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7125发布日期:2020-09-18 13:5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所述容器由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容器包括用于容纳流体的容器主体和连接到容器主体上的颈部部分,所述颈部部分在其自由端部上具有用于流体的排出开口,该排出开口被头部部分封闭并被盖覆盖,所述盖在沿一个转动方向进行拧上运动时借助至少一个打开部件穿透头部部分,所述盖通过连接装置与固定环以与所述固定环形成一个结构单元的方式连接并且所述盖在连接装置脱开之后在沿相反转动方向进行拧下运动的范围内且在从容器主体被取下时释放排出开口以用于通过被穿透的头部部分取出流体,在颈部部分上向外伸出地存在一些第一锁止元件,所述第一锁止元件与在固定环上向内伸出的各个第二锁止元件共同作用,使得在结构单元从在颈部部分上的套上位置起进行转动运动时,连接装置脱开。



背景技术:

这类塑料容器是已知的。这种容器能够通过吹模、灌装和封口方法(bfs方法)以简单且低成本的方式制造,如在业界以商标已知。由盖和固定环构成的结构单元优选能欧以注塑方法来制造。作为相关现有技术,文件wo2014/169979a1公开了开头所提及类型的容器。

尤其是如果这种容器设置用于容纳敏感的填充物料、如食物或尤其是制药物质或美容物质,则固定环是特别重要的,在从结构单元的套上位置起转动盖时,例如为了首次使用容器,固定环通过连接装置的脱开而与盖分离。由于固定环与结构单元其余部分的脱离明确地表明打开/封闭系统已被操作,因此固定环满足品质保证装置的功能,该功能表明可行的操纵或甚至阻止操纵。



技术实现要素:

从该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所关注类型的容器,该容器在保留现有技术中实现的优点的同时特征在于改善的操作者友好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任务通过一种容器来解决,该容器具有权利要求1的全部特征。

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本发明的重要特点在于,各所述锁止元件共同作用,使得从套上位置起能实现在两个转动方向上进行可预给定行程距离的转动运动,在结构单元超过所述可预给定行程距离进行进一步的拧上运动时,第二锁止元件的一部分完全越过第一锁止元件并且在此借助盖的相应打开部件穿透头部部分,并且在随后的盖的拧下运动中脱开连接装置以释放排出开口,并且固定环在此至少暂时通过至少一个锁止元件固定在颈部部分上以防转动。

由于在本发明中在由盖和固定环组成的结构单元的套上位置中、即在容器的交付状态中,在固定环上的连接装置发生脱开之前给使用者为首次打开提供用于转动运动的行程距离,因而与所提及的已知的容器解决方案相比,打开过程更可靠并且因此是操作者友好的。在已知的容器中,容器颈部部分上的锁止元件和固定环上的锁止元件相互接合,使得在连接装置发生脱开之前、即在固定环脱离之前实际上没有自由的转动角度可用。

针对穿透头部部分的打开过程,使用者要沿产生拧上运动的转动方向转动盖。在此,存在使用者在完全穿透头部部分之前停止转动运行并在容器没有实际打开的情况下通过拧开而取下盖的危险。在本发明中避免了在盖被取下并且品质保证装置脱离之后容器对于使用者而言仍闭合的危险,因为通过越过锁止元件的可行性为使用者针对穿透头部部分的拧上运动提供了一段行程距离,在该行程距离中,盖的打开部件在头部部分处完全穿透。由于在随后的由使用者为取下盖而进行的、沿拧下方向的转动中,固定环被固定在容器的颈部部分上以防转动,从现在起通过脱开连接装置来解除品质保证装置,从而在将盖拧下之后容器在可靠地打开的状态中供使用者使用。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颈部部分的第一锁止元件由伸出于颈部部分的外周的斜坡的端部形成,其中,固定环的第二锁止元件由固定环内周侧上的一些倾斜的接片构成。所述斜坡能实现第二锁止元件在沿拧上方向转动时越过,而斜坡的端部同时形成止动面,所述止动面在发生越过之后通过贴靠在相应第二锁止元件上来对固定环进行固定以防其沿拧下方向转动。

有利地,可布置为,使得所述固定环的第二锁止元件成对地组合成固定组,并且一个固定组的每一个第二锁止元件与另一个第二锁止元件具有如下间距,该间距等于或大于斜坡在颈部部分的周向上看的纵向延伸尺寸。

