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00070发布日期:2019-06-22 01:5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运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输设备。



背景技术:

背光源是位于液晶显示器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的视觉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用大尺寸显示器越来越追捧,常规大尺寸显示器所用背光源生产时,传多为人工搬运,其优点是周转不占用单独空间,但是因背光源体积大、重量高,人工搬运的缺点是易造成人员及产品磕碰损伤;继而厂家在生产中陆续使用大尺寸平板台车进行背光源的周转。

因为平板台车的装载表面为水平面,员工作业时需连续弯腰操作,且因背光源怕压所以常规一车只能周转一片,容易使操作人员容易疲惫,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工时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设备,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平板台车的装载表面为水平面,员工作业时需连续弯腰操作,且因背光源怕压所以常规一车只能周转一片,容易使操作人员容易疲惫,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输设备,其包括:

盛放装置,所述盛放装置为在第一方向上设有开口的空心结构,用于盛放待运设备;

转运装置,所述转运装置上沿第二方向上并排设有若干容置腔,且所述容置腔在第三方向上设有开口,用于容纳所述盛放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地面向下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若干所述盛放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装载所述待运设备,并沿所述第三方向纵向装载于所述转运装置上统一运输。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装置,所述盛放装置为扁平状空心框架结构;

所述容置腔由若干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隔板组成,相邻两块所述隔板与所述转运装置的第二底座围成所述容置腔,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盛放装置的外部形状相适配。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装置,所述盛放装置的第一底座与地面接触的第一端设有移动设备,用于转运所述待运设备以及在所述转运装置中调整位置;

所述转运装置的第二底座与地面接触的第一端设有移动设备,用于运输所述盛放装置;且所述容置腔的开口端设有限位装置,用于阻挡所述盛放装置,防止其脱出所述容置腔。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装置,所述盛放装置至少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且所述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底座;

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用于阻挡所述待运设备,防止其脱出。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装置,所述阻挡件包括挡板和拉簧,所述拉簧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底座相接触处,所述挡板在所述第一底座上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挡板与所述拉簧相接,受到所述待运设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挤压则所述挡板发生倾斜,所述拉簧与所述挡板反向运动。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设备,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沿所述第三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用于与所述挡板配合对所述待运设备在所述盛放装置内进行移动。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设备,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第三侧壁上均设有镂空,且内壁上设有防护层,且所述第三侧壁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把手。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设备,所述转运装置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且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若干所述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所述限位装置为在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在相邻两隔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设备,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三侧板相对的第一端为直角限位面或坡角限位面。

可选的,前述的一种运输设备,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三侧板上均设有镂空,且所述第三侧板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把手。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运输设备至少具有下列优点:通过盛放装置和转运装置的配合进行背光源的周转,采用盛放装置盛放背光源且盛放装置纵向放置于转运装置上,大大缩小占用面积,使得同一转运设备能够同时转运多片背光源,大大提高工时利用率;同时避免操作人员在周转过程中的动作浪费,降低周转所耗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中盛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盛放装置中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中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运装置中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运设备中盛放装置与待运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运设备中盛放装置与转运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盛放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盛放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运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运输设备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1

参考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运输设备,其包括盛放装置1和转运装置2;所述盛放装置1为在第一方向上设有开口的空心结构,用于盛放待运设备3;所述转运装置2上沿第二方向上并排设有若干容置腔21,且所述容置腔21在第三方向上设有开口,用于容纳所述盛放装置1;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地面向下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若干所述盛放装置1沿所述第一方向装载所述待运设备3,并沿所述第三方向纵向装载于所述转运装置2上统一运输。

具体的,为了解决传统平板台车的装载表面为水平面,员工作业时需连续弯腰操作,且因背光源怕压所以常规一车只能周转一片,容易使操作人员容易疲惫,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其中,所述平板台车为现有技术中工厂车间常用的转运设备,其仅仅通过自身的唯一平面进行设备的转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运输设备,包括盛放装置1和转运装置2,所述盛放装置1和所述转运装置2均为一侧开口具有容纳空间的机械结构,所述盛放装置1的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用于容纳所述待运设备3,所述转运装置2的开口沿所述第三方向开设用于容纳多个所述盛放装置1;其中参考附图1,所述第一方向为图1中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图中左上至右下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图中左下至右上的方向;所述待运设备3由所述第一方向装载于所述盛放装置1内,多个装载了所述待运设备3的盛放装置1由所述第三方向装载于所述转运装置2,通过所述转运装置2统一将装载了所述待运设备3的盛放装置1进行转运。

