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6138发布日期:2019-04-29 15:3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各种容器,基本都是由上盖和盒体所组成。上盖和盒体的制作方法通常可采用塑料射出成型,或采用金属冲压成型。然后,上盖和盒体可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

此外,容器的上盖和盒体通常分别配置有塑料凸点。当上盖相对盒体开启时,塑料凸点会相互卡抵来防止上盖相对盒体过度外翻。另外,若上盖处于晃动的状态下,则上盖容易会相对盒体盖合。因此,容器的上盖与盒体之间通常会配置扭力弹簧以提供扭力,进而抵顶上盖以避免上盖因为晃动而相对盒体盖合。

然而,设置于上盖和盒体上的塑料凸点会因为长时间使用之后而磨损,进而塑料凸点的功能会失效。相对地,当上盖相对盒体盖合时,设置于上盖与盒体之间的扭力弹簧可能会因为施力太大,使得上盖与盒体相互撞击,进而导致容器的内容物受到震动而损坏。因此,如何使提高容器的使用效能一直是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所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

一种容器,包括:

一第一盖体;

一第二盖体;

一转轴,衔接于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之间,使得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相对转动;

一作用部,连接该转轴;以及

一多重弯折弹片,包括一固定部以及一干涉部,该固定部固定至该第一盖体,而该干涉部位于该固定部与该转轴之间,其中在该转轴相对该第一盖体转动期间,该作用部随着该转轴转动而改变该多重弯折弹片的弯折程度,致使该干涉部选择性的接触于该作用部的两相对侧。

上述容器,当作用部朝第二限位板转动的一时间点,多重弯折弹片的干涉部会压迫作用部,使得作用部会自动朝第二限位板转动,因而带动转轴转动,使得容器中与转轴相连接之第二盖体可自动相对第一盖体开启。再者,当容器的第二盖体相对固定件转动而开启时,干涉部会压迫作用部,使得作用部会夹设于多重弯折弹片的第二弹性段与第二限位板之间,因而限制转轴相对第一盖体转动。由此,与转轴相连之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会被定位在开启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作用部的该两相对侧各具有至少二紧邻的平面,且该两相对侧的该些平面两两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至少二紧邻的平面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介于约60度与约120度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干涉部包括相连之一第一弹性段以及一第二弹性段,该第一弹性段自该固定部朝该转轴延伸,而该第二弹性段自该第一弹性段接近该转轴的一端反折而远离该转轴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弹性段与该第二弹性段形成一v型轮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干涉部还包括一转折角,连接于该第一弹性段与该第二弹性段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限位板,覆盖该作用部以及该干涉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多重弯折弹片包括一抵顶部,连接至该干涉部,且相较该干涉部靠近限位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缓冲层,设置于该抵顶部上,且位于该抵顶部与该限位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缓冲层具有一开口,暴露该干涉部的一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缓冲层,设置于该限位板上,且位于该抵顶部与该限位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保护层,设置于该干涉部上,且位于该干涉部与该作用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保护层具有一开口,暴露该干涉部的一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立体图,其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盖合;

图2为图1的容器沿着线段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轴、作用部以及多重弯折弹片的仰视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轴14、作用部16以及多重弯折弹片18另一视角下的仰视立体图;

图5为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轴以及作用部的侧视图;

图6以及图7分别为图1的容器沿着线段a-a不同操作阶段下的剖视图,其中在图7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45度,而在图8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90度;

图8为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重弯折弹片、缓冲层以及保护层的立体图;

图9为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0以及图11分别为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在图10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盖合,而在图11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

图12以及图13分别为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在图12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盖合,而在图13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2、3、4:容器