有利地,各固定组的锁止元件定位在固定环上,使得在所述盖从套上位置起的拧上运动中,一个固定组的、与颈部部分的斜坡相邻设置的锁止元件沿斜坡在该斜坡上滑动,直到该锁止元件完全越过该斜坡,而该斜坡与相配设的第二锁止元件固定组卡锁接合。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颈部部分朝向容器主体方向构成环形体,该环形体承载各个所述斜坡,各所述斜坡彼此等距地沿环形体的外周设置,其中,环形体在其背向容器主体的侧上具有针对盖的自由端面的止挡面,一旦相应的打开部件穿透头部部分,则该自由端面与所述止挡面发生贴靠。

在所述盖朝向止挡面方向的拧上运动中,所述盖通过连接装置带动固定环,该固定环与容器主体的纵向轴线同轴地朝向容器主体方向轴向地沿环形体移动直至盖碰到环形体上。

有利地,所述颈部部分在头部部分和环形体之间具有多线螺纹,该多线螺纹构造为外螺纹且与盖的内部空间侧上的内螺纹共同作用以用于拧上过程和拧下过程。在此,特别有利地,所述外螺纹可具有锯齿形状,该锯齿形状允许由盖和固定环构成的构件通过卡扣到外螺纹上而简单地安装,但结构单元被固定以防进行离开颈部部分指向的轴向运动。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柱形构造的所述头部部分通过取出锥体连接到颈部部分的外螺纹上,所述头部部分的以膜片方式构造的自由端面能够被盖中的呈刺状物形式的打开部件穿透。

有利地,所述头部部分的柱形外周面用作用于盖的引导体的引导面,该引导体在边缘侧包围刺状物。

作为在将封闭系统安装到容器上时的安装辅助装置,所述固定环在外周侧上具有标记,该标记能够被带到与容器主体上的标记对准,使得结构单元在颈部部分上占据其可预给定的套上位置,在该套上位置中,固定环的各固定组在颈部部分的各斜坡之间的周向区域中沿相反的转动方向可自由地来回运动地被引导。

在固定环和盖之间的连接装置可通过预定断裂部位实现,所述预定断裂部位作为具有减小的横截面的伸出的预定断裂接片接合(angreifen)在盖的外周上直至连接装置脱开。

包括盖、固定环和连接装置的所述结构单元由一件式塑料模制件、尤其是注塑件形成。

在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环在固定组和预定断裂接片之外在内周侧上具有支撑接片,所述支撑接片优选从固定环的上部环形面开始轴向地延伸一定长度,使得在结构单元的套上位置中,在支撑接片下方留出用于颈部部分的斜坡的在固定环内的移动空间。

有利地,可布置为,使得通过翻转容器主体以及在容器开口经释放的情况下,固定环从颈部部分滑落并且与容器脱开,这出于卫生原因可以是有利的。

此外,可布置为,使得所述颈部部分的外螺纹平行于容器主体纵向轴线地在至少一个部位上被纵向通道穿过,该纵向通道优选与螺纹轨迹相交,并且能实现盖在颈部部分上无阻碍的拧上过程和拧下过程而用于空气交换。

特别有利的是,经灌装的容器主体可与颈部部分和头部部分一起借助吹模、灌装和封口方法制成。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包括盖和固定环的结构单元部分地以纵向剖面图示出;

图2示出包括盖和固定环的结构单元的与图1相比以放大比例绘制的纵向剖面图;

图3和4示出该实施例的连接到容器主体上的颈部部分的打断的侧视图,其中,示出容器的两个彼此错开90°的转动位置;

图5示出取下了结构单元的容器俯视图;

图6示出在未安放结构单元的情况下颈部部分的斜透视图;

图7示出容器的实施例的以放大比例绘制的俯视图;以及

图8和9示出简化的功能图,其中,示出处于套上位置中或处于相对于颈部部分转动了的位置中的结构单元用以说明锁止元件的共同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的实施例包括容器主体1,该容器主体具有带有高度轴线3的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在容器主体1的在图中位于上部并且在直径方面逐渐变细的端部区域5上连接有颈部部分7,该颈部部分的细节可在图3至6中最清楚地得出。如图所示,在颈部部分7的自由端部上连接有逐渐变细的取出锥体9,该取出锥体又过渡到圆柱形的头部部分11中。头部部分11的自由端面通过与头部部分11一体的膜片13封闭,该膜片可被穿透以便打开容器。如从图3至6中也可得出的,从容器主体1的端部区域5至颈部部分7的过渡部由圆柱形的环形体15形成,该环形体的直径大于在其上方连接的颈部部分7的端部区域。