根据上述所列,本发明转运设备通过盛放装置1和转运装置2的配合进行背光源的周转,采用盛放装置1盛放背光源且盛放装置1纵向放置于转运装置2上,大大缩小占用面积,使得同一转运设备能够同时转运多片背光源,大大提高工时利用率;同时避免操作人员在周转过程中的动作浪费,降低周转所耗成本。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的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中情况。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附图8以及附图9,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盛放装置1为扁平状空心框架结构;所述容置腔21由若干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隔板22组成,相邻两块所述隔板22与所述转运装置2的第二底座23围成所述容置腔21,且所述容置腔21与所述盛放装置1的外部形状相适配。

具体的,为了缩小占用面积,尽可能一次性转运多个待运设备3,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盛放装置1设置为扁平状空心框架,使得其既能够配合背光源的扁平形状又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缩小其在所述转运装置2上的占用面积;同时,所述转运装置2上通过沿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若干隔板22,使得相邻两块所述隔板22之间与所述第二底座24围成所述容置腔21与所述盛放装置1的扁平状相适配,进而用于容纳所述盛放装置1;使得所述转运壮志2上沿所述第二方向能够并排也就是纵向放置多个所述盛放装置1,即可以一次性转运多个所述待运设备3。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附图2以及附图5,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盛放装置1的第一底座11与地面接触的第一端设有第一移动设备12,用于转运所述待运设备3以及在所述转运装置2中调整位置;

所述转运装置2的第二底座23与地面接触的第一端设有第二移动设备24,用于运输所述盛放装置1;且所述容置腔21的开口端设有限位装置25,用于阻挡所述盛放装置2,防止其脱出所述容置腔21。

具体的,为了简化在装载和转运过程中人工操作,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盛放装置1的第一底座11下方设置第一移动设备12,进而使得将所述盛放装置1的一角与所述转运装置2接触后即可向内推行,此处也可在所述转运设备2的开口底端设置坡道,使得所述盛放装置1能够直接推行进行所述转运装置2;同时在所述转运装置2的第二底座23下方设置第二移动设备24,使得在转运装置了所述待运设备3的盛放装置1时能够轻松易行;其中所述第一移动设备12和第二移动设备24均为万向轮,设置方式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另外为了防止所述盛放装置1进入所述转运装置2后在周转过程中出现脱出造成所述待运设备3损坏,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底座23上开口端部设置限位装置25,用于所述盛放装置1进入所述容置腔21后,其尾部能够收到所述限位装置25的阻挡,防止其脱出;其中,参考附图5,所述限位装置25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在两相邻所述隔板之间,可以是矩形限位块此时限位面为直角面;所述限位块也可以是梯形此时限位面为坡面;所述限位块的设置位置可以连接两相连所述隔板22不留空隙;可以紧贴一所述隔板22设置,与相对所述隔板22之间留有空隙;再或者紧贴两相邻所述隔板22设置两个所述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相对且之间留有空隙。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附图3、附图8以及附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盛放装1包括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以及第三侧壁15;

所述第一侧壁13与所述第二侧壁14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且所述第三侧壁15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3、所述第二侧壁14和所述第一底座11;

且所述第一底座11上设有阻挡件16,所述阻挡件16与所述第三侧壁15相对设置,用于阻挡所述待运设备3,防止其脱出;

具体的,为了适用于多种待运设备3规格且保证待运设备3的转运安全性;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盛放装置1设置为至少由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以及第一底座11组成的扁平状空心框架结构,其中参考附图8和附图9,所述第一侧壁13和所述第二侧壁14可以为直角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参考附图2,以直角三角形为例,所述第一侧壁13和所述第二侧壁14均通过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底座11相接且二者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15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与所述第一侧壁13和所述第二侧壁14的另一条直角边分别相连,则所述第一侧壁13和所述第二侧壁14的斜边相对的形成了所述盛放装置1的开口;在与所述第三侧壁15相对的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设置阻挡件16,参考附图6,使得所述待运设备3由第一方向的开口进入所述盛放装置1时置于所述第三侧壁15和所述阻挡件16之间;另外若将所述盛放装置1设计为如附图8户附图9所示,则还应包括第四侧壁17,所述第四侧壁17在所述第三侧壁15的对面与所述第一侧壁13、所述第二侧壁14以及所述第一底座11相连,将所述盛放装置1围成三面封闭一面(上)开口的空心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第四侧壁17和所述第三侧壁15沿所述第一方向竖直设置,则所述盛放装置1为矩形;若所述第四侧壁17和所述第三侧壁15沿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则所述盛放装置1为梯形;若所述第四侧壁17和所述第三侧壁15其中一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竖直设置,一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则所述盛放装置1为直角梯形。

