移动,从而能够实现工件在竖直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2.通过限位块能够限制工件上升与下降的最大限度,能够避免工件超过加工位置,在不同产线之间产生落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升降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移行驱动电机与移行齿轮组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用与体现升降气缸与移行底板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升降架;11、升降导轨;111、限位块;12、驱动机构;121、升降气缸;13、升降滑台底板;14、滑台板;141、导槽;2、移行架;20、横杆;201、缓冲垫;21、移行机构;22、移行底板;23、移行输送板;24、移行输送皮带;25、移行齿轮组;251、驱动齿轮;252、从动齿轮;253、张紧轮;26、移行驱动电机;261、输出齿轮;262、保护罩;27、驱动杆;271、移行齿轮;28、链条;29、加强杆;3、导向板;31、导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移行升降机,参考图1,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升降架1与移行架2,升降架1接近移行架2的一侧设有升降导轨11,升降导轨11上设有能够沿升降导轨11上下移动的移行机构21,升降架1内设有驱动移行机构21升降的驱动机构12,升降支架的两端设有限制移行机构21升降极限的限位块111。
参考图1和图2,升降导轨11设置在升降架1的侧面,沿升降架1的长度方向延伸,升降导轨11在升降架1的侧面设置为两条。升降架1为一空心架体,驱动机构12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升降架1内的升降气缸121。
参考图2,两根升降导轨11之间连接有升降滑台底板13,升降滑台底板13在升降导轨11之间起支撑作用,升降导轨11上还滑移连接有滑台板14,滑台板14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板状结构,滑台板14侧面设有一对与升降导轨11配合的导槽141,导槽141卡住升降导轨11并能够沿升降导轨11滑动。滑台板14与升降气缸121的活塞杆连接,升降气缸121的活塞杆伸缩时,滑台板14随升降气缸121的活塞杆上下运动。
参考图4和图5,移行机构21整体连接在滑台板14上,随滑台板14的上下移动而升降。移行机构21包括连接在滑台板14上的移行底板22,移行底板22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一板状结构。移行底板22平行于滑台板14的两端设有向上延伸的移行输送板23,移行输送板23的外侧设有移行齿轮组25,移行齿轮组25上设有移行输送皮带24,移行齿轮组25包括一个驱动齿轮251和一个从动齿轮252,驱动齿轮251和从动齿轮252分别设置在移行输送皮带24的两端将移行输送皮带24撑起,驱动齿轮251和从动齿轮252之间还设有张紧轮253,通过张紧轮253使移行输送皮带24的中段保持张紧。两个移行输送板23之间连接有若干加强杆29,本实施例中为两个。
参考图,4,移行底板22上设有移行驱动电机26,移行驱动电机26的输出端设有输出齿轮261,两个驱动齿轮251之间连接有驱动杆27,驱动杆27上套设有移行齿轮271,移行齿轮271与输出齿轮261之间通过链条28相连, 移行驱动电机26运转时,通过输出齿轮261驱动移行齿轮271转动,从而使移行底板22两端的驱动齿轮251转动,进而使移行输送皮带24转动,能够带动工件移行。
参考图1,移行底板22上有罩设在移行驱动电机26上的保护罩262,保护罩262的高度低于移行输送皮带24的高度,通过保护罩262可以避免在移行异型工件时撞击移行驱动电机26。移行架2包括两条水平设置的横杆20,横杆20朝向工件的一面上设有缓冲垫201,在工件填入移行底板22上时,通过缓冲垫201能够吸收工件产生的冲击力,避免移行架2承受过大的冲击力。
参考图4,滑台板14和相邻的移行输送皮带24之间设有高于移行输送皮带24的导向板3,导向板3上还设有若干导辊31。
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工件升降移行时,首先工件的一端平行放置,接触到移行输送皮带24,在移行输送皮带24的作用下将工件传输到移行机构21的上面,在工件随移行输送皮带24移动的过程中,导向板3能够将工件的姿态引导摆正,当工件完全位于移行机构21上时,升降气缸121上升将工件抬升或者下降,再由移行输送皮带24将工件进行移行,从而在不同高度的产线之间移动输送相应的工件。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