10:第一盖体

11:第一限位板

12:第二盖体

13:第二限位板

14:转轴

15:缓冲层

16:作用部

17:保护层

18、28、38:多重弯折弹片

101:容置空间

102:内壁

104、150、170:开口

106:支撑柱

130:表面

160a、160b、160c、160d:平面

160e:转折角

180:固定部

182、282、382:干涉部

184:承靠部

186、188:抵顶部

1820、2820、3820:第一弹性段

1822、2822、3822:第二弹性段

1824、2824、3814:转折角

1840:第一延伸段

1842:抵靠段

1844:第二延伸段

a1、a2:夹角

a3、a4、g1、g2:角度

s:虚拟延伸面

w1、w2:宽度

a-a: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相反,当组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组件“上”时,不存在中间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照图1以及图2。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立体图,其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盖合。图2为图1的容器沿着线段a-a的剖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1包括第一盖体10、第二盖体12、转轴14、设置于转轴14上的作用部16、位于第一盖体10中的多重弯折弹片18、第一限位板11以及第二限位板13。以下将详细说明容器1所包括之各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照图2、图3、图4以及图5。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轴14、作用部16以及多重弯折弹片18的仰视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轴14、作用部16以及多重弯折弹片18另一视角下的仰视立体图。图5为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轴以及作用部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转轴14连接第二盖体12,并衔接于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12之间,使得第一盖体10与第二盖体12相对转动。具体而言,第一盖体10具有容置空间101。第一限位板11位于第一盖体10的容置空间101中,位于转轴14下方,且自第一盖体10的内壁102突出。第一限位板11覆盖作用部16以及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再者,第二限位板13覆盖第一盖体10的开口104,连接开口104的端面,并进一步覆盖作用部16以及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换句话说,作用部16以及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位于第一限位板11与第二限位板13之间。

如图2所示,作用部16连接转轴14,且位于第一盖体10中。作用部16呈锥状结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作用部16的一侧具有紧邻的平面160a、160c。作用部16中相对的另一侧具有紧邻的平面160b、160d。作用部16于平面160a、160b之间包括有转折角160e。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延伸面s系定义通过转轴14的转动中心线,并正交于作用部16的转折角160e。作用部16的平面160a与平面160b实质上基于虚拟延伸面s对称,且作用部16的平面160c与平面160d实质上基于虚拟延伸面s对称。

进一步而言,作用部16的两紧邻的平面160a、160c之间具有夹角a1。亦即,作用部16的两紧邻的平面160a、160c具有与夹角a1互补的角度a4。相似地,作用部16的两紧邻的平面160b、160d之间也具有夹角a1。再者,作用部16的平面160b与垂直于虚拟延伸面s的平面相夹角度a3。相似地,作用部16的平面160a与垂直于虚拟延伸面s的平面也相夹角度a3。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a3实质上与角度a4相同。举例而言,角度a3与角度a4皆为约45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5所示,在沿着虚拟延伸面s的方向上,作用部16的平面160d、160b分别具有宽度w1、w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用部16之平面160d的宽度w1实质上与平面160b的宽度w2相同。举例而言,平面160d的宽度w1与平面160b的宽度w2皆为约0.7mm,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2所示,多重弯折弹片18包括相连之固定部180、承靠部184、抵顶部186、干涉部182以及抵顶部18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10还包括支撑柱106。第一盖体10的支撑柱106连接于第二限位板13面向容置空间101的表面130。多重弯折弹片18的固定部180系固定至第一盖体10的支撑柱106,而与第二限位板13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80实质上与表面130平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多重弯折弹片18的承靠部184由弹片经由两次的弯折而形成。承靠部184包括依序相连的第一延伸段1840、抵靠段1842以及第二延伸段1844。承靠部184的第一、第二延伸段1840、1844自抵靠段1842相对的两端实质上朝抵靠段1842的同一侧延伸。承靠部184的第一延伸段1840连接于固定部180,且实质上与固定部180垂直。承靠部184的第二延伸段1844连接于抵顶部186。承靠部184的抵靠段1842配置以可移动地抵靠于第二限位板13的表面130(见图2)。于本实施方式中,承靠部184的抵靠段1842实质上呈水平状板体,并配置以于第二限位板13的表面130上滑动,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图3以及图4中,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位于固定部180与转轴14之间,且包括依序相连之第一弹性段1820、转折角1824以及第二弹性段18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干涉部182的第一弹性段1820自固定部180朝转轴14延伸干涉部182的第二弹性段1822自第一弹性段1820接近转轴14的一端反折而远离转轴14延伸。

换句话说,干涉部182的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二弹性段1822形成v型轮廓。v型轮廓的开口朝向承靠部184。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二弹性段1822之间具有夹角a2。在本实施方式中,夹角a2约为90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干涉部182的转折角1824连接于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二弹性段1822之间,且朝远离承靠部184的方向突出。如图2所示,干涉部182相对于第一限位板11的高度系实质上相同于承靠部184相对于第一限位板11的高度。干涉部182的第一弹性段1820与承靠部184的第二延伸段1844之间相夹角度g1。

在图3以及图4中,抵顶部186、188分别连接至干涉部182相对的两端。抵顶部186朝远离干涉部182之第二弹性段1822的方向突出。相对地,抵顶部188朝远离干涉部182之第一弹性段1820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抵顶部186相较干涉部182靠近限位板11(见图2),而抵顶部188相较干涉部182靠近限位板13(见图2)。