包括盖19的结构单元17设置作为打开系统,借助该打开系统可通过穿透膜片13打开容器并可再次封闭容器。如图2中最清楚地示出的,盖19具有罐形状,该罐具有在图中位于上部的、封闭的罐底部23和侧壁25,该侧壁从位于下部的罐端部近似圆柱形地、更确切地说仅以很小的锥角逐渐变细地向罐底部23延伸。结构单元17还包括固定环21,该固定环通过预定断裂部位27与盖19的下边缘可脱开地连接。如图7所示,预定断裂部位27通过一圈桥接片29形成,这些桥接片从固定环21的上边缘延伸至盖19的下边缘,桥接片29朝向与盖19的连接部位逐渐变细。同样如图7所示,盖19在外侧具有纵向槽纹31,为清楚起见在图7中仅对其部分编号。为了在结构单元17和颈部部分7之间形成螺纹连接,盖19具有内螺纹33并且颈部部分7具有连接到取出锥体9上的外螺纹35。外螺纹35的螺纹线具有锯齿形状,从而盖19能够以其内螺纹33在没有转动运动的情况下通过卡扣与外螺纹35接合。为了能够无阻碍地进行套上以及拧上过程和拧下过程,通过对外螺纹35上的螺纹线进行斜切形成纵向通道37以用于空气交换(图4和6)。作为用于穿透膜片13的打开部件,设置有从盖19的罐底部23的内侧同轴伸出的刺状物39(图2),该刺状物被引导体41包围,该引导体具有同轴的空心圆柱体形状。在这种布置结构中,头部部分11的圆柱形的周面与引导体41共同作用而形成用于盖19的轴向引导结构。

作为品质保证装置的组成部分,容器的打开装置在颈部部分7的环形体15上具有三个以彼此相同的角距设置的斜坡43作为第一锁止元件,所述斜坡伸出于环形体15的外周并且同向地、在相应于图5的观察方向中上升直至一个端部44。该端部在径向平面中延伸并由此形成第一锁止元件的止挡面。在图7中单独并以俯视图示出结构单元17,图7以及图8和9示出品质保证装置的与固定环21相配属的第二锁止元件的构造。如图所示,第二锁止元件由三对止动体47形成,其中每对止动体形成一个固定组49。从固定环21的内周倾斜突出的止动体47分别形成一个止动面51,该止动面与斜坡43的端部44相对立。在彼此以相同的角距设置的各固定组49中,沿周向测量的各止动体47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斜坡43沿周向的长度。如图2和7所示,结构单元17还包括三个彼此以相同的角距设置的支撑接片53,所述支撑接片从固定环21的上边缘开始在平行于轴线3的方向上在固定环21的内侧上仅在固定环21的大约一半轴向长度上延伸,从而在支撑接片53下方留出用于斜坡43的转动运动的空间。如仅在图8和9中示出的,在固定环21的外周上设有呈缺口形式的标记56,该标记在安装结构单元17时通过与容器主体1上的(未示出的)标记对准来预给定结构单元17的套上位置,在该套上位置中,如图8所示,斜坡43位于彼此相继的固定组49之间的自由的周向区域中。作为其它标记,在盖19的上侧设有转动方向箭头59和61作为目视标记。

为了打开过程,使用者相应于第一转动方向箭头59从套上位置(图8)起沿拧上方向转动盖19。在此,刺状物39穿透头部部分11的膜片13,并且沿转动方向分别位于前方的止动体47越过相应的第一锁止元件,其方式为,止动体在斜坡43上滑动直到斜坡43与相应固定组49卡锁接合,并且盖19的下端面贴靠到由环形体15的下边缘形成的止挡面54上。为了取下结构单元17以释放由刺状物39形成的容器开口,使用者沿用第二转动箭头61指示的拧下方向转动盖19,其中,固定环21在与第二锁止元件的止动体47的相应止动面51的共同作用下被固定以防一起转动,从而预定断裂部位27发生断裂并且因此品质保证装置发生脱离。在取下盖19之后,使用者可使用处于打开状态的容器以排出容器内容物。当翻转容器主体1以提取流体时,从现在起自由的固定环21从颈部部分7滑落。此外,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借助盖19再次封闭容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