对应的,参考附图4和附图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转运装置2至少包括第一侧板26、第二侧板27以及第三侧板28,即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侧板26和所述第二侧板27均通过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底座23相接且二者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板28与所述第一侧板16和所述第二侧板27的另一条直角边分别相连,则所述第一侧板26和所述第二侧板27的斜边相对的形成了所述转运装置2的开;同时若干所述隔板22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26和所述第二侧板27之间,则在所述转运装置2上形成了若干所述容置腔21;或者是参考附图10,在所述第二底座23的相对方向同时设置开口;另外若将所述转运装置2设置为如附图10所示形状,同时还包括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底座23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三侧板28相接,将所述转运装置2围成三面封闭一面(左面)开口的矩形空心框架;其中当所述盛放装置1为直角三角形时,所述转运装置2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当所述盛放装置1为矩形时,所述转运装置2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当所述盛放装置1为梯形时,所述转运装置2同样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参考附图7,所述盛放装置1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入所述转运装置2。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和附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阻挡件16包括挡板161和拉簧162,所述拉簧16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3、所述第二侧壁14与所述第一底座11相接触处,所述挡板161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与所述第三侧壁15相对设置,且所述挡板161与所述拉簧162相接,受到所述待运设备3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挤压则所述挡板161发生倾斜,所述拉簧162与所述挡板161反向运动。

具体的,为了提高所述盛放装置1的灵活性,适用多种规格的背光源,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将所述阻挡件16设置为所述挡板161和所述拉簧162配合的形式;所述挡板161包括动板1611和定板1612,所述定板1612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所述动板1611与所述定板1612可旋转连接,且所述动板1611的底端(即附图3中的下方)两侧分别与所述拉簧162相连;当所述待运设备3放入所述盛放装置1时,所述待运设备3置于所述阻挡件16和所述第三侧壁15之间,所述待运设备3的底部一端与所述动板1611接触,若阻挡件16和所述第三侧壁15之间的空间足够则所述动板1611不发生运动,若阻挡件16和所述第三侧壁15之间的空间不够,则所述动板1611会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反方向(即附图3中的左方向)倾斜,配合的所述拉簧162向所述动板1611倾斜的反方向运动;所述阻挡件16还可以设置为单独的弹性部件,例如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同样与所述第三侧壁15相对设置,在所述待运设备3放入所述盛放装置1内时,所述弹簧同样可以起到限位且提供预存空间的效果。

实施例2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滚轮4,所述滚轮4沿所述第三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底座11上,用于与所述挡板161配合对所述待运设备3在所述盛放装置1内进行移动。

具体的,为了简化所述待运设备3与所述盛放装置1的配合,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底座11上设置所述滚轮4,所述若干滚轮4在所述第三侧壁15和所述阻挡件16之间均匀分布,使得所述待运设备3进入所述盛放装置1中时可以采取单独一端或一角先行进入,然后利用所述滚轮4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滚动,将所述待运设备3完成的落入所述盛放装置1内。

实施例3

参考附图2和附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设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侧壁13、所述第二侧壁14以及所述第三侧壁15上均设有镂空,且内壁上设有防护层,且所述第三侧壁15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把手6;所述第一侧板26、所述第二侧板27以及所述第三侧板28上均设有镂空,且所述第三侧板28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把手5。

具体的,为了减轻整体设备的重量,提高周转待运设备3的安全性,且便于移动本发明提供的运输设备,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盛放装置1和所述转运装置2的侧壁和侧板上均开设镂空,镂空形状在此不做过多限定;同时在所述盛放装置1的侧壁内壁上加设防护层,此防护层可以是泡沫、橡胶等耐磨性材质,起到对待运设备3的防护作用;同时在所述盛放装置1和所述转运装置2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把手6和所述第二把手5,使得在将所述盛放装置2装载于所述转运装置2上以及将所述转运装置2移动进行周转时,都可以较为简单便捷的点带动体的移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而以上实施例1-3之间可以进行结合,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