请参照图2、图6以及图7。图6以及图7分别为图1的容器沿着线段a-a不同操作阶段下的剖视图,其中在图7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45度,而在图8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90度。

在图2中,当容器1的第二盖体12盖合至第一盖体10时,作用部16位于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一限位板11之间。作用部16上的平面160c(见图5)系接触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一弹性段1820。此时,多重弯折弹片18实质上未产生变形。此时,作用部16会夹设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一限位板11之间,因而限制转轴14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由此,与转轴14相连之第二盖体12相对第一盖体10会被定位在盖合位置。

在图6中,在第二盖体12相对第一盖体10掀开期间,转轴14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与第二盖体12相连接之转轴14会带动作用部16转动。在作用部16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期间,作用部16的平面160c(见图5)会推抵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一弹性段1820,而改变多重弯折弹片18的弯折程度。

举例而言,当作用部16的平面160c(见图5)朝第二限位板13转动时,会推抵第一弹性段1820,使得干涉部182的第一弹性段1820与承靠部184的第二延伸段1844之间所夹的角度会自角度g1(见图2)进一步弯折为角度g2。其中,角度g2系小于图2所示之角度g1。同时,抵顶部188抵顶于第二限位板13的表面130,并朝远离转轴14的方向移动。承靠部184可移动地承靠于第二限位板13的表面130,以增加干涉部182在空间中的移动范围,并提供之后干涉部182的复位能力。

因此,在作用部16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期间,作用部16会压迫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使得干涉部182与转轴14之间的距离被增加,进而使得作用部16可克服多重弯折弹片18于结构配置上的干涉。接着,作用部16继续朝第二限位板13转动,直至作用部16位于干涉部182相对第一限位板11的一侧,使得作用部16上的平面160d(见图5)接触于干涉部182的第二弹性段1822。

详细而言,在作用部16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期间,作用部16上的平面160c、160a(见图5)系依序抵靠并压迫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一弹性段1820。接着,当作用部16上的转折角160e(见图5)接触干涉部182时,多重弯折弹片18具有最大的应力。当作用部16继续朝第二限位板13转动至平面160b(见图5)接触于多重弯折弹片18时,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会压迫作用部16,使得作用部16上的平面160b、160d(见图5)系依序抵靠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二弹性段1822。因此,作用部16会自动朝第二限位板13转动,因而带动转轴14转动,使得容器1中与转轴14相连接之第二盖体12可自动相对第一盖体10开启。

在图7中,当容器1的第二盖体12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而开启时,干涉部182会压迫作用部16,直至作用部16的平面160d(见图5)接触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二弹性段1822。此时,作用部16会夹设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二弹性段1822与第二限位板13之间,因而限制转轴14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由此,与转轴14相连之第二盖体12相对第一盖体10会被定位在开启位置。

相对地,当第二盖体12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而盖合时,与第二盖体12相连之转轴14会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并带动作用部16朝第一限位板11转动。在作用部16相对第一盖体10转动期间,作用部16的平面160d、160b(见图5)会依序抵靠并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二弹性段1822,而改变多重弯折弹片18的弯折程度,使得干涉部182与转轴14之间的距离被增加。当作用部16上的转折角160e(见图5)接触干涉部182时,多重弯折弹片18具有最大的应力。

同时,抵顶部186抵顶于第一限位板11,并朝远离转轴14的方向移动。承靠部184可移动地承靠于第二限位板13的表面130,以增加干涉部182在空间中的移动范围,并提供之后干涉部182的复位能力。

接着,在作用部16继续朝第一限位板11转动期间,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会压迫作用部16,使得作用部16上的平面160a、160c(见图5)系依序抵靠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第一弹性段1820,进而使得作用部16可克服多重弯折弹片18于结构配置上的干涉。因此,作用部16会自动朝第一限位板11转动,因而带动转轴14转动,使得容器1中与转轴14相连接之第二盖体12可自动相对第一盖体10盖合。

请参照图8。图8为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多重弯折弹片、缓冲层以及保护层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1还包括缓冲层15以及保护层17。缓冲层15至少设置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抵顶部186以及抵顶部188上,位于抵顶部186与第一限位板11(见图2)之间,且位于抵顶部188与第二限位板13(见图2)之间。于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层15包覆干涉部182。缓冲层15系用以避免抵顶部186、188分别与第一、第二限位板11、13碰撞而发出噪音,进而提升使用者于使用容器1时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层15具有开口150。缓冲层15的开口150暴露部分第一弹性段1820、第二弹性段1822及转折角1824。缓冲层15的开口150可以避免当作用部16与干涉部182干涉时,缓冲层15因为接触到作用部16而发生起皱的问题,进而可维持缓冲层15的缓冲效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开口150处进一步贴上另一保护层,以改善作用部16与干涉部182干涉时可能会造成的磨损,进而提高容器1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层15的材质包括硅橡胶、热可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elastomer,tpe)或任何适合的材料。举例而言,缓冲层15的材质可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tpu),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8所示,保护层17设置于多重弯折弹片18的干涉部182上,且位于干涉部182与作用部16(见图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7包覆干涉部182,且设置于缓冲层15上。保护层17系用以避免当作用部16与干涉部182干涉时,作用部16可能会造成的磨损,进而提高容器1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7具有开口170。保护层17的开口170连通缓冲层15的开口150,并暴露部分第一弹性段1820、第二弹性段1822及转折角1824。保护层17的开口170可以避免当作用部16与干涉部182干涉时,保护层17因为接触到作用部16而发生起皱的问题,进而可维持保护层17的保护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7的材质包括铁氟龙、聚乙烯对苯二甲酸脂(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或任何适合的材料。举例而言,保护层17的材质可包括麦拉(mylar),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9。图9为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之容器4包括第一盖体10、第二盖体12、转轴14、设置于转轴14上的作用部16、位于第一盖体10中的多重弯折弹片18、第一限位板11以及第二限位板13。这些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皆与图1至图7所示之容器1大致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限位板13上的缓冲层15以及保护层17。详细而言,缓冲层15设置于保护层17与第二限位板13之间。缓冲层15系用以避免抵顶部188及/或作用部16与第二限位板13碰撞而发出噪音。保护层17系用以避免抵顶部188及/或作用部16与第二限位板13碰撞时抵顶部188及/或作用部16可能造成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层15以及保护层17也可选择性地设置于第一限位板11上,并将缓冲层15设置于保护层17与第一限位板11之间。

请参照图10以及图11。图10以及图11分别为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在图10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盖合,而在图11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本实施方式之容器2包括第一盖体10、第二盖体12、转轴14、设置于转轴14上的作用部16、位于第一盖体10中的多重弯折弹片28、第一限位板11以及第二限位板13。这些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皆与图1至图7所示发热容器1大致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多重弯折弹片28中的第一弹性段282包括第一弹性段2820、转折角2824以及第二弹性段2822。第一弹性段2820与第二弹性段2822之间的夹角系小于图2中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二弹性段1822之间的夹角a2。因此,本实施方式以多重弯折弹片28取代如图1至图7所示之多重弯折弹片1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段2820与第二弹性段2822之间的夹角约为60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2以及图13。图12以及图13分别为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剖视图,其中在图12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盖合,而在图13中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开启。本实施方式之容器3包括第一盖体10、第二盖体12、转轴14、设置于转轴14上的作用部16、位于第一盖体10中的多重弯折弹片38、第一限位板11以及第二限位板13。这些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皆与图1至图7所示之容器1大致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多重弯折弹片38中的第一弹性段382包括第一弹性段3820、转折角3824以及第二弹性段3822。第一弹性段3820与第二弹性段3822之间的夹角系大于图2中第一弹性段1820与第二弹性段1822之间的夹角a2。因此,本实施方式以多重弯折弹片38取代如图1至图7所示之多重弯折弹片1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段3820与第二弹性段3822之间的夹角约为120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之具体实施方式之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容器中之多重弯折弹片在容器未开启时实质上未产生变形。此时,作用部会夹设于多重弯折弹片的第一弹性段与第一限位板之间,因而限制转轴相对第一盖体转动。由此,与转轴相连的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会被定位在盖合位置。

当作用部朝第二限位板转动的一时间点,多重弯折弹片的干涉部会压迫作用部,使得作用部会自动朝第二限位板转动,因而带动转轴转动,使得容器中与转轴相连接的第二盖体可自动相对第一盖体开启。再者,当容器的第二盖体相对固定件转动而开启时,干涉部会压迫作用部,使得作用部会夹设于多重弯折弹片的第二弹性段与第二限位板之间,因而限制转轴相对第一盖体转动。由此,与转轴相连之第二盖体相对第一盖体会被定位在开启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